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汉帛书周易 > 帛书易之义 第七章

帛书易之义 第七章

书籍名:《汉帛书周易》    作者:佚名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子曰:《易》之用也,段①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



知以辟患,□□□□□□□□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易》



曰:又②名焉曰《键》。《键》也者,八卦之长也。九也者,六肴③之大也。



为九之状,浮首兆④下,蛇身偻曲,其为龙类也。夫龙,下居而上达者□□



□□□□□□□□而成章。在下为橬⑤,在上为炕⑥。人之阴德不行者,其



阳必失类。《易》曰“潜龙勿用”,其义潜清勿使之谓也。子曰:废则不可



入于谋,胜则不可与戒,忌者不可与亲,缴□□□□□□《易》曰:“潜龙



勿用。”“炕龙有悔”,言其过也。物之上■⑦而下绝者,不久大立,必多



其咎。《易》曰“炕■有悔”。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不单于口,



则不泽于面。能威能泽,谓之■⑧。《易》曰:“见龙在田,科见大人。”



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⑨则僮,不见用



则静。《易》曰:“君子冬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子曰:知息也,何



咎之有?人不渊不■⑩则不见□□□□□□反居其□□。《易》曰:“或■



在渊,无咎。”子曰:恒■则凶。君子■以自见,道以自成。君子穷不忘达,



安不忘亡,静居而成章,首福又皇。《易》曰:“■■在天,利见大人。”



子曰:天□□□□□□□□□□□□□□□文而溥,齐明而达矣。此以■(11)



名,孰能及□《易》曰:“见群■无首。”子曰:让善之谓也。君子群居莫



耴(12)首,善而治,何■(13)其和也?龙不侍光而僮,无阶而登,□□



□□□□□□□□□□此《键》之羊(14)说也。□□□□□□□□



【白话】孔子说:《周易》的施行是因为殷朝无道、周朝的盛德兴起。



恐惧的心态可以守住功劳,尊敬的心态可以奉承事业,智慧的人可以避免灾



患……文王处危难的智慧,史说的数书,谁能辩别其异同呢?《周易》说:



有卦名叫做“键”。《键》卦是八卦的长者。阳刚之爻的“九”,是六爻中



的大的。因为“九”这个字的形状,浮首向下,象蛇一样的弯曲,跟龙的形



状差不多。而龙,是下居于水中而上达于天空的动物……而成章。龙在下为



潜龙,在上为亢龙。人的阴德不施于世,他的阳德必然失其类。《周易》说



“潜龙勿用”,意思是潜伏情志不使用于世。孔子说:废除的官员不可以与



他谋划,胜利的官员则不可以与其戒备,有忌讳的人不可以与他亲密,缴……



所以《周易》说:“潜龙勿用。”“炕龙有悔”,讲的是超越了极限。事物



发展到上面很旺盛,而下面又毫无基础,就不能长久存在,必然导致许多灾



咎。《周易》说“炕龙有悔”,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人的仁义不实实在在



系于心中,就不能表现出仁义的德行,不战于口,就不会表现于脸上。能够



有威风、能够有恩泽,就叫做龙。《周易》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孔子说:这是君子的品德。君子齐明好道,经常自我表现以等待施用于世。



见用于世就行动,不见用于世就静止。《周易》说:“君子终日键键,夕沂



若厉,无咎。”孔子说:懂得动静的人,哪里会有灾咎呢?人不深藏于渊不



跃于世就不会见用于世……反居其……《周易》说:“或■在渊,无咎。”



孔子说:总是跳个不停就必然凶恶。君子跳跃的目的是自我表现,修道的目



的是为了造就自我。君子贫穷时不忘记腾达,安稳时不忘记灭亡,静居能成



章,首先得到幸福而又光大。《周易》说:“■■在天,利见大人。”孔子



说:天……文而溥,齐明而通达。这种专名,哪一个能占用……《周易》说:



