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萧红散文 > 第30章 又是冬天

第30章 又是冬天

书籍名:《萧红散文》    作者:萧红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我们决定非回国不可“回国”,当时哈尔滨属“满洲国”,因此离开哈尔滨到关里,等于是从“满洲国”回中国。。每次到书店去,一本杂志也没有,至于别的书,那还是三年前摆在玻璃窗里退了色的旧书。

  非走不可,非走不可。

  遇到朋友,我们就问:

  “海上几月里浪小?小海船是怎样晕法?……”因为我们都没航过海,海船那样大,在图画上看见也是害怕,所以一经过“万国车票公司”的窗前,必须要停住许多时候,要看窗子里立着的大图画,我们计算着这海船有多么高啊!都说海上无风三尺浪,我在玻璃上就用手去量,看海船有海浪的几倍高?结果那太差远了!海船的高度等于海浪的二十倍。我说海船六丈高。

  “哪有六丈?”郎华反对我,他又量量:“哼!可不是吗!差不多……海浪三尺,船高是二十三尺。”

  也有时因为我反复着说:“有那么高吗?没有吧!也许有!”

  郎华听了就生起气了,因为海船的事差不多在街上就吵架……

  可是朋友们不知道我们要走,有一天,我们在胖朋友家里举起酒杯的时候,嘴里吃着烧鸡的时候,郎华要说,我不叫他说,可是到底说了。

  “走了好!我看你早就该走!”以前胖朋友常这样说:“郎华:你走吧!我给你们对付点路费。我天天在××科里边听着问案子,皮鞭子打得那个响!哎,走吧!我想要是我的朋友也弄去……那声音可怎么听?我一看那行人,我就想到你……”

  老秦来了,他是穿着一件崭新的外套,看起来帽子也是新的,不过没有问他,他自己先说:

  “你们看我穿新外套了吧?非去上海不可,忙着做了两件衣裳,好去进当铺,卖破烂,新的也值几个钱……”

  听了这话,我们很高兴,想不说也不可能:“我们也走,非走不可,在这个地方等着活剥皮吗?”郎华说完了就笑了,“你什么时候走?”

  “那么你们呢?”

  “我们没有一定。”

  “走就五六月走,海上浪小……”

  “那么我们一同走吧!”

  老秦并不认为我们是真话,大家随便说了不少关于走的事情,怎样走法呢?怕路上检查,怕路上盘问,到上海什么朋友也没有,又没有钱。说得高兴起来,逼真了!带着幻想了!老秦是到过上海的,他说四马路怎样怎样!他说上海的穷是怎样的穷法……

  他走了以后,雪还没有停。我把火炉又放进一块木柈去。又到烧晚饭的时间了!我想一想去年,想一想今年,看一看自己的手骨节胀大了一点,个子还是这么高,还是这么瘦……

  这房子我看得太熟了,至于墙上或是棚顶有几个多余的钉子,我都知道。郎华呢?没有瘦胖,他是照旧,从我认识他那时候起,他就是那样,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

  “我们吃什么饭呢?吃面或是饭?”

  居然我们有米有面了,这和去年不同,忽然那些回想牵住了我……借到两角钱或一角钱……空手他跑回来……抱着新棉袍去进当铺。

  我想到我冻伤的脚,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脚。于是又想到柈子。那样多的柈子,烧吧!我就又去搬了木柈进来。

  “关上门啊!冷啊!”郎华嚷着。

  他仍把两手插在裤袋,在地上打转;一说到关于走,他不住地打转,转起半点钟来也是常常的事。

  秋天,我们已经装起电灯了。我在灯下抄自己的稿子。郎华又跑出去,他是跑出去玩,这可和去年不同,今年他不到外面当家庭教师了。门前的黑影

  从昨夜,对于震响的铁门更怕起来,铁门扇一响,就跑到过道去看,看过四五次都不是,但愿它不是。清早了,某个学校的学生,他是郎华的朋友,他戴着学生帽,进屋也没有脱,他连坐下也不坐下就说:

  “风声很不好,关于你们,我们的同学弄去了一个。”

  “什么时候?”

  “昨天。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他要回家还没有定。今天一早又来日本宪兵,把全宿舍检查一遍,每个床铺都翻过,翻出一本《战争与和平》来……”

  “《战争与和平》又怎么样?”

  “你要小心一点,听说有人要给你放黑箭。”

  “我又不反满,不抗日,怕什么?”

  “别说这一套话,无缘无故就要拿人,你看,把《战争与和平》那本书就带了去,说是调查调查,也不知道调查什么?”

  说完他就走了。问他想放黑箭的是什么人?他不说。过一会,又来一个人,同样是慌张,也许近些日子看人都是慌张的。

  “你们应该躲躲,不好吧!外边都传说剧团不是个好剧团。那个团员出来了没有?”

  我们送走了他,就到公园走走。冰池上小孩们在上面滑着冰,日本孩子,俄国孩子……中国孩子……

  我们绕着冰池走了一周,心上带着不愉快……所以彼此不讲话,走得很沉闷。

  “晚饭吃面吧!”他看到路北那个切面铺才说,我进去买了面条。

  回到家里,书也不能看,俄语也不能读,开始慢慢预备晚饭吧!虽然在预备吃的东西也不高兴,好像不高兴吃什么东西。

  木格上的盐罐装着满满的白盐,盐罐旁边摆着一包大海米,酱油瓶,醋瓶,香油瓶,还有一罐炸好的肉酱。墙角有米袋、面袋,柈子房满堆着木料……这一些并不感到满足,用肉酱拌面条吃,倒不如去年米饭拌着盐吃舒服。

  “商市街”口,我看到一个人影,那不是寻常的人影,那像日本宪兵。我继续前走,怕是郎华知道要害怕。

  走了十步八步,可是不能再走了!那穿高筒皮靴的人在铁门外盘旋。我停止下,想要细看一看。郎华和我同样,他也早就注意上这人。我们想逃。他是在门口等我们吧!不用猜疑,路南就停着小“电驴子”,并且那日本人又走到路南来,他的姿势表示着他的耳朵也在倾听。

  不要家了,我们想逃,但是逃向哪里呢?

