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皇帝公关学 > 没事别当偷窥狂

没事别当偷窥狂

书籍名:《皇帝公关学》    作者:陶短房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当大臣的要想安身立命,就得整天琢磨皇帝的想法喜好。可皇帝这种特殊人类,却是最讲究个人隐私的,您想啊,他眼跟前就守着那么大的宅院,那么多的美女和财产,这还不算,偌大一座江山,可统统都他一个人的,不上心多看着点儿,能行吗?


因此啊,这皇帝大抵都有个毛病:最喜欢偷窥大臣们,最不喜欢大臣们偷窥自己,尤其害怕自己的心思啊、秘密啊,被别人知道。清朝皇帝吃饭,再喜欢吃的菜都只能吃三口,绝不能伸第四次筷子,这是为什么,还不就是怕人知道自个儿的脾胃喜兴?


知道这点,很多看上去很怪的事,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比如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房玄龄,有一天随口问唐太宗侍卫“皇宫北门那建筑工地,是盖什么楼堂馆所呢”,被唐太宗听到,那就是一阵咆哮,要不是魏征跑来解救,后果不堪设想。这老房就犯了这爱偷窥的毛病——皇帝盖什么楼堂馆所,凭什么让你一当大臣的知道?你了解这些,究竟是何居心?您看,凡事就怕琢磨不是?


有人说,皇帝那是怕阴谋家野心家呢,其实当大臣的有几个是野心家、阴谋家?大多不过为了混个不错的饭碗,弄份不但能罩自己一辈子,最好还能罩子孙几辈子的福利劳保。他们偷窥也好,刺探皇帝心思也好,多半是为了自保。问题是,这种笨办法非但不能自保,弄不好还能搞出事来。


比如李斯,本来他丞相当得好好的,可偏要弄几个眼线放在秦始皇身边。有一次秦始皇在骊山顶上,看见李斯回城,那个仪仗队那叫一个气派,心里就不大痛快,随口褒贬几句。得,这眼线就给传李斯耳朵里了,李斯第二天就把仪仗队从一个营缩编到一个班。结果怎么着?秦始皇勃然大怒,拼命追查究竟是谁走漏了消息,可愣是怎么也查不出,一怒之下,竟把那天跟着自己上骊山的人全给宰了,顺便连李斯一块儿嘀咕上了。




换了我是李斯,得了眼线的密报,就算精简整编,也绝不能做那么明显,一定得慢慢地减,不声不响地减。要让皇帝以为,咱是学习了皇帝陛下有关艰苦奋斗、大搞廉政建设的诏书,才豁然领悟,自觉自愿地开始削减不必要行政开支的,跟什么偷窥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如果没把握,那么还不如什么都不做。要知道,秦始皇发那么大脾气,那不是为了几辆车几把扇子,是因为一个当大臣的,居然连自个儿偷偷说了什么话、转了什么心思都弄那么清楚,这太没安全感了。所以啊,接茬铺张浪费,那不过是作风问题;如果被皇上发现偷窥,那可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了。


因此这个“内言不外泄”,可是皇帝公关学里相当要紧的一项,万万轻忽不得。唐文宗的大臣宋申锡,本来深受皇帝信赖,甚至被拉入对付揽权宦官的密谋当中,就因为有人诬告他“泄露为皇上密探的底细”,结果给皇帝一怒之下赶去福建下放。清朝雍正皇帝最喜欢用密折来搜集小报告,因此很多芝麻绿豆官都获得密折上奏的权力。有个襄阳副市长(同知)廖坤不知哪儿来的造化,也得到了这项权力,觉得皇上对自己那是十分信任啊,喜得不知脑袋搁哪儿才好,就把这喜讯告诉了同乡蔡某某。结果消息走漏,才递了两回折子,就让皇上把密折权给停了—皇上让谁不让谁递密折,这也是皇家机密啊,您把机密给到处泄露,能保住脑袋算走运,还想升官发财?


所以啊,做官最好学汉朝那个富平侯张安世。这位老兄当将军、当丞相时,每逢军国大事总是先溜进皇宫,跟皇上都商量妥了,连公章都盖了,然后再溜出去,跟没事儿人一样踱进办公室等诏书。诏书下发,大伙儿一看,怎么指示是这样啊,真够怪的,张老兄也会伸着脖子,晃着脑袋,跟着喊几声“真够怪的”,仿佛诏书里那些馊主意,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样。这张安世的富平侯传了至少6代,甚至隔了个王莽的大新朝,再到了东汉,还能接着传下去,这与老张善于克制偷窥心理、注意保护皇家机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