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爱的五种能力 > 第二部分 管好情绪享受爱:情绪管理

第二部分 管好情绪享受爱:情绪管理

书籍名:《爱的五种能力》    作者:赵永久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三章 管理不了情绪,挽救不了婚姻
  做情感培训和咨询工作的这些年,我已经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情景:
  一位已婚的女人经人介绍来到我的咨询室,让我一定要帮帮她,她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老公有了“小三”。
  听她介绍完情况后,我通常会问她一个问题:“你老公知道你知道他有‘小三’吗?”
  她多数会说:“当然知道,因为这个事情我都跟他吵了好几次架了,现在他也不愿意进家了,整天跟那个女人在一起。”
  我还会问:“除了你老公,还有谁知道你知道了?”
  “都知道了,我父母,他父母,他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有那个‘小三’,我打电话把她骂了一顿。”
  我会继续问:“事已至此,你希望怎么样?”
  “我当然希望挽回我的婚姻,让我老公离开她!”
  我最后问她:“那么,你觉得你闹完之后,他回到你身边的概率是被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可能是降低了……这我知道啊,但我不闹不行,我受不了啊!”
  通常这时,我的心情也会很沉重,为又一桩出现危机的婚姻惋惜,也为她惋惜!她几乎已经把自己能够战胜“小三”的机会白白浪费完了,而仅仅是因为她没有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里主要介绍情绪管理的方法,所以就不花篇幅来讨论男人找“小三”对不对的问题了,我们还是看怎么样能够帮助更多老公有“小三”的女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战胜“小三”,让老公回归。
  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男人爱面子,女人知道老公有“小三”,如果希望挽救婚姻的话,最好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情绪被管理好了,人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先不扩大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范围,更不到单位去闹。
  因为知道的人越多,男人面子上越过不去,当他颜面扫地的时候,也可能就切断了最后的情感连接。更有可能的是,他为了继续在社会上和单位里有脸面,也为了能够获得众多亲戚朋友的支持,他会告诉大家他的老婆是如何不善解人意、无理取闹。而女人到处闹的行为,是他言论最好的证据。结果,女人闹完之后,舆论可能会同情男人。他的离开,就合情又合理了。
  即便是女人闹完后,他处于各种压力下,离开“小三”、回归家庭了,可能也没有多少感情了。如果回来的是一个感情上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的男人,后边的路走起来也是很难的。
  所以,当女人知道老公有了“小三”,希望挽回的话,不要去闹。最好都不让老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然后,好好思考一下两人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男人有“小三”,很多时候,是夫妻之间出现了问题,在这个时候女人最好去寻求婚姻专家的帮助,先是疏导自己心中的情绪,然后快速地找出夫妻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对症下药,老公回来的概率一定会更高些。

