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 第55章 科学革命(2)

第55章 科学革命(2)

书籍名:《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1796年,贝多芬听力开始下降。到32岁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陷入了极度痛苦中。他消沉过,甚至曾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多年来在生活中磨炼出的坚毅倔强的性格和对于音乐的热爱,使贝多芬在不幸的命运面前挺了下来。他渐渐振作起来,开始克服种种困难进行艰难创作。

  由于听不到声音,他就用牙咬着根小棍,再把木棍支在乐器上,靠木棍的震动状况来感觉声音的大小。不能听到自己创作曲子的好坏,他就一遍遍地在钢琴前弹奏,通过琴键的跳动来感受音乐的曲谱。由于长时间弹钢琴,他的手指都起了水泡。

  他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十分高,一首曲子经常修改很多次,如我们今天听到的他为歌剧《菲德利奥》第二幕作的序曲,竟改写过18次;著名的《莱昂诺拉》序曲,也是经过十几次的修改才最后完成的。

  在1801年到1812年这10余年间,贝多芬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第三交响乐》完成于1804年,内容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的春雷骤雨中,贝多芬辞不幸别了人世,享年57岁,下葬那天,约有两万多的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一直把他的灵柩送到了墓地。

  贝多芬一生写了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一二百部作品,许多作品是在耳聋以后写成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音乐事业上的伟大贡献,推崇他为“乐圣”。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自然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施鲁斯伯里,他的父亲是一代名医,造诣极深,知识渊博。他的母亲是瓷器收藏家的女儿,爱好花草树木的种植。

  达尔文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怀着强烈而广泛的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鸟卵和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研究甲虫的特征。

  达尔文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因此,1825年,年仅16岁的达尔文便被送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但是,达尔文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设想向从医的道路发展,他感到医学和解剖学都很枯燥无味,不久便转入剑桥大学改学神学,打算将来当个安立甘教传教士。

  在剑桥的三年里,达尔文与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和植物学教授亨斯罗结识,更加喜欢上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而对神学的学习却没什么进展。当读了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记》和赫胥黎的《自然哲学导言》之后,他已经立志要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了。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船上缺一名博物学者。于是,一位教授推荐达尔文去。就这样,达尔文兴冲冲地赴任了。

  在随后五年的历程中,“贝格尔号”环绕南美海岸,考察荒无人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访问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其他岛屿。在这次漫长的航程中,达尔文目睹许多自然奇迹,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观察过无数种植物和动物,并且对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在巴西,达尔文攀登安第斯山进行科学考察。当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时,他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另外,他还亲自发现当地的一种动物化石与现存的犰狳相似。整个南美洲自北而南,同类动物的形貌截然不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多数生物都具有南美洲的特征,而各个小岛上的同种动物又略有不同。自然界的新鲜事物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感到非常惊奇,常因迷恋而忘返。

  达尔文还敏锐地觉察到了物种在不同地区的变化状况,逐渐对《圣经》中的人类起源说产生了怀疑,并萌发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达尔文在出发时还是一个“上帝创造世界”的信徒。但当旅行归来时,他已带回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植物和动物的种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回国之后,达尔文忙于整理带回来的标本和笔记资料,同时,他也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初版本1000多册著作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像一颗重型炮弹投到“神学阵地的心脏上”,致命地打击了宗教迷信势力。因而使得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目的论和灾变论者们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他们认为进化论是对上帝的叛逆,有失人类尊严,直接触犯了“君权神授”的“天理”,于是结成同盟,向达尔文扑来,展开围剿论战。

  但是一些进步的科学家却挺身而出,积极支持和捍卫进化论,其中最杰出的是赫胥黎和虎克,他们以笔和舌同宗教神学与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最著名的一次便是“牛津大辩论”,那次辩论达尔文因生病未能参加,但是赫胥黎很好地代表了他。

  大会开始后,神创派代表牛津主教威尔柏斯首先跳上讲台,指责达尔文进化论同“圣经与神意”不相容,触犯了造物主。他的语言空洞而不公平,除了以势压人,没有任何科学内容。

  赫胥黎用科学事实,明晰地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言词雄辩,论据充分,无情地驳斥了牛津主教的歪曲和污蔑。赫胥黎的发音刚落,青年学生和进步学者立即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向他祝贺。

  牛津大学的主教气得面红耳赤,刚才还为他喝彩的一位夫人气得当场昏了过去,被人抬了出去。

  具有历史意义的牛津大辩论,以进化论者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到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1877年,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承认了他对科学的伟大贡献,授予他荣誉学位。1882年4月9日,达尔文告别了人世。他安葬在牛顿墓旁,这是人们对达尔文的最高赞颂。

  俄国文学的太阳

  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和“俄罗斯文学的太阳”。

  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普希金从小就被交给农奴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民间故事和传说,因此深受民间口头创作熏陶。他还从小就喜欢读书,8岁时就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开始自己写诗了。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家学校学习,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阅读了大量的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并和一些进步的革命党人接近。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卫国战争爆发,俄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深深震撼了普希金。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很多爱国诗篇。1817年,普希金从皇家中学毕业,进入外交部任职。这一时期,他在进步的革命党人影响下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这些诗里,普希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沙皇,公开号召民众为推翻专制暴政而斗争。

