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荀子译注 >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书籍名:《荀子译注》    作者:荀子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T,xt,小;说,天'堂


  [题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 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本篇论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礼尊贤'的思想及各种礼节仪式,其他如'仁义'、'重法爱民'、'义'与 '利'的关系以及教育、修养、学习、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颇多警策妙语,可与《论语》媲美。



  [原文]



  27.1 大略:



  [译文]



  要略:



  [原文]



  27.2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原文]



  27.3'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译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注释]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译文]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内,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内,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原文]



  27.5 诸侯召其巨,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1):'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2),礼也。《诗》曰(3):'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注释]



  (1)引诗见《诗'齐风'东方未明》。(2)辇(ni3n 捻):拉(车),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诸侯辇舆就马:诸侯去见天子虽可乘车,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所以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以便加快套车的速度。(3)引诗见《诗'小雅'出车》。



  [译文]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云:'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



  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云:'我把我车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车驾。有人来自天子处,叫我快来就出发。'



  [原文]



  27.6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1),士韦弁(2),礼也。



  [注释]



  (1)裨:见 10.3 注(3)。(2)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韦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颜色如爵弁而呈暗红,形如皮弁(参见 10.3 注(4))。



  [译文]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7 天子御珽(1),诸侯御荼(2),大夫服笏(3),礼也。



  [注释]



  (1)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称为御。珽(t!ng 挺):古代帝王所执的大型玉版,长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宽而呈方形,用作为信符。(2)荼(sh&舒):玉版,上端呈圆形,下部呈方形。(3)服: 用。笏(h)互):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记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译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8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译文]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9 诸侯相见,卿为介(1),以其教士毕行(2),使仁居守。



  [注释]



  (1)卿:天子及诸侯所设置的高级官员,其地位低于君主而高于其他大臣,分上、中、下三级。介:副手,介绍人,传宾主之言的人。(2)士:《集解》作'出',据《大戴礼记'虞戴德》改。



  [译文]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原文]



  27.10 聘人以珪(1),问士以璧(2),召人以瑗(3),绝人以珪(4),反绝以环(5) 。



  [注释]



  (1)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叫'聘'。珪(gu9 规):同'圭',用作信符的玉器,上部呈圆形或尖锥形,下部呈方形。(2)问:小规模的或不定期的'聘'叫做'问'。士:通'事'。璧:扁圆形,中心有孔 的玉器,其边阔比孔大一倍的叫'璧'。(3)瑗(yu4n 愿):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边阔一倍的叫'瑗'。'瑗'与'援'古音相近,'援'是拿过来、领来的意思,所以用瑗来召人。(4)玦(ju6 决):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与'决'、'诀'同源,所以与人决裂、断绝用玦。(5)反:通'返',使…回来。环: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 阔与孔大小一样的叫'环'。'环'与'还'同音,所以用它来反绝。



  [译文]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27.12《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交(7),不騹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 异。(2)殄(ti3n 忝):灭绝。(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 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 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7)交:当为'文'字之误(俞樾说)。文:见 1.8 注(8)。(8)騹: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见 3.1 注(10)。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 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尧:见 2.2 注(4)。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1)。



  [注释]



  (1)衰(cu9 崔):见 19.10 注(9)。



  [译文]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亲迎之礼(1):父南乡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释]



  (1)亲迎:古婚礼六礼(见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乡:通'向'。(3)醮(ji4o 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据《仪礼'士昏礼》改。



  [译文]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 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1),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注释]



  (1)弟(t@替):同'悌',弟弟敬爱兄长的一种道德规范。



  [译文]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原文]



  27.18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1),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注释]



  (1)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译文]



  在自己家庭内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国家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奴婢发怒,应当像对民众使用刑罚一样。



  [原文]



  27.19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译文]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原文]



  27.20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1),皆礼也。



  [注释]



  (1)亡(w*无):通'无'。《礼经》:见 1.8 注(2)。



  [译文]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基,所以在《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原文]



  27.21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译文]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原文]



  27.22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1),仁之杀也(2)。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 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3),非礼也(4)。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5),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 不知(6),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7),然后礼也。 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释]



  (1)庸:功劳。庸庸:以庸为庸,把功劳当作功劳来对待。前一字用作为意动词。(2)杀(sh4i晒):等差。(3)里:乡里,住处。这里与'门'一 样,喻指礼制。虚:当为'處'(处)字之误(王念孙说)。非其里而处之:指不遵守礼。(4)非礼也:当作'非仁也'(王念孙说)。(5)理:道理,此指礼 制道义之类。推恩而不理:指只有物质上的恩赐而不合乎礼义,如父子之间只有物质的供养而没有孝敬慈爱的道义。(6)知:当为'和'字之误。(7)反:通 '返'。本:根本,指仁义。末:末梢,指礼节仪式。



  [译文]



  亲近父母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身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 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 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 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 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君子根据义来处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据礼来奉行义,然后才有了 义;制定礼时回头抓住它的根本原则从而再完成它的细节,然后才有了礼。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原文]



  27.23 货财曰赙(1),舆马曰赗(2),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注释]



  (1)赙(f)傅):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2)赗(f8ng 奉):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



  车马。



  [译文]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赗,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 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的。所以参 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原文]



  27.24 礼者,政之挽也(1)。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注释]



  (1)挽:牵引,引申为引导。



  [译文]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不按照礼,政策就不能实行。



  [原文]



  27.25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1):'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2)。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3),先事虑事,先患虑 患。先事虑事谓之接(4),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 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释]



  (1)上卿:依周朝的官制,宗周及诸侯都设置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朝中最尊贵的大臣,相当于后世的宰相。(2)策:通'册',成编的竹简。此 指写有上述文字的册书。(3)配天而有下土者:指天子。古人以君权为神授,天子被看作为天帝的儿子,所以说他'配天'。(4)接:通'捷',敏捷(杨倞 说)。



