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 > 正文 “老东西”与“好东西”

正文 “老东西”与“好东西”

书籍名:《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    作者:南勇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经常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好东西,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

某天难得有时间把沉睡在电脑里的老古董们(厂家的文件、公司的各项制度、管理方法、友店的经验介绍、专家来店指导时的文件等等等等)一一翻出来细细温习了一遍,实在是感慨万千!令人嗟叹、唏嘘不止的有两点:一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流于了形式。很多东西从开始到现在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而已,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更妄谈开花结果了;二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实际上并不坏,恰恰相反,很多都是好东西,甚至是你会在很多时候满处找都找不到的,能够解决你很多燃眉之急的棘手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它们却偏偏沉睡在你的电脑中,并且上边布满了蜘蛛网。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员工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他们那个部门的员工工作状态混乱,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流程进行规范。这个意见乍听很对,因为那些员工确实工作状态混乱、效率低下,这是事实。但仔细一想又怒从心生——那个部门的流程还少吗?实际上简直是堆积如山啊!一个员工连最起码的东西都做不到,还妄谈什么高效的流程?很明显,这已经不是一个流程的制定或改进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问题。只要执行得好,多笨的流程都能带来生产力!反之亦然,执行得不好,多漂亮的流程都白搭。

有的时候对人性的复杂性真的是看不透。就好像你明明有很多好看的衣服藏在了衣柜中,却偏偏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出门,只好临时再买件儿新的,或者干脆稀里糊涂地凑合一下就出了门,可回家后偶尔翻开衣柜一看,发现大量好衣服挂在那里,上面已经布满了虫咬的洞而让你懊悔不已一样。

我们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却偏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只能把这些好办法封存起来,并逐渐遗忘。下一次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再想相同(或相似)的办法,然后再封存、再遗忘。周而复始,脑细胞死了无数,却什么都没弄成,真是愧对自己那数不清的,冤死的脑细胞啊!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看来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彻底贯彻画句号式管理。甭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好主意的诞生往往都是以工作中的某个问题的出现为契机的。好主意落实不了就意味着这个主意所代表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并且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就坚定不移地将它落实到底,直到看到它真正开花结果为止(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好主意不会有缺陷。有缺陷没问题,调整、改进就好,但一定不要轻易枪毙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因噎废食。日语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词叫做试行错误,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很多事肯定不会一开始就绝对正确,往往需要先试验,并在试验中不停地发现、纠正错误。但是绝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它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就描绘了一个相当复杂而生动的过程,用字效率之高令人钦佩。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个就是,上边的办法如果你实在做不到的话,就这样吧——请你至少经常性地从电脑中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一般来讲绝对都是好东西(当时你废掉了那么多脑细胞想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呢?)。

道理很简单——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

正文 是“一起教育”还是“个别开药…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

我公司的业务部门有几个令部门经理十分挠头的刺儿头员工——他们入司半年有余,业绩总是不好不坏,状态总是不高不低,产品知识总是似懂非懂,一句话:混日子。

但是,毕竟他们几个人入司时间较长,是所谓的老资格员工,再加上业绩总体来说也还马马虎虎,又没有明显的违法乱纪现象,公司也不好予以辞退处理。

这下可难坏了他们的部门经理——总是大会小会敲打这几个员工,私下里也是思想工作做了一箩筐,并时不时地为他们专门举行一些培训课程。总之,可谓是机关算尽、呕心沥血。

但您再看这边厢,这几个刺儿头表面上虽说表现得极为善解人意——他们总是异常配合,主动表示接受经理的意见与建议,承认这是为他们好;但在行动上却该咋样咋样,照旧我行我素,整个儿一个蒸不熟、煮不烂,气死你没脾气。

结局也可想而知。在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明显成效后,部门经理也就干脆放弃努力,来个眼不见心不烦——败给你了,你爱咋样咋样吧!

其实,这个小桥段不只是我,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也未必不熟悉——基本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能碰上三五个这样的刺儿头员工。

对于这样的员工,教育、改造起来确实很困难。所以,果断放弃(辞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否则,就会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搞得大家都别扭。

但是,这样的员工往往天赋极佳,他们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正因为不笨,所以总想耍小聪明,走捷径,因此总是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这种员工一旦改造过来,他们的天赋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反而很容易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所以,对这样的员工施行教育与改造,尽管困难重重,但有时也值得一试。

从我的小小经验来说,这里主要有两个重点:

其一,与其一块儿教育,不如单独开药方。

其实,对于这种刺儿头员工,开会说事儿,或其他任何上大课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吃这一套。而且,这些刺儿头往往个性极为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也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上边详细记录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症状,并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与摸索,找出针对这些病状的药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公司业务部门的小李,为了偷懒竟然回避接待客户。他总是借上厕所或给其他部门帮忙之类的理由在应该自己接待客户的时间里溜之大吉。他的部门经理小赵非常生气,总是在部门会议上批评他。但无论小赵怎么批评、教育,小李的这个毛病就是不见丝毫好转,令小赵头痛不已。经过我点拨,小赵放弃了收效不佳的批评、教育的方法。他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治小李的绝招——只要小李一失踪,小赵就会立刻打电话给他,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在厕所,小赵就会直奔厕所并在门口等他;如果得到其他的答复,小赵也会立刻奔赴现场予以当场确认。这下小李没辙了,只好乖乖地回来接待他的客户。

从这个小事例当中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总会找到专治这些员工某种特殊病症的独门药方。这样一来,即便那些刺儿头是孙悟空,也注定飞不出你这如来佛的手掌心了。

其二,治疗这些刺儿头员工的懒病,需要你付出极大的耐心。

这些刺儿头之所以蒸不熟,煮不烂,其实就是想和你比比耐心。而且他们十分清楚你不是对手,迟早会放弃。所以,对付这种人,就得以恶治恶——他们赖,你得比他们更赖,看谁撑的时间久。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住,让这些刺儿头真正怕了你,不愁制不服他们。

我一向认为,往往一些笨办法,其实倒是最省心,效率最高的办法。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管理固然表面看来十分痛快,好像极有效率似的,但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流于了形式,其实结果就是零。而对于零的不停重复与积累才是最累人的事儿。与其这样,不如一个一个来,哪怕一个月只解决一个员工的问题,一年下来就可以搞定十二个员工,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总比瞎忙活了一年,员工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向下出溜强。

这就是一大于零的道理。这个道理尽管朴实无华,但却威力无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