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25章 先秦史家经典重温

第25章 先秦史家经典重温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厉王虐【n üè】,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堵塞】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盲人】献曲,史献书,师箴【zhēn】,瞍【sǒu,眼睛没有瞳仁】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qíài,年老的人】修之,而后王斟【zhēn】酌【zhuó】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í】之有衍沃【平坦低湿而肥沃的土地】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多】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选自《国语》

  周厉王很残暴,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邵公说:“民不堪命矣”,其实就是劝谏周厉王要施行仁政。但周厉王听了之后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以暴来镇言:“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在这样高压的形势下,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社会也暂时出现了一派“和谐”的大好景象!此时,昏庸的周厉王还喜滋滋地对邵公说:“现在在我的英明治理下,老百姓们都乖乖地听话了!”邵公深知百姓“道路以目”,只不过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于是他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谏,但是这个昏庸的暴君又如何听得进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仅仅三年,周厉王就落了个流亡在外的下场。

  二、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用绳索拴住从上往下放】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shù,防守】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

  这篇文章主要是记述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夜见秦伯,因势利导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表现了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其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言语上的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此话用于此文,再恰当不过了。

  三、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gāo yú,肥沃】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

  在意见相左的情况下,触龙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一开始只字不提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才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他们的谈话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国家危机的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

  四、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yú】以伐虢【guó】。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选自《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发生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虞国的道路去伐虢国的故事。虞公因贪晋国的“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又轻信“晋我同姓,不宜伐我”,而借给了晋国道路。结果,晋灭虢后,回过头来就把虞灭掉了。在这篇文章中,虞国大夫宫之奇批评了虞公的“同宗不害”、“鬼神保佑”的错误看法,指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认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遭大国的侵略和吞并,明确表示国家存亡在人不在神。但虞公却因贪图蝇头小利,以致亡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悠悠几千年的生息和发展,沉淀出了极其厚重的国学文化,那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形的巨大财富。历史可以借鉴,读史使人明智,所以这些优秀的史书,不仅是研史之人必读的著作,也被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奉为他们治国安邦、运筹帷幄的枕边宝典,现在更是被很多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视为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明镜。

  中国历史很悠久,史海书籍也很浩瀚,我们选编的这个章节,仅是史海一贝,以飨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