  [译文]



  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忧虑这样深长,您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中卿走 上前说:'和上天相配而拥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那事情,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要考虑到祸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那事情,这叫做敏捷; 能够敏捷,那么事情就会圆满成功。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考虑到祸患,这叫做预先准备;能够预先准备,那么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落后; 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祸患就不能抵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慎重戒备 而不要懈怠!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上,吊丧的人已到了大门口。灾祸和幸福紧靠着,没有人知道它们产生的地方。要预先准备啊!要预先准备啊!亿万人民都仰望着 您。'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原文]



  27.26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1);过十室之邑,必下。



  [注释]



  (1)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叫'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低头表示敬意。



  [译文]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原文]



  27.27 杀大蚤(1),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注释]



  (1)杀:指猎取禽兽,一说当作'祭'。大(t4i 态):同'太'。蚤:通'早'。



  [译文]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根据礼,一动就会失足。



  [原文]



  27.28 平衡曰拜(1),下衡曰稽首(2),至地曰稽颡(3)。



  [注释]



  (1)平衡:本指衡器两端重量相等而秤杆处于水平状态,此指弯腰后头与腰像秤杆平衡时一样呈水平状态。拜:两手相拱抵头弯腰以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即 后世之作揖。(2)稽(q!起)首: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相拱拜至地,低头至手。一说低头至地。(3)颡(s3ng 磉):额。稽颡: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拜至地,低头使前额着地。



  [译文]



  弯腰后头与腰相平叫做拜,头比腰低叫做稽首,头着地叫做稽颡。



  [原文]



  27.29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1)。



  [注释]



  (1)辟(b@避):通'避'。



  [译文]



  大夫的家臣对大夫只拜而不稽首,这不是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国君在礼节等级上的相同。



  [原文]



  27.30 一命齿于乡(1);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注释]



  (1)这一章指乡内以射选士前饮酒时的礼仪(参见《礼记'祭义》郑注)。一命:命,官爵等级。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一命是最低一级的官, 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属下的士和子爵、男爵属下的大夫。再命(二命)包括公、侯、伯的大夫和子、男的卿。三命包括公、侯、伯的卿。见《周礼'春官'典 命》。齿:按年龄大小排列次序。乡: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周代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



  [译文]



  在乡内饮酒时,一级官员和乡里的人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二级官员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至于三级官员,那么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岁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



  [原文]



  27.31 上大夫(1),中大夫,下大夫。



  [注释]



  (1)大(d4i 代)夫:古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



  下三级。



  [译文]



  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原文]



  27.32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译文]



  在吉庆的事中官位高的人位次在前,在丧事中与死者关系亲近的人位次在前。



  [原文]



  27.33 君臣不得不尊(1),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2),圣人成之(3)。



  [注释]



  (1)此章为 10.7 节的摘录。不得:指得不到君子的管理。参见 10.7。(2)之:指人。天地生之:天地使人存活,指自然界供给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3)圣人成之:指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使人去掉兽性而成 为真正的人。《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这便是此文'圣人成之'的具体含义。



  [译文]



  君臣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有尊重,父子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亲近,兄弟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和顺,夫妻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欢乐。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长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赡养。所以天地养育了人,圣人成就了人。



  [原文]



  27.34 聘(1),问也。享(2),献也。私觌(3),私见也。



  [注释]



  (1)聘:见 27.10 注(1)。(2)享:供献,把礼品献给天子、诸侯。(3)私觌(d0 敌):奉命出使外国而以私人身分见所在国国君。觌:见,相见。



  [译文]



  聘,就是问候。享,就是进献。私觌,就是私下会见。



  [原文]



  27.35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1)。朝廷之美,济济■■(2)。



  [注释]



  (1)穆穆:温和的样子。皇皇: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2)济济:(j!己):形容威仪隆盛的样子。■■:《礼记'少仪》作'翔翔',通'跄 跄',形容行走有节奏的样子。古人形容威仪常用'济济跄跄',如《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大雅'公刘》:'跄跄济 济,俾筵俾几。'《礼记'玉藻》:'朝廷济济翔翔。'



  [译文]



  形容说话的美好,就说'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说'济济跄跄'。



  [原文]



  27.36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1),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注释]



  (1)讪(sh4n 扇):诽谤。



  [译文]



  给人当臣子的,只能规劝而不能毁谤,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只能埋怨而不能发怒。



  [原文]



  27.37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1);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注释]



  (1)临(l@n 吝):吊丧,到死人家里祭奠死者。



  [译文]



  君主对于大夫,在他生病时去慰问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对于士,慰问一次,祭奠一次。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



  [原文]



  27.38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1),则食矣,不辟粱肉(2),有酒醴则辞(3)。



  [注释]



  (1)若:或。食(s@饲):通'饲',给…吃。(2)辟(b@避):通'避'。(3)醴(l!理):甜酒。此章又见于《礼记'丧大记》。按古代的礼制,为父母守丧期间不能吃肉喝酒,但若有尊贵的人请自己吃,可以破例吃肉,但由于喝了酒会使脸色改变,所以不可通融。



  [译文]



  父亲或母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亲的朋友让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肉食,但有酒就要谢辞。



  [原文]



  27.39 寝不逾庙(1),燕衣不逾祭服(2),礼也。



  [注释]



  (1)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遗物的房屋叫'寝',也称'北堂'(见 28.9 注(1)),前面举行祭祀的殿堂叫'庙',庙有东西厢房,寝没有厢房。一说'寝'指寝宫、卧室,'庙'指宗庙。(2)燕:《集解》作'设',当为''字 之残误,今据《礼记'王制》改。燕:通'宴'。燕衣:参加燕礼(敬老宴饮之礼)时穿的衣服。一说指帝王退朝闲居时穿的衣服。



