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让你跌破眼镜的囧知识 > 第2章 遇到狗熊别装死——囧囧动物秘密多(2)

第2章 遇到狗熊别装死——囧囧动物秘密多(2)

书籍名:《让你跌破眼镜的囧知识》    作者:王丽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乳牛分泌乳汁的质与量和乳牛本身的体质、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等息息相关,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像是饲料的优劣、饲养的方式以及饲养环境等,也会对乳牛泌乳情况产生影响。

  乳牛泌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经由神经系统控制,外在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不管是通过乳牛的嗅觉、视觉、听觉,还是触觉,都会影响其泌乳量。而播放和谐悦耳的音乐给乳牛听,有助于增强乳牛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致泌乳反射加强,进而提高产乳量。

  美国西部的乳牛最多,科学家在一家乳牛工场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乳牛房的墙上装置音箱,并播放各种不同的音乐。结果发现:播放摇滚乐时,牛乳产量大大减少;播放柔和的音乐时,牛乳产量大大增加。

  类似的实验,美国南方的一些养鸡场也曾经做过,结果表明,播放柔和的音乐后,该月份的产蛋量由平均每只生20个蛋,增加到每只生25个蛋,这使得场主非常欣喜。

  乳牛和母鸡的反应都如此之大,可见音乐的魅力之大了。

  §§§11 赤道附近也有企鹅?

  提起企鹅,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寒冷的南极,那里没有人烟,冰天雪地。

  提起赤道,大家会想到黑人、椰子树、烈日炎炎。

  可是如果说企鹅生活在赤道附近?太荒唐了吧!

  不荒唐。在赤道的一个神秘的岛屿上,企鹅们不但能够存活,而且活得相当自在。

  加拉帕戈斯群岛(又称科隆群岛)由7个大岛和70多个小岛和岩礁组成,人口约6000人,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洋面上,距离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海岸约1000千米,地理坐标大约为:(纬度0度,西经90度)。该群岛主权归厄瓜多尔所有。

  加拉帕戈斯群岛虽然横跨赤道,但气候和其他赤道地区截然不同。沿海地区雨量稀少,气温干燥,年平均气温21℃上下。岛屿的南北部海拔约250米以下的低洼区终年无雨,高热难耐;岛屿中部的丘陵地带雨水连绵不断,气温宜人;450米以上的山地气温低下寒冷。同时,该地区还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也导致温度较低,非常适合喜寒的企鹅生活。

  但是,企鹅是怎么来到这座岛屿的呢?

  一种说法是,南极海域的企鹅、海豹等动物随着冰山被寒流冲到这里,于是在此安居乐业,传宗接代。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的南极洲曾位于低纬度地区,加拉帕戈斯群岛或与当时的南极大陆相邻,或为当时南极大陆的一部分,企鹅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后来由于板块运动,南极洲才到了现在的地区。从此,两处的企鹅分别在各自的家园繁衍生息。

  §§§12 狗和猫见面就斗的真相

  狗和猫成为朋友的现象存在于两种情况下:一是为了让人感到新奇的“新闻”;二是虚构的儿童动画片,比如《流浪狗和垃圾猫》。而在现实生活中,狗和猫往往是见面就斗,势不两立。

  但是,猫和狗为什么会成为冤家呢?

  德国著名动物学家哈拉尔德·施利曼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猫和狗结怨主要缘于它们在生活习性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方面的巨大差别。

  比如,猫在喉咙里发出呼噜噜的声音,是心情舒畅的标志;而这种声音在狗的语言世界里是另一种信号:威胁恐吓对方——无法容忍。狗高兴的时候会摇尾巴;而在猫看来恰恰相反——这样做正是讨厌和愤怒的表现。

  假如猫想向狗示好,呼噜呼噜,狗肯定怒不可遏。反之,狗如果看到猫在摇尾巴会非常高兴,殊不知,此时的猫是最恐怖的。于是,两者的战争不可避免。

  事情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这种对立表达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施利曼指出:猫和狗的敌对关系是源于一个深刻的、漫长的历史敌对状态。猫和狗的祖先是生活在数千万年前的早期食肉动物,其后分别进化成为猫科和犬科。两者祖先体型相差不大,躯体长,四肢短,牙齿锋利,皆为掠食性动物,捕猎同样的猎物,并经常为争抢食物而发生激烈争斗。也就是说,狗猫见面就斗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生存资源进行争夺造成的残酷竞争。

  因此,即使宠物的生活习惯暂时压制了双方的攻击性,甚至成为了好朋友,但敌意依然深深地埋藏在它们的潜意识里。

  §§§13 “不负责任”的布谷鸟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古代文人对杜鹃似乎是情有独钟,但实际上,杜鹃(也叫布谷、子规等)是个很不负责任的家伙。自己要后代,但又不做窝,也不孵卵,真是占尽了便宜。

  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是:每年春末夏初,布谷来到了北方,在产蛋前就相中了一个鸟窝。趁小鸟出去觅食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个卵产到窝里。小鸟不知情,继续孵卵。随后,小杜鹃就成为了小鸟的另外一个孩子,继续享受小鸟的照顾,直至飞向天空。而杜鹃夫妇却在筹划着下一个目标。

  是什么原因让杜鹃这样做呢?

