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 第14章 触龙说赵太后

第14章 触龙说赵太后

书籍名:《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前266年

  背景导航

  触龙,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着名辩士,因说服固执的赵威后而名垂青史。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执政,这就是赵太后。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赵太后把母子之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不同意让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而且大动肝火,顽固拒谏,并放出话来,要羞辱谏者。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赵国左师(官名)触龙,他不谈长安君之事,蹒跚软款,问安好谈饮食,使赵太后为之消气。然后向太后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做宫中卫士,好像自己是为此事而来,并表现出对少子的爱怜之情,甚至说“甚于妇人”,引起太后的兴趣,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接着,触龙凿凿有据地指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点拨出太后行动与认识的自相矛盾。然后,郑重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和诸侯子孙难保其位的历史教训,只是点到当今长安君“有功于国”为止,却让太后自己说出了“恣君之所使之”的话。触龙的机敏善辩、周密巧妙的布置安排,无不使人叹服。凭借高超的谈话艺术和论辩技巧,最终说服了赵威后。

  本篇选自《战国策·赵策》。

  辩词精选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对赵国发起了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说:“一定要把赵太后之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押在齐国,救兵才可能发出。”太后不答应,大臣们一再进谏。

  太后明确对左右侍臣说:“谁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老妇我将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这时,侍卫来报说,担负左师官职的触龙愿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

  只见触龙走进屋来,故意作出一种想快走又不能快走的样子。到了太后面前,主动道歉说:“老臣的脚有点毛病了,一点也不能快跑。我很早就想看看您,但没能如愿。我仗着自己脚有病,暗暗地原谅自己,但又担心太后身体出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见到太后。”

  太后曰:“老妇靠着宫车出入。”

  触龙问:“每天的饭量恐怕还可以吧?”

  太后答:“靠吃点稀饭维持罢了。”

  触龙说:“老臣我现在一点也不愿吃饭,就强迫自己散散步,每天三四里,这样就稍微增加一点食欲,对身体起到了调和作用。”

  太后说:“老妇我做不到这点。”

  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起来。

  触龙说:“老臣的儿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孩子,也是我最没出息的孩子。但是由于老臣身体越来越不行的关系吧,还是很钟爱他、惦记他,希望能让他在卫戍部队里补个缺,来保卫王宫。现在我冒昧把这话说给您听。”

  太后说:“可以,年纪多大了?”

  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不大,我的心愿,是趁我这把朽骨未填沟壑之前,把他托付给国家。”

  太后说:“男人也钟爱、惦记他的年纪小的孩子吗?”

  触龙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些。”

  触龙回答说:“老臣私下认为您老爱女儿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先生错了!我爱女儿,不如爱儿子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钟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他们的长远考虑。您老送燕后到燕国去做皇后的时候,还摸着她的脚后跟,对着她掉泪,这是惦念和怜悯她少小年纪,远离父母;也是为她表示悲哀。她走了以后,您不是不想念她,但是在祭祀神明时却为她祷告:‘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使她能在燕国留下子孙继续王业吗?”

  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现在往上推三个皇帝,推到“赵”由一个大夫之家开始成为一个诸侯国的时候,赵主那些封过侯的子孙,有把侯位传下去的吗?”

  太后回答说:“没有。”

  触龙说:“不仅赵国,其他诸侯国,侯位代代相传的有吗?”

  太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

  触龙说:“这就是说,祸殃迟早要到来;快的,自身就会遭遇,慢的,子孙遭遇。这样看来,难道是人主的子孙一定就不好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地位很高却不能建功立业,俸禄很厚却没付出什么劳苦,然而却拥有贵重宝物。现在您老将长安君的地位搞得很高,封给他沃土,赐给他珍宝,却不趁着当前的时机让他为国建功立业;一旦您到了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自立于赵国?所以老臣认为您老为长安君考虑得近,所以说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太后说:“好吧,长安君随便您怎样派遣都行吧!”

