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陈年旧事 > 第28章 胡小石\/“不务正业”的国学大师

第28章 胡小石\/“不务正业”的国学大师

书籍名:《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说胡小石是书法家,是大书家,也不会有疑问。我母亲一直后悔,后悔当年没有跟老先生要一幅字,那年头是开口之劳,实在太容易了。逢年过节,文联有什么活动,名流美女雅集,老人家喜欢当众挥毫,举着笔,纸墨都是现成,这时候向他求字,三言两语肯定拿下。

  胡小石的身份是著名教授,恭维他美食家和书法家,这种马屁拍得再响,未必会有多高兴。教授凭什么混,凭什么在大学立足,靠货真价实的学问。苏轼能够有模有样留名青史,不是因为东坡肉,也不是因为写一手好字。古人没有书法家这一说,把字写好,写漂亮了,是最基本的事,是天经地义,应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中,程千帆先生说唐诗,用的都是新词汇,譬如现实主义,譬如浪漫主义,比较李白杜甫,说李诗源自楚辞,杜诗源自《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不同程度受到《文选》的影响。这种看底牌寻找源头的做学问,在高校一度很有市场,或许现在也仍然还这么流行。胡小石是程的老师,不妨看看老前辈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同样讲唐诗,同样把唐诗分成了那么几个时期,胡却以行路为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学史的一个个画面。初唐仿佛走在长门闾巷,虽然生机勃勃,难免有点小家气。盛唐是乘着高车驷马在通衢大道上奔行,旁若无人,壮阔无前,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李杜二公,这两人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中唐的花样要多一点,有的是在园亭中休息,如大历十才子,有的是爬山,专走险峻的羊肠小道,如韩愈,如孟郊和贾岛,有的则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如元和诸公。晚唐更是离开陆地走水路,舍车而乘舟了,小令和词应运而生。

  听过胡小石课的人,都说他讲得精彩,形象并且生动,古风犹存,没有多少理论的枯燥,听过一遍就不会再忘。不仅擅讲唐诗,讲楚辞,讲诗经,讲文字学,讲书法史,讲佛典道藏,无不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名师就是名师,五十年代初评一级教授,相当于评院士,胡小石先生当仁不让。他的籍贯是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读书教书都在这里,可以说是地道南京人。以今天的眼光看,他身上确实有点南京人的大大咧咧,有许多不可思议。首先不务正业,胡进入两江师范,学的是农学博物,毕业以后,没在农业上狠下功夫,却成了大学的国文教员。

  胡小石能够成为大书法家,与下苦功夫分不开,不过仍然是标准的旁门左道,就像吴梅先生热爱唱曲一样,胡对于书法也是如痴如醉,但是书法毕竟不是他的正业。正像前面说的那样,他的立身之本是学问,所谓书法,不过玩票而已,完全因为喜欢。胡门弟子回忆先师,说大清早去府上请教,看到地板上全是刚写的字。仿佛每天的功课,几十年如一日,熟悉胡书法风格的人都知道,他的字十分遒劲有力,几张字写下来,已经全身大汗。

  胡小石是晚清大书法家清道人李瑞清的得意弟子,那时候当弟子,最高待遇是能够入其门,成为老师家的家庭教师,一边跟老师学习,一边当老师孩子的塾师。譬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谢国桢,就做过梁启超家的家庭教师。

  研究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学衡派,胡小石不幸列入学衡同人,这拨人曾被鲁迅痛骂,“诸公虽然张皇国学,笔下却未免欠亨,不能自了,何以‘衡’人。”后学为贤者讳,一般不愿提这段往事,即使提到,也通常不会有他的名字。鲁迅的观点显然是对的,学衡同人中确有几位“野野狐”,不过也有真有学问的。譬如胡小石,譬如柳诒徵,只是这些学问,在新派人眼里,多少有些陈旧。

  胡小石一生都不喜欢白话文,到晚年,赶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写文章也不得不白话一下,内心深处很难掩饰对新文学的不屑。朱东润先生曾在中央大学待过很多年,生活得并不愉快,矛盾也难免,最后竟被胡无情解聘。程千帆谈及此事,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胡不喜欢新派,朱的学问虽然也是古典,而且做出了相当的成就,然而在胡眼里,还是看不太惯。

  有段时间,我书房里一直挂着精印的胡小石长卷,因为太长,只是截取了其中一截。很多人都以为它是真迹,他们觉得像我这样的家庭背景,有一张胡先生的手迹,并不会太让人觉得意外。我喜欢胡的书法,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精神,正是我在创作中想努力表现的。我的很多小说,都沐浴在这幅字的光辉照耀下,感到困惑的时候,写不下去,就会回过头去,看一看那字,看一看潇洒流动的线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