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8章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人物 (8)

第8章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人物 (8)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有雄豪志--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世称号冢虎、管兵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权臣。曹操曾评价其为:有雄豪志。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朝廷良佐--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非常好学。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唐太宗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直言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经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筹谋帷幄--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齐州临淄人,唐代初年名相,自幼聪敏,博览经史,见识深远。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后被李世民重用。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皆称他为良相。

  王佐之材--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玄武门之变成功后,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

  唐室砥柱--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器晚成--张柬之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人,唐代著名宰相,以主谋迫使武则天退位而知名。武周时,历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705年1月,用谋除去张昌宗、张易之两位弄臣,逼武则天退位。2月,恢复唐国号。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他们勾结韦皇后,诋毁张柬之。同年5月,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同时罢相。柬之自请养病返襄州,乃出为襄州刺史。次年6月,贬新州司马。至新州,忧愤病死。

  有脚阳春--宋璟

  宋璟(663-737),河北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729年拜尚书右丞相。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宋璟性情刚直,刑赏无私,取地犯颜直谏,弄周时曾勇斗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力挽狂澜,拯救身遭诬陷的长史魏元忠。中宗时冒死弹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时直谏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免后宫干预朝政。因此,被贬检贝州刺史,洪水暴发,武三思逼租甚急,他毫不理会而是抗捐赈灾,再次被贬。宦海学沉浮,屡遭磨难,终不改治国救民之志。宋璟品行高尚,爱民恤物。朝野赞誉景为“有脚阳春”,意为宋璟就像一缕春风,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风煦物,倍感温暖。

  三朝元老--姚崇

  姚崇(649-722)原名元崇,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人,后来因为要避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为姚崇。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武则天统治时,官至凤阁侍郎(副宰相)。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拜为兵部尚书。玄宗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为梁国公。在中国古代政坛如沙场、骨肉相残煎的社会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为相,实在不多见。

  姚崇宦海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姚崇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废除严刑峻法;不要穷兵黩武;执法公平;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废除苛捐杂税;皇亲国戚不得充任高官显职;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皇上要虚心求谏;严禁滥建佛寺道观;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玄宗对这十项建议大为赞赏。在获得皇上恩准后,姚崇立即把十项建议贯彻在施政实践中。

  九龄风度--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唐中宗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先忧后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铁面无私--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司法、监察官吏。官至枢密副使,“以法提衡天下”是包拯以法治国思想的集中反映。他主张立法应于国有利,于民无害,治平之世不宜用重刑;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以防失信于民;必须赏罚分明,执法公正;敢于谏争,不畏权贵;国家应“选廉干中正之人”任司法官吏,防止冤狱。包拯自奉清廉,执法不徇私情,堪称“清官”之范。遗著有宋人张田所编《包拯集》。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名相,政治家,诗人。980年进士,因敢于直谏,被宋太宗比为魏征。1004年拜相,当时辽军大举攻宋,他力主抗辽,促真宗亲征督战,订立澶渊之盟,不久罢相。1019年再次出任宰相,又罢,封莱国公。后被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有《寇莱公集》。

  忧国忧民--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晚年号半山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历任知鄞县、舒州通判、知常州等地方官。他为官期间,兴修水利、借官谷给农民,企图减轻高利贷盘剥。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政,次年拜相。他推行青苗、农田水利、市易等法,以抑制官僚、地主、富豪特权为主,以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改变宋“积弱积贫”局势。但遭保守顽固势力反对,新法难行。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诗歌险峭奇拔、颇多佳作。词则风格高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字说》《易言》等。今存《临川集》、《唐百家诗选》及《周官新义》残卷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