  普希金的政治诗当时在进步的贵族青年中间广为流传,对解放运动起了促进作用,也因此而引起了沙皇的惊恐。

  1820年3月的一天,在俄国宫廷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群臣大发雷霆:“我们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

  “普希金太放肆了,他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一个贵族随声附和。

  “陛下,普希金还算是个孩子呢,他不懂事,只要稍稍惩罚他一下就行了。先让他吃点苦头,将来他手中的笔也许对陛下有用呢。”宫廷诗人杰尔查为普希金求情。

  “是啊,请陛下开恩,别太过于严厉了。”另一个宫廷诗人茹科夫斯基也说道。

  “那好,就把普希金流放到南方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他回彼得堡和莫斯科。”

  就这样,普希金才免于流放西伯利亚,而被放逐到南俄。在南方,普希金游览了高耸的高加索山,来到了浩渺的黑海沿岸,接触了大量的劳动人民,亲眼看到了他们受到的苦难,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此期间,普希金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长诗,著名的长诗《茨冈》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1824年,普希金和敖得萨总督沃隆佐夫发生冲突,沙皇又把普希金送到他父亲的领地里幽禁起来。就在他被幽禁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决定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想拉拢与革命党人关系密切的普希金。

  沙皇问普希金:“如果你在圣彼得堡,你会不会和革命党人一起参加叛乱?”

  “是的。陛下,我会的!”普希金坚定地说。

  沙皇知道普希金不那么容易对付,要是因为写几首讽刺诗就把他杀了,自己肯定要被人嘲笑。最好是控制他,不让他写。于是,沙皇假装温和地说:“普希金,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召回莫斯科吗?”

  “我不关心这个,我在乡下生活得很好。”

  “我也喜欢诗,我欣赏你的天才,以后,你写诗,先送给我看看,你认为怎么样?”

  普希金知道沙皇要亲自审查自己的诗,于是,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要审查我的诗,到时候我会亲自送来。”

  普希金出了宫廷之后,并没有把沙皇和他的谈话放在心上。他还是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革命党人,谴责沙皇。

  1830年5月,普希金和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亚·冈察订婚。二人婚后迁居到彼得堡。由于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威胁着沙皇的统治,引起沙皇统治集团的不满,他们使用阴谋手段,借法国公使馆的丹特士男爵调戏娜塔丽亚之机,挑起二人的决斗。

  普希金和丹特士决斗时,一个人在地上画了一条线,两人各离这条线十步远。丹特士首先开枪,射中了普希金的腹部。普希金顿时血流如注,倒在了地上。他咬紧牙关,奋力向丹特士开了一枪,可惜只打中了丹特士的右手。

  普希金失血过多,昏迷不醒,朋友们急忙把他送回家。两天后,普希金去世,年仅38岁。普希金的遗体从圣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时住过的米依洛夫斯基村,葬在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他的母亲的墓旁。

  普希金虽然去世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更多的人和沙皇的专制暴政斗争。他至今仍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文学史上的拿破仑

  1819年,一个年满20岁的年轻人,同家里订了一个有趣的合同:他住在外面写作,家里每月给他120法郎生活费。如两年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来,他就得回来学律师。

  这个年轻人就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巴尔扎克。

  1799年5月20日,巴尔扎克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城图尔市,他的父亲原来是农民,后来在大革命中凭着钻营取巧而发迹,跻身于中等资产阶级行列。

  巴尔扎克从小一点也不讨父母的欢心,刚2岁就被送到一个警察家里寄养,没得到过父母的疼爱。8岁时,巴尔扎克又被送到当地的一所教会学校寄读。他在学校里调皮爱闹,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有一次拉丁文考试,全班35名学生,他名列第32名。他的老师与父母并不认为他将来会有什么作为。

  虽然小巴尔扎克自己喜欢读书,并在幼小的心灵中立志当一位大作家,但那时他的天赋一点也没有显现出来。1814年,他随父亲来到巴黎。他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律师,可以保住家产。1816年至1819年,他父亲安排他在法科学校学习法律,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文书,但这是违反巴尔扎克本人的意愿的。他仍痴迷于写作,和家里发生了矛盾,于是就与家里签订了那个有趣的合同。

  巴尔扎克一个人关在一间小屋里,不停地写啊,写啊,一连写了一年多,夏天赤着胳膊,冬天裹条破毛毯,饿了就吃点面包和咖啡,终于写出了诗剧《克伦威尔》。他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拿回家朗读。可结果听的人都睡着了。此情此景,巴尔扎克明白,他失败了。

  第一次创作的失败没有动摇巴尔扎克的决心,他发现自己在悲剧创作上缺乏才华,决定转而写小说,但他同样失败了。1821年,两年试验期已过,巴尔扎克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来,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恼羞成怒的父亲决定惩罚儿子,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于是,巴尔扎克不得不卖文为生,经济的困顿使他常常忍饥挨饿。创作上的失败更使他心灵上遭受创伤,面对现实,巴尔扎克不得不考虑怎样首先摆脱金钱上的压力,然后从事自由的创作。

  可是,他根本不是经商的料,赔得一塌糊涂。到1828年,所欠的债款高达9万法郎。巴黎政府下令逮捕他,他只好改名换姓,躲进了贫民区。

  贫民区使他眼界大开。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接触了各种人物。他每天跑图书馆,夜以继日地读书,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基本素质具备了。

  1829年3月,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其后的20年时间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出版。在19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大约20年时间里,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事创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