  [译文]



  寝殿的规模不能超过庙堂,参加燕礼所穿的衣服不能超过祭祀所穿的礼服,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0《易》之《咸》(1),见夫妇(2)。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3)。'咸',感也(4),以高下下(5),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注释]



  (1)《易》:《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易'是变易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来推测自然 和人事的变化。相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发挥为六十四卦而成《周易》。《咸》:六十四卦中的一卦。(2)见(xi4n 现):同'现'。见夫妇:《咸》卦的卦形是■。上面是阴卦兑■,象征泽、少女之类。下面是阳卦艮■,象征山、少男之类(见《周易'说卦》)。所以《咸》卦 显示出夫妇之道。其卦辞云:'亨。利贞。取女吉。'(意思是:'通顺。占问有利。娶媳妇吉利。')更明确地揭示了卦形的含意。(3)《周易'序卦》解释六 十四卦顺序时论及《咸》卦时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此文说夫妇之道是君臣、父子之本。(4)'感'、'咸' 字音相近,用'感'来解释'咸',是一种声训。(5)以高下下:使高的低于低的。《咸》的下面是艮卦,象征山,所以称之为'高';上面是兑卦,象征泽,所 以称之为'下'。《咸》卦将艮卦置于兑卦之下,所以说'以高下下'。下两句的道理与此相似。



  [译文]



  《易经》中的《咸》卦,显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关系的根本。'咸',就是感应的意思,它的符号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刚劲在下面。



  [原文]



  27.41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译文]



  聘请贤士的仪式,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办法,都是注重开端。



  [原文]



  27.42 礼者,人之所履也(1)。失所履,必颠蹶陷溺(2)。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注释]



  (1)履:此字含义双关。字面上表示踩,指立足;实表示履行,指遵照执行。又,古代'礼'、'履'同音,用'履'解释'礼',是一种声训。(2)颠蹶(ju6 决)陷溺:也含义双关,字面上表示跌倒陷落沉没,实表示受挫折陷于危难。



  [译文]



  礼,是人的立身之处。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稍微失去一点而造成的祸乱很大的东西,就是礼。



  [原文]



  27.43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译文]



  礼对于整饬国家,就像秤对于轻重一样,就像墨线对于曲直一样。所以人没有礼就不能生活,事情没有礼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



  [原文]



  27.44 和乐之声(1),步中《武》、《象》,趋中《韶》、《护》。



  [注释]



  (1)和乐:当作'和鸾',参见 19.3。此下参见 18.5 注(27)。



  [译文]



  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



  [原文]



  27.45 君听律习容而后出(1)。



  [注释]



  (1)出:《集解》作'士',据《礼记'玉藻》改。



  [译文]



  君子要听听走路时佩玉的声音是否合律,并练习好举止仪表然后才出门。



  [原文]



  27.46 霜降逆女(1),冰泮杀止(2)。



  [注释]



  (1)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阴历的九月,在阳历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逆:迎。(2)《集解》无'止',据《诗'召南'摽有梅》孔颖达《正义》所引孙卿之语补。泮(p4n 判):(冰)溶解,化开。杀:结束,收煞。



  [译文]



  从霜降开始娶妻,到第二年河里的冰溶化时就停止婚娶。



  [原文]



  27.47 内(1),十日一御(2)。



  [注释]



  (1)内:正屋,引申指正妻。(2)御: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称御,此指行房。十日一御:指天子对正妻所要尽到的夫妇之礼。天子妻妾嫔妃甚多,但对正妻至少要十日一御。参见《礼记'内则》。



  [译文]



  对正妻,十天同房一次。



  [原文]



  27.48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1)。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注释]



  (1)此章是指臣、子与君、父相见时的礼仪,可参见《仪礼'士相见礼》。这几句指相见时必须注意对方将会发生的动作。



  [译文]



  对方坐着,注视他的膝部;对方站着,注视他的脚;回答说话时,注视他的脸。对方站着时,在他前面六尺处注视他,而最远,六六三十六,在三丈六尺之处注视他。



  [原文]



  27.49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1),礼之中焉。



  [注释]



  (1)此文可参见 19.9。文:见 1.8 注(8)。



  [译文]



  礼仪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这是适中的礼。



  [原文]



  27.50 能思索谓之能虑。



  [译文]



  善于思索叫做虑。



  [原文]



  27.51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译文]



  礼制,它的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互不抵触,人生终结的仪式与人生开始的仪式互相应合。



  [原文]



  27.52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1)。



  [注释]



  (1)参见 19.9 注(1)、(2)、(3)。



  [译文]



  礼,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原文]



  27.53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译文]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原文]



  27.54《易》曰:'复自道,何其咎(1)?'



  [注释]



  (1)引文见《周易'小畜'初九》。其:助词。



  [译文]



  《易经》说:'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



  [原文]



  27.55《春秋》贤穆公(1),以为能变也。



  [注释]



  (1)《春秋》:见 1.8 注(10)。穆公:见 25.10 注(3)。《春秋》贤穆公:体现在《春秋'文公十二年》所记载的'秦伯使遂(或作'术')来聘'一语。《公羊传》解释此语说:'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 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遂,即西乞术。公元前 628 年,秦穆公不听老臣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袭郑,结果于次年被晋伏击,败于崤山,穆公悔改前非,终于在公元前 624 年报晋之仇,并告诫秦军:有事与老年人商量就不会犯错误。所以说他'能变'。



  [译文]



  《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转变。



  [原文]



  27.56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1)。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2)。



  [注释]



  (1)交:通'狡'。谲(ju6 决):欺诈,玩弄手段。(2)薉:同'秽',污秽。



  [译文]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贤人交往就不会亲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埋没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妖孽。



  [原文]



  27.57 口能言之(1),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室,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注释]