            有时并不是婚外恋,导致婚姻出问题

而是婚姻出问题,导致婚外恋
  在我辅导过的婚外恋案例中,一些夫妻是因为性生活出现了问题,另一方在外面寻求弥补,还有一些是因为一方在家里得不到认可,心理需求无法满足,就到家外去寻求满足。
  一个人有外遇,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约束好自己;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需求未得到满足,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老公和“小三”,也是一对“爱人”,他们也会像夫妻一样,待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出现问题。当两人出现了问题,而男人和老婆之间的问题刚好又变少了,那么可想而知,男人回来的概率自然更高。
  即便女人想给老公挑明这件事情,也最好就把范围控制在两人之间,可以给老公一段时间,让他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段时间,女人照样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老公感觉到自己离开他还是可以过得很好。通常这样处理,让男人在结发妻子和“小三”之间做出选择,老婆胜算的概率还是较高的。
  会输给“小三”的,恰恰就是那些到处去闹,把老公赶出家门的女人。她们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只能把老公一步步地推向“小三”,在与“小三”的战争中彻底输掉。
  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女人难以战胜“小三”,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人也难让别人感受到爱。他们常常心中有爱,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者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情绪,会使别人在付出爱时,自己却收不到,这样的人很难获得幸福。
  容易起情绪显然是不利于经营感情的,想要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但情绪管理并不是控制情绪,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同
区别
控制情绪
看起来平和
起了情绪压下去,情绪还在
管理情绪
看起来平和
根本就不起情绪,或通过管理使以后少起。
  控制情绪是当有了情绪后把它强压在心里,不去表达,也不释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但“忍”字头上一把刀,忍久了,要么伤害自己,身体生病,或心理出问题;要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受不了,爆发,对关系的伤害更大。
  管理情绪是使自己根本就少起或不起情绪,整个人更加平和,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不情绪化,这样人就会能更多感受幸福,也会能更好与人相处。
  简单来说,情绪控制的好的人并不一定是内心强大,还可能是委曲求全,内心感受是不好的;而情绪管理能力好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容易起那么多不必要的情绪。
管理好情绪,爱才不会变伤害
  网上流转过一篇据说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文章,题目叫《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文章对一个母亲打孩子时内心情感描写的极其细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对于这篇文章,网上批评的居多,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评价:“此文有毒,请小心!”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评论说:“变态杀手都有类似逻辑:杀你虐待你只因太爱你。所以,此文是变态逻辑。”
有人甚至质疑这篇文章是否真的出自心理咨询师出身的毕淑敏之手,对此,我没有去考证。但多年的工作中接触的诸多个案,让我深深的意识到,无论出于什么的理由,对孩子施暴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响,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与儿时被父母施暴有关的。
这个道理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情绪,很多家长在打孩子时,想的并不是爱,而可能是什么都没想,因为他们已经被情绪控制了,打孩子是因为需要通过打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才是很多家长打孩子的真正理由。至于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多是事后对自己失控行为的合理化。
一些人往往理性上知道如何做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处理不了因这件事情而起的强烈的情绪,被情绪驱使着,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把事情做成自己不希望的状态。根本问题还是缺少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这样的人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往往不只是在对孩子施暴上,也不只是在遭遇“小三”时难以挽救婚姻,而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
比如: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同,家务分工上的分歧,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问题,导致伤害式吵架,进而引发负面情绪强烈爆发,就有可能产生婚姻危机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离婚。
还比如有的人在恋爱中总是跟对方闹,明明自己知道这样对恋爱关系的顺利发展不利,但事到临头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过后又后悔。一次又一次,最后对方实在受不了,就只能选择离开了。
情绪管理能力低的人,有时候的确可以称赞他们的“真性情”,敢爱敢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容易让别人受伤,难以真正的爱别人,即便心中有爱,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而常常伤害他人。
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经营情感,也不利于对子女的教育。人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享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
情绪的基本功能:提示和驱动
  早上,一个男人开车走在上班的路上,他忽然发现右边的马路上走着一个身材超好的美女,他盯着美女的背影想看到她的长相,结果走到十字路口时没有看见红灯,撞上了正在横着通过的公交车。
  红绿灯的作用是提示行人和车辆停或行,像是提示器,人们开车不看红绿灯的提示就可能会撞车。而情绪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红绿灯对于行人和司机的作用,它像是人类行为的信号灯、提示器。所有的情绪都在提示人们、驱动人们,促使人们做出潜意识认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比如:
  恐惧是提示人们可能有危险!
  后悔是提示人们在过去的那个事情中我们做的不够好!
  担心是提示人们未来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恶心是提示人们眼前的事物对我们可能是有害的!
  从本质上来看,每种情绪对于人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各不相同。有的情绪起保护的作用,比如恐惧、厌恶;有的情绪让人反思和成长,比如后悔、自责;有的情绪,促使人们未雨绸缪,比如担心、焦虑;有的情绪让人进入安静、储备能量,比如失落、挫败;有的情绪使人看起来强大,并使攻击力增强,比如愤怒、生气等。
  进化赋予人类情绪的功能,使人类可以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很明显,人类适应的很好,也说明人类的情绪功能良好有效。
  人会起情绪是正常而且必须的,人类因情绪而适应良好,也因情绪而使生活丰富多彩。没有情绪的人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情绪的人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人类的一些情绪反应是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是进化的结果,比如诸多人天生就对蛇、蝙蝠、蜈蚣等毒物有所恐惧,使得人们可以远离这些毒物,得以自我保护。婴儿在成人之前对于陌生环境的害怕,使得他们不敢离开父母,这样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保护和照顾。试想在原始人时期,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独自走出家门进入原始森林,会是什么结果?
  但人类会起情绪的情景,并不全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人在出生之后,从婴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之中,也会通过学习、记忆和社会化,发展出诸多的情绪情景。个体在情绪反应上的诸多差异,由此导致。因此,同样的场景,有的人会起情绪,有的人不会。同样是人类,有的人容易起情绪,有的人比较平静,也导致了人的性格的不同。
  比如,一个小男孩,在池塘边上玩耍的时候掉进了池塘差点淹死,他就可能会对水产生恐惧。以后再看见池塘、河流、湖泊的时候,他就会尽量不靠近,更不敢轻易下水。哪怕他长大之后,若不经过刻意的锻炼,这种恐惧可能还会一直存在,伴其一生。
他的潜意识通过一次事件,就学习会了保护他,避免再次发生掉进水里的情况。
这就是潜意识了不起的地方,它会自动学习,把人们遇到的可能会受伤害的情景,统统记录下来。以后遇到类似场景,潜意识就及时用情绪来提示人们保护自己。
如果没有了情绪,人们不会从危险中学习会保护自己,也不会提前计划预防危险,而是会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深深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对其百分百地信任和无条件地付出。有一天他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可能会非常地伤心和绝望,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从这种极度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
