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成语故事大全 > 第49章 P(1)

第49章 P(1)

书籍名:《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武则天控制了唐代政权以后,便准备建立大周王朝,自己好当女皇。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长孙徐敬业洞察此事后,便以扬州为根据地,起兵反对武则天。

  徐敬业为了扩大影响,发展势力,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就请当时的文学家骆宾王帮他写了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骆宾王在檄文中一件一件地数了武则天的罪状之后,就号召皇亲国戚都起来反对武则天。檄文的最后严正地告诉他们说:“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意思是:如果你们还留恋自己的城池,迟迟不选择自己的道路,贻误早日立功的机会,就一定要按违命而后到论处。请你们认识清楚,今天的中国,究竟是哪一家的天下。)

  后来人们引用“徘徊歧路”来表示在岔路上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盘根错节

  《后汉书·虞诩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国平武有个人名叫虞诩,十二岁即通《尚书》,相国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想给他官做。虞诩因有九十岁的祖母无人奉养,便没有去。他祖母去世后,虞诩出任李修太尉府中的郎中。

  安帝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攻掠并凉两州,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虞诩不同意,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李修。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照他的主张行事,因而保住了凉州。为此,邓骘对虞诩十分不满。其时朝歌那个地方匪患严重,颇难处理,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朝歌做官,想借机处罚他。虞诩的朋友听说此事,都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朝歌去,凶多吉少。”虞诩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意思是:有志气就不贪求容易,做事情就不应怕困难,这就是我的职责。不遇到盘根交错、枝节繁杂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斧头的锋利呢?”)

  虞诩到了朝歌,终于平定了反乱。

  后来人们引用“盘根错节”来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

  庞然大物

  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三戒·黔之驴》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贵州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好事的人,从外省带了一头驴去,把它放在山下。有一只老虎跑来一看,不觉吃了一惊道:“庞然大物也!”老虎以为驴是神,不敢靠近,只好躲到树林深处去偷偷观看。有一天,驴忽然大叫一声,老虎倒退几步,以为驴要来吃它,十分害怕。当它惊魂稍定,再看驴时,却没有要吃它的样子,于是才放下心来。老虎想弄清虚实,小心翼翼地走近驴,作了一番仔细的观察后,才发现驴并没有什么本领,这下老虎放心了。不久之后,老虎对驴的叫声也听惯了,就逐渐去靠近驴,但还不敢和它搏斗。又过了一些时候,老虎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便开始去碰碰驴的身子,摸摸驴的鼻子。这下驴子发火了,就大叫一声,然后用蹄子去猛踢老虎。这一踢,老虎知道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心里十分高兴。原来这个“庞然大物”,“技止此耳”,于是就立刻扑上去,抓住驴,把它吃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庞然大物”来形容大而无当的东西,或貌似强大,实际上无力量的脆弱之物。

  旁若无人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的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在燕国逗留时,和一个杀狗为业的屠户成了好友,同时又结识了一个善于击筑的乐师高渐离。

  荆轲爱喝酒,每天都跟那屠户和高渐离在燕国的集市上畅饮。当他们有几分酒意之时,就由高渐离奏乐,荆轲和着筑乐引吭高歌。在饮酒之间,他们有时喝醉了酒,就相望对泣,旁若无人。(意思是:好象旁边没有人似的。)

  后来人们引用“旁若无人”来比喻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时也用来形容态度镇定自然。

  抛砖引玉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山阳县有个诗人名叫赵嘏,字承佑。杜牧很喜欢他的诗,尤其喜欢他的《长安秋望》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赵倚楼。

  世传,与“赵倚楼”同时的诗人常建一向饮慕赵倚楼的诗才。有一次,赵倚楼到吴地去游览,常建便想得赵倚楼的诗句。他料定赵倚楼会去灵岩寺游玩,于是就在该寺墙壁上题了两句诗。赵倚楼到寺游玩,见墙上有诗句,其意未完,便顺手补上两句,从而成了一首完整的诗。常建见到了赵倚楼续写的诗,欣喜异常。

  后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引进来的比抛出去的好得多)。

  另据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载:

  赵州东院从谂禅师有天晚上在参禅的时候,对众僧说:“今夜有什么说的,就请说出来。”当时有个和尚向禅师从谂礼拜,禅师从谂道:“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思是:你想抛砖引玉么,可是得到的东西还不如一块砖好。)

