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 第83章 世界新格局(3)

第83章 世界新格局(3)

书籍名:《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4月26日~6月15日,主要讨论朝鲜问题。参加的除苏、美、英、法、中五大国的代表外,还有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由总理周恩来率领,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一开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提出了“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韩国代表却提出“在选举前1个月,中国军队应全部撤出朝鲜,联合国军队作为监督方,则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撤退”的无理建议,美国代表马上对韩国代表的建议表示了支持。很明显,美、韩是想把整个朝鲜划归旗下,用假和平吞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代表中国同朝鲜、苏联代表团协商后指出:“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方,不能由交战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而应该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苏联代表对周恩来的这一建议表示了赞同。但是,美国还是不甘心,纠合了属于“联合国军”一方的16个代表团于6月15日在会上宣读了“十六国宣言”,决意要破坏和谈。

  周恩来不肯放过一线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他又提出:“日内瓦与会国家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如果这样一个建议都不能被有关国家通过,那这种反和平的精神将为国际会议留下一个极不良的影响。”

  但是,美国还是以各种理由阻止了这一最低限度、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致使朝鲜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日内瓦会议对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是交叉进行的。5月8日~7月21日,各国都在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除五大国外,还有越南民主共和国、柬埔寨、南越、老挝的代表。

  会议中由苏联、英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会议主席。主要议题是:一是关于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问题;二是关于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三国交战双方停战的协定,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和统治,确定了印度支那三国的民族权利。

  美国政府代表没有在《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美国政府单独发表声明,将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来妨碍上述协议的执行,但美国以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日内瓦会议表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不同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持续了8年之久的印度支那战争通过协定停止下来是日内瓦会议的重大成就,这次会议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巨大作用。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沉浸在一片喜气之中。原来,这里将举行一场国际盛会,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代表将要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反对殖民主义、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等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行发起召开而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与操纵的国际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非会议”,因为开会地点在万隆,所以又叫“万隆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到万隆会议召开前,已有30个亚非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但殖民主义者统治在亚非并没有结束,殖民主义者还在威胁亚非的和平。新独立的亚非国家迫切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

  1954年4月,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南亚5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总理会议上提出了“举行一次更广泛的亚非国家会议的可能性”的建议,与会代表对此表示支持。此后,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中国等国都为召开非亚国家代表会议做着努力。

  1954年6月,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和印度时,在中印、中缅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并认为这五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准则。

  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决定由五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五国总理还确定了亚非会议的四点目标:第一,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和促进友好与睦邻关系;第二,讨论与会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讨论对亚非国家和人民具有利害关系的问题和种族主义及殖民主义问题;第四,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在今后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但是,帝国主义反对势力不会轻易放弃亚非这块肥肉,他们对亚非的独立进行了阻挠。看到独立趋势不可阻挡,他们便又对亚非国家的团结进行破坏。

  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亚非国家宣布,在他的建议下,美国国会将通过新的“援助”计划,妄图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对某些参与国施加影响。但万隆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5个发起国和中国外,还有阿富汗、柬埔寨、老挝、约旦、苏丹、泰国、土耳其、伊朗等。美国虽然没有被邀,但却派遣了一个庞大的记者团参会。

  印尼总统苏加诺致开幕词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为了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亚非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我们并不是要建立反对其他集团的集团,而是为亚非各国乃至全人类找出一条通向和平的道路。亚非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出呼声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苏加诺激昂的情绪把与会代表的热情都带动了起来,会议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但是,美国利用各国代表间存在的分歧挑拨离间,制造纠纷,鼓动一些国家代表“反对共产主义”,把矛头直指中国。

  面对越来越紧张的会议气氛,中国总理周恩来于4月19日做了回应各国的精彩发言:“中国参加这个会议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坚定而真诚地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求同存异”的方针也为与会各国普遍接受,笼罩在会议上空的乌云终于被驱散了。

  4月24日,万隆会议举行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就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公报还提出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在万隆会议之后,亚非各国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奉行了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越南战争

  “日内瓦协议”签订后,法国承认了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主权和统一的地位,并同意从三国撤军。而美国出于在远东的利益和其全球战略考虑,一心想在该地区取代法国,因此拒绝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只表示不会使用武力威胁来妨碍协议的实施,暗中却指使吴庭艳在南越成立南越共和国傀儡政权,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并积极修建美军基地。

