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 第61章 科学革命(8)

第61章 科学革命(8)

书籍名:《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泰戈尔早期主要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故事诗,如《晚歌集》、《晨歌集》、《画与歌集》、《刚与柔集》,这些作品充满爱国激情,表达了诗人反对封建礼教、宗教和种姓对立,反对暴君,赞颂自由和生命,赞颂大自然与爱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又富于民族特色。这些作品激动过无数青年的心灵,被称为“精神生活的灯塔”。

  20世纪初至1919年,泰戈尔进入了以中、长篇小说和哲理性的抒情诗为主的中期创作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泰戈尔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重要阶段。泰戈尔积极参加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写下了《祖国的土地》、《祝福孟加拉国土》、《战胜自身》等著名诗篇。

  中、长篇小说是泰戈尔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个亮点。《沉船》和《戈拉》为其代表作。

  《沿船》标志着孟加拉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描写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罗梅西的曲折复杂的恋爱婚姻故事。罗梅西听从父命回乡成婚,当晚他携妻子坐船回城时却遇到风暴。当他在岸边醒来,把同样遇到风暴而沉船遇险的纳里纳克夏的新婚妻子当做自己的妻子带回家时,一系列曲折的故事就此展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梅西的心地善良、屈从父命的软弱和作者对印度封建习俗的批评。

  而《戈拉》则是泰戈尔现实主义创作的最光辉成就。这是一部可以称得上是史诗式的小说,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独立之路的思考。

  戈拉是一个典型的印度民主主义者,坚信祖国一定会独立。“戈拉就像是渴望自由、愤怒地为反抗自己社会和政治上的奴隶地位而斗争的印度心灵的化身。”但是,戈拉片面地认为,要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必须彻底奉行印度教的传统,包括种姓制度等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

  但印度的现实、斗争的实际情况使戈拉改变了上述观念,尤其是当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婆罗门的后代之后,他终于摆脱了种姓和教派的束缚。他最终明白,要谋求独立就必须在反对殖民主义的同时反对封建主义。

  泰戈尔享年80岁,在一生长达6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总共留下了50多部诗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30多部散文作品、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美术作品和2000多首歌曲。其中,《祖国致敬》的歌曲,在印度独立后,被定为国歌。

  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曾于20世纪20年代访问过中国,是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接待的,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综观泰戈尔的一生,他不仅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位伟大的行动者,他在印度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他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许多世界名人都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

  泰戈尔的诗充满浪漫的风情和深邃的哲思,语言像流畅的溪水,自然、开放,而又奔涌不息。正因为此,泰戈尔也被誉为“诗圣”、“诗哲”。直至今天,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泰戈尔仍是最具地位的外国作家之一,能与其匹敌的大概只有莎士比亚一人。

  “硬汉子”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喜欢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些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但是伴随荣誉背后却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受母亲喜爱文学的影响,海明威对创作也怀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康复后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20世纪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留给海明威的烙印,全文主要是对战争、暴力、痛苦和死亡的描述。海明威通过这个短篇集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的时代里”并没有真正的和平和幸福,只有暴力和死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从幼年时代起就处在一种恐惧、迷惘、被伤害的状态中。

  1926年,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完成。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群在欧洲流浪青年人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影响。这群年轻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这代人被美国作家斯坦称为“迷惘的一代”。由此,海明威和《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永别了,武器》被称为是海明威“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在意大利战场上负伤后,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跳河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通过这件事,亨利决定摆脱战争。他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有一段美好难忘的幸福生活。但是在不久后,凯瑟琳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婴儿也因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美国青年乔顿,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不仅在指定时间炸毁了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并且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此后,他还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进行创作,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1\/8,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52年,海明威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则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型的典型硬汉形象:他驾着小船在海上漂流了84天,一无所获,然而他并不泄气。当所有人都怀疑他的时候他坚持了下来。第85天,他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居然比他的小船还要长两英尺。经过两天的殊死搏斗,桑地亚哥终于制服了大马林鱼。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部小说留下一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不管遭到多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他们都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尽管他们最后失败了,但他们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老人与海》这本小说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大家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海明威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青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道路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堪称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百件大事之一,他把物理学家们引入了一个崭新的物理世界。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居民家中呱呱坠地。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母亲温雅贤淑,倾心于艺术。