  后来人们用“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诗文,希望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这是一种自谦之词。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瑜为了夺回荆州,便设计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骗刘备去东吴。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行事,到东吴招亲之后,不久和孙夫人一道逃走了。

  周瑜得知刘备已逃,立刻带兵追赶。

  刘备一行来到刘郎浦时,一望江水弥漫,并无船只,而后面尘土冲天而起,东吴兵马盖地而来。正在惊慌之际,忽见江边停有蓬船二十多只,赵云忙说:“天幸有船在此,何不赶快上船?”他们上船后,才见是孔明带领的荆州水兵前来迎救。刘备心中大喜。正行进间,忽见周瑜自领惯战水兵飞驰而来,势如飞马,疾似流星。孔明忙叫弃船上岸。周瑜赶到江边,也弃船上岸追袭。正追赶间,突然遭到关羽伏兵袭击。周瑜见势不妙,掉转马头就跑,不料又遭黄忠、魏延的伏击,吴军大败。周瑜急忙上船,只听得岸上蜀军齐声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定要上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劝,方才止着。周瑜想:我的计策不成功,有什么面目去见吴侯呢?于是大叫一声,金疮并裂,倒在船上。众将急救起来,却早已不省人事。

  后来人们引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而没有占到,反遭到双重损失。

  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传说北海有一种鱼,名字叫鲲,是一种最大的鱼,有几千里那样大。鲲变成一种鸟,叫鹏。这鹏的背也有几千里大。它想飞到南海去。起飞时它翅膀一扇动,就振动了几千里远的海水,“抟[tuán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盘旋飞向天空而引起了巨大旋风,它这样一飞就是九万里)。小蝉和斑鸠却讥笑大鹏这种展翅宏图。它们十分得意地说:“我们愿飞就飞,想停就停,何必一定要飞九万里那么高呢?又何必一定要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其实,蝉和斑鸠无大志,它们又懂得什么呢?

  后来人们就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用“扶摇直上”来形容快速上升;也用来比喻人升官升得快。

  披坚执锐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进攻赵国,章邯带领二十万兵卒把赵王紧紧包围在钜鹿。赵王接连不断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义做主帅,项羽做次将,北上救援赵国。宋义带领人马故意缓缓而行,到了安阳,竟一下子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天,项羽对宋义说:“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我们应该赶快进军。如果我们在外面攻击秦军,赵军必然会作内应,这样秦军必为我们所破。”宋义说:“现在秦军攻赵,如秦军得胜,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敝,我们就乘秦军疲敝之时进攻;如果秦军不能取胜,我们就大张旗鼓向西进军,这就一定能打败秦军。‘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意思是:身穿铁甲、手拿锐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来讲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义了。)”宋义仍然不肯进军攻秦。项羽心中有些着急,又向宋义建议说:“今将士都希望我们进兵,协力攻秦,加之今年灾荒严重,百姓饥饿,军队缺粮,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军强人,大有一举吃掉赵国之势,哪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大败于定陶之事,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今楚又把一国之事交付于您,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望你以国家利益为重。”宋义仍坚持他的看法,项羽再三劝说毫无效果。项羽非常气愤,就把宋义杀了。项羽夺了兵权后,楚王乃封项羽为上将军,接替宋义的职位。其时,项羽便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漳河,往救钜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胜利。赵王的大将军陈余再次要求项羽增兵,项羽便统率全军往救。

  当队伍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便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意思是:把船只全部凿沉,把煮饭的锅全部打碎,把宿营的房子全部烧光),每人只带二天的口粮,以表示誓死不归的决心。项羽决心死战,战士勇不可当,大战于钜鹿城下。

  这时候,楚军的势力雄冠诸侯。救援钜鹿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向秦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诸将皆从壁上观”(意思是:各诸侯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旁观看),仍然不敢出兵作战。“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之声震动天地。经过几次激烈战斗,歼灭了秦军,俘虏了王离,杀死了苏角,逼死了涉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

