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 第1章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1)

第1章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1)

书籍名:《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作者:鸿逸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众生平等

  一句禅语: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

  雪窦禅师是宋代人,他和当时一位叫曾会的着名学士相交甚笃。

  有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然相遇。曾会关心地问道:“禅师,你要到哪里去呀?”

  雪窦回答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是想去灵隐寺的话,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该寺方丈珊禅禅师,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会很好的接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揣着曾会的信函前往灵隐寺去了。到了寺内,他便挂单住进了云水堂,并未把曾会的函件交给当时的方丈珊禅禅师。雪窦禅师同普通僧人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就这样转眼之间三年过去了。

  第四年春天,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顺路到灵隐寺去探访雪窦禅师,他问遍寺院里的僧众,几乎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方丈和尚也不清楚雪窦是何许人也。

  珊禅禅师索性让曾会自己到各个僧房去看看,寺内僧人约有一千多位,他一一辨认,终于找到了,便问雪窦禅师道:“你在这里住这么多日子,怎么不去拜见一下珊禅禅师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呢?”

  雪窦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从怀里摸出曾会的信来。双方相视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善慧禅师同样能够以平常心来藐视名利、权势。

  有一天,善慧禅师讲经的时候,梁武帝驾到。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只有善慧禅师端坐不动。梁武帝的一位近伺赶紧跑过来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严,圣驾一到,信众就得起立迎驾,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从梁武帝来看,其本身并不懂,或者说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之所以标榜信佛,是因为他想以信佛礼佛为手段,从佛那里捞到好处,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私欲,仅仅是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如果让佛法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善慧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视他,以佛法大于帝法予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一种人生:

  人人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但自古至今人类社会从来都是有差别、分等级的,这一点在封建社会尤为严重。然而,在佛家看来,人人平等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平等,首先自己必须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它。

  2.慧能收徒

  一句禅语:所谓众生平等,不只是要别人平等对你,更重要的是你要平等的对待别人。

  有一个小孩子,虔诚地请求慧能禅师道:“请禅师慈悲为怀,收我为徒,救度众生。我恳切地要求拜师出家。”

  慧能禅师说道:“在我这禅宗门里,银轮王的嫡子、金轮王的孙子才能继承法嗣,不致损坏宗门风气。你是山野小村里的俗人、牛背上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够投入这个宗门来呢?这不是你分内的事!”

  小孩子讲道:“启禀禅师,万物平等,没有高低,您怎么能用这样的话妨碍我向善的心呢?再次请求禅师发慈悲收我为徒!”慧能见他颇有慧根,便收下了他。

  佛讲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在诞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或物都是平等无异的。所以,才有了下面这则“禅师似驴”的故事。

  南塔禅师北游参见了临济和尚,又回来侍奉慧寂禅师。

  慧寂问:“你来干什么?”

  南塔回答:“参见禅师。”

  慧寂就问:“你看见禅师了吗?”

  南塔回答:“看见了。”

  慧寂又说:“你看禅师像不像一头驴?”

  南塔回答:“我看反正也不像佛。”

  慧寂又问:“你说不像佛,那像个什么?”

  南塔答道:“如果说像,那还是一头驴。”

  慧寂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凡和圣都已忘掉,妄情除尽,实体显露。我用这个来检验人已经有20年了,以洞察徒弟的心理状态,但是没有人能辨明了悟。你要保持住你这个清醒的看法呀。”

  这以后,慧寂常对人夸南塔,说:“这人是肉身佛。”

  佛家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将人分为凡人和圣人,认为平常即是禅,本心即是佛。慧寂自比为驴,并非自嘲自谑,而是因为他认为万物平等,驴不是什么卑贱之物,人也不是什么高贵之物。而南塔也了悟了“凡圣两忘”的禅理,认为“禅师似驴”,并无不妥。二人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打破了对佛的神化,使之走下了神坛,还了其平凡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佛经中比比皆是,例如:

  故事一:

  义存禅师问众人道:“这个水牯牛多大年岁了?”

  众人不知禅师的意思,都默不作声。

  义存自己回答说:“79了。”(义存禅师时年79岁)

  一僧人说:“和尚为什么要做个水牯牛呢?”

  禅师说:“这又有什么不好?”

  故事二:

  一日,灵佑禅师正在泥墙。朝廷李军容身着官服来了,手持笏板,站在禅师身后。

  禅师一回头,见是官员,也不作礼搭话,便将手中泥盘一斜,做出接泥的样子。李军容便用手中笏板,做挖泥、送泥的动作。

  禅师会心一笑,扔下泥盘,请李军容同回方丈室。

  佛门主张万法平等,众生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义存禅师将自己视为大自然中平凡的一员,做个水牯牛并没有什么不妥。同样,灵佑禅师也是众生平等这一信条的身体力行者。在他看来,平民也好,僧人也好,官员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都应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此他做出接泥姿势,看官员也做出架势,便洞察出他是真懂佛性,是个同道中人,故予以热情接待。

  一种人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得意时沾沾自喜,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傻瓜,而等到失意时,便郁郁寡欢,埋怨别人看不起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种人真该学学义存、灵佑诸位禅师的样子。

  3.达摩是个老和尚

  一句禅语: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临济禅师,因长住山西临济院而得名。他开创了“临济宗”,在中唐以后这种宗派很兴盛。临济宗的特点就是“机锋峻烈”,敢于“呵佛骂祖”,反对权威和经典。

  有一次,临济路过达摩塔。

  塔主问他:“你是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

  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

  塔主不解地问:“他们跟你有仇吗?”

  临济不加理会,扬长而去。

  又有一次,临济上堂讲法,语出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见有的和尚大惊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

  最后,临济又说:“你们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禁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这里的“杀”,不是教人杀人犯罪,而是从心里面祛除、傲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无所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临济禅师那样,“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错了。然而,事实上还有那么一些人,被自己的心魔抓住,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到头来身败名裂。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悲白头翁》,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向便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说:“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的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

  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临济禅师所说的无所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节制,莫为名利遮住眼。

  对于常人来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上邪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