  (1)此章当紧接在 27.43 之下。'之'当指'礼'而言。



  [译文]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 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 孽。



  [原文]



  27.58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1),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2),设庠序(3),修六礼(4),明十教(5),所以导之也(6)。《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7)。'王事具矣。



  [注释]



  (1)故:犹'夫',发语词。(2)太:《集解》作'大',古字通,今据宋浙本改。太学:即国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3)庠(xi2ng 详)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4)修:修明。六礼:指冠礼(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仪)、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中送荐贤者于君主时设宴送行的 礼仪)、相见礼。(5)十:当为'七'字之误。七教:指有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个方面的伦理教育(参见《礼记'王制》),其内 容主要是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兄长对弟善良、弟弟敬重兄长,丈夫有道义、妻子听从丈夫,君主仁爱、臣子忠诚,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年幼的顺从年长 的,对朋友讲究信用,对宾客讲究礼节。(6)导:《集解》作'道',据世德堂本改。(7)引诗见《诗'小雅'绵蛮》。之:原为诗人自指,当解为'我'。这 里荀子断章取义,泛指人民。



  [译文]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 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整饬六种礼仪,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给人喝啊给人吃, 教育人啊指导人。'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原文]



  27.59 武王始入殷(1),表商容之闾(2),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3),天下乡善矣(4)。



  [注释]



  (1)武王:见 4.12 注(12)。殷:商朝的国都,在今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2) 表:设立标记以表彰其功德。商容:商纣王时的贤人,被纣王贬退。闾:里巷的大门。(3)箕子、比干:见 8.15 注(8)。(4)乡:通'向'。



  [译文]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禁,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



  [原文]



  27.60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1),亡人好独。《诗》曰(2):'我言维服(3),勿用为笑(4)。先民有言:询于刍荛(5)。'言博问也。



  [注释]



  (1)遂:同'隧',河中可以涉水而过的路。(2)引诗见《诗'大雅'板》。(3)服:事。(4)用:



  以。(5)刍荛(ch*r2o 除饶):割草打柴的人。



  [译文]



  天下、一国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路的人不问道,溺水的人不问涉水的路,亡国的君主独断专行。《诗》云:'我所说的是要事,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曾经有句话:要向樵夫去请教。'这是说要广泛地询问各方面的人。



  [原文]



  27.61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1)。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2)。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注释]



  (1)守:持。(2)应:相应,适合,指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能针对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



  实施恰如其分的赏罚。



  [译文]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根据它的根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根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 大凡各种事情,道理虽然不同却互相制约着。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置。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适应,然后才能实行。



  [原文]



  27.62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1),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2),期不事。



  [注释]



  (1)齐衰:见 19.14 注(11)。据古代丧礼,父卒为继母,母为长子等等,服齐衰三年;男子为妻、为伯叔父母、为兄弟、为祖父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等等,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 母,服齐衰五月;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月。大功: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为九个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 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服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及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也服大功。(2)不:当为'来'字之残误。昏:通'婚'。



  [译文]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原文]



  27.63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1),不如晏子(2);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3);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4);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5),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注释]



  (1)子家驹:名羁,字驹,鲁庄公的玄孙,春秋时鲁国大夫,其事迹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到定公元年以及《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续:延续。 续然:等于说'续明'、'绍明'(《管子》:'周听近远以续明。'《韩非子》:'不绍叶公之明。'),指君主不明察的地方他能增益君主的明察。子家驹虽能 劝谏鲁昭公,但结果并未能阻止他,昭公仍败逃于齐,所以孔子说他只是个'续明'的大夫,而不是个'功用之臣',因而不及晏子。(2)晏子:晏婴,春秋时齐 国大夫,字平仲,公元前 556 年,其父死后继任齐卿,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闻名诸侯。(3)子产:见 9.5注(2)。(4)管仲:见 7.2 注(2)。(5)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指其质朴超过了他的礼仪修养。



  [译文]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



  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原文]



  27.64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1)。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注释]



  (1)孟子:孟轲,见 6.7 注(7)。宣王: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 319~前



  301 年在位。他讲求功利,想称霸诸侯。孟子曾劝他放弃称霸之心而实行仁政。见《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他的学生说:'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孟子说:'我先要打击他的坏思想。'



  [原文]



  27.65 公行子之之燕(1),遇曾元于涂(2),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3)。不忧其系垒也(4),而忧其不焚也(5)。利夫秋豪,害靡国家(6),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7)?'



  [注释]



  (1)公行子之:齐国大夫。之:到。(2)曾元: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涂:通'途'。(3)氐(d9低):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晋时曾建立前秦、 后凉、成汉等国。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东晋时曾建立后秦。(4)垒:通'纍'。系纍:捆绑,即被俘。(5)焚:指火葬。死后火葬是氐族、羌族的风 俗。(6)靡(m0 迷):损害。(7)几(q!起):通'岂'。



  [译文]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如果不找 人帮助,哪能攻克别国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长 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谋划呢?'



  [原文]



  27.66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1)。心之于虑亦然(2)。



  [注释]



  (1)眸:瞳人,瞳孔。这里用作动词,指放大了瞳孔看。一说'眸'通'■',低目而视的意思。



  (2)心之于虑亦然:心对于考虑也这样,指心里考虑问题时也像眼睛看东西一样,只有聚精会神才能有



  所发明。



  [译文]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睁大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原文]



  27.67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 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 豚(1),冢卿不修币(2),大夫不为场圃(3);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



  所窜其手(4)。



  [注释]