  就这样,为长安君准备百辆车子,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发兵援赵。

  妙语佳言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今媪尊长安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论辩技巧

  这篇论辩辞采用的是避开锋芒,迂回进攻的手法。在众臣劝谏无效,太后怒形于色,口含唾沫,就要吐向下一个劝谏者的时候,下一个劝谏者触龙跨入太后门内。这时触龙如果还像其他劝谏者那样直话直说,那么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触龙没有这样做。他举重若轻,旁处落墨,避开来意,不咸不淡地唠起了家常,唠起了老年保健,这使赵太后逐渐丧失警惕,马放南山,搭上话茬,与触龙攀谈起来。没想到触龙由远及近,由自身说到孩子,由自己的孩子说到赵太后的孩子,说到长安君,说到人质问题,最终到达了目标,轻轻俘虏了赵太后;当赵太后醒悟时,她已完全就范了。

  迂回进攻,是古往今来,军事家们在战场上经常使用的战略;演说辩论绝不可忽视此法。

  这篇论辩辞还采用现身说法,沟通对方的手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自己为例,剖白自己,谈述自己的喜与忧,甜与苦,很能从感情上打动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对方,使双方感情一致起来,兴奋点一致起来,产生共同语言。赵太后在接待了无数个张口闭口“长安君当做人质”的劝谏者之后,以为满朝不再有同调,因此怒目圆睁,准备以唾代言。没想到触龙一出现,立刻找到了一个“知音”。触龙一个“徐趋”,几句诉苦,几句问候,两人之间的心灵之桥立刻搭了起来,赵太后变冷漠为热情,谈兴渐浓,与触龙唠起了老年生活,唠起了“天下父母心”。正是在这样一种双方感情完全沟通的情况下,触龙才渐入正题,巧取对方。

  这篇论辩辞善于运用为对方着想,晓之以利害的手法。

  触龙能够说服赵太后,主要不是靠治国兴邦这样的大道理,而是靠为赵太后切身利益着想,围绕太后及其子孙的切身利益,晓之以利害。“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其子孙侯者”纷纷丧失地位,丢失富贵,这就是不给他们建功立业机会的“害”;洒泪让燕后赴燕,独闯天下,自取功名,柱尊俸厚,源远流长,这就是“利”。是舍利趋害,还是避害逐利?赵太后只能选择后者。

  当然,从对方切身利益出发,往往是在对方利益与大局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突出一下对方的切身利益,而不是以“小我”损“大我”。触龙突出的是赵太后的切身利益与赵国利益的一致性。

  相关链接

  齐国派遣了一个使者来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见了威后,使者呈上书信。书信还没有开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你们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安乐吗?国君也没有忧愁,身体还康健吧?”

  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我奉命来问候您太后,如今您不问国君却先问年成和老百姓,哪能先问贫贱的而后问尊贵的呢?”

  威后说:“不能这样讲。倘若没有好年成,怎么会有老百姓;倘若没有老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撇开根本而问细枝末节的呢?”

  于是她又进一步问道:“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的,他好吗?这个人的为人,有粮的也罢,没粮的也罢,他都给他们吃的;有衣服的也罢,没衣服的也罢,他都给他们穿的。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让他出仕建功立业呢?叶阳子他好吗?这个人的为人,可怜鳏夫寡妇,抚恤孤儿和年老无子的人,赈济穷苦的,补助不足的。这是个帮助国君繁衍人口的人,为什么至今不出仕建功立业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好吗?她摘掉那些环儿、瑱儿什么的,到老不出嫁,赡养父母。这是个引导老百姓行孝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她为命妇,让她朝见国君呢?这两个处士还没出仕成就功业,一个女子不得荣封,怎么能在齐国做国君抚育老百姓呢?於陵子仲还活着吗?这个人的为人呀,对上不肯做国君的臣子,对下不肯治理家族,对外又不求同诸侯结交。这是个引诱老百姓走上对国家无用的道路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在这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中,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