  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童年时的他喜欢幻想,看不出有什么天分,喜欢音乐,讨厌游戏。由于父亲生意的失败,他离开学校,到米兰给父母当帮手。1901年他放弃了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他第一次报考苏黎世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落榜,一年之后才得以被录取。

  爱因斯坦毕业后,未能谋求到一个教学的职位,只能到设在伯尔尼的专利局当一个职员。这使爱因斯坦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许多发明创造,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他不断地探索物理学,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有关书籍,深入思考问题,尤其是在新的物理实验中牛顿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新课题。

  爱因斯坦生长的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物理学发展最为迅疾的时期。爱因斯坦的青年时代,正是爱迪生、洛伦兹、居里夫妇等人最活跃的时期。此时,由伽利略、牛顿等人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风雨后,又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正日益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学科。

  年轻的爱因斯坦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始解释牛顿经典力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这时他刚刚26岁。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关于等速运动相对性的完整理论和关于空间——时间的崭新观念。与此同时,他根据狭义相对论推导出物体的质量也与运动密切相关,并得出质能关系式E=MC2,它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是不固定的,运动的速度增加,质量也随着增加;一定质量的转化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亦然。这个著名的公式成为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1911年的一天,在著名的布拉格大学校园里的一片草地上,一群大学生围坐在爱因斯坦的身旁,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请您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一位学生微笑着向爱因斯坦发问。

  爱因斯坦环视一下周围的男女学生,微笑着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就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火炉旁边坐着,即使只坐1分钟,也会感觉到已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之后,经过十余年的艰辛研究,爱因斯坦于1916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一旷世之作标志着他的研究水平已达20世纪理论物理的顶峰。爱因斯坦曾就相对论解释说:“狭义相对论适用于引力之外的物理现象,广义相对论则提供了引力定律以及它与自然界其他力之间的关系。”

  1919年5月29日正逢日食,英国皇家学会派遣一支观察队,拍摄了日食方向星光的照片,观察结果完全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1月一天,伦敦《泰晤士》报以“科学上的大革命”、“已经有人超越了牛顿”为标题,报道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大新闻,从此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传遍千家万户。

  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首先受迫害的对象。他被迫迁居美国,任普林斯敦高级学校研究院教授,并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是个不修边幅的人。据说爱因斯坦移民美国后不久,一天,他在纽约的街上遇到了一个朋友。那位朋友看到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不由得提醒道:“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啊。”

  爱因斯坦笑笑,做出无所谓的表情:“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已经誉满天下了,一天,他在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那位朋友见他还穿着几年前那件破旧的大衣,不禁又建议他去买件新大衣:“现在你可是位名人了,应该去买件新衣服了吧。”

  爱因斯坦又笑笑:“这又何必呢?反正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1939年,爱因斯坦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的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罗斯福同意制造原子弹以后,经过反复实验,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在新墨西哥州试验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战后,爱因斯坦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普林斯敦病逝。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遗嘱中,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他那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充满光芒的相对论学说,则永远激励着后人。

  火箭之父戈达德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出现得很早,但是真正的液体燃料火箭是1926年制造出来的。它的发明者就是有“现代火箭技术之父”之称的戈达德。

  戈达德于1882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戈达德童年时,举家搬迁到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的父亲精通机械,是波士顿机械业刀具加工商。母亲在戈达德很小时就患上了肺结核病,身体极度虚弱。

  戈达德也经常生病,没法坚持正常的学业。17岁时,全家回迁伍斯特。戈达德留过级,年龄也比同学大。他讨厌数学,但后来正是数学帮助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时候的戈达德,曾经有过很多幻想。他身体很不好,经常由于肺结核不能根治导致卧床不起。就在一次长达两年之久的卧床之中,1899年10月19日,戈达德称为纪念日,他产生了一个“幻想”。

  戈达德这样说:“这是新英格兰10月里一个宁静的下午,周围景色美丽极了,五彩缤纷。我在眺望东面的田野时心想,要是制造出有可能登上火星的装置该有多好啊!我想象着有一架机器从树下的草地飞起来,直上天空。从这以后,我和以前判若两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