“见群■无首。”孔子说:这是让善的意思。君子群居众处的时候不要乱了



头领,善而治,哪还怕治理不好呢?龙不依侍光明而行动,没有阶梯而能登



高……这就是《键》卦的详细解说。



【注释】①段:“殷”字之讹。②又:有。③肴:爻。④兆:“頫”字



的省写。⑤橬:读为“潜”。⑥炕:通“亢”。⑦■:读为“盛”。⑧■:



读为“龙”。⑨男:读为“用”。⑩■:当为“跃”的本字。鸢飞鱼■。(11)



■:与“专”同。《马王堆汉墓帛书·称》:“圣人不为始,不■己,不豫



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12)耴:,不“乱”字之讹。(13)



■:假借为“疾”,病。(14)羊:细密,完备。后作“详”。《太平御览·兽



部》引《春秋说题辞》云:“羊者,详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



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臣愿王与下吏羊计某言而竺虑之也。”



【讲解】这一章详细解说了《键》卦的爻辞的意义。每引一条爻辞,都



要阐明一个道理。尤其告诫人们如何处世待时。要求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



以待用,见用则动,不见用则静,■以自见,道以自成,穷不忘达,安不忘



亡,静居成章,首福又皇。这些都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原则。很有点类似《文



言传》。不同的是《键》之详说不及《键》卦卦辞。《文言传》曰:“元者,



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



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



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



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



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



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



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



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



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



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潜龙勿用,下



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



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



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者,始



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



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



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



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事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



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



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乾文言》与《易之义》中的



“《键》之羊说”合起来是一篇真正的《键》卦卦爻辞的详细解说的文字。



它们有同有异,可以互相补充。这一章还特别慎重地讨论了阳爻为什么要用



“九”来表示。这就涉及到易学上的“四象说”。六、七、八、九是四象说



的一种。对此我曾专门进行了讨论。



1985 年,我在拙著《帛书周易校释·前言》中专门论述了《爻画与“河



图”“洛书”》这一论题。在论证这一论题的过程中涉及了爻画与爻题的关



系问题。嗣后于 1987 年撰写了《论爻题与爻画的逻辑联系》一文递交给山东



大学周易研究室组织的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文章指出:



《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卦爻辞中的爻题是那些



从数符卦图中分离出来的数符同作为爻序的数符组合的产物。凡是按照大衍



筮卦术产生的卦图的《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的关系就一定是这样的。



按照大衍筮卦术(即《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的原则和方法),



三变之后便能得到一个爻。这个爻画最初是用数符来充当的。大衍筮卦术所



得到的充当爻画的数符只有四个,即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古人称作



“四象”。(九,老阳之象。七,少阳之象。六,老阴之象。八,少阴之象。



王夫之在谈到大衍筮卦法时尚有“审七八九六之变”之说。)按照大衍筮卦



术筮得的卦图爻画都是用这四个数符来充当的。三画卦,就是这四个数符每



次取出三个数符的可重排列;四画卦就是这四个数符每次取出四个数符的可



重排列……六画卦,就是每次从这四个数符中取出六个数符的可重排列……



始初,并无我们看到的今本《周易》的阴阳符号组成的卦图。这一点已为考



古上的发现所充分证明。唐兰先生的《在甲骨金文中所见到的一种已经遗失



的中国古代文字》、李学勤先生的《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张



政烺先生的《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徐锡台先生与楼宇栋先生的



《周原卦画探原》等文章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始初的卦爻辞中并无爻题,爻题是从爻画中分离出来,爻画与



爻题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等问题,人们则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进行论述。我