如果每次爱情最后受的伤都足够深,感受也足够痛苦,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他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轻易爱上并信任另一个人,在感情关系里也不会再轻易付出了。
潜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厚厚的防火墙来保护人们,避免其再次受到伤害。这也使一些人的感情总是遇到问题,常常在几次受伤之后,再也难以找到心动的感觉,也就不会轻易再进入感情关系。当下很多人找对象时不容易找到感觉,这也是原因之一。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情绪,我们是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就像没有信号灯指挥的车辆一样,会乱七八糟地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那样的话,车就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了,而是一个个冷血的马路杀手。而没有情绪的人也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机器般的行尸走肉,更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健康而幸福的生活。
在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遵循心的指引
  情绪是潜意识对我们的提示,不同的情绪就像不同的信号,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做什么。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或向哪个方向驱动我们,并遵循心的指引有所思考或行动,情绪的作用就完成了。
  拿“焦虑”这个情绪来举个例子。
  “焦虑”是潜意识在提示人们,如果现在不做一些准备和努力,未来可能会有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或者无法突破眼前的现状,焦虑的存在是提示人们现在需要做些努力,来突破现状或为未来未雨绸缪的。
  比如:一个未婚男人,没有房子,当下的房价也无力承受,而女朋友又不愿意跟他“裸婚”,他就可能会有“焦虑”这个情绪!
  这是他的潜意识在提示他:以他的经济能力和赚钱能力,如果他现在不想些别的办法,他未来可能是买不起房的。如果他买不起房,女朋友可能就跟他说拜拜了。
  此时,“焦虑”这个情绪提示或驱动他现在要针对女朋友不愿意“裸婚”采取一些行动。或再多挣一份工资,或向亲戚朋友借点,或赶快趁房价有一些下调时,出手贷款买一套小户型的,或在别的地方给女朋友安全感。
  如果他对焦虑的提示和驱动不理不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和思考来应对“焦虑”,焦虑就不会消失,并可能加大提示和驱动的力度。他只会一直陷在“焦虑”这个情绪中,无法摆脱。
  如果他遵循焦虑的提示和驱动,积极去想办法,或多挣点钱,或想办法提升女朋友对未来的安全感,等这些事情做完了,焦虑就会消失。
  情绪是潜意识给我们的提示,如果我们能懂得潜意识在提示什么,并遵循它的指引去行动或思考,它们就会完成任务,然后消失。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明白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情绪就会一直提示我们,因为我们没有让它们完成任务。
  这好比站在马路上检查酒驾司机的交警手中拿的“停”字牌,这个牌子的作用就是提示你停车,当交警远远地看到你的车开来时,他会举起这个牌,示意你靠边停车,你看到这个牌后,就会减慢车速,慢慢地靠边停下,在这个过程中,“停”字牌的作用就是提示你停车。
  所以,当你减速靠边停车后,它的任务就完成了,交警会把它放下来。
  情绪提示你时,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它就会不断地加大提示你的力度,这就是它的工作机制,就像提示你靠边停车的交警手里的“停”字牌,如果你不停车,交警就会把它挥得更厉害,甚至会把它横在你的车前。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甚至幸福指数的高低,都跟自己能不能够懂得情绪的提示是有关系的,越是能够懂得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的,越是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人、越是情商高的人,他们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
  而那些不能遵循心的指引去做事情的人,是没有行动力的人,他们容易陷入到情绪当中,丧失做事的动力,形成拖延症,很多事不拖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不去做。这样久了,即便去做了也会有自责的情绪,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拖到最后才做。
  这样基本就是被情绪俘虏了,饱受负面情绪的煎熬,成为情绪的奴隶。时间久了可能会患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样就彻底被情绪打败了。
  根据情绪的提示去行动,顺着情绪的驱动去做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遵循心的指引”。能够遵循心的指引的人,往往也就是在“做自己”的人,他们根据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也往往会更加美好。
  比如:
  通过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或提升自己战胜危险的能力。
  通过担心,知道自己当下做什么未来就会更好。
  通过后悔,向过去学习,知道可以怎么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因而更加智慧。
  通过失落,开始反思,在下一次如何做会更好。
  通过害羞,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进而完善自己。
  他们一直感受着自己的内心,内心有任何的提示都会用心去觉察,并细心对待。他们呵护自己的心,他们的心也就更能把他们的人生呵护得更好。
  情绪的这个功能,又像是一种驱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到达内心最想要的地方。好比一个人向上爬山,后边一直有一个力量在推动自己,这个力量的目标,就是让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如果人们不去理会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期望通过加大力量来驱动人们前行。
  当然,如果人们对这股力量说,我不一定要去前面这个目的地,或不去也无所谓,这股驱动的力量也消失,因为情绪已经失去了提示的必要性。
  应该说,只要不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人们就需要去遵循心的指引做事,这基本也就是做愉快的事。
  小练习:
  1、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问自己,它在提示自己什么?
  2、如果自己按照情绪的指引,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3、如果不会伤害人,那就去做情绪指引的事情。
  例:
  一个女人去相亲,对方的言行令她很反感。
  1、她觉察到自己很烦,问自己这个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
  答案:心烦是不喜欢相亲对象导致的,情绪提示自己要离开他。
  2、如果离开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答案:相亲的时候不喜欢就离开,只要语言委婉些,一般不会伤害人,更不会伤害自己,反而是继续下去会令自己更难受。
  3、既然一般不会伤害人,于是选择礼貌的离开。
至此就完成了一次跟随心的指引的行动。
一个人做事,在不会伤害他人和自己情况下,跟随心的指引,就不会让自己太压抑,不会太委屈自己。这不但让一个人活的洒脱自在,更是一个人爱自己的体现,而心是最好的引路者,懂得人的所有需求。只要心指引的方向没有问题,跟着心走,总能走到幸福的路上。
需要被管理的情绪:伤害人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
  比如:
  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
  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
  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很高级了,很多时候,人类的智商已经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来保护自己了,情绪还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护人类,问题由此产生。
  拿“担心”来做例子,一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总是在提示一些实际概率很小的事情,这个人也就会长期处于情绪当中。
  比如:
  总是担心食物是不是不卫生,
  总是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
  总是担心爱人是不是会喜欢上别人。
  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这就是因为潜意识的提示太过于细致和频繁了,这会给这个人带来很多的麻烦,难以幸福。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于多了。这样的人长期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
  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后边我们会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经历已经证实这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以后,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过对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到爱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遵循情绪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就是心对自己的指引。但当遵循情绪的指引会伤害别人或自己时,人们就需要管理情绪了。
  就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人们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发现四面都是红灯并且一直不再变成绿灯时,就需要修理红绿灯,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事情,之前逃避的情绪也许又会出来。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为一旦静下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又出来了。
  