  吴庭艳政权一方面排挤亲法派和其他政治派别,建立吴氏家族的独裁统治,另一方面大肆残酷镇压越南共产党人和其他反对派人士。越南共产党被迫在南方组织武装反抗,开始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美战争。

  1961年5月,为保护吴庭艳政府,美国出钱、出枪、出装备,武装南越伪军,并派遣一支特种部队作为顾问,对越南人民解放武装军队进行剿杀,开始了美国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特种战争”。这样。越南又成了千军万马奔来踏去的战场。

  吴庭艳正愁没法对付越共和越南人民的反抗.见美国出兵相助,自是喜上眉头,同美军司令哈金斯两人勾搭成奸,一同在南越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尤其是,他们想出了极为歹毒的一招:建立“战略村”。

  他们把南越大部分居民关进了“战略村”,把这些越南人生长的旧居故土夷为“无人区”,想以此来制伏游击队。然而,这一招非但没有制伏越南游击队,反而让游击队将“战略村”变成了“战斗村”,他们采用了像什么“螳螂枪”、“竹蜂战”等名目繁多的战术让美军的战术不能得逞。

  形势越来越复杂,肯尼迪和吴庭艳两人先后被暗杀,一命归西。

  这肯尼迪一死,把一堆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副手约翰逊。谁想这约翰逊一点也不知进退也不吸取他前任的教训,反倒使越南战争进一步升级。

  1964年8月4日,美国借口发生“北部湾事件”,美国军舰受到北越炮舰袭击,开始狂轰滥炸北越多年,将许多城镇夷为平地。美军声称要把北越“炸回到石器时代”。

  然而,越南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从地面向南越渗透,不断袭击美国军事基地,大批的美军在战争中送命,而约翰逊还不断地增兵,越南战场成了一片泥潭,美军深陷其中,他们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

  1970年3月18日,美国又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了政变,接着美军和南越伪军入侵柬埔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火愈烧愈旺。越、老、柬人民奋起反抗,三国四方领导人团结对敌,结成了巩固的抗美救国统一战线。

  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三国人民英勇地反击美军的进攻,击毁数千架飞机,多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在1968年的“新春攻势”中一度攻入西贡,袭击了南越的总统府和美国大使馆。

  美国在无法取胜的情况下,耗费了1389亿美元巨资,死伤35万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人民极为不满,青年纷纷拒服兵役,美国国内出现大规模反战运动,约翰逊政府下台。

  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签订《巴黎协定》,宣告结束其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但变相地使两万余名军事顾问和相当规模的海空部队留守越南,支援南越伪军。

  1975年3月,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民族解放军和游击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在顺化、岘港、西贡会战中,全歼阮文绍伪军,彻底解放了整个越南,结束了越南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975年4月17日,金边解放,柬埔寨实现真正的独立;5月至8月间,老挝人民开展夺权斗争,推翻亲美的右派政权,也取得了全国胜利。

  中东战争

  20世纪近下半叶以来,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不安定、最为动荡的地区。本来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民族矛盾就由来已久。二次大战之中,犹太人遭到了残酷的杀戮,他们渴望建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战争后,犹太人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大批涌向巴勒斯坦地区,占领了大量阿拉伯人的家园,两个民族的冲突从此趋于白热化,战争一触即发。

  1948年5月14日,也就是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持续了一年,阿拉伯各国分别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军占领。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29日,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战争中,英法军队和以军受到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11月6日,双方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随着以色列军事力量的增强,以军征服阿拉伯地区的野心在膨胀,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的成立,更激化了巴以矛盾。1967年6月5日早晨,以军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摧毁了这些国家的防空力量。

  空袭后,以军地面部队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虽然做出抵抗,但节节失利。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损失严重,飞机与机场基本被毁,军队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入敌手。

  1970年,萨达特出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刚一上台,就发誓要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自从以色列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后,修筑了长123千米的“巴列夫防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以军还沿运河修筑了31个核心堡垒,在半岛上配置坦克、飞机和导弹,随时准备进入下一场战争。在戈兰高地上,以军也构筑了防线,转攻为守。

  1973年8月,萨达特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经过协商达成共识,埃及收复被占领的运河东岸部分失地和西奈半岛,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两国还决定于10月6日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犹太人要绝对休息,从日出至日落,他们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

  傍晚时分,埃、叙联军突然出击,引发第四次中东战争。南线的埃及军队2000门火炮一齐发射,猛烈轰击以军防线,巴列夫防御工事里部分以军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命丧黄泉。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队也对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埃、叙军队对以开战不久,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组织也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