  (1)错:通'措'。错质:等于说'委质'。古代做臣子,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策书上,把自己当作人质而交给君主,表示为君主献身,这叫做'委质'(参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索隐》引服虔《左传》注)。有人把'质'解为身体或读为'贽'(初次相见而赠送的礼物),也通。(2)冢 (zh%ng 肿):长(zh3ng 掌)。冢卿:上卿,参见 27.25 注(1)。修币:经营货币,指放高利贷之类。(3)圃:《集解》作'园',据《韩诗外传》卷四第十四章改。场圃(p(浦):打谷与种菜的地方。古人场、圃 同地,春夏种菜即为圃,秋冬则将圃修筑成平整的场地,用来打谷与翻晒粮食,所以连称'场圃'。(4)窭(j)据)贫寒。窜:措,安置。有所窜其手:指能够 着手料理自己的生活。



  [译文]



  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 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 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 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 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原文]



  27.68 文王诛四(1),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2)。



  [注释]



  (1)此下参见 7.4 注。(2)康:周康王,西周国王,周成王的儿子,姓姬,名钊。他继承了成王



  的政策,继续加强统治。《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案:



  语助词。



  [译文]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原文]



  27.69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译文]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70 上好羞(1),则民暗饰矣(2);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3)。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4),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注释]



  (1)羞:耻辱。一说'羞'为'■'字之误。(2)饰:同'饬',整治。(3)'乱'上当有'治'



  字。(4)'绝'与上下文不押韵,疑为'德'字之形讹。'富'、'耻'、'德'(今误为'绝')、



  '旧'、'背'押韵,'耻'、'旧'属之部,其余属职部,之职两部古代通押。



  [译文]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叉道。民间俗语说:'想富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爱好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怎么能不乱?



  [原文]



  27.71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1)?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注释]



  (1)苞:通'包'。苞苴:包裹。古人赠送礼物,必加包裹,所以称馈赠的礼物为苞苴。此指贿



  赂。



  [译文]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



  [原文]



  27.7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1),非以尊大夫而已。



  [注释]



  (1)差(c9 疵):区别等级。



  [译文]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尊重大夫而已。



  [原文]



  27.73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1)。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注释]



  (1)不以事诏:指不具体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参见 21.11 注(1)。



  [译文]



  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为臣之道,在于精通政事。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也就办成了。农夫对种地很精通却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这样。



  [原文]



  27.74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译文]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去攻打混乱的国家,不等交战就知道能攻克。



  [原文]



  27.75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1),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2),不敢过蒲。



  [注释]



  (1)卞: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可参见《论语'宪问》及《韩诗外传》卷十第十三章。(2) 子路:即仲由(公元前 542~前 480 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译文]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顾忌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原文]



  27.76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1)。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2),则天府已。



  [注释]



  (1)天府:朝廷的仓库。(2)六贰:当为'六艺'之误,指六经(卢文弨说)。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没有财富就去寻求宝库。我说: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六经包含的丰富内容,就是宝库。



  [原文]



  27.77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1)。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注释]



  (1)幡然:通'翻然',见 16.4 注(15)。



  [译文]



  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



  [原文]



  27.78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原文]



  27.79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1),以是非对。



  [注释]



  (1)三公:见 8.24 注(5)。正:通'政'。



  [译文]



  君子树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样不能变通,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来回答。



  [原文]



  27.80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注释]



  (1)细席:当为'絪席'之误,即'茵席',褥垫。



  [译文]



  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没有一天不在这样。



  [原文]



  27.81 雨小,汉故潜(1)。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2),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3)。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注释]



  (1)汉:汉水,在今陕西、湖北省境内。潜:潜水,是从汉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长江的河道,有人



  以为即今湖北潛江县的芦洑河。(2)著:《集解》作'箸',据宋浙本改。(3)问:通'闻'(w8n 问),



  声誉。



  [译文]



  雨虽然小,汉水却照旧流入潜水。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巨大,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变得显著,道德极高的人脸色态度就和润,品行完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小人内心不真诚却到外界去追求声誉。



  [原文]



  27.82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1),明君不内(2) ,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注释]



  (1)倍:通'背'。畔:通'叛'。(2)内(n4 纳):同'纳'。



  [译文]



  说话时不称道老师叫做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叫做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说话。



  [原文]



  27.83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1)。故《春秋》善胥命(2),而《诗》非屡盟(3),其心一也。



  [注释]



  (1)诚:通'盛'。(2)《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对《春秋》进行阐明、解释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 三家。战国秦汉时,人们引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中的话,往往也统称《春秋》。此文说'《春秋》善胥命'。实指《公羊传'桓公三年》所说的: '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胥:互相。胥命:互相约定。指诸侯相会时不举行歃(sh4 煞)血(会盟双方为了表示信誓而口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的仪式来订立盟约,而只在口头上互相约定。善胥命:指赞美这种重信用而轻形式的做法。(3) 《诗》:见 1.8注(5)。《诗》非屡盟:指《诗'小雅'巧言》所说的'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诸侯屡次立誓言,祸乱因此愈增添)。



  [译文]



  在行动上不够的人,往往言过其实。在信用方面不够的人,往往夸夸其谈。《春秋》赞美互相之间口头约定,而《诗经》非议屡次订立盟约,他们的用心是一致的。



  [原文]



  27.84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1),其心同也(2)。



  [注释]



  (1)《礼》:见 1.8 注(2)。相(xi1 ng 向):辅助行礼。(2)其心同:指他们都认为这些典籍的



  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身教。



  [译文]



  善于研治《诗》的人不作解说,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礼》的人不辅助行礼,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



  [原文]



  27.85 曾子曰(1):'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2)。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3);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注释]



  (1)曾子:见 21.11 注(20)。(2)言为可闻,行为可见:指其言行光明磊落。(3)说:通'悦'。



  [译文]



  曾子说:'孝子说的话是可以让人听的,做的事是可以让人看的。说的话可以让人听,是用来使远方的人高兴;做的事可以让人看,是用来使近处的人高兴。近处的人高兴就会来亲近,远方的人高兴就会来归附。使近处的人来亲近而远方的人来归附,这是孝子遵行的原则。'



  [原文]