  
  
  
情绪并不都因看法而产生
  去年,在深圳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已转型为主持人的乐嘉,与节目中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相亲中遇到的问题时,了解到现场多数观众都对有小孩的离婚异性有排斥心理以后,乐嘉连称受伤,并大呼:“给我这样"三婚"的男人一点人生的温暖。”此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有人在网上留下的表情,说:“怪不得他参与的相亲节目成功率低,原来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
  有人留下的表情,说:“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多段情感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才成为情感专家。”
  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是炒作。”
说他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对他有排斥的负面情绪。说他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成为专家的人,可能会对他有钦佩的正向情绪。乐嘉是真的“三婚”还只是一句玩笑话?还是炒作,我们不知道,但同样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解释,并不是乐嘉说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有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了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更促使他们说了这些话。
  
  
  
   情绪ABC理论
  埃利斯认为: 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s),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的中介。
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改变人们对于”情感专家”能不能离婚的看法,就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乐嘉三婚”的情绪体验和网上留言的内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绪ABC(合理情绪疗法)以来,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心理学界的情绪理论上,情绪ABC理论一直一统情绪理论的江湖。直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脑神经中的关键作用之后,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在这个发现之前,医学界认为感觉器官先将感觉信息传到丘脑,转为脑的语言,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处理区,形成认知和意义,再传到杏仁核,决定如何反应,再通知其它脑区和全身。事实上某些情况确实如此,这意味着,杏仁核是依靠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来决定情绪反应。

  
  
  
   一般认为的信息加工流程

但是,行走在原始深林里的祖先们,在看到一个像是老虎的动物影子时,是要先把这个信号通过丘脑传到大脑视觉皮层,确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后再传递信号给杏仁核,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逃跑?还是先产生恐惧的情绪,跑了再说,会更能保护自己呢?
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走人从后边拍了你一下,你被惊吓的情绪是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之后产生的?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本能反应呢?毫无疑问,是本能反应,无须大脑加工。
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里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直接会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的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勒杜克斯革命性发现,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丘脑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丘脑还有直达杏仁核的一小绺神经元。人类的感觉信号先传到丘脑,在这里被翻译成大脑的语言,然后大部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在此被评估和分析之后,如果与情绪相关,信号就会被传到杏仁核,从而激活情绪中枢。
与情绪有关的少部分原始信号以更快的速度,从丘脑像超小路似的直接传到杏仁核。杏仁核抢先于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激发出情绪反应与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





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
“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对老鼠的研究发现,老鼠本能的情绪在12毫秒发生,而丘脑到脑皮层,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应时间是前者的2倍。尽管还没有对人类研究的数据,但两者反应的时间差异大体应该是类似的。
当然,“本能的情绪”和“理性的情绪”两种情绪的神经通道,在情绪发生时并非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会并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于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讲,有人忽然向你扔来一只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第一时间躲开,这是“本能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之后你脑子里的理性情绪通道开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讲的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这是脑皮层在对对方行为进行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评价、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会有怒火,这份怒的情绪就属于“理性的情绪”。
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还可能是循环着相互作用的,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便都是在演讲时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内心脆弱的人容易产生羞耻感,可能会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原谅对方。
第四章 觉察:做情绪的主人
  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里,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向叶问学习咏春拳,但叶问每天给李小龙布置的练习任务,却是扎马步,也称站桩,李小龙很有情绪,叶问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情绪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跟练习武术一样,光是看书,只能知道,而做不到。想要做到,需要像练习武术一样,从基本功练起,没有练好基本功,后边的方法即便知道,情绪上来时却做不到。
  基本功是功夫的基础,练习武术的人,都要从马步开始练起,马步都扎不好的人,就是学习了再多的武术套路,轮到实战时,也是难以战胜对方的。
  我儿时曾经跟随一位少林寺还俗的僧人学习过半年武术,前两个月天天都是在扎马步,等马步可以连续扎几十分钟后,师父才开始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
  对于常被情绪控制的人而言,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有没有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开始发生变化?只有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意识到情绪的变化。
觉察就是意识到自己起了情绪。就像看到了情绪一样,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起来又下去的整个过程。
小练习:
看完这段文字,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做两个深呼吸,然后回忆一件曾经让你觉得很气愤的事情,然后觉察着自己的情绪。
你是否能感受到气愤这个情绪是如何慢慢起来的?
如果这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你能觉察到你有情绪了,就有机会管理这个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如果觉察不到,就可能被这个情绪控制,情绪是你的主宰者。有些人会被情绪驱使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而在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诸多负面的情绪,犹如一些潜藏在人内心里的恶魔,它们时常跟人争夺对人体的控制权,如果人没有体察情绪的意识,就有可能经常被这些“恶魔”控制,很多做错事的人,事后都常说这类的话:“我并不想那样的做的,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时事后甚至会恨自己。
人们需要战胜心中的恶魔,做自己主人,管理好自己情绪,就需要带着觉察去生活,这需要刻意的练习,才能做到或做得更好。
现在你可以做几个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把气吸到小腹,你是否能感觉到情绪会慢慢减弱,好像被你呼出去了一样?
下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练习方法,做完这个练习人们将会大幅提高一个人的情绪觉察能力,在情绪起来的第一时间就能觉察到,使情绪管理成为可能。
快速提升觉察力的练习方法
  情绪作为我们人类心理的重要功能,是时刻都存在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平静的,这时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其实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感觉到了平静,平静也是一种感觉。就像水的温度,零度也是温度,那些负面的情绪像是零下的温度,正面的情绪像是零上的温度,平静像是零度,零度的水不是没有温度,平静也不是没有感觉,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并且是我们多数时间的感觉,说明你整个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中,潜意识不需要提示你什么。
  情绪会随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有起有伏,可是有的人能够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有的人觉察不到,觉察不到的人就容易被情绪控制着做些情绪化的事情,也就是受情绪的支配做些事情。人在被情绪支配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为了快速地宣泄情绪而做事情,当然也就想不起来要做情绪管理。
  练习方法:
找个小本子和一支笔,随身带在身上,或者用手机也可以,随时随地一旦觉察到内心有了情绪,情绪上不再是平静时,就记录下来,格式是这样的:
  例如:
  时间: 地点: 事情: 情绪:
  早上8:50 地铁上 去公司上班 有点着急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却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坚持记录自己的情绪两到三周,你就能成为一个自我觉察的高手。而一旦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就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可能。
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有情绪时没有意识到,而想起来记时情绪已经过去了的情况,但这样依靠回忆记录一段时间,觉察的能力依然会提升。这也是一个由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的过程。
一张图看清自己的情绪模式
如果你已经做了两周以上的情绪记录,你就可以做下面这个小练习了。
1、对上面练习中记录的情绪打分,正面的情绪(如开心、高兴等)打正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负面的情绪(伤心、委屈等)打负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0份代表平静。
2、在纸上画一个坐标图,横轴代表时间,以天为最小单位,纵轴代表情绪的分数,以1为基本单位;
3、把每天的最大分值的情绪分数填入图中,1和-1一样大,-10和-10一样大,只是在表上的位置是相反的。

