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6章 诸子争做盟主--谁为圣手

第6章 诸子争做盟主--谁为圣手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百家讲坛--儒家的故事

  1.孔子绕“城”而过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他走到离鲁国不远的一个地方,那里山川秀丽,地广人丰,美景甚多。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民风淳厚,重礼尚学。路上,正当孔子与弟子边走边谈之时,突然看到前边大路上有几个玩耍的小孩。看见孔子一行的大车,几个小孩躲在了路边,但有一个小孩站在路中间一动不动,此人名叫项橐【tuó】。看到这种情形,子路停车大声问道:“哪里来的顽童站在路中间,干什么?”项橐见子路出言不逊,便有心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说话之间,孔子也已走下车,孔子问道:“城在何处?”项橐答:“正在车前。”

  孔子低头一看,便见地上有用石子摆成的一个“小城”,孔子笑道:“此城何用?”项橐答:“抵御车辆兵马。”“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项橐反问:“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躲城?”孔子听到这话,大呼“有理”,随后绕“城”而过。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儿童项橐不但说话有理有据,而且态度不卑不亢,看来孔子又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孔子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的做法,给我们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2.奕秋诲弈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奕秋。孟子称他为“通国之善弈者”。

  因为奕秋的棋艺闻名遐迩,所以就有很多年轻人想拜他为师,于是奕秋收下了两个学生。在奕秋讲解下棋的方法时,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专心致志,不敢怠慢;而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奕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工夫。奕秋讲课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大雁什么时候才能飞来,自己好张弓搭箭射下。两个学生同时学习棋艺,同拜一个老师,最终一个学有所成,另一个却茫然不懂。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专心致志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学习知识就像学习围棋一样,如果不用心,不专心致志,很难取得好成绩。

  二、百家讲坛--法家的故事

  1.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种地的人,他经常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从草丛中蹿出一只野兔。兔子看到有人,受了惊吓,慌不择路,一下子撞到了树桩上死掉了。这个人捡起兔子,非常高兴。

  之后,这个农民照旧到地里干活,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心里一直希望再有兔子蹿出来撞在树桩上,让他去捡。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着活儿,该锄的地也没锄完。再后来,他干脆把锄头一放,坐在树桩旁边,专门等兔子蹿出来撞到树桩上。

  然而,他始终没有再等到兔子。这时地里的庄稼因为长久不锄草浇水,都渐渐枯萎了。于是,这个宋国人也因此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2.揠【y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民,种了庄稼之后,一直想着赶快去收获。于是,他每天都到田地里去看庄稼,因为心里很着急,他觉得那些庄稼长得非常慢,这让他等得很不耐烦。他回到家躺在床上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得快呢?”经过一番思索,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庄稼拔高几分不就成了。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地里,一个一个地将庄稼苗拔高一节。经过一整天的辛苦,他终于拔高了地里全部的庄稼苗,然后自鸣得意地回家去了。一到家,他就高兴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咱们的庄稼都一下子长高一大截儿!”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赶快跑到地里去看,他一到地里便惊呆了,庄稼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全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一味地蛮干,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三、百家讲坛--道家的故事

  庖【páo】丁解牛

  有一天,庖丁在文惠君的府上宰一头牛。只见他一会儿用手按着牛,一会儿用脚踩着牛,动作极其熟练。他运刀时的动作与牛筋骨剥离的声音,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就像是踏着乐曲《桑林》和《经首》起舞一般。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看呆了,他禁不住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放下牛刀,对文惠君说:“我追求的是宰牛之中的道,这已经超出了技艺。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前所见的都是一头头庞大的牛。三年之后,再看牛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现在我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依据牛的自然构造,把刀直接插入筋骨相连的空隙处,这样游刃有余,连骨肉相连的部位都不会碰到,更何况大的结骨呢?每当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常常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变慢,用力变轻,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其剖开,使牛像泥土一样瘫软在地上。有的人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有的人一年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但是刀刃还像刚磨过一样锋利。”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番话,连连点头,感慨地说:“好啊,从中我学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依据世间万物固有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进而取得完美的成效。生活中,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发现事物的这种规律。

  四、百家讲坛--墨家与纵横家的故事

  1.墨子的口才

  在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有名的辩论家,他经常和别人一起辩论。有一天,儒家门徒巫马子来见墨子,巫马子说:“你经常行义,没见过有人帮助你,也没见过鬼神赐福给你。但你还在做,你有神经病呀?”墨子说:“如果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表里不一,一个表里如一,你喜欢哪个?”巫马子说:“我当然喜欢后一个。”墨子说:“既然这样,你就是喜欢有精神病的人。”

  除了巫马子,儒家门徒公孟子也喜欢与墨子凑在一块讨论学问。有一天,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hù】,穿着儒家特有的服饰来见墨子,并说服饰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不讲穿戴是不行的。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坏贵贱不同,但他们都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所以,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服饰。”

  2.苏秦的威力

  战国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派兵攻占了燕国的十座城池。燕昭王即位后,广纳贤士,准备对齐国的行为进行报复,进而夺回失去的城池。这时,苏秦来到了燕国。于是,燕昭王就派他到齐国交涉,看能否要回被齐国占领的十座城池。

  苏秦到了齐国,见到了齐宣王,他先表示祝贺,接着又悲伤地念起悼辞。看到苏秦的行为,齐宣王很纳闷,他问:“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回答说:“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毒药,是因为毒药能杀死人。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大的秦国的亲戚。大王贪图十个城邑,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秦国让燕国做先锋,而自己做后盾,率兵来攻打齐国,那么齐国就完蛋了。所以,占领了燕国的十座城池,就好比吃毒药充饥一样危险。”齐宣王听了大惊,忙说:“既然如此,该怎样办呢?”苏秦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大王如果采纳我的意见,一定能化祸得福。以我之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与秦国互通使节。如果秦王知道因为他的缘故您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定会格外感激大王的。燕国收回了十座城池,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两个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齐宣王听后大喜,于是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