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全脑超能记忆力 > 第4章 记忆力不是天生的 (2)

第4章 记忆力不是天生的 (2)

书籍名:《全脑超能记忆力》    作者:王华斌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需要知识的迫切感对明确记忆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学习中遇到了疑问,同学间争论不休,谁都想把问题弄明白搞清楚,这时的目的既具体又明确,人们无论看书,听学术报告,学习文件,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都很仔细,想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很自然地把“找答案”作为记忆活动的目标,一旦发现能够解决疑难、统一分歧的材料,会立即牢牢记住。

  记忆对象的重要性对明确记忆目标也有很大影响。哨兵记口令很准确,情报人员记接头暗号很牢固,因为口令和暗号关系重大,不容许记不准记不牢。阴天出门人们常常忘记带雨伞,因为这顶多是挨淋,所以并不把它时刻放在心上。

  目的又有长远的与短近的、伟大的与平凡的、一般的与具体的之分,它们都是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的。我们要具有远大理想,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长远的、伟大的、一般的学习目的,以提高学习记忆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要具有短近的、平凡的、具体的目标,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记忆任务,确定“记什么”、“记多久”和“记到什么程度”。有的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记忆,有的只需记住梗概内容,有的要严格记住材料的顺序,有的则只要着重理解就行了。充分运用这个规律,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调节心理状态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人们处在心理状态较佳的时期时,识记信息非常容易被输入和储存,而处于不好和有干扰的心理状态时,信息就不大容易被输入,甚至有时会抵触和破坏信息的输入。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时心情愉快就读得进去,效果也很好;心情欠佳,就难以读进去,效果极差,甚至半天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即在“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时候,记忆会变得特别清晰,而当人处在心情压抑,表现为一种沮丧的、消沉的心理状态的时候,那么应该能够回忆起的一些事情好像也想不起来了。高尔基在小说《人间》里,对恬静舒适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记忆机能),作了生动的描述:“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静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储存的印象也加多了。”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者享德森选择了10个人,要他们谈一生中发生的100件事。

  结果这10个人所记住的100件事分类如下:

  55%是愉快的事;

  33%是不愉快的事:

  12%是平凡的事。

  约翰逊·塞缨尔博士指出,“毫无任何理由而突然踢你的迎面骨”的人,大概你决不会忘记吧!理由很简单,就是“踢” 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件事惹怒了你大发雷霆。但是,如果对方给你的印象良好,你一定记忆得更好。如果对方是笨拙、不知趣的人,大概你很容易遗忘吧!因为他没给你留下任何印象。就是说,你完全没有注意。弗里德克·威廉·尼奇先生指出,人总有想忘掉不愉快的事的倾向。他说:“我的记忆提醒我说:‘我做了哪件事’,我的自豪感在表示说:‘我决不会做那样的事’,最后是记忆不起作用了。”过失和失败容易忘记,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达尔文说过,当碰到与他所支持的学说有矛盾的事情就立即记录下来。这是因为如果不把它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这一点是他亲身体验的。即使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不愿意听那些不愉快的话,此外,战后优秀的文学家兼敏锐的人类心理观察家太宰治曾说:“物件的名称如果很贴切,即使不详细打听也会一目了然。我从我的皮肤感知,直呆呆地盯着物件的词语就会逗引我的肌体发笑。名字不悦耳的植物,如‘蓟’字,听后任何反应也不会有。”

  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中,人的情绪状态和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先给被试者记忆一组形容词,然后将他们分为A、B、C、D、E、F 6个组。让A组被试者阅读笑话书籍,以调整心理活动,驱散紧张的情绪;让B组背3位数的数字;让C组记忆无意义音节;让D组记忆与实验用过的无关的一些形容词;让E组记忆实验用过的形容词的反义词;让F组记忆实验用过的形容词的同义词。等他们将这些作业全部完成以后,就请他们写出实验开始时记忆的形容词。结果是A组被试者再现了45%,B组37%,C组26%,D组22%,E组18%,F组12%。可见良好的情绪确实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过度兴奋、紧张或悲哀、忧伤的情绪,都不利于记忆。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先让情绪安定下来,或者散散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让情绪恢复了正常再来进行记忆。有时觉得压抑感太重,还可以“放纵”一下自己,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如玩两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买自己非常喜欢吃但又很昂贵的食品,或者跑到高处大叫一通,彻底地发泄和释放一次,然后再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如果您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时无法解脱,在“尽量想开一些”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适当地调整原来的读书计划和发展。

  如果到了该读英文时,可改做您所喜欢的数学题;原打算看完10页书再喝咖啡,可改为看8页,总之,若一味地勉强自己按原计划去做,特别是做你不爱做的事,只会使你的心情更坏,收效更差。

  在记忆过程中失误在所难免。如果一味地夸大失误,只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和自卑的心理,使自己精神颓废,陷入恶性循环。这时候,您应该尽快冷静下来,耐心地寻找失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要一味地夸大失误,斥责自己,过分强调与之相关的某种缺点。您应当告诫自己:“我只是偶尔犯错误”、“我还会做得更好的”。坚持把“我总是很慌张”、“我每次都看错题”中的“总是”和“每次”等字眼划掉,使“自我暗示”朝向正面,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使心情舒畅,把失去的信心捡回来。

