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陈年旧事 > 第3章 蔡元培\/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第3章 蔡元培\/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书籍名:《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也正是在这节骨眼儿上,南京光复了,前往武汉的革命党人赶紧转向,直奔南京,显然这里更适合建立新政权。于是乎,南京成了一个大官场,远在四川的同盟会会员吴玉章,代表蜀军政府风尘仆仆赶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像点样子的官衔早就被瓜分一空,部长位置没了,次长位置也没了,以至于老朋友只能抱歉,让他任选一个司局长干干。

  当时选出来的教育总长是蔡元培,以资历看,他无疑是合适人选。若以名望看,另一位老革命章太炎更有资格,因为学问更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按照我的傻想法,若要选一个人掌管教育,当然应该选学问好的,当然应该选章太炎。不过,这想法是不对的,很幼稚,好比最好的运动员未必适合当教练,未必适合当体育总局的最高长官。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教育总长,这个总长是平衡的产物,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为组阁吵得不可开交,几大总长职位,教育相对最不重要。章太炎“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他的特点是能吵能闹,动不动就要骂人,因此教育总长的位置虽然不重要,但平衡下来,还是选中了性格平和的蔡元培。

  傅斯年先生评价蔡元培,说他有两大优点,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西方自由博爱之理想。这两个优点让蔡成了教育界的不倒翁,只要愿意,只要不玩辞职,教育部长或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所有这些学界的最高领袖,都是禁鼎一脔,非他莫属。

  一九四○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蔡元培在香港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国难期间丧事从简,当时的中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可谓极尽哀荣。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用了一大堆好词,“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亲自撰写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还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也特发唁电,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极尽哀荣可以玩味,哀荣这两个字,并不是说一个人死得热闹,丧礼隆重,规格非常高。孔子的学生子贡赞扬恩师,说他“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意思是说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活得光荣,死了让人感到悲伤。因此哀荣是并列关系,说明一个人的生和死,对社会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蔡元培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看清朝遗老笔记,不乏溢美之词,好歹人家也是有过功名,正经八百的科举出身。十七岁考上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贡士,第一次参加殿试未取,二十五岁中进士,名列二甲三十四名。他的策论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我很吃惊当年殿试,皇上的眼皮底下,居然会这么考。

  同科进士有些名声的还有张元济和唐文治,以最后官阶论,恐怕要数蔡元培最高,虽然他在清朝的官不算大。说白了,就是考场得意,会做官,能当好官。章太炎说自己善于搞政治,做学问玩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这句话用在蔡元培身上才更合适。考察他一生,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官场,他的学问并不惊人。在晚清,弃官从教,创立光复会排满,玩的是政治。到了民国,在教育的最高权力位置上下,玩的还是政治。

  蔡元培这样的人不可能离开政治,他的辞职本身就很政治。他的辞职书最见性格,最值得品味。袁世凯挽留他,他说我不是为你辞职,而是为四亿中国人。他不当北大校长的理由,是屁大的事都要向上面汇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当然不能。理由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中国非要和别人不一样,这鸟校长不做也罢。理由三,“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人物,无论何等高尚事业,一到这里便染了臭虫的气味。

  蔡元培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他反对过孙中山,孙中山要北伐,要和北方开战,他坚决反对。反对过共产党,一九二七年的“四一二”清共,他是民国元老中投赞成票的人。著名的五四运动中,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他坚定不移地站在学生一边。十多年后的“一二·九”运动,学生要求抗战,到南京示威,他出来跟学生对话,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把学业看得非常重,认为“因爱国而牺牲学业,则损失的重大,几乎与丧失国土相等”。显然,教育和政治分不开,然而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育家绝对不能只是政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