通过反复思考,认为形成今本《周易》卦图这个样子的卦图至少经历了“原



始卦图”、“中介卦图”和“理想卦图”这么三个阶段。原始卦图阶段的卦



图,是数符卦图。这种数符卦图只有用数符充当的爻画,而没有爻题。卦图



是用“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组成的数图,如果十有八



变所筮得的六个爻的数符都是“六”的话,则这个卦就是由六个“六”字组



成的数符卦图。如果筮得的六个爻的数符都是“八”的话,则所筮得的卦是



一个由六个“八”字自下而上组成的数符卦图。当时可能尚无爻题。爻画在



卦图中的位置是用爻画本身指称的。如《左传》和《国语》中的“之八”、



“皆八”,“之八”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为“八”的那一爻;“皆八”,



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都是“八”的那几爻。对于《左传》《国语》中



的“之八”“”皆八”前人进行了许多研究。前人大都是以变卦别卦释之。



对此我曾经撰写了《<国语>贞<屯>悔<豫>质疑》一文进行辨析。这篇文章发



表在《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 年第二期上的《读<易>捃屑》中。文



章列举了前人关于“皆八”的各种解释,认为只有韦昭与丽炎的解释比较符



合实际。韦昭和丽炎以“皆八”为两阴爻之数的揲数。是很有见地的。这就



告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是直接称呼作为爻画的数符的。同时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是直接称呼作为爻画的数符的。同时在春秋战



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还有另一种方法,即用另一卦作为参照系统来指称卦中



相应的爻画。《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



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



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亢龙有悔。’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



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前人大都以变爻解释这里的《乾》之《姤》、《乾》



之《同人》等。实际上这是因为还没有爻题,因此采取另一卦作为参照物的



形式来指称卦中的爻画。所谓“《乾》之《姤》”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



即《乾》的最下面的一爻。“潜龙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所谓



“其在《同人》”,就是指的《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就是《乾》



卦第二爻的爻辞。馀皆类推。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爻题。由于



书写爻画具体直观,加上这种指称爻画方法原始,因此我便将这一阶段的卦



图称作原始卦图。



中介卦图阶段的卦图当有两套不同的爻画组成的卦图和两套不同的爻



题。如果古人将由“六”、“七”、“八”、“九”四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



的具有三的倍数的数符(即“六”和“九”)从卦图中分离出来,将“七”



“八”两个数符保留在卦图中,并将由于“六”“九”分离出去而使卦图中



空缺的位置用“七”、“八”相应顶替(即“七”顶“九”,“八”顶“六”)。



这样一来,卦图中充当爻画的数符就全是“七”“八”了。古人可能将数符



“七”字的古体“十”省去了其中的“1”就成了“一”。用数符“一”与“八”



充当爻画的卦图有《帛书周易》中的卦图。同这套卦图相应的爻题应该是:



初六,初九,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



尚六。共十二个。古人为什么要将爻画分离出来同爻序数符组成爻题呢?我



想这可能是画卦认卦的方便和认识深化的需要。人们为了确定卦图中的爻画



的位置关系,于是就为之编码。对于六画卦的卦图爻画编码,将其爻画的序



列标以次第(古人画卦从下起),故名之曰:初、二、三、四、五、尚。这



样就确定了卦图爻画的纵坐标。为了确定卦图爻画的横坐标,于是便将作为



爻画的“六”与“九”抽出来,书于卦图侧面,这样就出现了两幅卦图。将



这两幅卦图互相对应充实,于是便得到了两幅分别由“七、八”和“九、六”



组成的不同爻画的六画卦卦图。这两幅卦图有这样的特征:“六”与“八”



的位置对应,“七”与“九”的位置也对应。如果将序列次第数符分别同这



两幅卦图的爻画数符相组合,就能得到两套爻题和与之相对应的两套数符组



成的卦图。若将序列数符同“六”与“九”组合则可以得到初六、初九、九



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尚六这十二个爻



题。对应的卦图爻画则是用“七”和“八”两个数符。此即所谓“卦画七八,



经书九六”。《帛书周易》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如此。



人们如果将由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的“七”与“八”



