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孙犁散文集 > 读作品记(二)

读作品记(二)

书籍名:《孙犁散文集》    作者:孙犁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我手下刊物已为别人拿去,从《新港》资料室借来,二十九日晚开始阅读,当晚读完《如意》,次日读《花瓣》毕。







  关于两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如意》第一、二、三节,第八、九节。人物为石大爷(石义海)。







  《花瓣》'十二年前的那个傍晚,我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下文字。







  关于小说的不成功之处:







  《如意》中写'文化大革命'的部分。谁都知道,刘心武同志是以写'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成名的。他写《班主任》时,'四人帮'虽已揪出,但'文化大革命'仍当作正面的东西被歌颂。他首先在文艺创作上说出:这不是绣花布,这上面有苍蝇粪,有蛆虫,有更可怕的东西,在它的掩盖下面,……这是有功的,是一种创造。他的作品,是圣之时者,是应运而生的。







  在我国历史上,作家也如同帝王将相,常常是应运而生的。当然也常常应运而死。远的不论,姑以近代为例:'五四'时代,左联时期,东北沦亡和抗日时期,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文化大革命'被歌颂和被诅咒时期。每个时期,都产生它的一批作家和作品。'文化大革命'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十年,实际上没有作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作家。







  《班主任》所写的是'雄鸡一唱',但毕竟是在政治上打倒了'四人帮'以后,才能出现。而更早已经有街谈巷议,有反抗斗争。我们不能要求作家,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写出这样的作品。政治总是走在前面的,'天下白'才有'雄鸡唱'。但如果老是写'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游街、批斗、牛棚,这就又陷入了俗套。因为这些究竟还是表面的东西,是大家都司空见惯的,是'四人帮'罪恶的类型性的表现。如果写,今天则须进一步,深挖一下:这场动乱究竟是在什么思想和心理状态下,在什么经济、政治情况下发动起来的?为什么它居然能造成举国若狂的局面?它利用了我们民族、人民群众的哪些弱点?它在每个人的历史、生活、心理状态上的不同反映,又是如何?但是,写出这些,就是在当前也有困难,这需要政治上进一步的澄清,人民进一步的觉悟,需要时间的推移。







  所以说,如果没有新意,可以去发掘别的地方,寻找新的矿藏。







  我觉得作者能着眼这个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北京城,并发掘出石义海这样一个带有典型性的人物,是很好的一个转变。作家不能老注视一个地方,他的眼睛应该是深沉的,也应该是飞动的。石义海写得很好,我很喜爱这个人物。







  《花瓣》中写'文化大革命'的那一段,因为是通篇作品的主脉,是前面所抒发的感情的归结,与前面透露出来的一些轻浮的笔意作对比,它就更加成为凝重的、真实的了。







  关于作者的文字及其表现能力:







  我以为刘心武的文字表现能力,是强有力的。《班主任》初发表时,他的文字有些僵硬,有些新闻通讯的习惯用语。从现在这两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字语言上,极力试探、突破,作了各种尝试和努力,获得很大的成功。他的文字的功力是很深的,语言具备敏感性,读书也多,这一切都会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鲁迅说:'油滑是创作之大敌。'语言如果只求其流利通畅,玲珑剔透,不深加凝炼,则易流于油滑一途。外表好像才气洋溢,无所不包,实际是语言的浪费,对创作的损伤。







  《花瓣》一作,实有此苗头,不可长也。特别是写鄢迪那一段,给人以陈旧之感,这种写法,在十九世纪一些文人笔下,也并不是出色的。







  文人生活,可以自嘲,但也要有节制,不能流于浮浅。鲁迅、契诃夫都曾自嘲,也写到过爱慕者,但多从社会角度出之,是严肃的讽刺。而《花瓣》所写,则若虚若实,如扬似弃,得意与失意并出,纠缠与摆脱不分,这就淹没了作品的主题,降低了作品的格调。







  作家个人的生活,如不能透视出时代、社会的特点,则以少写为好。







  关于作家的观念与拥有的生活内容:







  任何文学作品,大的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都在表达作者的观念。但生活是基础,生活积累越富,理解越深的,则生活可以完全包容概念。作品表面的概念越少,其内在观念的感染力越大;反之则成为'概念化'的作品,失败的作品,使读者掩卷废读。观念,是'体验观察'生活而后得的'概念',不能先有主观的概念,而后去拣选生活,组织生活,构成作品。







  《如意》写石大爷所以成功,是作者对这一人物,长期相处,观察细腻,从感情上喜爱、同情、崇敬所致。写'文化大革命'的那几节,所以有些失败,是因为作者就地取材,未加深思所致。这几节如果不写这么多,这么枝节,只留下能陪衬表现石大爷的部分,则此中篇,将更完整、集中,亦将更为有力。







  关于卖关子及结尾提出问题:







  小说无成法,但要求紧密无间。卖关子之说,见于通俗演唱,然亦只是故作惊人,笼络听众,以利下场的生意经。到下场演出时,则完全否定了那个关子,听众也不以为怪。伟大作品,都没有关子一说,完全以生活及艺术征服读者。《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都没有关子,只有章法。







  《如意》有关子,开头的电话,中间的石大爷欲拿出来又止住等等,实可不必。







  另外,小说的故事,至末了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主题含义亦甚明了,而作者在最后忽然又提出:'人们呵,听到我这哭声,愿你们能够理解!你们应当理解!'的尾声。







  我读到这里,以为作者在小说里交代了什么玄妙的、一时不能看出、不能理解的哲学问题。反复思考,辗转反侧,以致失眠。后来才觉悟,作品并没有暗示着什么别的问题,不过还是那个不幸的爱情或爱情的不幸问题,或者说是有情人终于成不了眷属的老问题。







  为什么又要这样画蛇添足呢?文学作品,凡是作家已经理解的东西,读者也一定能够理解。作家理解多少,读者也就理解多少。凡是作家还没有理解的东西,在作品中就形成朦胧、晦暗,从而读者也就无法理解了。







  关于爱情的准则:







  爱情原无准则,家庭以伦理,社会以道德、法律维护之。







  防范易变为桎梏,文学又颂歌本性之爱。曹雪芹对于爱情参悟透了,他写了木石之盟、金玉良缘以下的,诸如焙茗和万儿、秦钟和智能的爱情。爱情式样,有数十种,皆为悲剧。后人所写,不过随时代、风习的变化,交换背景,而实质无出其右者。爱情与社会风尚、伦理观念、人物个性,结合起来写,才有意义。在爱情问题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观念,我以为是很困难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起点,不要轻易抛弃自己基本的东西。刘心武同志的起点,应该说是《班主任》。在前进的道路上,在追求、探索的同时,应该时时回顾自己的起点,并设法充实它。如此开拓自己的前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以上,已是枝节之谈。感于刘心武同志的诚挚来信,谨抒个人的浅薄见解,以就正于他。所谈,自信也是出于真诚的,因此也就很坦率,有很多需要商讨之处。







  1980年11月1日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