  后来人们引“披坚执锐”表示投身战斗。

  皮里春秋

  《晋书·褚裒传》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晋代褚裒[póu ],字季野。他年轻时是个好好先生,从不公开论人长短。当时有个叫桓彝的人,与他性情相同,于是便结为朋友。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闲聊。桓彝问季野:“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好朋友嘛,就不要客气了。”季野沉思了片刻说:“你这个人么,很好,很好,我没有什么意见。”桓彝感到有点失望地说:“唉,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褚裒虽口头上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子里却有一部《春秋》,即指他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由于季野为人稳重,后官至徐、兖二州刺史。

  南朝·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赏誉》时也引桓彝的话说:“褚季野皮里阳秋。”

  后来人们把桓彝的话缩简为“皮里春秋”,用来形容表面上不评论别人长短,而心中自有褒贬。含贬义。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晋公子夷吾流亡秦国,为了获得秦国的支持回国继位,曾答应事成之后,割五个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他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之后,并未履行诺言。不久晋国农业歉收,便向秦国购粮,秦仍慨然相许。一年之后,秦国因年景不好,向晋国购粮,晋惠公夷吾却不愿意。他的大夫庆郑认为不讲信义不行,便劝晋惠公不要这样,否则自己的国家就很难保证安全。可是另一个大夫虢射却认为先前没有割城与秦,秦已恨晋不浅,今天,即使答应了售粮与秦,秦国对我国的仇恨也很难消除,不如算了。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不割城给秦国是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答应给秦国粮食,仿佛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皮肤都不在了,毛又依附在什么地方呢?)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没有卖粮食给秦国。

  后来人们引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来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

  披肝沥胆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起兵二十万,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兵败,张飞突围后,望芒砀山而去,刘备无路可归,遂去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无法解脱,为保全刘备家眷,只得暂时投降曹操。

  刘备在袁绍处,旦夕烦恼,一忧关羽、张飞不知去向,二忧妻小陷于曹营。袁绍得知刘备心中苦痛,便遣良将击曹。袁曹交战,关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刘备始知云长身在曹营。袁绍得知刘备二弟关羽斩了他的爱将,即令斩刘备之首。刘备表示愿修密书一封与云长,叫他前来辅佐袁绍,共诛曹操。袁绍为此高兴异常,即派人前往送信。关羽看毕书信,大哭,当即写书答云:“……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之后,关羽便去拜辞曹操,操知其意避而不见。关羽去志已决,遂率旧日随从,护送车仗,夺门而走。关羽一行,沿路屡遭难险,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古城与刘备、张飞相聚。

  后来人们引用“披肝沥胆”(披:打开。沥:滴下)比喻对人对事非常忠诚。

  疲于奔命

  《左传·成公七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攻打宋国得胜之后,大将子重请求楚庄王把申、吕两个城池赏赐给他。楚庄王本想答应,由于申公巫臣说这是两个重镇,在防御北方侵略上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楚庄王便未允许。子重为此十分仇恨巫臣。庄王另有一个大臣名叫子反,他很想和夏姬结婚,可是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和她结婚会带来不幸。因此子反也十分仇恨巫臣。

  楚庄王死后,楚共王继位,申公巫臣便借出使齐国的机会和夏姬一起逃到晋国去了,并做了晋国的邢邑大夫。这时子重和子反为了复仇,便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的财产。巫臣知道后十分气愤,便写信给他们说:“余必使尔罢(疲)于奔命以死。”(意思是:我一定要弄得你们东奔西跑,疲于奔命,不得好死。)

  巫臣得到晋君的允许,出使吴国,与吴国结成了同盟,帮助吴国训练军队,唆使吴国不受楚国的约制,要吴国攻打楚国。一年之中,吴国进攻楚国七次,弄得严重、子反东奔西跑,十分狼狈。

  后来人们用“疲于奔命”来形容奔走忙碌,应付不暇,以致精疲力竭。

  蚍蜉撼树

  唐·韩愈《调张籍》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们师生之间,感情很深。当时有些狂妄自大的人,妄自评论李白、杜甫的诗文,韩愈对此十分生气,那时张籍也有急于成名之念,韩愈乃作《调张籍》这首五言诗。一则勉励张籍,一则抨击当时的狂人。这首诗的前六句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存于天地之间,放射万丈光辉。不知道一伙无知之徒,为什么要故意攻击诽谤他们。这就象蚂蚁想动摇大树一样,未免太可笑,太不自量了。

  后来人们使用“蚍蜉撼树”来比喻力量最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就象蚂蚁想去动摇大树一样,自不量力。

  匹夫之勇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