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知道鱼是从哪里来的吗 > 第17章 海洋动物习性 (1)

第17章 海洋动物习性 (1)

书籍名:《你知道鱼是从哪里来的吗》    作者:弗朗西斯·沃德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我哥哥陪我在假期里拍了好几天照,若非他的帮助,可能很多插图照根本拍不到。

  为了拍到一张鱼的姿势、动作或是处于某一生长阶段时的照片,我们常得花两三个白天加大半个晚上密切留意。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们舒服地休息了一天,要么拍拍岩石区潮水潭间的海洋生物,要么像基尔顿兄弟那样尝试拍摄鸟类的阳光图片,因为拍这类照片不需要什么专门设备。我就拿了1\/4干版尺寸规格的反射式照相机,12块遮光板,然后行走于暗礁间,找寻有趣的目标。

  将所有东西都紧捆是明智之举,要不然,因为手空不出来,人可能会在长有杂草的砾石上滑倒,那样你就得去池底找相机和底刀盒了。

  进行这种摄影游览的方式有两种。可以一直游走,到处拍摄不同的事物。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拍摄,要多长时间拍一次,才能将它们拼凑起来,用以讲解特定一种动物的生活状况呢?答案会让你大为惊讶。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更为有趣的方式,即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生命形式,比如说海胆(sea-urchin)。

  海胆到处可见,但是比起伊林港旧防浪堤来说,数量要更多、颜色要更漂亮、或是体型还要更大的海胆(学名:Echinus esculentus),我倒是从未见过。此处的海水通常很清澈,风平浪静时,在水下十英尺观看海胆极其容易,这种时候,它们一般只在水面以下30-60厘米。

  动物学家将海胆分成星鱼(star-fishes)、蛇尾海星(brittle stars)、海参(sea-cucumbers),这看似有些奇怪,但是如果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

  大部分人比较熟悉星鱼(学名:Asterias rubens),它有五条腕臂,每条腕臂下侧的沟里有很多半透明状结构,这叫做管足。每条管足都可伸缩,末端在一个吸盘内。凭借这些管足,星鱼既能攀附岩礁,又能四处移动。如果想将水中的一条星鱼从岩礁上扯下来,得花很大的力气,可能很多管足会被扯断。

  就海胆而言,自然条件使得它的五条腕臂向上折弯,在顶部相接触。因此,扁平的星鱼变成圆状的海胆,前部的五条腕臂的下侧转到了后部的外侧,海胆的管足沿着这个圆顶状棘皮动物的底部到顶部的五根径骨排列。

  依靠管足,海胆可以吸附在岩礁、石头和海草上,也可爬行。爬行时,管足伸长,用吸盘吸附着岩礁,然后再收缩,就可将自身拉到吸附点。

  管足只有在伸长的情况下才可看到,但海胆外壳上的大量脊椎却一直都很明显。每个脊椎都有一个杯状的底部,对外壳上的一个突出物产生作用力,因此脊椎的行动范围很大。这些脊椎主要起保护作用,但同时也是管足的附属,海胆爬行或是四处移动时,依靠这些脊椎稳定自身。但如果情况紧急匆忙,海胆可以只借助脊椎在水底平地上快速移动,无需使用管足。海胆的嘴在身体下侧中部,很容易看到里面有五颗锋利的切牙。管足还具备将食物带进嘴里这一项 功能。

  我们沿着防浪堤爬行时,正逢低潮。大量的、橙子般大小的干燥海胆吸附在高处的混凝土砖上。这张拍摄到这种位置的照片显示,在没有海水浮力的情况下,管足是如何伸至最长,以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的。我们在水下仅几英寸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极好的鱼样,它吸附在附近暗礁上,我哥哥脱下外套并举起来,挡住了来自上方天空的光线,我悬在暗礁边缘上,等着水流平缓,在两个浪头拍打过来的时间间隙,拍下了这张照片。

  接下来,我们收集了一些鱼样,带到岸上,然后放入到一个静静的岩石区潮水潭中。在此处,海胆马上意识到它面临着可能的攻击,只见它伸长管足,抓住周围的海草,将叶子覆盖在身上。十分钟后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我们也将一些鱼样带回家,放在水槽里,第二天 拍照。

  我们将海胆放在一块暗礁的突出点上,它马上吸附其上。但它并不满意这个位置,可看到它伸出好些管足在突出点右下角的水中拨拉,企图抓住某一固体,好从这一令其不安的栖息地爬下去。

  当将海胆放在没有海草的水槽中时,它会发挥隐蔽本能,用石子和贝壳覆盖在自己身上,避免被察觉。

  海胆可食用,而且听说非常可口,不过我从未冒过这种险。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拖捞活动,获得了一些在海岸无法找到的鱼样。还获得了一些双壳类动物,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扇贝。扇贝族有很多成员,不过最大的是图中的大海扇蛤(Pecten maximus)。

  捕鱼人如果友好,你有时可从他们那儿获得活扇贝,但是如果你迫切想对它以及其他一些有趣的鱼样进行检查,自然学家的拖捞网并不贵,你可从一条小帆船上用拖捞网进行打捞。

  获得扇贝后,将它放在一个水盆里,置于阴凉环境中。不时更换海水,使它能长时期保持健康和活力。大部分人都很熟悉扇贝壳,厨师会在贝壳里放很多制作精巧的菜,也有人用它来装饰窗台。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活鱼样。