绎出卦图之外,而以“六”与“九”相应替代,则卦图中的数符爻画就只剩



下“六”与“九”两个数符充当爻画。如果六画卦六爻都是“六”的话则画



六个“六”字重叠的卦图。如果六画卦六爻都是“九”的话则画六个“九”



字重叠而成的卦图。将绎出卦图之外的“七”与“八”同爻序数符组合则得



到: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尚



七、尚八这十二个爻题。对应的卦图爻画应当是“六”和“九”两个数符。



此即所谓“卦画九六,经书七八”。《连山易》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可能就是



这样的。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保留了《连山易》的四个爻题。这四个



爻题是:《剥·上七》、《复·初七》、《姤·初八》、《中孚·初八》。



根据这四个爻题,我们便可以推出《连山易》的爻题是:初七、初八,七二、



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上七、上八。这几个爻题正



好同《周易》的十二个爻题相对应。根据《连山易》的爻题,我们便可以推



出《连山易》的爻画是由“九”和“六”两个数符组成的。关于《连山易》



的爻画是数符“九”和“六”组成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系辞》里觅得



旁证。《系辞》云:“《乾》之册二百一十有六。”《集解》:“荀爽曰:



阳爻六册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阳,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



一十有六也。阳爻九,合四时,四九三十六,是其义也。”荀爽虽未分清楚



阳爻有“九”和“七”两个数符的区别,但他注“《乾》之册(策)二百一



十有六”还是对的。一个六爻卦,每个爻画的数符都是“九”,则有六个“九”。



每个“九”代表三十六策(即四乘九等于三十六),那么由六个“九”组成



的卦则代表二百一十六策(即三十六乘六等于二百一十六)。由代表二百一



十六策的六个数符(九)组成的卦图,当是《连山易》的卦图。这六个数符



组成的卦图对应的爻题应当是:初七、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上七。《系



辞》又云:“《坤》之册百四十有四。”《集解》:“荀爽曰:阴爻六册二



十有四,《坤》六爻皆阴,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



阴爻六,合二十四气,四六二百四十。”荀爽虽然没有区别阴爻六册尚有三



十有二者,但其解“《坤》之册百四十有四”则无误。若六爻卦每个数符是



“六”,“六”表示二十四策(四乘六等于二十四),则六爻卦就有一百四



十四策(即二十四乘六等于一百四十四)。由这六个“六”组成的卦图,当



是《连山易》的卦图,至于《连山易》这两幅卦图对应的卦名是否叫《乾》



《坤》,暂且可以不在此文论述。《系辞》还云:“二篇之册(策)万有一



千五百二十。”《集解》:“侯果曰:二篇谓上下经也,共六十四卦,合三



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则阳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册,合六千九百一



十二册。阴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册,合四千六百八册。则两篇之册



合万一千五百二十。”这样的“两篇”,只能是由“九”和“六”组成的六



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易》的两篇。这里的两篇,自古以来的学者都未曾



深究是《周易》的两篇还是《周易》以外的《易》书的两篇。事实上这不可



能是《周易》爻画的策数。很可能是《连山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



策数。将《系辞》上所记载的爻画数符同黄佐《六艺流别》所记载的《连山



易》的爻题组合起来,若合符节。因此我们说《连山易》的卦图属于中介卦



图。



第三阶段的卦图称为“理想卦图”。这一阶段的卦图爻画已经彻底改变



了数符卦图的形状和性质,完全线条化、抽象化了。充当卦图爻画的数符已



为两个抽象的符号所代替。这两个充当爻画的抽象符号,不仅可以代替两个



数符,而且可以代表所有的奇数和偶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个



爻画符号可以被称作中国的代数符号。同时,这两个爻画符号又可以代表各



种相应性质的物象。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又可以将这两个爻画符号



称作代象符号。人们习惯上将这两个爻画符号称作阴阳符号。这两个爻画符



号所处的位置都有严格的相应的爻题。因此,我们说这一阶段的卦图爻画和



爻题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我们将这一阶段的卦图称作理想卦图。通行本



的《周易》中的卦图就是理想卦图的典型代表。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易学发展的历史中,卦



