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 第41章 资产阶级革命(2)

第41章 资产阶级革命(2)

书籍名:《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然而新生活的开始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很快,寒冬到来了。这些新移民没有粮食,没有衣服,很多人忍受不了饥饿和寒冷,被冻死了,剩下来的人也感到了绝望。幸运的是,随着春天的到来,他们的希望也来到了。

  一个印第安人来到了村庄。他是临近村子人,奉酋长之命来看看这里的情况,移民们仿佛看见了救星一样,他们向这印第安人诉说着他们面临的困难。印第安人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怜悯和同情,表示一定会帮助他们。

  几天后,这名印第安人和他的酋长马萨索德带着很多人,拿着很多生活用品再次来到了移民的村庄。酋长是个非常热情的人,他对移民的到来表示欢迎,送给他们许多生活用品,并派来了最有经验的印第安人,教他们种地、捕鱼、打猎和及饲养火鸡等。

  生活问题解决了,新移民们经过一年辛勤的劳动终于盼来了丰收。1621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他们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会,庆祝他们的丰收,同时向上帝和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表示感谢。人们一连庆祝了三天,后来,这个庆祝活动沿袭下来,每年举行一次,称为“感恩节”。后来感恩节成了美国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

  随着清教徒不断移民,实力越来越大。他们站稳脚跟后,开始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印第安人。原来北美有150万印第安人,后来只剩下30万。这些剩下的印第安人被他们赶进了西部荒凉、贫瘠的“保留地”。这真是对感恩节的莫大讽刺!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的英国还是一个农业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能出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新航路的发现,使得国际间贸易扩大,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的英国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可以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看到养羊有利可图,便纷纷投资养羊业。

  羊以草为食,草需要大片的土地来种养。贵族们于是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夜之间,英国变成了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

  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无形之中,温驯的绵羊抢了农民的饭碗,变得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圈地运动的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租种土地的农民。

  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做《乌托邦》的书中把这种现象比喻为“羊吃人”。他说:“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这个简洁、真实、鞭辟入里的概括,正是对资本原始积累罪恶的控诉和揭露。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用篱笆围上,占为自己所有。后来,这个约翰·波米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约翰·波米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限制圈地运动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通常,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被绑在马车后面,被鞭打得遍体鳞伤为止,然后送回原籍“从事劳动”。如果该流浪者再次被捕,就要被割去半只耳朵。如果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

  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城,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生存,他们只有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

  在这种非人的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是十分低廉的,而且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时,英国农民的人数已经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促进了大农场的建立,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圈地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国王上了断头台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没有子女,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继位,称詹姆士一世。1625年,詹姆士死后,由他的儿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继位。他十分残暴,说什么“决定大事的只能是神所授权的国王”、“谁要反对我,我就抓谁”。

  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很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毛纺织业是英国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另外,采煤、冶铁以及锡、铜等冶炼方面也建立了手工工场。有的工场规模很大,拥有几千名工人。

  但以国王查理一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还想维持落后的封建统治,疯狂搜刮资产阶级的钱财,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由资产阶级组成的议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限制国王的权力,但查理一世根本不把议会根放在眼里,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同时,国王还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压榨,农民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英国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1640年10月,议会突然逮捕了国王查理一世的两个亲信斯特拉夫伯爵和罗德大主教,并判处他们死刑。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查理一世亲自来到议会大厦,他要求议会负责人贝姆立即放回斯特拉福伯爵和洛德大主教。“他们犯了叛国罪,议会要处死他们!”皮姆沉着应对。“什么?处死他们?这绝对不行!”查理一世愤怒地高声叫喊起来。

  正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怒吼,有人高呼“处死斯特拉福”、“处死洛德大主教”、“支持议会”的口号。查理一世隔着窗玻璃向外望去,只见议会大厦前全部是市民,他们高声喊叫表示支持议会。看到这个阵式,他赶紧逃出了议会。

  当晚,查理一世派人秘密去北方送信,命令约克城的驻军司令马上进军伦敦,用武力解散议会,救出自己的两个宠臣,但信使没出伦敦就被市民们抓住了。

  消息传出后,伦敦沸腾起来,20万群众把王宫围了个水泄不通。“处死斯特拉福德!”“冲进王宫去!”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查理一世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软。他看见窗外成千上万的人挥动着刀、剑和棍棒,不得不在死刑书上签了字。

  但查理一世怎能甘心呢?

