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 > 第67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1)

第67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1)

书籍名:《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苏轼,号东坡,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作品。但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道路坎坷,自从21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被抓起来,押到汴京治罪。

  在流放的时候,苏轼生活困顿,节俭度日,但在他作高官的时候,同样非常注意节俭。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只要求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

  可是,几天后,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一贯主张厉行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就转身告退。

  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是场面中的人物,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所以……”苏轼接口道:“所以什么?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说完,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轼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俭朴,还十分注意用节俭来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个正在作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人要增到5人;如果是“大澡浴”呢,就要有9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他不以为耻,却以为是值得荣耀的事。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希望这位远亲能在一个“俭”字面前,有所醒悟,改掉奢华的恶习。

  想一想:通过苏东坡一个字的回信,小朋友得到了什么启示?别忘了,节俭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简朴的新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是一个云游四方、以乞讨度日的和尚。也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历尽了人间的饥寒困苦,又亲眼目睹了元代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遭致的亡国历程,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不敢放松提倡节俭。

  有一年,宫中的房屋要进行修缮和调整,而朱元障的住房也在规划之中,准备另做他用。于是负责宫中事务的太监向朱元璋启奏,说要为皇上另建一处宫室。起初,朱元璋根本不肯,后来听太监陈说了事情原由,才勉强答应下来。

  负责工程的官员接到任务以后,丝毫不敢怠慢,一头钻进了历代建筑的资料当中。没几天工夫,宫室的图纸设计出来了。它汇集了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极尽了帝王居所的豪华和雄伟。

  太监拿到这份图纸以后非常满意,就拿去征求朱元璋的意见,谁知朱元璋一看图纸,原来长得很长的脸拉得更长了。他把图纸往旁边一扔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室,为什么要搞得这样奢侈豪华?”

  太监听了一时转不过弯来,心想:历代帝王住所都是这样,我们根据前人的做法来设计房子,有什么过错呢?太监虽然没说话,但朱元璋已看出他心怀委屈,于是稍稍缓和了口气说:“营造居住的房屋,只是为了实用,搞那些雕梁画栋,无非是为炫耀自己的气派,这不仅会造成钱财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助长奢靡之风。朕曾听古人说过,上面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会模仿,甚至会远远超过他。我是一国之主,如果造了这样的宫室,下面的文武大臣就会积极仿效起来。这种风气一旦传播开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你要使我高兴,就一定要照我的意见去办——把那些多余的东西统统去掉!你是宫中管事的人,一言一行都要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才行。”太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捧着图纸走了。

  重新建造的宫室不久落成了。整个建筑朴实大方,一点多余的豪华装饰都没有,厅内只绘制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和古代杰出人物的画像。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朱元璋在太监的陪同下,前来视察所建的宫室,走进宫门,远远望见素朴雄壮的建筑物和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代简朴之风,明代的建筑包括家具用品,大都保持了简朴庄重的特色,极少有华而不实的装饰。

  想一想:通过朱元璋一国之君的朴实新居,全国上下掀起了简朴节约的风气。小朋友,你说朱元璋做得好吗?

  勤劳多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一生只活了五十七岁,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三千多首辉煌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有人说这完全出自于他的天才,但从他创作的实践来看,他的多才和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音乐园地辛勤耕耘的结果。

  贝多芬是一位勤劳和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的作曲是极其辛苦的,他落笔十分慎重,每个音符都要反复斟酌才定下来,而写好以后还要一改再改,往往一个乐章的开头就谱写了六种全然不同的草稿,有一部歌剧中的一段独唱,他甚至前后写了十八稿,直到满意为止。

  贝多芬晚年,受到耳聋、贫穷、孤独的折磨,但这些困难始终压不垮他对崇高、完美的音乐创作的追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一天,他清早起身,开始了一首乐曲的创作,慢慢沉醉其中。到了中午,音乐思绪忽然遇到了障碍,怎么写都不理想,他便穿上了破大衣,带上草稿纸,去外面寻找灵感。

  天下起了小雨,雨水顺着头发流进了衣领他毫无感觉。他在雨中毫无目地走着、走着,有时突然停下,用脚打着拍子,嘴里哼唱着。他不知走了多远,竟然来到了维也纳的郊外。

  一个警察见他破衣蓬头,目光呆滞,嘴里在哼唱着什么,起了疑心。他走上前问贝多芬道:“先生,您要到哪儿去?”贝多芬毫无反应,还是沉醉在他的乐曲创作中。结果,他被当成流浪汉带到了警察局。

