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名门 > 第171页

第171页

书籍名:《名门》    作者:高月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可是真正了解张焕开府细节地人,却不那么乐观了,让我们再回到陇右,看一看张焕的夺权之路。
  金城郡,距陇右节度使行辕一里外的建筑群仍然在热火朝天地修筑中,它的真实用途这两天已经渐渐被揭开了,确实是节度史新的办公之所,不过它的名字已经不叫‘陇右节度使行辕’,而叫做‘陇右节度使府’。
  在金城郡地大街小巷、酒楼茶馆,都流传着一张不知从哪里搞出来的节度使府官职布置图。
  府中有长史一人,由张焕幕僚胡镛担任,下设从事若干,另有司马一人,裴明远担任此职务,再有六曹参军事各数人,在六曹参军事上还有左右录事参军事两人,另有文学、医学、主簿、记室等若干。
  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这完全就是依照刺史府的官职设立。如果说它所管辖之地是数州,那它完全是个小朝廷了,长史相当于中书令、司马则相当于门下侍中、六曹自然就是六部,最妙地是左右录事参军事,也就是对应尚书左右丞,而文学、医学等具体事务官,就是九卿了。
  在陇右节度府管辖下的各郡又设立了团练使。他们主要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军户和民团,以及屯田、甲仗等事务。并不掌正规军,而河湟几个郡例外,它们就是由掌军的兵马使兼任掌管地方事务的团练使。
  团练使各有官署和署役,当然,若有需要,他们也可以兼管一下军户以外的其他百姓。
  最后,陇右节度府中还特别设立了监察使。监察对象不仅是军队,所有节度使辖下官员都是监察对象,甚至包括长史和司马,监察使不受长史管辖,直接向节度使负责。
  不过百姓们并不因此大惊小怪,毕竟陇右、安西、河西等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一直就是这样安排的,节度使治下地州郡大都是都督州,而并非刺史州。一般都是由掌军地都督兼管州事,而都督又被节度使统管,实际上节度使就掌握了治下地军政大权,哥舒翰、安思顺、高仙芝、安禄山都是手握军政大权。
  这天上午,胡镛来到了金城郡刺史府,刺史府位于五泉大街中段。离张焕地节度使行辕约三里,刺史仍然是杜亚,张焕开府的消息就是他发八百里加急快件传到了朝廷。
  不过他的消息来源,也是和普通金城郡的百姓一样,从那张节度使府官职布置图上猜测,此刻,这张画在黄麻纸上的结构图,就摆在杜亚的桌几之上,杜亚正坐在一旁无神地望着它。
  杜亚虽然曾投靠韦谔,但他骨子里也是个固执地保皇党人。正因为这样。当张焕大军进攻金城郡时,他毫不犹豫地献了城池。固然他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想让百姓受到兵乱之苦,但他也希望张焕能和他一样不从属于某个世家,效忠太后和皇上。
  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他有些失望了,张焕甚至比韦家还要过分,直接要控制整个陇右地区的军政大权,对朝廷也毫不放在眼中,不经朝廷的同意就擅自进攻河湟,现在居然又要自己开府任命官员,什么为了管理军户和民团,他还不知道这中间藏着什么猫腻吗?实在让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时,门外一名衙役禀报道:“刺史,张使君的幕僚胡镛求见。”
  ‘胡镛?’杜亚的目光不由投到了桌案上地表头,节度府长史,他重重哼了一声,“不见!”
  话音刚落,只听门口一声轻笑传来,“杜刺史为何对胡某如此反感?”
  却不知胡镛是几时到了自己房门前,杜亚狠狠瞪了几个衙役一眼,都是帮见风驶舵的家伙,无奈,只得站起身拱拱手道:“我这些天身体不好,不宜见客。”
  “哦!那我少谈几句便走。”胡镛连忙向他拱手致歉。
  见对方知礼,杜亚心中对他的反感也淡了一些,一摆手道:“胡先生请坐!”
  胡镛坐下,一名小童给二人上了茶,杜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便问道:“不知先生找我有何事?”
  “不是我找你,是我家都督托我转告一句话给你。”胡镛瞥了一眼案桌的那副图,心中不由冷笑了一声,便淡淡道:“我家都督一直敬仰杜刺史清廉为民、求真务实的作风,也知道杜刺史是有才能的人,这次拿下了河湟,那边百废待兴,正缺象杜刺史这样求真务实地官员,我家都督希望杜刺史能到河湟去治理百姓,如果杜刺史愿意,都督可任命你为西平郡团练史,负责西平郡的政务。”
  ‘任命西平郡团练史?’杜亚忽然仰天一阵大笑,“张焕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胡镛脸一沉,不悦道:“我家都督一片诚心,杜刺史觉得很可笑吗?”