  首先,雌杜鹃把卵产到别的鸟窝里,是为了防止雄杜鹃吃掉。凶残的雄杜鹃有个坏毛病,见了刚下的蛋便会吃掉。

  其次,雌杜鹃平均每年得下15枚蛋,每次1枚,中间间隔的时间却很长,一般从3、4月到7月。因此,即使它有时间孵卵,也没功夫喂养。第一只雏鸟该喂食了,第二枚蛋又孵出来了,以后的十几枚蛋还没有着落呢!

  看来,杜鹃“不负责任”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大自然是平衡的。杜鹃虽然给其他鸟类带来了压力和负担,但它在捕捉森林害虫方面的能力也是其他鸟类望尘莫及的。

  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杜鹃都是这样“不负责任”的。美国有一种杜鹃就集体筑窝,由几只雌的下蛋,然后大家轮流孵卵。

  §§§14 猪为什么爱在泥巴里打滚儿

  猪是一种没有汗腺的动物,因此猪爱在泥巴里打滚最早被研究指出是为了给身体降温。

  最近,荷兰一位研究学者马克博士通过观察野猪打滚的行为,提出另外一种猪如此喜欢滚泥巴的原因。

  马克博士表示,打滚这种行为是猪表达幸福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除了猪以外,其他和猪种类接近的,比如河马,它们花时间泡在水里给身体降温;还有其他的蹄状动物,比如鹿。尽管这些动物不在泥巴里打滚,但它们在陆地上滚来滚去,以吸引到伴侣。

  马克博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猪在泥巴里打滚和鹿在地上滚一样,都能扮演繁衍后代的角色。

  更重要的一点是,马克博士提出,猪这种行为演变形成于猪最古老的近缘动物:鱼类。

  “猪的遗传基因与一些特别爱水的动物有关,如河马和鲸。”马克博士解释,“在我看来,偏好在浅水里打滚这个习性是鲸从陆地哺乳动物演变的转折点。”

  他还总结道,喜欢在水或泥巴里打滚这种欲望可能是这些动物的一项硬件要求,也是取悦于自己一种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水里打滚可能是猪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15 “寒号鸟”是鸟吗?

  “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要想好,别学寒号鸟。”

  民间传说中的“寒号鸟”故事生动有趣,往往说寒号鸟懒惰,最后被冻死,或懒惰到吃自己的粪便——这个故事被用来教育人们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幸福,不要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但是实际上,寒号鸟并不是鸟类。让不是鸟类的寒号鸟去做窝,实在是勉为其难,“饿了反复吃”的粪便更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也就是说,寒号鸟实际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冤大头!

  实际上,“寒号鸟”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鼯鼠科,它的足背呈橙黄色,所以又称“橙足鼯鼠”,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甘肃、云南、青藏地区。“寒号鸟”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又长有飞膜,能像飞鸟一样地滑翔,于是,古人错误地把它归为鸟类,连《本草纲目》也把它列在“禽类篇”。

  寒号鸟体长约50厘米,比松鼠略大,毛灰褐色,尾长而粗,眼睛圆而大,耳廓发达,前肢比后肢短,趾上有钩爪,可以用来爬树或攀登悬崖峭壁。肢间有长毛的飞膜,从树梢、山巅往下,张开飞膜能滑翔20~50米。滑翔时四肢张开,在空中飘荡,两侧飞膜外缘呈波状起伏,向后方传动,蓬松的长尾在后面起着舵的作用。寒号鸟生活于山野,昼伏夜出,白天栖息在岩石陡峭的石洞里,或藏身于岩缝中,晚上出来找嫩枝和柏树籽吃。

  另外,寒号鸟的粪便就是著名的中药五灵脂——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镇痉作用的著名中药原料。

  §§§16 “蛇打七寸(三寸)”不忽悠

  先来看看这两句话:

  “打蛇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个是俗语,一个是杜甫的著名诗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射马”、“擒王”的意思就是抓要害,而“七寸”就是蛇的“要害”。

  打蛇的要害实际上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打蛇打七寸”,也有人说“打蛇打三寸”。尽管说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打蛇的致命部位。

  “三寸”是蛇的脊椎骨上最脆弱、最容易打断的地方。蛇的脊椎骨被打断以后,为脊椎骨所保护的脊髓也就会遭受严重的伤害,神经中枢和身体的其他部分的通道就被破坏。伤害越近头部,影响也就越大。要是打在它的尾巴上,对蛇的生命就会毫无影响。“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一受到致命伤,也会必死无疑。

  这下问题又出来了:直接叫“打脊梁骨”或者“打心脏”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有“七寸”、“三寸”之说?