  局长耐心地盘问他,贝多芬却答非所问。后来干脆不理,继续他的音乐构思。

  有一位听过贝多芬演奏的警察告诉局长,这人可能是贝多芬。“贝多芬,名字很熟啊,他是干什么的?”局长问。“是大音乐家,经常出入宫廷,连太子都曾向他学过音乐呢。”那警察回答道。

  局长感到事情有点严重了,但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贝多芬呢?谁也吃不准。还是局长想出个主意,让一名警察马上去请一位音乐家来认领。

  音乐家来后,把贝多芬领走了。临走时,警察局长说了许多道歉的话,贝多芬也不难为他们,只是怪他们影响了他的构思。

  看着贝多芬离去的身影,人们不禁为这位音乐大师刻苦忘我的创作精神而深深感动,并产生了对他的崇高敬意。

  想一想:音乐家为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小朋友,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巴甫洛夫植树

  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194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次,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弟弟非常高兴,他抢先找起一棵苹果树苗,蹦蹦跳跳地走了。巴甫洛夫赶紧拿起一把铮亮的铁锨紧跟在后面。

  两人来到园子里,向四周看了看,把这棵苹果树种在哪里呢?

  “就种在这里吧!”弟弟指了指脚下这块空地对巴甫洛夫说。

  “好吧!”说完,巴甫洛夫脱去外衣,举起铁锨挖起土来。

  土层很硬,巴甫洛夫憋足了劲,拼命地用脚蹬铁锨,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很小的坑。

  弟弟看到巴甫洛夫满脸通红,浑身是汗,实在过意不去,就从哥哥手中接过铁锨,也学着挖起坑来,不多一会,就干得气喘吁吁,双手通红了。

  坑渐渐地扩大,兄弟俩干劲十足,当他们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

  他看着地上兄弟俩挖出的土坑,赞扬兄弟俩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紧接着父亲又摇了摇头,指着园子里的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这里地势低,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被水淹死吗?”

  巴甫洛夫心想:“对啊!刚才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弟弟米加听了爸爸的话,看看自己通红的双手,小嘴一噘,扔掉铁锨不高兴地走开了。

  巴甫洛夫并不灰心,他又拿起铁锨,填掉了刚挖好的土坑,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跟着爸爸在高地上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手上磨出了水泡,稍一用劲就钻心地疼。可是巴甫洛夫咬紧牙关不停地挖。坑挖好了,把树苗栽上,他又打来满满一桶水,小心地浇在树根周围,这才高高兴兴地扛起铁锨回家了。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一到暑假,他总要回到乡下耕种自己的菜园。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由于从劳动中获得了乐趣,所以他常说:“我不知道我究竟当什么样的人才好,农民、司炉工,或是科学家。”

  想一想:小朋友,你植过树,浇过花吗?如果还没有,就去感受一下劳动带给你的快乐吧!

  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竺可桢的父母见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母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每次都能按着父母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才能走。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下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那里。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爱。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教导道:“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好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准得飞上天。”另一个接着说道:“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保活不过20岁。”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着,白天同学们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着,竺可桢想道:“既然自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就得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竺可桢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笑话竺可桢,后来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办法?竺可桢自幼有什么好习惯?

  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女人

  居里夫人小时候名叫玛丽。她出身于波兰一个贫民家庭,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刻苦攻读,才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玛丽从小就嗜书如命。她天生体质瘦弱,再加上废寝忘食地学习。小玛丽10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了。祸不单行。不久,父亲也因反对沙皇俄国侵占波兰而被迫离职。家里本来十分贫寒,父亲失业后,玛丽不但上学成了问题,身体也越来越弱,后来不得不回到老家,在乡村里休养了一年时间。

  一年后,玛丽的身体有所恢复,她来到了华沙。这时,玛丽和二姐布罗妮雅都渴望去法国巴黎大学读书深造,但二人同时上学,巨大的学费负担,父亲根本无力筹措。

  富有牺牲精神的玛丽想出一个法子:玛丽去当家庭教师,挣钱资助姐姐读大学。等姐姐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再来帮助玛丽读书。

  起初,父亲和姐姐都舍不得让瘦弱的玛丽去打工挣钱,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玛丽又一再坚持,他们才同意了玛丽的主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