绘制完成后,你就可以得到一张自己的情绪走势曲线图,好比是股票的K线图一样,这能帮助自己测量自己的情绪反应的状态,使你更加了解自己。
如果人们想知道自己心脏是不是出了问题,常会去做心电图,如果人们想知道大脑的健康状况,也可能会去做脑电图。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应情绪,你其实需要这样情绪走势图。
有些人在绘完这个图之后,内心产生了很大震撼,他们从未如此清晰的看到过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也从未意识到原来自己是经常被情绪控制着,而没有任何意识的。这幅图的完成,让很多人开始下决心练习情绪管理,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
而当你画出3周以上这个图时,你已基本有了情绪觉察的能力。

第五章 情绪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观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它对人的保护是不够精细的,有时是会搞错的。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先要在众多起情绪的事情里边,把这样的情绪找出来,并学会管理它们,不要让它们总是出来打扰到你平静的心情,也不要让它们总是来影响到你的生活。
  有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假设这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事情。
一个周末的下午,你约一个新认识的异性朋友两点钟见面,你提议到一个你常去的咖啡馆见面,定好地点后,你把地址通过短信发到他手机上了。
你是一个守时的人,在一点五十分之前就到了,足足提前了十分钟。
看到咖啡馆里没有你约的朋友,你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随后,你顺手拿起了一本杂志漫不经心地翻起来。
时间很快到了,他还没有到,你心里有了一个对他的看法:原来这是一个不太守时的人,居然迟到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了,他还没有到,你心想,他居然迟到了五分钟,看来他不怎么把你放在眼里,你有一点点小生气了。
十分钟后,他还没有到,你压住心中的一些气愤,拿起手机,准备给他打个电话,拨完号码,你深呼吸了一下,并把手机放在耳边听着拨号音。
“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已关机!”手机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你更加生气了,你觉得这个人简直不把你放在眼里。
二十分钟后,他还是没有到,电话依然是打不通,你已经很生气了,心想:做人怎么可以这样呢?即便是真遇到了事儿不能按时来,也要打个电话说一声啊!
你越想越生气,觉得这样的人简直不可交,于是,你拿起手机,放下杂志,走出了咖啡馆。
  你生气了,这是潜意识在对你进行提示,那么,潜意识在提示你什么呢?
  很明显,潜意识在提示你,有人居然不尊重你,你需要给这样的人一点教训,或远离这样的人。
  但是,潜意识的工作方法是纯粹感性的,是很原始的,潜意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的一个假设,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有很多种可能,到目前为止,你还不知道什么是事实呢!
  可你已经很生气了,这就是潜意识原始和非理性的地方。
  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只不过你很相信你编的这个故事,所以,你才会很生气,甚至决定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
多数人在和“假想敌”作战
  在这个例子中,你之所以会越来越生气,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为他是不尊重你的,你的潜意识只看到了其中一种可能,就坚定不移地认为这就是事实,其实这只是你的一个假设,事实是什么,你并不知道,他不尊重你而故意不来,或忘记了这次约会,只是众多可能的一种。
  这是人们常常会起情绪的一个原因,这证明了潜意识用情绪提示我们这个方法的原始性和非理性,其实,这样的提示是没有必要的,至少在没有搞清事实之前是没有必要的。
  实际的可能有很多种,你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比如:
他的手机在路上被盗了,小偷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号码和咖啡馆的地址又都存在他的手机里,所以,他找不到地点,但又联系不上你。
他临时有事赶过来晚了,恰巧手机又没电自动关机了,所以,找不到地点时也联系不上你。
他的手机上午坏了,他需要把手机送去修并让维修人员尝试把里边的信息导出来,才能联系上你,或者找到咖啡馆。
  当然,还有很多种可能。
  在众多的可能里,你只看到了一种,你作了一个假设,假设你想到的这种可能就是事实,于是你会起情绪,此时这个情绪可能是气愤,如果你跟随气愤的指引,你可能会做出想要教训这个人的想法,或者你会以牙还牙,以后也不尊重他,因为你想,你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呢?
  很快,在你的假设之下,他成了你的假想敌。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更容易看不到其他可能,生气会使你更坚定自己的假设。这时,你会忽略其他可能,关注点都在他不尊重你这个可能上,你所做出的决定都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
  有意思的是,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假设的存在,假设很容易变成事实。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因为你的假设,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你就可能也会从此不再尊重他。结果他看到你不再尊重他后,就可能真的开始不尊重你。假设成为事实,这在心理学里称为自我预言实现。生活中的很多误会、误解基本都是这样产生的。
  像这样因假设而起情绪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
某女孩儿给男朋友打电话,男朋友没有接,她就很生气,认为男朋友不够在乎她。
某男孩儿看见自己的女朋友跟另一个男人有说有笑,关系很亲密,就非常生气,认为他两个关系不一般。
某女人在夜间跟出差在外的老公通电话时,听到旁边有女人的声音,就非常气愤,认为老公外边有女人了。
某员工看到领导总是往自己的工位上看,就很紧张,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工作……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无数个。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后来证实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你会发现你被你的情绪欺骗了,你只是自然而然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的假设。
  当然,人们分析事物时,总是先假设,然后再验证假设,进而得到事物的真相的,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多时候并没有验证自己的假设,就认为自己的假设是事实,进而会起情绪,把事情搞砸。
  人们都会作假设,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假设,是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系的。
  把男友是否在乎自己看得特别重的女孩儿,会容易在男友没有接电话时,假设男友不在乎自己。
  对女友不相信,或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人,看到女友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会容易假设女友喜欢上别的男人了。
  对老公不信任,对自己也没有自信的女人,会容易假设老公电话那边的女人声音,是来自于老公的情人。
  对自己不自信,特别在乎领导看法的员工,会容易假设领导总是在监视自己。
  同样的事实,发生在不同人的生活中,人们做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
  很多心理测试都是运用这个原理进行的,比如墨迹测试,摆在被试者面前的就是一摊随意弄成的墨迹,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的人看到蝴蝶、有的人看到蝙蝠、有的人看到人的内脏、有的人看到魔鬼,其实,那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团墨迹,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假设,由于人们的假设往往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被试者的假设了解这个人的心理特点。
  
  罗夏墨迹测验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可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一个人越是客观,就越是能够摆脱这样的假设和情绪,一个人越是主观,就可能会有更多这样的假设,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也会越多,俗话说:“世间本无烦恼,庸人自扰之。”那些容易因假设而产生大量情绪的人,大概就是属于这里说的“庸人”吧。
  多数人的多数情绪,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设引起的,心中所谓的敌人,只不过都是自己假设出来的“假想敌”而已,看到这里,也请你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生气,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呢?
朋友请客不带钱包,你会编什么故事
  人们都会作假设,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而不同的假设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
  最终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并不直接是由发生什么事情而引起的,更直接的是这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也就是编了一个什么版本的故事而引起的。
比如:一个朋友跟你吃饭,本来是他请客,结果埋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包了。
  这时,你可以编的故事、作的假设有很多,而不同的假设、不同版本的故事将导致你对他有不同情绪:
  
事情
假设(故事)
情绪
朋友请你吃饭,埋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了。
真的就是忘了
相对平静