  27.86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1),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2),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3),太山之木也,示诸 檃栝(4),三月五月,为帱革敝(5),而不反其常(6)。君子之檃栝(7),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稿本(8),渐于密醴(9),一佩易之。正君渐于 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注释]



  (1)晏子:见 27.63 注(2)。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晏婴死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 500年)。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即出生于公元前 505 年。所以此文所述当为古代传说,并非实事。(2)假:不真。假于君子:冒充君子。这是谦虚之辞,谦称自己无德,但因为无财,所以姑且冒充君子赠言而不赠 财。(3)乘(sh8ng 剩)舆:天子、诸侯乘坐的马车。(4)示:通'寘'(zh@置),置。檃栝:见 23.3 注(1)。(5)为:犹'则'。帱(d4o 到):覆盖。菜:当为'革'字之误。帱革:指缠束于车毂周围的皮革。参见《周礼'考工记'轮人》。(6)反:通'返',回复。常:平常。指木材未加工时的 笔直形状。(7)檃栝:喻指正身的工具——礼制。(8)茞(ch3i 柴上声,一读 zh!纸):同'芷',见 1.4 注(5)。稿本:香草名,一年生,根可入药。(9)渐(ji1 n尖):浸。密:通'蜜'。



  [译文]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着送到郊外,说:'晏婴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用言语赠送人,百姓用财物赠送人。’我晏婴贫穷没有财物,请让我冒充君子,拿话来赠 送给您:马车的轮子,原是泰山上的木头,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经过三五个月就做成了,那么就是裹住车毂的皮革坏了,也不会恢复到它原来的形状了。君子对于 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要慎重地对待它!兰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经佩带就要更换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语 中,也会被谗言俘虏。君子对于所渐染的环境,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



  [原文]



  27.87 人之于文学也(1),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谓学问也。和之璧(4),井里之厥也(5),玉人琢之,为天下宝(6) 。子赣、季路(7),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注释]



  (1)文学:古代的文献经典,如《诗》、《书》、《礼》、《春秋》之类。这里用作动词,指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2)引诗见《诗'卫风'淇 奥》。(3)古代加工骨器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叫'磨'。(4)和: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相传他发现一块玉石,经人雕 琢成玉器后成为珍宝,人称和氏之璧。璧:见 27.10 注(2)。(5)井里:乡里。古代同里共用一口水井,所以乡里又称井里。厥:用来固定门闩的楔(xi5 歇)形石块,用木制的则写作'橛',或称为'杙'。它的作用与'门捆'(或写作'困',或称'闑')类似。井里之厥:《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作'井里之 困',与此略同。《韩非子'和氏》则说'和氏得玉璞楚山中',与此文的说法不同。(6)下:《集解》作'子',据《文选》卷二十五《答卢谌诗'序》'天下 之宝'注引文改。(7)子赣:即子贡,见30.4 注(1)。



  [译文]



  人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就像玉对于琢磨一样。《诗》云:'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说的做学问啊。卞和的玉璧,原是乡里固定门闩 的楔形石块,加工玉器的工匠雕琢了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到了文献典籍的影响,遵从礼义,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名人。



  [原文]



  27.88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译文]



  学习请教不满足,爱好文人不厌倦,这就是宝库。



  [原文]



  27.89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1)。道远,日益矣。



  [注释]



  (1)言:《集解》作'立',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译文]



  君子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说。道路长远,知识一天天增加。



  [原文]



  27.90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1),君子不与。



  [注释]



  (1)亲:爱,这里用作名词,指爱好。



  [译文]



  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得很广而没有个主攻方向、喜欢学得很多而没有个确定目标的人,君子不和他结交。



  [原文]



  27.91 少不讽诵(1),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注释]



  (1)《集解》无'诵',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补。



  [译文]



  少年时不读书,壮年时不发表议论,即使资质还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



  [原文]



  27.92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1)。



  [注释]



  (1)亟:通'急'。



  [译文]



  君子专心一意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学习,就能迅速取得成就。



  [原文]



  27.93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



  [译文]



  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优厚地享受俸禄,就是盗窃。



  [原文]



  27.94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译文]



  学习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学习。



  [原文]



  27.95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1):‘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 '《诗》云(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3)。’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4):‘刑于寡妻(5),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6):‘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 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7):‘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 (8),皋如也(9),嵮如也(10),鬲如也(11),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注释]



  (1)引诗见《诗'商颂'那》。(2)引诗见《诗'大雅'既醉》。(3)锡:通'赐'。(4)引诗见《诗'大雅'思齐》。(5)刑:通'型',用作动 词,示范的意思。寡妻:寡德之妻,这是谦称自己的嫡妻。(6)引诗见《诗'大雅'既醉》。(7)引诗见《诗'豳风'七月》。(8)圹(ku4ng 矿):墓穴,此文指坟,宜作'圹垄'(参见 19、16)。(9)皋:通'高'。如:犹'然'。(10)嵮:同'巅',山顶。(11)鬲(l@厉):鼎一类的器物。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对学习感到厌倦了,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君主。'孔子说:'《诗》云:‘早晚温和又恭敬,做事认真又谨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 主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父母。'孔子说:'《诗》云:‘孝子之孝无穷尽,永远赐你同类人。’侍奉父母不容易, 侍奉父母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到妻子儿女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说:'《诗》云:‘先给妻子作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以此治理 家和邦。’和妻子儿女在一起不容易,在妻子儿女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到朋友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说:'《诗》云:‘朋友 之间相辅助,相助都用那礼节。’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休息下来去种田。'孔子说:'《诗》 云:‘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种田不容易,种田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 地方啦?'孔子说:'远望那个坟墓,高高的样子,山顶般的样子,鼎鬲似的样子,看到这个你就知道可以休息的地方了。'子贡说:'死亡嘛,可