  “我不觉得这有什么诚心,而是觉得你家都督狂妄之极。”杜亚笑声一敛,冷冷道:“我也有一个忠告,请你转告张使君。”
  胡镛看了他一眼,没有搭腔,杜亚也不绕弯子,便直言道:“张使君拿下河湟,这本是大唐之幸事,若他献之朝廷,必将名垂千古,可他却视若私地,不仅不让朝廷派人治理,还擅自任命官员,请问这和当年安禄山之流又有何区别?若他能醒悟,请听我一劝,早日罢了开府之念,把河湟交给朝廷。”
  胡镛摇了摇头,不屑地说道:“亏都督这么看重你,原来也不过是腐儒一个,我问你,何为朝廷?是把河湟交给崔家、裴家还是李家,朝廷派人来治理,不过又是给崔、裴两家瓜分罢了,我西凉将士阵亡两万多人,难道他们的血都白流了吗?”
  说到此,胡镛站了起来,向他一拱手道:“道不同,不与之谋,胡某告辞了!”
  杜亚望着他的背影大步远去,眼中慢慢流露出了痛苦之色,手中之笔‘咔嚓!’折成两断。
  “他真是说我与安禄山一样吗?”张焕转身笑道。
  “是!”胡镛点了点头,“他是这样说的,希望都督断了开府之念,把河湟交给朝廷。”
  张焕微微一叹,有些遗憾地说道:“我若得天下,必重用此人,可惜机不逢时,现在也只能放弃他了。”
  “都督已经礼让在先,既然他不领情,那也怪不得都督了,只是机不可失,都督该下决定了。”
  张焕没有说话,他平静地望着窗外一群小鸟在草地上觅食,从太原细作传来的消息,他已经知道崔、裴二人间必然有一番恶斗,也就是说,裴俊将无暇顾他,更不会让朔方二十万大军南下,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岂能不抓住?既然要做大事,又怎能瞻前顾后,迟迟做不了决断,胡镛说得对,机不可失,自己是该下决定了。
  想到这,他立刻下令道:“让杜梅来见我!”


卷六 陇右节度 第二百三十二章 厉兵秣马(五)
  片刻,杜梅匆匆赶来,杜梅现在是刚成立的陇右监察使第一任监察令,以他明辨秋毫的本事,倒也适合此职,不过作为监察令,明辨秋毫却是对人不对事了,监察令下有监察支使十人,监察役共两百余人,他们的权力很大,必要时甚至可以调动一定人数的军队。
  杜梅进来后,胡镛便知趣地退了下去,房间里就只剩下他和张焕两人,杜梅随身带着一只旧布口袋,里面装着一些重要事件的资料,张焕坐回位子问道:“我上次让你查的五泉县唐县令,可有进展?”
  “已经查到一些!”杜梅从布口袋中取出厚厚一叠资料,递给了张焕,“唐献尧是个平庸之官,事事不管,也没有什么作恶之事,不过他的长子在三年前曾私卖公廨田,事后不了了之。”
  张焕接过资料翻了翻,记录得很全面、也很详细,包括唐献尧的个人言行、数百民众对他的评价、他的家庭背景、妻妾娘家情况、三个儿子的所做所为等等,看得出调查者是很费了一番心血,张焕笑了笑,将资料还给了杜梅,“录一份副本给我,我要亲自和他淡一淡。”
  金城郡在吐蕃未占领河湟之前,一共只管辖两县,一县就是金城郡治所在的五泉县,另一县则是黄河西岸的广武县,在吐蕃占领河湟河后,唐、蕃两国以黄河为界。广武县也就属于了吐蕃,这样一来,金城郡地方虽大,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属县。
  五泉县的县令叫做唐献尧,年纪不到五十岁,庆治二年进士,他从主簿一直做到县令。应该说他具有丰富地底层为官经验,但事实上他在民众中的口碑并不好。倒不是他恃权做恶,而是他为官不作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什么事都不闻不问,每天都沉醉的酒壶之中,时间久了,金城郡百姓只知道一个为民办事的杜刺史。而唐县令则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记忆之中。
  这也难怪,刺史和县令同管一县,而刺史大事小事都事事亲为,没有饭碗的县令也只能迷恋酒壶了。
  五泉县县衙也在五泉大街上,也是巧,它就在刺史衙门正对面,由于长时间的门前冷落,石缝间竟长满了青草。和对面热闹地刺史衙门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县衙地衙役大多都跳槽到了对面,只有两个身体略有残疾而被拒收的衙役每日坐在门前打盹,只有他们一身破旧的公服勉强向人们昭示,这里也是地方政务机关。除了县令醉在酒乡,县丞已回家养老,县尉则转行做了杀猪郎、在县衙门口摆个摊卖肉,主簿也同样利用县衙的黄金地段在县尉的肉摊旁放了个代写状纸兼算命的桌子。
  下午,张焕在杜梅及几名随从的陪同下,来到了这座有名无实地五泉县衙,张焕没有出面,而是取了一张名刺递给了杜梅,杜梅会意,上前对稍微还带点书生气的主簿拱手道:“在下节度使府杜梅。请问你们县令可在衙门。”
  一边说一边把张焕名刺递给了他。县尉和主簿虽久不问政事,但杜梅的名字还是听说过的。节度使张使君的心腹幕僚,二人不由肃然起敬,尤其是主簿,就是靠一双毒眼吃饭,他早就瞥见不远处站了一名年轻人,隐隐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气度,刚才就是他将名刺给了杜梅。
  杜梅自然不会替下属转交名刺,主簿念头一转,心中猛地狂跳起来,他已经明白这个年轻人是谁了,腿一软,他刚要跪下,一名身材雄壮的大汉俨如鬼魅一般忽然出现在他身旁,一把扶住了他,低声道:“不要暴露我家都督的身份。”
  “是!是!”主簿擦了把冷汗,转身将两个整日昏昏欲睡的衙役踢醒,“还不快去找找县令在哪里?”