明明带了,不想买单
可能会生气

故意考验你
可能会有些失望、心寒  当然,上面这个表格里写的“假设和情绪”,也是我的假设,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假设,也会不同的情绪。实际上如果别人在考验我,我可能会很平静,因为这是我允许的事情,我想你的反应可能也会有不同,这就是前面讲的,不同的人因为心理特点不同,所以情绪反应可能也不一样。
  既然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情时,你的情绪会和别人一样,你有情绪就不能直接说是对方的直接责任,而是通过你自己的假设最终导致的。
  回到前面你和新认识的朋友在咖啡馆约会的事情上,你假设他不尊重你,你会生气;如果你假设他的手机坏了,你可能就不生气了,反而能理解他;如果你假设他的手机被小偷偷了,你也不会生他的气,你可能会生小偷的气了。
  所以,在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你的情绪都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并不知道你的假设是否是符合事实的。
  我们接着说上面的那个故事:
  你和你的朋友约会在咖啡馆,你等了他二十分钟,他还没有来,你认为他是不够尊重你,你很生气地准备离开咖啡馆,当你推开咖啡馆的门,准备离开时,恰巧碰到他要进门,这时,你正被你的情绪控制着,既生气又尴尬地对他说声:“来了?”
  说完还用眼睛白了他一眼,同时你也停住了脚步,等待他解释。
  他告诉你,他中午在一个餐厅吃饭时,把手机忘在了餐厅的桌子上,当他快要赶到你们约会的咖啡馆时,才发现手机丢了,看到还有多余的时间,他就赶快回去找手机了。
  等他回到吃饭的餐厅,餐厅工作人员说没有见到他的手机,通过调餐厅的录像发现,原来是被另一桌用餐的客人拿走了,并且已经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电话号码就存在他的手机里,他一时也联系不到你,所以,他才会晚到了也没办法提前通知你一声。
  听完他的这番话,你可能会为你前面对他误解而后悔,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看看你前面起的情绪是不是很多余?
  如果在爱情的关系中,一个人总是会把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想想他会有多少的情绪要起,对于整天起情绪的人而言,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况且男女之间的事情,假设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生活中很多人际之间的误会,是因为这样的假设而引起的,这些情绪,真的是很原始和不理性,甚至多余。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这种因假设而起的情绪,让自己可以更加平静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编个故事气自己。
管理的方法:保持客观,不再编故事
  对于因假设而起的情绪,我们知道那是自己编的故事,是假设,有时可能是事实,有时可能不是事实。我们要管理这类情绪,而不是不作假设。不作假设,人们可能就没有创新和推理的能力了,也就不能很好地分析事物了。
  管理这类情绪,有两个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发生的事情的类型和重要程度,结合使用。
  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因假设而起,你可以:
  一、无为。
  所谓无为,就是知道自己暂时了解不到真相,而真相又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并且知不知道真相关系也不是特别大,或者不知道真相也不会引起太大的不良后果,这时,选择什么也不做。
  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针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每个想法都是假设,不是事实,索性不再作任何假设,等待事情自然呈现真相。
  在前面的例子中,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他迟到了没有来时,你管理情绪的方法是:
  如果他不来也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不良后果,你之后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如就坐在那里,看看杂志,喝喝咖啡,不再作任何假设,因为你知道,你所想的种种可能,都不一定是事实,你没有必要再用各种假设来引起自己的种种情绪,进而折磨自己,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享受这个下午。
  这样你的情绪马上就平复下来了,而且你会很享受这个时光,不会因为他的迟到而影响到你的心情,等他到时,或者他主动联系你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样,你就使用“无为”的方法,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情绪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方迟到了,都是事出有因,等你知道了原因,你可能就不会有生气这个情绪了。即便是对方迟到的原因真的是不尊重你,你知道了真相再生气也不迟,这样在十次同样的情况里边可能有八九次,你其实是不用生气的。(即便是对方真的不尊重你,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管理的,具体在下一节阐述。)
  我在平时等人时,尤其是有人跟我约了咨询时,我通常会在等待时看会儿书,如果到了时间我等的人还没有到,我不会立即打电话问对方,而是采取“无为”的方式,静静地等待,一般过不了多长时间对方就到了。
  二、验证。
  当你有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让你感觉事情可能很严重,你不一定要无为,你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跟随情绪的提示,去验证你的假设,更早地让事实的真相呈现出来。
  但切记,在你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要牢牢记住,这只是你的假设,这样,你的情绪就会好得多。
  很多情况下,事实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当你发现这一点,也就是事实并不是你假设的情况时,你的情绪就完全消失了。
  这样,你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潜意识这个原始的、非理想的提示方式而额外产生的情绪,那些“庸人自扰之”类的情绪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也就不会误会别人了。
  这个方法,不只是可以管理你的一些情绪,还可以让你和他人之间少产生误会和误解,但也请你务必记得,这个方法,不是不让你作假设,而是在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个假设,还不是事实,单单就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很多没必要的情绪消失。
  这两个情绪管理的方法,很多时候是要结合的,当你无法“验证”时,你只能采取无为,就像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你打电话他关机了,你无法及时验证了,这时“无为”、好好享受下午的好时光就成了最佳选择了。
  管理好这种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让自己不要再编个故事气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平静,也就能有心情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了。
  以上阐述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情绪的,而实际上针对情绪还有很多角度,下面的章节,将提供更多角度来教会你管理情绪。因此,你可能会发现同一件起情绪的事情,本书前后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都是有效的。你可以结合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六章 情绪管理方法二:穿越“情绪按钮”,
  人类的潜意识会通过学习,来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提示人们,但是,这个心理的学习机制,有时也会给人们制造麻烦。
  我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经历:
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在外面聊了些事情,回到家里,我太太很关心聊的结果,在她闲下来的时候,问了我一句话:“你们刚才说了些什么?”
她刚说完这句话,我忽然就感觉到一股无明之火从心里蹿出,大声地对她说:“关你什么事?”
她听到后非常生气,大声反问道:“我关心你不可以吗?”
  此时,我忽然意识到她问我并没有问题,她只是关心我,而我会对她的关心起情绪,一定是我的问题。
  就在我们对话的这一瞬间,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儿时的经历。也许是从事心理学方面工作的缘故,我马上意识到,当下我的这个情绪,可能是和这个儿时的经历有关。
在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离外婆家有三、四公里左右的路程,由于我母亲腿脚不方便,很长时间都不回一趟娘家,那时也没有电话和网络,所以母亲对外婆家情况的了解,需要经过我们几个孩子来传递。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经常去外婆家。在我印象中,我从外婆家回来以后,母亲会经常很仔细地问我:“大姥爷给你说了什么?”(我的外公排行老大,他有两个弟弟)
我会重复一下外公跟我说的话,有时我说外公没有给我说什么,她会问:“什么话都没有说吗?”当然不是,至少会给我说“来了”这样的话,所以,我就需要把外公说过“来了”这样的话,也给母亲重复一遍。
问完外公跟我说了什么,母亲还会问:“二姥爷跟你说了什么?”
接着是:“三姥爷跟你说了什么?”
然后是每个外婆跟我说什么,姨、舅舅,包括姨父都跟我说了什么,都要跟她汇报一遍。
这样全部汇报下来,通常是外公家的十几口子人跟我说了什么或什么也没说,都要跟母亲汇报一遍。
有时,刚跟母亲汇报完毕,正想着出去跟小朋友们玩,父亲又回来了,也叫住我问外公家的情况。他们不愧是夫妻,问话的格式也是:“大姥爷跟你说什么了?”
那时我回来后一心想着出去跟小朋友玩,是没有什么耐心的,听到他们的问题就心烦,所以很不愿意回答父母的这些问题。但又不能不回答或者发脾气,只好把自己的心烦压起来,一一回答。
久而久之,我的潜意识学会了一个模式:一旦有人问了“谁跟你说了什么”,我马上就会心烦,用来保护自己,远离这些问这样问题的人。所以才会有我太太一问我,我就有一股无明火蹿上来。但她关心我是正常的,潜意识让我离开她,明显是一种有问题的保护模式。
  这种一旦被触碰就会起情绪的某些心理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按钮”。而人在“情绪按钮”被触碰后头脑中的一些想法通常是非理性的,人们容易在此时形成偏执的想法。就会出现上节所讲的“假设”,被情绪支配着大脑开始编故事,使人失去客观。
比如:看到男友手机上存有他前女友的电话,一些女孩儿的“害怕被抛弃”的情绪按钮被触碰到,就开始胡思乱想,编故事假设男友可能跟他前女友还保持某种关系,其实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被情绪支配后的自由联想。
  