  就大啦!君子休息了,小人也休息了。'



  [原文]



  27.96《国风》之好色也(1),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2)。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3),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注释]



  (1)《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其中有很多恋歌,所以



  说它'好色'。(2)愆(qi1 n 千):超过。止:界限,指礼制的规定。(3)《小雅》:《诗经》的一



  部分,其中有不少批评朝政、抒发怨愤的歌谣,可能出于下层官吏之手,以:用。



  [译文]



  《国风》爱好女色,解说它的古书说:'满足情欲而又不越轨。它的真诚不渝可以和金属石头的坚固不变相比,它的音乐可以纳入到宗庙中去。'《小雅》的作 者不被腐朽的君主所用,自己引退而处于卑下的官位上,他们痛恨当时的政治,因而怀念过去,《小雅》的言辞富有文采,音乐具有哀怨的情调。



  [原文]



  27.9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那么人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原文]



  27.98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1);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2),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注释]



  (1)士:通'仕'。(2)冠(gu4n 贯):指举行冠礼。冠礼是古代标志男子成年所举行的一种结



  发戴冠的礼仪,一般人都在二十岁时举行,天子、诸侯的儿子受到的教育好而早成,所以在十九岁时



  就举行冠礼。



  [译文]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岁才能做官;而天子与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就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就治理政事,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极好的缘故啊。



  [原文]



  27.99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1);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注释]



  (1)其人:见 9.24 注(44),此指理想的教育对象。



  [译文]



  对于君子倾心爱慕的,就是那理想的学生;对这种理想的学生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对于并非君子的人也倾心爱慕的,就不是那理想的学生;对这种并非理想的学生去施教,就是把粮食送给小偷、把兵器借给强盗。



  [原文]



  27.100 不自嗛其行者(1),言滥过。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



  则饘粥不足(2),衣则竖褐不完(3),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注释]



  (1)嗛(qi4n 歉):通'歉',不足,这里用作意动词,表示'以……为不足'。



  (2) 饘(zh1 n 沾)粥:古代的粥,稠的叫'饘',稀的叫'粥'。(3)竖褐(h8 贺):竖直剪裁而制作粗糙的粗布衣。



  [译文]



  不自我意识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说话往往浮夸过分。古代的贤人,卑贱得做个平民,贫穷得做个百姓;吃嘛连稀饭也不够,穿嘛连粗布衣也不完整;但是如果不按照礼制来提拔他,他就不入朝做官;如果不按照道义给他东西,他就不接受;哪会采取这种夸夸其谈的做法?



  [原文]



  27.101 子夏贫(1),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2),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3)。'



  [注释]



  (1)子夏:见 6.18 注(4)。(2)柳下惠:见 25.11 注(2)。(3)蚤:通'爪',同'抓'。



  [译文]



  子夏贫穷,衣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衣服而不被怀疑,这已不是一天的传闻了。争权夺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原文]



  27.102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1)。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 (2),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3):'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注释]



  (1)有:通'佑',帮助。一说通'友',友爱,亲爱。(2)著:《集解》作'箸',据世德堂



  本改。(3)引诗见《诗'小雅'无将大车》。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选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选择朋友。朋友,是用来互相帮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则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帮助呢?把柴草 均匀地铺平而点上火,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上烧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水,水总是向潮湿的低洼地流去。那同类事物的互相依随就像这样的显著,根据朋友来观察 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选取朋友、和别人友好,不可以不慎重,这是成就德行的基础啊。《诗》云:'别扶牛车向前进,尘土茫茫会脏身。'这是说不要和小人相 处啊。



  [原文]



  27.103 蓝苴路作(1),似知而非。便弱易夺(2),似仁而非。悍戆好斗(3),似勇而非。



  [注释]



  (1)蓝苴(z&租)路作:'蓝'当作'滥','苴'当作'狙','路'当作'略','作'当



  作'诈'(刘师培说)。一说:此四字当作'监、狙、诒、诈'(豬饲彦博说)。大约为狙伺欺诈意。



  (2)偄(ru3n 软):同软。世德堂本作'懦',义同。(3)戆(zhu4ng 壮):刚直而愚蠢。



  [译文]



  对人狙伺欺诈,好像明智而并不是明智。软弱而容易被人强行改变主张,好像仁慈而并不是仁慈。凶狠鲁莽而喜欢争斗,好像勇敢而并不是勇敢。



  [原文]



  27.104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1),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2)。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注释]



  (1)辟:通'譬'。(2)至:极。



  [译文]



  仁爱、道义、礼制、善行对于人来说,打个比方,就像是钱财粮食和家庭的关系一样:较多地拥有它的就富裕,较少地拥有它的就贫穷,丝毫没有的就困窘。所以大事不会干,小事又不做,这是抛弃国家丢弃自己的道路啊。



  [原文]



  27.105 凡物有乘而来(1)。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2)。



  [注释]



  (1)乘:因,凭借,依靠。(2)反:通'返',与上文'来'同义。此章旨意,即 1.5 所说的'物



  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译文]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所凭借才来临的。凭借自己出现的事,这就是那返回到自己的事。



  [原文]



  27.106 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1)。



  [注释]



  (1)蚤:通'早'。



  [译文]



  流言蜚语,消灭它;钱财女色,远离它。祸患所赖以产生的根源,都发生于那些细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灭祸患的苗头。



  [原文]



  27.107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1)。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2)。



  [注释]



  (1)区(qi&丘):通'丘',空。盖:表疑问的发语词,此指疑问。区盖:空疑,即阙疑,指



  对疑惑不解者不妄加论断,也就是下文所说的'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2)言:《集解》作'立',



  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译文]



  说话真实的人,存在于阙疑之中。疑惑的不说,没有请教过的不说。



  [原文]



  27.108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1),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注释]



  (1)说(yu8 悦):通'悦'。这几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子路》。



  [译文]