  这时,杀猪卖肉地县尉也看到了名刺,惊得几乎要将自己的手剁下卖出去,二人丢下生意,诚惶诚恐地将张焕迎进县衙,张焕四下看了看,见县衙大堂内蛛网密布且积满了灰尘,不由摇摇头问道:“你们县令有多久没升堂了?”
  “三年又两个月。”主簿叹了一口气,当年县令喝问判案,他挥笔如飞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
  “这不就是对面之人干的好事吗?哪有这样的刺史!”县尉恨恨地说道:“考校户籍、征收赋税、断狱判案、问计民生,这些都本是县上的事,他倒好,堂堂地四品刺史居然挨家挨户去收税,那要县尉做什么?”
  正说着,只听一阵沉闷的脚步声响,两名衙役将一名半醉的男子扶了出来,只见他年已半百,没有戴帽,头发蓬乱,长着一只红通通的酒糟鼻,正是五泉县县令唐献尧。
  “是谁找本县?”唐县令斜睨一眼张焕,见他似乎有些面熟,却忘了在哪里见过。
  主簿又气又急,急忙上前附在他耳边低语几句,唐县令一下子呆住了,半晌,他猛地摇摇头,望了望张焕,一把推开扶他的衙役,上前向张焕深施一礼,“五泉县县令唐献尧参见节度使大将军。”
  张焕见他人醉但心不醉,不由微微一笑道:“唐县令,这里可有说话之地?”
  “有!有!有!”唐县令慌不迭地将张焕请去后堂,张焕瞥了一下呆立不动的县尉和主簿笑道:“你们也一起来吧!”
  二人对望一眼,都露出惊喜之色,难道自己的前途又回来了吗?见张焕已经走远,两人连忙跟了上去。
  后堂本是处理公务之地,但现在却堆满了酒坛和酒壶。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味,唐县令手忙脚乱地收拾一通,有开窗开门透气,好容易等酒气略散,他才请张焕坐下,抱歉地说到:“平时也无事,便喝酒解闷。久而久之便沉溺其中,让节度使见笑了。”
  “我倒觉得唐县令是个聪明人。”张焕淡淡笑道:“至少知道如何避凶以待天时。”
  唐县令没有说什么。只是低头苦笑一下,张焕看在眼中,便直奔主题道:“既然唐县令是一县之令,那我问你,五泉县目前有多少丁户?赋税一年几何?仓禀中又有多少存粮?多少现钱?”
  张焕连珠炮似地一口气问了数个问题,唐县令先是脸胀得通红,口中呐呐无言。最后他终于长叹一声道:“这些问题你应该去问杜刺史,问我会一无所得。”
  “这是为何?我是问五泉县之事,而非金城郡,唐县令怎么要推给刺史,这我倒不解了。”张焕故作惊讶地问道。
  唐县令见他刚才还说自己懂得避凶待天时,而现在又装糊涂什么都不知道,便明白了张焕的来意,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担忧。欢喜是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很久了,看得出张焕和杜亚地关系并不好,否则他不会来找自己,而担忧张焕仅仅只是想利用自己,过河后便拆桥。
  他左右为难,一时沉思不语。旁边地主簿却已急不可耐,他也明白了张焕的来意,对他而言,这就是他翻身地机会到了,他终于忍不住插嘴道:“张使君若肯帮我们一把,我们愿效忠大人。”
  “不要胡说八道。”唐县令对主簿怒目斥道。
  “我倒觉得主簿是个爽快之人,很对我的性子,相反,若唐县令心口不一,反倒让我不敢相信了。”张焕说到这里。便从杜梅手中接过资料。望唐县令面前一放,冷冷道:“唐县令不妨看看我地诚意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