  
  
  
  
  只不过“假设”是在头脑里发生,而“情绪按钮”在心理层面,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头脑的自动化思维----“假设”会导致情绪,内心的情绪也会导致头脑的自动化思维——也就是“假设”。
  情绪按钮并非某些人特有,而是每个人都有情绪按钮,只不过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多的人敏感脆弱,少的人淡定强大。通过这些情绪按钮,别人就可以像控制机器人一样控制我们,只要一触碰情绪按钮,我们就会有固定的情绪反应。
情绪按钮让人无法做自己
  电脑处于待机状态下,把手指放在电源按钮上按一下,立即被唤醒,切换到工作状态。电源按钮是电脑的唤醒开关,一旦触碰,就有固定的结果发生。
  情绪按钮像是我们心理上的开关,并不需要价值判断、理性的参与,一旦被触碰到,就马上会有相应的情绪被唤醒,我们会立即体验到相应的情绪。没有理性的参与,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毫无疑问,这种情绪属于本能的情绪。
  比如:我有一个上海的学员,只要有人跟她说话时声音里带着些愤怒的情绪,她马上就会恐惧。这就是她的一个情绪按钮,想让她害怕,只需对她大声训斥,她马上就懵了。
  上课时,她问我:“老师,如何才能鉴别出什么样的男人有暴力倾向?”
  这位学员儿时父母经常吵架,父亲对母亲有暴力行为,她很恐惧。这成了她的一个情绪按钮,一旦她遇到有人看起来想对她凶,就可能马上会害怕。很多时候,她的害怕并不是当前这个人给她带来的,而是儿时对父亲施展暴力时的恐惧记忆被唤醒了。
  这会使她跟男人交往时特别关注对方是否有暴力倾向,只要对方言行略微有点“像”有暴力倾向的人,她就会逃之夭夭,进而错过更多的人。
  实际上,想在刚认识一个人时,就鉴别出这个人有没有暴力倾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即便一个男人有暴力倾向,一般也不会在刚开始恋爱时就呈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关系稳定后才能发现。
  一些男人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有暴力行为,自己会从父亲那里习得暴力倾向。比如曾经身陷“疯狂家暴”风波的疯狂英语创世人李阳,曾公开坦言自己的暴力倾向来自原生家庭。但这并不绝对,同样都是暴力家庭出来的孩子,有的孩子反而可能会想,父亲总是打母亲和我们,母亲很不幸福,我的童年也很不幸福。等我结了婚,一定不等动手,以免延续父亲的模式,所以,他可能会朝父亲的相反方向发展。
  她这个情绪按钮更大的问题在于,即便她找了一个自认为没有暴力倾向的男人结了婚。这个男人也可能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一旦对方发脾气,她就会害怕,做出让步。这可能会让对方意识到发脾气对她很有用,发脾气得到强化,进而对她发更多的脾气甚至动手。她可能会自己创造一个对自己施暴的人,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产生强迫性重复。
  所以,她的这个情绪按钮可能会给她的择偶过程带来严重的影响,阻碍她走进幸福。
  情绪按钮如同情绪的开关,每个人都有,一旦被触碰,人们就起情绪。情绪按钮越多的人,越有机会被人触碰,越敏感,越难相处,也越难拥有和谐的家庭。他们如同一个机器人,身上有很多开关,别人只要触碰,他们就开始痛苦。他们的幸福,掌握在别人手里,做不了真正的自己。
  一些人吵架时会说“是你让我伤心!”“是你让我委屈!”“是你让我痛苦!”他们以为自己的痛苦来自对方,而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有这么多情绪按钮,内心如此脆弱和敏感,才是自己诸多痛苦的来源。
比如:有的人怕受到委屈、有的人怕被否定、有的人害怕拒绝别人、有的人怕被冷落、有的人怕被抛弃等等。
  管理这些因情绪按钮被触碰而产生的情绪,其实就是消除这些情绪按钮,本书中称之为穿越情绪按钮,让情绪按钮消失,别人触碰时也就不会再有情绪。
  这些年来,很多感情遇到问题的人走进《爱的能力》课堂,学习情绪管理。当他们了解情绪按钮的原理后,即便还没有消除这些情绪按钮,他们的感情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好转。因为以前认为是对方的问题,现在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以前认为应该改变对方,现在知道应该自己成长。仅仅是认知上的改变,就让一些想要分开的人决定不再分开。
情绪按钮多与童年经历有关
  在每个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都没一自我保护能力,离开成人的照料几乎无法生存。身体没有力量,心理也很脆弱,经历一些可能对自己有伤害的事件时会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潜意识记住了这些曾经对人们有威胁的场景,在以后再遇到类似场景时,就用当时的情绪来提示自己。
比如有人儿时被狗咬过,当时会形成对狗的恐惧,这样可以看见狗就躲得远远的,有效保护自己。
长大后有能力保护自己了,但儿时对狗的恐惧可能还是存在的,还是觉得狗是可怕的,看见狗还是会因为恐惧而躲的远远的。但其实需要保护的只是当年的那个孩子,而不是成年后的自己。
  人的潜意识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它会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保护人,使儿时的情绪依然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寸步不离地保护着人们。
一个女孩儿,曾经在年幼时期受到过性侵犯,现在谈恋爱时,只要对方一想跟她有亲热的动作,她就会特别地紧张害怕,然后迅速想办法逃离对方,并且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
  这就是她的一个情绪按钮,导致她害怕跟人亲热,已经影响到她正常地寻找对象了。
还有一个曾经参加过课程的女孩儿,上学时成绩非常好。有一次上自习课,老师离开教室不久,大家都开始说话,教室里一片乱哄哄的。当老师回来时,唯独点名批评了她,她觉得很不公平,为此她非常委屈。
从此以后,她特别受不了委屈,别人对待她稍有不公平,她会立即感觉到强烈的委屈。
  她的这个情绪按钮也对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还有的人怕猫,有的人害怕所有毛茸茸的动物和东西,有的人害怕多足爬虫,有的人害怕飞蛾,有的人害怕尖状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很多人并不能说清楚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遇到的某件事情引起了恐惧,而这种恐惧在潜意识里,表层记忆已经忘记了。
  总之,人在成长中受到过什么样的伤害,就有可能会对类似的事情形成情绪按钮。以后类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时,不会经过大脑皮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本能地就起了情绪。它们产生的速度要比那些经过大脑加工而产生的情绪要快得多,这样可以最有效的保护自己,让自己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儿时受到的伤害越多的人,情绪按钮越多,这样的人在成人后的生活中,尤其是情感关系里情绪也就越多,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关系的稳定。
  虽然人人都有情绪按钮,但因为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导致的情绪按钮也不同;即便相同的经历,有的人会留下情绪按钮,有的人不会。
  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其实就是较为严重的情绪按钮。比如有人对开车的恐惧,有人对某个形状的食物的恐惧、有人对唱歌的恐惧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情绪按钮并非完全是由过往经历中的伤害导致的。人的心本来就是脆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历练、成长、变强大的部分,依然脆弱。一旦被触碰,也会起情绪,这也是一些情绪按钮形成的原因,属于未成长好的脆弱。
穿越“情绪按钮”的时机
一个女孩给男朋友打了两次电话,男朋友都没有接,她马上就开始生气、委屈、抱怨,这可能是她害怕被抛弃的情绪按钮被男朋友触碰到了。
接下来她可能会因为情绪的驱使不停地继续拨打电话,或则等男朋友回电话时先责问一番,又或则干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他回电时也故意不接电话。
这明显对关系有伤害,如果她一直有这样的情绪按钮,对她一生中的情感关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她想消除这个情绪按钮,在她男朋友不接电话,她的情绪按钮被触碰,情绪被唤起时,就是一个穿越的机会。
这有点像中医说的如果女人坐月子时落下病根,下一次再生一个孩子,再坐一次月子时,治疗的机会就出现了。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当情绪按钮被触碰时,都是一个穿越情绪按钮的机会。
所以,对于要面子、害怕被否定的人来说,被否定时,没面子时,就是穿越的机会;
对于相亲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的人来说,相亲中再次紧张时,就是穿越的机会;
对于害怕亲密,对性有恐惧的人来说,当对方想要亲密而自己也觉得应该亲密时,就是穿越的机会。
对于害怕吵架,别人一跟自己吵架就头脑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的人来说,下一次有人跟自己吵架时,就是穿越的机会。
  情绪按钮被唤醒时,为了摆脱情绪,人们一般会采取逃避的方法。比如一个怕狗的人,潜意识认为狗是有危险的,看见狗就远远的躲着走。这样可以不用感受内心的恐惧,但这也使他失去了穿越情绪按钮,战胜内心恐惧的机会。
  如果要穿越情绪按钮,人们需要直面内心的恐惧,挑战自己。怕狗的人在狗出现的时候,也就获得了克服对狗恐惧的机会。
穿越“情绪按钮”的方法
情绪按钮被触碰时,内心的情绪被唤起,如果此时,人们不逃避,不转移注意力,感受着内心的情绪,同时做深呼吸,就可以逐渐穿越情绪按钮。
具体步骤:
1、一旦觉察到情绪按钮被触碰,感受着内心的情绪,不要转移注意力。不要逃避内心的痛苦,注意力集中在情绪上,一直感受着情绪,直到情绪慢慢消退;
2、同时做深呼吸,把气吸到腹部,这样胸腔下方的横膈膜会下降,腹部鼓起,肺部底端肺泡里的废气得以和氧气充分交换。
每一次情绪按钮被触碰时,都做这个“穿越”的练习,情绪按钮就会被消除一部分,假以时日,情绪按钮就会被彻底消除。穿越之后,人的内心由敏感变强大,别人再次触碰情绪按钮时,就不会再有原来的情绪被唤醒。
  穿越的原理:
  情绪按钮穿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被改写的过程。情绪按钮被触碰后,人们不再逃避,面对情绪时,潜意识就获得了一次重新评估、重新记忆的过程。当情绪起来而危险并未发生,或潜意识情绪发现是可以承受的,潜意识会记住这一次的经历,再下一次类似的场景出现时,情绪就会比前一次低些。
  还说怕狗的人,接近狗时恐惧产生,但狗并未伤害自己,潜意识会重新认识狗,把它的危险等级降低,恐惧就会有所降低,经过一定时间,怕狗的特点就会彻底消失。当然如果接近狗时又被狗咬了一口,恐惧反而会加大,因为事实证明的确需要恐惧来保护自己。
  穿越情绪按钮的过程是对自己挑战的过程,故意去承受情绪所带来的不舒服或痛,做以前自己不会做的事,让内在的记忆更快地被改写,也更快地战胜情绪按钮。
比如,以前男朋友不接电话就不停打电话的女孩,现在可以不再打男朋友的电话,而是深呼吸之后,做自己的事情,等男朋友把电话打来。
老公一出差就疑神疑鬼担心他在外面乱搞,而忍不住半夜打夺命连环Call的女士,来个深呼吸,然后梳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可以给老公多一点信任?
比如,一听到老婆声音提高就不敢说话的妻管严老公,可以深呼吸一下,而后鼓起勇气,在自己害怕的时候尝试对老婆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人总是要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才可能会真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些痛,成长都是痛的,哪怕只是去锻炼身体,也是只有练到肌肉略有疼痛,才会逐渐适应,。人的力量才可能会成长。
心理的成长也是一样的,但痛过之后,是自己的蜕变、成长,甚至再生。
  痛就像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虎,你若逃避它,它会追到你无路可逃。一旦你选择面对时,则早晚学会与它和睦相处的方法。到时内心反而还会感谢它,因为它激发了自己的成长。就像电影中的那只虎,没有它,就没有派的生还。