图爻画和爻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了爻画和



爻题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必然的逻辑联系。



在为戚文先生组织的《中华易学大辞典·帛书周易概论》中补充了上述



说法,并论证了“爻题与筮神”的关系。指出:



按照大演筮卦术,三变便得到一个爻。这个爻的爻画最初是由数符来充



当的。用来充当爻画的数符只有: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古人将其称



作“四象”:“六”叫做“老阴”,“七”叫做“少阳”,“八”叫做“少



阴”“九”叫做“老阳”。将这四个符号由下而上依次排列便组成了最初的



“四象卦图”。四象卦图的种类较多:一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一画卦



(亦可以称作一爻卦),二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二画卦(亦可以称作



二爻卦),三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作三画卦(亦可以称作三爻卦),四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作四画卦(亦可以称作四爻卦),五个数符组成的



卦图可以叫做五画卦(亦可以称作五爻卦),六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



六画卦(亦可称作六爻卦)。只用四象中的“少阳(七)”、“少阴(八)”



这两个数符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之为“少象卦图”。只用四象中的“老



阳(九)”、“老阴(六)”这两个数符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称之为“老



象卦图”。只用“阴(——)”“阳(—)”符号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以叫



做“阴阳卦图”。



由“四象卦”到“阴阳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卦图爻画符号化和爻题的



产生的过程,易卦爻画符号化的过程是同易卦爻题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易卦爻画有一个由数符充当爻画到由阴阳符号充当爻画的过程,易卦爻



题则有一个由没有爻题到爻题产生、完善的过程。易卦爻画同易卦爻题具有



严密的逻辑关系。为了讨论方便,我将“四象卦”称为“原始卦图”、“少



象卦”“老象卦”称为“中介卦图”,“阴阳卦”称为“理想卦图”。那么,



形成通行本易卦爻画和经文爻题则经过了原始卦图进化到中介卦图再演化为



理想卦图这样三个阶段。



原始卦图阶段只有爻画没有爻题,中介卦图阶段产生了爻题,理想卦图



阶段完善了爻题。理想卦图阶段的爻题: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九,用六。而处于中介阶



段的《帛书周易》的爻题乃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初



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迵九,迵六。其中有四个爻题与理想



卦图阶段的爻题不同。这四个爻题是:尚九、尚六、迵九、迵六。《帛书周



易》卦图爻画属于“少象卦图”,其爻题如此;则属于“老象卦图”的《连



山易》爻题应当作:尚七、尚八、迵七、迵八。



通行本爻题的产生,一方面促进、加速、完善了爻画的线条化、符号化、



抽象化、思辨化、理想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掩盖了易卦爻画、爻题与筮神



(数符崇拜)之间的奥秘,割断了爻画、爻题与数的崇拜的联系。《帛书周



易》爻题的出土,揭示了筮卦与筮神的联系,要求人们与筮神相通(通九、



通六),要求人们崇尚筮神(尚九、尚六)。这就与“通达天地”(“绝地



天通”的负命题)、“天人合一”、“神人合一”有了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



爻题之“尚九”“尚六”就是崇尚“九”“六”的意思,“迵九”“迵六”



就是通达知晓神秘的数字“九”“六”的意思。同理,也就是崇拜“七”“八”,



通达“七”“八”。要占筮问吉凶,在古人神秘的思维中就要求要达神旨通



神灵。因此,郑康成将“七”“八”叫做“精气”,“九”“六”叫做“游



魂”。云:“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也。九六,



金水之数……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可见,“七八”“九六”成了鬼



神的代名词。贾公彦则谓:“则筮之神:自有七八九六成数之鬼神。”七八



九六这四个神秘的数符,表面上看来是个爻画爻题,而实际上却表示筮之神,



成数之鬼神。


Txt。小_说_天堂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