  实际上,这是从人自身的安全角度来说明问题的。如果“三寸”处的脊椎骨被打伤或打断,蛇的脑袋翘起的支柱就没有了,它就无法抬起头来咬人了。而“七寸”却是它的心脏所在,一受到致命重伤,自然即刻必死无疑,人当然也不会受到伤害。

  当然,这三寸、七寸并不是每条蛇都一样的,会因蛇的种类、大小而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看来,中国古代流传的说法都是有其深层次科学道理的。

  §§§17 鸵鸟是因为害怕把头埋在沙子里吗?

  人们说,遇到困难就逃避是鸵鸟行为。因为只有鸵鸟才会在危难时把头藏起来,显示出一种对危险掩耳盗铃的态度:以为自己看不见危险了,危险也就看不见自己了。

  其实,鸵鸟要是听得懂这话,一定会感觉冤枉死了。

  事实上鸵鸟并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子里,对危险视而不见的说法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误解。鸵鸟的生活环境是在炎热的沙漠地带,那里阳光强烈,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散射出闪闪发光的薄雾。

  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但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这样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就会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再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

  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利于及时避开危险;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的情景,如果是那样,沙子会把鸵鸟闷死的。

  §§§18 狼为什么要对着月亮叫?

  月亮下,悬崖上,一匹狼在嗥叫,孤独,悠长,苍凉,哀怨……

  这是有关狼的小说或者照片里经常描绘的一个镜头,似乎狼与月亮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神秘联系。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狼习惯于在夜晚嗥叫,但却并不是只会对着月亮嚎叫。狼性,一是通过相互嚎叫而集群,比如公狼呼唤母狼,母狼常发出叫声来呼唤小狼,集合成群后再外出觅食。在繁殖期,狼也往往发出嚎叫声来寻找配偶。在抚幼期,母狼会发出叫声,幼狼在饥饿时则会发出尖细的叫声。这些都与月亮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狼对着月亮嗥叫呢?

  在天气晴朗、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经常听到几千米外狼的嗥叫。有时是整个狼群一起嗥叫,有时是一只狼孤独地长嗥。或者是,皓月当空,荒凉的山坡上,一只狼仰着头长嗥,这情形看上去真让人以为它是由于某种情愫而对月哀嚎。

  这当然只是人类主观的浪漫想象。

  实际上,在黑暗的时候,人们一般看不到狼的影子——只要能看到,往往都是皓月当空,所以对月嗥叫就是最常看见的图景了。实际上,狼在夜里嗥叫,完全是出于实际的需要——不是为了呼唤伙伴、交换信息,就是为了把陌生的狼从自己的领地里赶走。

  §§§19 螃蟹横行霸道是被逼无奈?

  歇后语:“一群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民间谚语:“毒蛇总曲走,螃蟹总横行。”

  古语云:“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由此看来,“横行霸道”几乎成为了螃蟹的代名词。实际上,这是冤枉了它们——螃蟹横行纯属迫不得已。

  这是由螃蟹身体结构决定的。螃蟹十只脚都生长在身体两侧。第一对是螯足,其余四对是用来步行的,叫做步足。每只脚都由七节组成,关节只能上下弯曲,不能前后摆动。

  大多数蟹头胸部的宽度大于长度,因而爬行时只能一侧步足弯曲,用足尖抓住地面,另一侧步足向外伸展,足尖够到远处地面时便收缩,而原先弯曲的一侧步足马上伸直了,把身体推向相反的一侧,这样才能实现了前进的目的。

  但从追溯历史的角度来看,螃蟹横行却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螃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对地磁非常敏感。它的内耳有定向小磁磁粒,而第一蟹脚内也有一个平衡囊,其内也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这就好比“指南针”。

  亿万年前,蟹的祖先就靠这种“指南针”前爬后退,行走自如。后来螃蟹祖先经历了数次地磁场倒转,而每次地磁场的改变都使螃蟹用来确定方向的小磁粒跟着改变,甚至失去定向效用,以致经纬不分。为了使自己生存下来,螃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干脆横着走。

  §§§20 鳄鱼吃鸟?鸟吃鳄鱼!

  平静的湖面上浮着一块烂木头,一群水鸟在安静地觅食。

  忽然,“烂木头”一跃而起,张开了长满牙齿的大嘴巴,咬住了一只水鸟。原来“烂木头”是一只凶狠异常的鳄鱼。一阵翻腾挣扎过后,鳄鱼饱餐了一顿。

  这是常见现象。但事实是反过来了——水鸟把鳄鱼吃掉了。你见过吗?

  在东非国家乌干达,凶狠异常的鳄鱼有一个奇异的天敌,一种鸟——鲸头鹳,当地人称之为“鞋之父”。该种鸟有这个怪名,是因为它的鸟喙很像鞋,尤其像荷兰人的木鞋。这种鸟主要生活在乌干达的基奥加湖。它的喙不仅尖端尖锐异常,而且周边也像快刀般锋利,能够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并且上下两片如此夹紧猎物,就像一个工件被夹在钳工的老虎钳上。除了鳄鱼以外,它还捕食肺鱼、六须鲇鱼、水蛇、蜗牛和青蛙等动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