  明智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事理十分精通,我们不可以不忠诚地去侍



  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说:'对于君子,是难以使他高兴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使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原文]



  27.109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1),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注释]



  (1)瓯:盆、盂之类的陶器。臾:通'■'(y*臾),瓶。瓯臾:喻指地上的凹坑。



  [译文]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语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与邪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是对是错疑惑不决,就用久远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因此而止息,邪恶的言论便会因此而消亡。



  [原文]



  27.110 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1)。'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2)。'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注释]



  (1)泔:通'■',(g1 n 甘),和。泔之:指把吃剩下来的鱼和其他吃剩的菜合并在一起。这样做易变质,所以会'伤人'。(2)奥:通'熬',参见《说文通训定声》。



  [译文]



  曾子吃鱼有吃剩的,说:'把它和别的菜搀和在一起。'他的学生说:'搀和起来会伤害人的身体,不如再把它熬一下。'曾子流着眼泪说:'我难道别有用心吗?'为自己听到这种话太晚而感到悲伤。



  [原文]



  27.111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1)。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僻(2),勇果而亡礼(3),君子之所憎恶也。



  [注释]



  (1)仕:当为'任'字之误。任:能。(2)辨:通'辩'。僻:《集解》作'辟',据世德堂本改。操僻:见 6.11 注(5)。(3)亡(w*无):通'无'。



  [译文]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别人的长处,所以要掩盖并回避自己的短处,迁就并依从自己的特长。通达聪明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辩而坚持的观点邪恶怪僻,勇敢果断而不合礼义,这是君子所憎恶的。



  [原文]



  27.112 多言而类(1),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喆然(2),虽辩,小人也。



  [注释]



  (1)类:见 6.11 注(1)。(2)少:《集解》作'言',据宋浙本改。喆:当为'湎'字之误,参



  见 6.11。



  [译文]



  话说得多而合乎法度,便是圣人;话说得少而合乎法度,就是君子;说多说少都不合法度却还是放纵沉醉在其中,即使能言善辩,也是个小人。



  [原文]



  27.113 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1)。有夫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



  [注释]



  (1)串(gu4n 贯):同'毌',即古'贯'字,通'惯'。分:见 5.10 注(1)。



  [译文]



  国家的法令禁止拾取别人遗失的财物,这是憎恶民众习惯于不按名分去取得财物。有了那名分道义,那就能包揽天下而把它治理好;没有名分道义,那么就是只有一妻一妾,也会搞得乱糟糟。



  [原文]



  27.114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1),然而有所共予也(2)。言味者予易牙(3),言音者予师旷(4),言治者予三王(5)。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



  [注释]



  (1)唯:通'虽'。(2)予:通'与',赞许。(3)易牙:齐桓公的近臣,掌管齐桓公的饮食。(4)师旷:字子野,晋平公的乐师,精通音乐。(5)三王:见 21.5 注(16)。



  [译文]



  天下的人,虽然各有独特的看法,却也有共同赞许的东西。谈论美味的都赞许易牙,谈论音乐的都赞许师旷,谈论政治的都赞许三王。三王既已确定了法度、制 作了礼乐制度而把它们传了下来,如果不遵用而加以改变并自己重新搞一套,那和变更易牙的调味、变更师旷的音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没有三王的法度,天下不等 片刻就会沦亡,国家不等片刻就会覆灭。



  [原文]



  27.115 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蜉蝣也(1)。



  [注释]



  (1)蜉:《集解》作'浮',据世德堂本改。蜉蝣:昆虫名。有数种。体细狭,成虫长数分,四翅。寿命短者仅数小时,长者六、七日。古人都说它朝生而夕死。



  [译文]



  只喝水而不吃东西的,是蝉;不喝水又不吃东西的,是蜉蝣。



  [原文]



  27.116 虞舜、孝己(1),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2),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3),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4),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注释]



  (1)虞舜:见 3.1 注(10)。据《孟子'万章上》及《史记'五帝本纪》,舜的母亲死后,其父瞽瞍又娶妻生了象,瞽瞍与象多次谋杀舜,但舜不失孝父爱弟之道,当了天子后,还 去朝拜父亲,封象为诸侯。孝己:见 23.13 注(1)。(2)比干:见 8.15 注(8)。子胥:见 13.2 注(8)。(3)仲尼:见 5.4注(4)。颜渊: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学生。(4)辟:通'避',参见 13.4。



  [译文]



  虞舜、孝己,孝顺父母而父母不爱他们;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国家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应该崇尚他的善行,宣扬他的美德,称道他的长处,而不宣扬他的短处。



  [原文]



  27.117 惟惟而亡者(1),诽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2),口也。



  [注释]



  (1)惟惟:通'唯唯'(w7i 委),应答声,等于说'是是',这里用来形容表面上所装出的唯



  命是从的恭维模样。(2)俞:见 4.2 注(2)。



  [译文]



  唯唯诺诺却导致死亡的,是由于他诽谤人;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他诋毁人;澄清它而愈来愈混浊的,是由于他搬弄口舌。



  [原文]



  27.118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译文]



  君子能够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原文]



  27.119 诰誓不及五帝(1),盟诅不及三王(2),交质子不及五伯(3)。



  [注释]



  (1)诰:对下发布告诫之文。《尚书》有《仲虺之诰》、《康诰》等。誓:告诫将士守约的言辞。《尚书》有《汤誓》、《甘誓》等。五帝:见 5.12 注(5)。(2)盟:在神前歃血(见 27.83 注(2))立誓缔约。诅(z(祖):誓约。三王:见 21.5 注(16)。(3)五伯:见 11.4 注(5)。



  [译文]



  向下发布告诫的命令与誓言,追溯不到五帝;两国之间结盟誓约,追溯不到三王;君主互相交换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追溯不到五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