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39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化著作 (1)

第39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化著作 (1)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也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春秋》与三传

  《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而且言辞隐晦,给后人学习带来很多的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为其注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喜的《春秋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记载了从公元前990年至前453年各国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至今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起于传说中之黄帝,止于汉武帝时期,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按年月编写历代帝王事迹,为全书纲领。“表”用表格形式谱列人物和史事。“世家”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列传”人物传记。全书规模宏大,体制完备,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主,书、表相辅的编纂方法,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取法。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怀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因此记叙详实,内容丰富,材料系统,文字生动,成为人们研究汉武帝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作者是东汉班固,后由其妹班昭补齐。《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班固的父亲班彪曾作六十五篇《后传》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材料详实,内容博洽,记西汉一代史事,首尾相连,融会贯通,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裁。它吸收司马迁《史记》中的有关内容,在编纂体例上有所创新,废“世家”入“列传”,改“八书”为“十志”,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百官公卿表》,别开史学之风。《汉书》贯穿着浓厚封建正统观念,极力突出汉家的历史地位,开创了封建正统的史学方法。

  《通典》Wy'H4Rg8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书名,作者是唐朝杜佑,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典》和南宋郑樵撰著的《通志》、元初马端临撰著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有益的指导。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通典》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

  《史通》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作者是唐代刘知几。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

  《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史通》的内容大致可分下述几个方面: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关于历史编纂学;关于历史文献学。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1254-1324)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