当前位置:宠文网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上传时间:2021-02-26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毁誉参半的领袖!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尊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泰西;力主富国强兵,向称洋务运动先驱;他义理考据,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杀人如麻,"刽子手"、"曾剃头",生前令人闻名丧胆;他割地求和,"大汉奸"、"卖国贼",身后骂声仍不绝。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


 


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自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也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曾国藩、曾国荃的治军为政,与刘伯承、薄一波的治军为政,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类方式方法也就是战略策略,则古今前后尽可相通。故刘伯承觉得可以借鉴,薄一波认为不无道理。

曾国藩家书
 相关书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彼岸花 千帆过尽尚有心 离开七团后全灭 马粪石书局之伟哉副店 山娃娶妻 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 书谱 旷世今生 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曾国藩家书》全文阅读
曾国藩家书前言
一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二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三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四 理财篇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五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六 为政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轴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七 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
 关键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全文阅读,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