  派训老虎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需要一个过程。穿越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消除情绪按钮的,需要循序渐进。人的心理资源有限,能量有限,穿越本身会耗掉能量,过多的耗掉能量,反而会容易使人情绪失控,所以,穿越只需每天做一些,不要苛求一次就穿越所有的情绪按钮,这是做不到的。
  在情绪按钮完全被穿越之前,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有哪些情绪按钮,让别人不要总是来触碰,这样也可以让自己情绪上相对平静。而这其实属于爱的能力的另一种能力:述情,在下一章里,我将详细阐述述情的具体方法。
  心理穿越的过程,和锻炼身体时肌肉的成长几乎是一样的,都是需要重复几个月才能有明显的变化。健身的人通过一次的肌肉锻炼是成不了大力士的,过度的锻炼可能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心理也是一样,需要坚持练习,并保证每次的穿越都在可承受范围内。
  不同的是,身体一旦不锻炼,可能会反弹,而心理不会,一旦强大,永远不会再脆弱
穿越之后,人的性格变了,命运也会改变,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为什么要做腹式深呼吸?
穿越时,做腹式深呼吸能最大程度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处于应激状态的人体各个器官开始放松平静,快速跳动的心脏慢慢平静下来,血压降低,让整个人的身心趋于平静。情绪按钮唤起的情绪越大,深呼吸就越用力,效果也相应明显。
而胸部的呼吸或正常的呼吸没有这么明显的效果。
穿越和委曲求全的区别:
  穿越和委曲求全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在情绪被触碰后不去跟对方发生冲突。但两者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穿越是主动挑战自己,委曲求全是被动承受。
  如同辟谷和被罚不能吃饭,辟谷是为了清理体内毒素而主动进行的不进食行为;被惩罚不能吃饭是被剥夺了吃饭的权利。看起来都是挨饿,内心的体验完全不同。辟谷的人,多日不吃饭,但内在的能量是正向的,完成的难度越大,对自己越认可;而被惩罚不能吃饭的人,即便饿一顿,内心都充满了委屈或愤怒等负能量。
  微妙的是,在情绪按钮被触碰时,如果人不主动去做穿越的练习,挑战自己,而当时的情景又不能逃避的话,就变成了委曲求全。
  比如:愤怒的情绪按钮被触碰,为了维护关系又不能发泄,不主动进行深呼吸穿越,就变成了压抑情绪,委曲求全。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愿意主动迎接挑战,如同被罚不能吃饭的人,要是把挨饿主动转换为辟谷的机会,内在的能量马上转为正向。
第七章 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和错
在《爱的能力》课程中,每当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就会在全班学员中,挑一个翘着二郎腿,几乎要躺在椅子上的同学。请他(她)保持坐姿,或者再往椅子里躺的多一些。
然后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位同学的坐姿,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一些同学说:“没什么感觉,他这样做很舒服啊!”
另一些同学说:“他这样不礼貌!”
还有一些同学说:“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上课不应该这样坐!”
我会接着追问那些觉得不舒服的同学:“为什么他这样坐就是不应该?”
一些同学说:“因为他这样不尊重老师!”
“是啊!是啊!”会有人认同。
我继续问:“为什么他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老师?”
“礼仪、礼节就是这样规定的啊!”有人抢答。
“为什么需要礼节?”我继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角落里传来一个女高音。
“为什么要成方圆?”我没完。
“为了大家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中音。
“同意你的观点!但他这样的坐姿,怎么就会影响我作为老师的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抛出终极一问。
教室里一片寂静。
“对错”是为了让人们在爱自己时也爱着他人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时候也爱着别人。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对于几乎要躺在椅子里的学员,因为听三天课老端端正正地坐着会累,他们这样坐会舒服些,是爱自己的表现,他伤害人了吗?好像没有,一些人看到他们这样坐之后的内心不舒服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导致的,而不是他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他要遵守礼仪规则,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对的,就要一直端坐着,让自己不舒服。
为什么有人关注他这样做对不对?而有人更多关注他这样坐舒服不舒服呢?来看一个经典的假设。
假如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 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 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
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这和情绪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有,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这两个孩子的部分存在。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道德、对错标准,对应大脑;另一部分我们内心的爱,对应的是我们的心。不过不同的人,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别人做的事,一旦经过他们的价值判断,觉得别人不对,就会起情绪,这种情绪,我们在前面已经定义过,叫理性的情绪。而看到别人上课坐的不端正就不舒服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类人。
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章里介绍的,他们总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他们认为的所谓正确,便有情绪唤起。
比如,一个男人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很乱,鞋子扔的到处都是,沙发上凌乱的堆着书和衣服,老婆正在看电视,迅速起情绪了。原因是他觉得老婆在家没事干,“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
让他起情绪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家里乱,而是他脑子里的“应该”,他觉得老婆“应该”打扫却没有打扫,于是他有了生气这个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他发脾气。
这就是理性导致的情绪产生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事物本身导致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理性上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导致了情绪。情绪是理性加工的结果,不同的理性加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这个男人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恨等。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生长在只关注对和错,而不关注内心感受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第一种方式教育孩子的人,只在乎他们有没有做对,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通常都难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经常感受到委屈和愤怒。
如果把心灵比喻为一个花园的话,爱、关注感受像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园里土壤肥沃,花儿茁壮,蝶舞蜂飞,花香四溢。只关注对和错,就像是只关注花有没有长直,只给花去掉多余的枝叶,而不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儿是枯萎的,土壤是干涸的,花园是荒芜没有生机的。
这样环境长大的人,心灵的花园如此贫瘠,他们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别人感受,更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更多的是拿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人,那就是关注对和错。
而 第二种孩子部分占比较多的人,他们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用理性评判,。
比如:如果一个男人是习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人,回到家里看到老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里很乱也没有打扫,他的第一反应是:“她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
试想这两种男人哪种更容易幸福?
肯定是后者,因为第一种男人只关注对错,没有去关注老婆的感受。当他责怪老婆不应该不做家务的时候,老婆的感受往往是不被爱。通常在男人看来对不对的事情,女人认为这无关对和错,而是爱的不爱的问题。
后者是更关注老婆的心情好不好,而不是事情有没有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爱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和人相处的时候,看待别人的时行为时愿意感受对方的感受,思考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很难对他人产生情绪。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就情绪产生的原因而言,更多关注对和错的人,也往往是内心脆弱敏感的人。当别人触碰自己的脆弱时,人们只要向外归因,就容易看到别人的错。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并非完全单独产生,而是交互的。
放下对和错,让彼此做自己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听到有人这样来评价另一个人:“这个人不求上进,每个月就挣那点工资,也不想办法多挣点钱?”
这句话的出发点是认为人上进是对的,不上进是错的。而实际上平平淡淡,并不想挣太多钱就是错的吗?
未必,只是说这话的人拿自己的对错标准去要求别人,认为别人不对而已。而实际上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
  并且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有些人的幸福建立在更多的金钱上,而有些人即便没有很多钱,也能幸福地生活着。
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对错标准,人们会起的情绪基本都是愤怒、生气一类的情绪。这类情绪的作用是使自己产生生理唤起、精神亢奋、力量增大,为战斗做准备。这是人类在面对敌人、野兽时的需要,也是人们想要别人害怕自己、服从自己时的需要。本质上,这类情绪的目的就是想要对方按自己的标准行事,想要控制对方。
  在爱情的关系里,我们都是成人,所以,想控制人时,人们一定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只是无理取闹,一定会拿一些对错的标准来帮助自己,以使自己能够完成控制别人的目的。有了对错作为标准,人们的控制欲都被穿上了合理的外衣,但常常迷惑的只是自己。。
想要控制别人的人、控制欲强的人,多数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控制别人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对和错,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对方如何如何的错了,而不是自己的控制。
但因为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起情绪了,其实那一刻自己也失去了自由,因为自己情绪的开关,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别人只要一做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他们就起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自己会不会起情绪、能不能幸福?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只要别人不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做事,自己的幸福就消失了。
这样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发泄出来会伤害关系,扰动对方,使对方难以做自己,不发泄出来自己痛苦,难以做好自己。管理好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可以让彼此都做自己,更可以让彼此都更加幸福。
那么,人们如何管理这种因自己标准而起的情绪呢?
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 觉察:意识到自己有情绪;
二、 区分:这一次的情绪主要是第一时间起的本能的情绪?还是有对错标准参与才起的理性情绪?
三、 当确定这是因自己对和错标准而起的情绪后,在内心告诉自己:放下对和错;
四、 然后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感受一下对方做这个事情时内在的感受是什么?
  至此,如果意识到自己有情绪时在内心运行这个过程,情绪往往自动就消失了,因为放下了理性,用心去感受对方,往往更容易理解对方,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平和、善解人意的人。
  就情感关系里而言,爱人想做一些自己愉快的事情时,如果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尽量给他宽松的空间,让他去做,因为这样做了他会开心快乐。
    爱人的开心快乐,有时比自己的正确可能还要重要,因为人们找爱人,不是为了正确的,而是为了开心快乐、幸福。
比如:
一个已婚女士回到家就看到老公在客厅看电视,他不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是整个人半躺在沙发上,双脚放在茶几上的。
看到这个场景,如果讲正确,他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茶几是用来放食物和茶水的,不是用来放脚的。再说他这样坐没坐相,多不好看啊!
一旦开始觉得他是不对的,女人的情绪就开始起来了。她会感觉到气愤,控制欲开始起作用了。而她也被他控制了,因为他只要把脚放到茶几上,就可以让她起情绪,她完全没有了一天的好心情,她的情绪开关在他的脚上。
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家是讲爱的地方,家是放松的地方,人们在单位要好好坐着,在社交场合要注意形象,如果在家里还要像外面一样循规蹈矩,家又和外面有什么区别呢?
在家里,爱是排在前面的,正确是排在后面的,那些人们发明出来用来约束人的礼节,有时要靠边儿站。愉快有时比正确还要重要,真的爱他,就允许他把脚放在茶几上看电视,虽然要再擦茶几,但他愉快了,也是值得的。
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理性情绪,就要在意识到又想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时,又想用自己的正确来打压别人的愉快时,如果对方没有伤害人的话,放下自己的对错标准,多用心感受对方的感受,允许对方开心快乐吧。这样,彼此都自由了,幸福快乐也就更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