  我将一个很不错的、从暗礁上获得的扇贝放入到一个大玻璃水缸,将伊林港产卵池的贮水箱中的冷海水持续注入水缸中。光线很强烈,所以好几个小时内,扇贝都无法张开,我借此机会检查了其扁平上方壳上的各种生物形式。其中有好些软体动物,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它们的羽状生长。这些羽状生长的为水螅虫菌落,如果未被破坏,可能会生产出成千上万的水母。

  一段时间后,扇贝慢慢地张开。这是它躺在海底时的方式,当水从它的壳间流过时,它会取食水中大量的微生物赖以生存。顶部和底部的壳的边缘属于外套膜(mantles),外套膜和双壳里的内脏之间叫做外套膜腔(mantle-cavity),外套膜腔内是腮。当扇贝躺在水底时,可能会有饥饿的螃蟹将蟹钳伸进壳内,企图攫取一顿美味,也可能会有一条鳐鱼从上方游过,投下影子。无论是哪种情况,扇贝壳都会马上闭合。扇贝是如何察觉到它的敌害,又是如何快速闭合以防被攻击的呢?

  可看到,外套膜的自由边缘延长,变成细软的触手,即使在最深暗的水中,这些触手也能感受到螃蟹的钳。这些触手还能阻止不速之客进入到壳内。一旦遇到状况,壳会有些猛然地部分闭合,喷出一串水,形成水流,将不速之客冲走。扇贝用眼睛察觉到经过的鳐鱼的影子,这些眼睛就在壳下的外套膜边缘,呈排状分布。双壳贝大海扇蛤有80到100只眼睛,其中的20只眼睛就像名贵宝石一样闪烁,海洋生物中,没有什么要比这两圆环状的眼睛更为漂亮的了。

  当拍摄图中的扇贝时,我得十分小心,以免影子投射在它身上,如果它马上闭合,我起码要等半个小时才能等到它再度张开。

  接下来讨论扇贝张开、闭合的方式。两张外壳借助蝶绞(hinge)运动,大海扇蛤休息时,壳张开。位于壳内表面、将双壳连接的一个闭壳肌收缩,双壳闭合。

  大海扇蛤可以做出好些动作。它可将自身猛拉几英寸退后,远离一些恼人的物体,也可从水底上升,用一种特有方式游动(贝壳一张一合地排水,就像在做一系列咬水动作),当上下翻转时,如果它健康,常可在几秒或几分钟内扭转回来。

  我有幸接触到利物浦大学的戴金教授,他对大海扇蛤进行专门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拍到了大海扇蛤翻转的动作,而且,戴金教授还向我讲解了大海扇蛤的多种动作方式。

  这些方式主要是通过两张壳和外套膜之间的有力肌肉的联合动作产生。肌肉收缩,壳闭合,水从壳中喷射出。外套膜边缘决定了水的喷射方式。如果它们阻止水从前方喷出,会从蝶绞后面喷射出两股水流,然后借此游动。如果水是从前方分射出来,扇贝自身会被弹回到几英寸后。如果将大海扇蛤上下错误反向(下侧弄成有植形动物(zoophytes)、海绵(sponges)和藤壶(barnacles)生长的一面),它会马上张得比平时还要宽,可以看到两个外套膜边缘之间的内脏。触手完全伸展,但一旦外壳停止张开,它们会迅速收回,这表明外壳将要闭合。虽然外壳张开时很缓慢、稳定,但闭合却很突然。此刻外套膜边缘接触,但留有空隙让水从前方分射出来,水冲出时,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使大海扇蛤退回到蝶绞线部位,用绕轴旋转的方式进行翻转。

  我们已对扇贝进行了讨论,现在来讨论一种很多人都熟知的双壳贝——牡蛎。

  几年前,我在一个牡蛎场待过三天,参观完那里的工作状况后离开时,我曾思索:为什么牡蛎这么便宜?到达时,有人跟我说大量的牡蛎发生了白化现象(white sick),也就是说,打开外壳,从外套膜中会渗出光滑细腻的液体,其实这是无数的牡蛎胚胎。这一阶段的胚胎没有色素,只有小部分被原始壳覆盖,一头有大量的发状细丝,即纤毛(cilia)。

  我们进行了打捞,最后捞上一个黑化(black sick)的牡蛎,与白化牡蛎相比,它们的不同点是胚胎已含色素,两张精巧的壳将发育中的牡蛎完全包住。

  一旦牡蛎黑化,带有纤毛的幼胚胎,也就是蛎苗(spat)随时都可能被母体从套膜腔排进大海。从一只滑石笔上刮下粉,放入到一杯海水中,当蛎苗刚被排出时,你可用肉眼看到,而且很清晰。

  我花了好些小时,试图拍到蛎苗被排出时的照片,但是没有成功。不过,因为这一过程与扇贝大量排出精子的情形差不多,而后者我有一系列的插图,所以我用扇贝的图片代替。排出蛎苗和排出精子这两种情况中,壳都比休息状态时张得略宽一些,然后“啪”地闭合,每次都有一大团物体被排出,就像枪口喷出的烟雾。

  当蛎苗被排出后,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每个胚胎都正在慌慌张张地四处游动。不久后,你会发现有一个静静地躺着,如果是平躺,只能看到一个半透明的精巧的壳,如果是直立,可看到两个壳,而且此时两个壳形状相同。如果你仔细观看一个静态的蛎苗,会发现两壳间伸出一个衬垫状的东西,这叫做面盘(velum)。面盘上覆有纤毛(之前已描述过的发状细丝),纤毛快速运动,使蛎苗能在水里穿行。仔细观看,你会发现有蛎苗停止了移动,因为当它游动时,面盘突然往里缩,双壳闭合将其封盖,蛎苗猛力一拉,停止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