  经过精心策划,查理一世亲自带领400名武装卫队冲入议会,企图逮捕正在开会的贝姆和汉普顿等5名议员,扬言要揪住那些反对派的耳朵,把他们拎出议会。

  不料,贝姆等人早已听到风声,躲到伦敦市内去了。查理一世进入议会大厦后,伦敦城内警钟骤响,市民们拿起武器,决心用武力保护议会。在一片呼喊声中,查理一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议会。

  第二天,查理一世悄悄地离开王宫,来到了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准备纠集忠于自己的军队,讨伐议会。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率领军队在诺丁汉升起了军旗,正式宣布讨伐议会。

  战争刚开始时,训练有素的查理一世军长驱南下,一直打到离伦敦只有50英里(约80公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有人主张打下去,有人认为应和国王谈判。

  双方争执不下,后来还是克伦威尔和他的农民军扭转了战争的局面,拯救了议会。克伦威尔带着60名农民骑兵加入了议会军队,这支队伍在历次战斗中表现英勇,作战经验渐渐丰富起来,数量也不断增加。克伦威尔得到了官兵的拥护,当上了议会军统帅。

  1644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约克城西郊的马斯顿草原,国王军和议会军展开了决战。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不到两个小时就击溃了国王军,取得了第一次大捷。

  一年后,双方在英格兰中部的纳斯比村附近展开了决战。克伦威尔的部队以闪电之势冲破了查理一世的阵地。查理一世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手下官兵已经四处奔逃,查理一世见势不妙,急忙化装成仆人,逃到了苏格兰。

  第二年夏天,议会军抓住了查理一世。但他很快逃了出来,又发动第二次内战,结果又被打败,再次成为俘虏。

  如何处置这个给英国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的君主,成为战后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1649年1月30日,伦敦法庭宣布查理一世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宣布对他处以死刑。

  同日,查理一世即被押往王宫广场的断头台,行刑人手起刀落,一颗统治英格兰多年的肥大头颅登时滚了下来。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后,英格兰宣布为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潮。处决查理一世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充分说明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

  无冕国王克伦威尔

  1653年12月16日,伦敦市政厅内挤满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头面人物。正中间的椅子上端坐一人,这人50岁上下,红红的脸膛,身穿黑色长袍,戴着宽金边的帽子,神态庄严。伦敦市长站了起来准备讲话,热闹的大厅立即肃静下来,只听他大声说道:

  “先生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仪式,请奥列弗·克伦威尔将军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同时,还将宣布新的英国宪法《统治文件》。”

  原来,椅子上坐的就是英国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克伦威尔。

  1599年4月25日,克伦威尔出生于英格兰东部亨廷顿郡一个中等乡绅家庭,其祖辈曾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宠臣,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国会议员。他小时候任性乖张,非常淘气。

  1616年,克伦威尔进入被称为“清教保育院”的剑桥大学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法律。克伦威尔外表严峻虔诚,俨然一副清教徒的模样,讲话时常常引用《圣经》。这大大得益于他在“清教保育院”的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回乡经营土地和牧场,成为农场主。由于斯图亚特王朝实行的税收政策和专售制度,使他的经营很不景气,不得不拍卖部分地产而沦为小地主。

  21岁时,克伦威尔与伊丽莎白·波琪结婚,后者是商人的女儿,为克伦威尔带来了一笔可观的嫁妆,而且是位能干的主妇。克伦威尔在当地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声望,28岁时,被选为亨廷顿郡的代表出席国会,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当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时,克伦威尔坚决地站在议会一边。战争初期,议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十分焦急,他决定自己出钱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仔细分析了议会军溃败的原因,认为要想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骑兵。

  克伦威尔回到家乡,在自耕农中招募士兵进行严格训练,组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骑兵队伍。尽管最初只有60人,但由于这些士兵都有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忠于国会事业,所以在和国王军战斗时骁勇无比,连连得胜,队伍也逐渐壮大,到1643年底,这支队伍已发展成了总数11000余人的14个骑兵中队。被人称为“铁骑军”。

  1644年7月2日,议会军与国王军在约克城附近的马斯顿大草原上进行内战以来的第一次大会战。时值炎夏,气候闷热,阵雨不断,隐蔽在山坡灌木林和黑麦田里的议会军屏息待命。

  夜幕降临,国王军正准备卸装宿营,埋锅做饭。突然听见“轰隆!轰隆!”的响声。议会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向国王军的阵地飞去,就在国王军乱作一团时,克伦威尔率领着议会军骑兵,一路高呼“天兵杀过来了!天兵杀过来了!”

  英勇的议会军杀得国王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次战斗,王军损失了4000多名士兵,查理一世在北方的据点被摧毁,战局迅速扭转。克伦威尔在战斗中表现出于卓越军事才能,人们称他为“铁人”,“铁骑军”也声震全国。

  1645年,议会军改组成“新模范军”,由战功显赫的克伦威尔出任副总司令。克伦威尔虽然只是副总司令,但因总司令无能,他掌握着实际指挥权。1645年,“新模范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歼灭国王军的主力。次年,国王的大本营牛津被攻克,内战以议会军的胜利而告终。克伦威尔在内战中战功卓越,凭借军事实力掌握了英国的统治权。

  1649年1月30日,在克伦威尔主持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就这样,统治英国近千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了。5月19日,国会宣布英格兰为共和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随着克伦威尔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他的个人野心也膨胀起来,已不满足于仅仅指挥军队,他要独揽大权。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命令士兵强行解散国会,又从各郡选择亲信140人,于7月组成“小国会”。12月12日,小国会宣布将政权交于克伦威尔,国会自行解散。16日,伦敦举行盛大典礼,庆祝克伦威尔成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