  学会遗忘

  人类研究记忆与遗忘规律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找到其规律,其成果首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知道的。但是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换句话说,遗忘的量同经过的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19世纪末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把实验结果绘成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用三个希腊字母构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中做记忆实验时,使用有意义的词如人、语言、松、男人、俏皮话、树梢等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在个人之间引起不同的联想。如用无意义音节,对什么人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唤不起联想。

  他所使用过的无意义音节是PIJ或CAZ或VEC,在两个辅音之间加上一个元音,由三个字母构成音节,使发音容易一些。

  (画图)7S倍速记忆法P198

  把这些无意义音节8个作为一组,共分8组,把自己作为被试者,测定完全记住所需时间。其结果是用了约1000秒。而过了20分钟之后,把同样内容再反复记一遍时,缩短为420秒。就是说快了580秒。这个快的时间,用百分率表示它就是“省时率”。所以20分钟之后的省时率为58%,反过来说,“遗忘率”为42%。图表表示从20分钟后到31日之后的遗忘率。

  由此图表可知,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就是说一周以后也好,一个月以后也好,为了恢复最初时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之80%左右即可。

  这件事还告诉我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想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

  遗忘既不是记性差的标志,也不是记忆效率低下的原因。相反,它是良好记忆力所必备的重要机能之一。正确遗忘等于想起了一半,为了确证遗忘不是“恶”,而是正常记忆功能所必备的机制之一,我们不妨来大致地分析一下遗忘的认识功能。在此必须指出,遗忘是多种多样的,有无意的(即消极的)遗忘,也有积极的遗忘,即有意地排斥信息。就记忆力训练而言,有意义的只是有意的即有目的的记忆工作,所以这里只谈积极排斥信息的问题。为了弄明白积极遗忘的机理和功能,必须将实际上绝不会忘记的信息和有可能忘记的信息区分开来。例如自己的名字、地址、同事和亲人的相貌等等,我们是绝不会忘记的,因为这类信息是我们极其需要的、经常要使用的,因而也不断地得到重复的信息。这类信息是永远不可能从自觉记忆中排挤出去的。

  但是自觉记忆的容量又是有限的。对于那些虽然很重要。但并非天天要用的信息,我们必须设计保持在记忆中,而在保持的同时又要避免自觉记忆负担过重。我们的记忆力具有一种有效而合理的手段——积极的遗忘——来执行这个任务。这种遗忘的功能就是将这种信息排挤到潜记忆(即不自觉记忆)里去。在这种遗忘中,信息当然就不会被摈弃,即不会从记忆中消失,而只是转入潜记忆里去;当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使它返回到自觉记忆里来,也就是说,还可以回忆起来。进入潜记忆中去的信息不同于从瞬时记忆中消失的信息,它一般是不会消失的。它也不同于那些记得不够牢的或者由于使用得少而受排斥得厉害的信息。遗忘的真正原因多半在于自觉记忆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

  而既然自觉记忆能力有限,人脑就必须具备一种避免自觉记忆负担过重的保存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遗忘。这种机制使人脑能够把信息从自觉记忆中转移到潜记忆里去,从而腾出地方来接受那些不断地进入脑子的、既极其需要而又随时都可能要再现的信息。这样,人脑就能够积存大量的信息而又不使自觉记忆负担过重。因此,积极的遗忘并不是“恶”,不是记忆力差的标志;相反,它是使人脑获得记忆高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真正的“恶”不是这种本来意义上的遗忘,而是不善于运用遗忘。是对遗忘运用不善在妨碍着我们迅速而准确地回忆忘却了的东西。如果我们学会了自觉地运用遗忘机制,就能大大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当抛弃对遗忘的恐惧心理和成见,换上这样一种思想,即:正确地运用遗忘机制等于记起了一半。由此可见,在记忆力训练中不应当在设法避免或克服遗忘上耗费心血,而应当为学会熟练运用遗忘而多下功夫。

  在进行积极的遗忘之前,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样的信息应当遗忘,而什么样的信息不应当遗忘。记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步工作。首先,不重要的信息根本就不应当记住。这种信息应当尽快地摈弃,没有加以保存以备再现的必要。

  另一种不应遗忘的信息是极其重要而且经常要用的信息。这类信息要永远保存在自觉记忆里,以备再现。因此,这类信息要永远“随身携带”,以备“随手拈来”使用。

  为了做好这种选择工作,要懂得自觉记忆中的信息一般要具备三个特征:

  ①极其需要。

  ②使用频繁。

  ③看作从潜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工具。

  虽然极其重要、但是并非经常要用、与你当前的活动无关的信息,应当保存在潜记忆里。也可以说这类信息是要暂时遗忘的。

  与自觉记忆相比,潜记忆的容量要大得多,其负担过重的危险也小得多。因此要尽量多往潜记忆里装信息,而让自觉记忆保持轻装,以便于接收最重要的信息。回忆的效率不是首先取决于自觉记忆中的信息的数量,而是首先取决于它的质量。

  常听人说,最易忘记的是令人不快的事,而使人高兴的堪称为“美”的事记得最久。其实不然,——正是令人不快的、使人肝肠寸断的痛苦的事情在脑子里记得特别牢。实际上,信息是否易忘主要不是在于它令人愉快还是不快、美还是丑,而是在于该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所从事的活动的目的。无论它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快的,只要它不是经常使用的,它就会被时刻处于“战备”状态的信息从自觉记忆中排挤出去而忘掉。这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过程,所以应当自觉地进行。不合理的遗忘首先是指随时都可能要派上用场的信息被忘掉了。所以,应当遗忘的只是那些重要,但用得很少的信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