  那日本人连刀也没有佩,也没有别的武装,我们有点不相信他就会拿人。我们走进路南的洋酒面包店去,买了一块面包,我并不要买肠子,掌柜的就给切了肠子,因为我是聚精会神地在注意玻璃窗外的事情。那没有佩刀的日本人转着弯子慢慢走掉了。

  这真是一场大笑话,我们就在铺子里消费了三角五分钱……从玻璃门出来,带着三角五分钱的面包和肠子。假若是更多的钱在那当儿就丢在马路上,也不觉得可惜……

  “要这东西做什么呢?明天袜子又不能买了。”事件已经过去,我懊悔地说。

  “我也不知道,谁叫你进去买的?想怨谁?”

  郎华在前面哐哐地开着门,屋中的热气扑到脸上来。决意

  非走不可,环境虽然和缓下来,不走是不行。几月走呢?五月吧!

  从现在起还有五个月,在灯下计算了又计算,某个朋友要拿他多少钱,某个朋友该向他拿路费的一半。……

  在心上一想到走,好像一件兴奋的事,也好像一件伤心的事,于是我的手一边在倒茶,一边发抖。

  “流浪去吧!哈尔滨也并不是家,那么流浪去吧!”郎华端一端茶杯,没有喝,又放下。

  眼泪已经充满着我了。

  “伤感什么,走去吧!有我在身边,走到哪里你也不要怕。伤感什么,老悄,不要伤感。”

  我垂下头说:“这些锅碗怎么办呢?”

  “真是小孩子,锅、碗又算得什么?”

  我从心笑了,我觉到自己好笑。在地上绕了个圈子,可是心中总有些悲哀,于是又垂下了头。

  剧团的徐同志不是出来了吗?不是被灌了凉水吗?我想到这里,想到一个人,被弄了去,灌凉水,打橡皮鞭子,那已经不成个人了。走吧,非走不可。一个南方的姑娘

  郎华告诉我一件新的事情,他去学开汽车回来的第一句话说:

  “新认识一个朋友,她从上海来,是中学生。过两天还要到家里来。”

  第三天,外面打着门了!我先看到的是她头上扎着漂亮的红带,她说她来访我。老王在前面引着她。大家谈起来,差不多我没有说话,我听着别人说。

  “我到此地四十天了!我的北方话还说不好,大概听得懂吧!老王是我到此地才认识的。那天巧得很,我看报上为着戏剧在开着笔战,署名郎华的我同情他……我同朋友们说:这位郎华先生是谁?论文作得很好。因为老王的介绍,上次见到郎华……”

  我点着头,遇到生人,我一向是不会说什么话。她又去拿桌上的报纸,她寻找笔战继续的论文。我慢慢地看着她,大概她也慢慢地看着我吧!她很漂亮,很素净,脸上不涂粉,头发没有卷起来,只是扎了一条红绸带,这更显得特别风味,又美又净,葡萄灰色的袍子上面,有黄色的花,只是这件袍子我看不很美,但也无损于美。到晚上,这美人似的人就在我们家里吃晚饭。在吃饭以前,汪林也来了!汪林是来约郎华去滑冰,她从小孔窗看了一下:

  “郎华不在家吗?”她接着“唔”了一声。

  “你怎么到这里来?”汪林进来了。

  “我怎么就不许到这里来?”

  我看得她们这样很熟的样子,更奇怪。我说:

  “你们怎么也认识呢?”

  “我们在舞场里认识的。”汪林走了以后她告诉我。

  从这句话当然也知道程女士也是常常进舞场的人了!汪林是漂亮的小姐,当然程女士也是,所以我就不再留意程女士了。

  环境和我不同的人来和我做朋友,我感不到兴味。

  郎华肩着冰鞋回来,汪林大概在院中也看到了他,所以也跟进来。这屋子就热闹了!汪林的胡琴口琴都跑去拿过来。郎华唱:“杨延辉坐宫院。”

  “哈呀呀,怎么唱这个?这是‘奴心未死’!”汪林嘲笑他。

  在报纸上就是因为旧剧才开笔战。郎华自己明明写着,唱旧戏是奴心未死。

  并且汪林耸起肩来笑得脊背靠住暖墙,她很红的脸,很红的嘴,卷发,绿绒衣,她和程女士是极端两样,她带着西洋少妇的风情。程女士很黑,是个黑姑娘。

  又过几天,郎华为我借一双滑冰鞋来,我也到冰场上去。程女士常到我们这里来,她是来借冰鞋。有时我们就一起去,同时新人当然一天比一天熟起来。她渐渐对郎华比对我更熟,她给郎华写信了,虽然常见,但是要写信的。

  又过些日子,程女士要在我们这里吃面条,我到厨房去调面条。

  “……喳……喳……”等我走进屋,他们又在谈别的了!程女士只吃一小碗面就说:“饱了。”

  我看她近些日子更黑一点,好像她的“愁”更多了!她不仅仅是“愁”,因为愁并不兴奋,可是程女士有点兴奋。

  我忙着收拾家具,她走时我没有送她,郎华送她出门。

  我听得清楚楚的是在门口:“有信吗?”

  或者不是这么说,总之跟着一声“喳喳”之后,郎华很响的:“没有。”

  又过了些日子,程女士就不常来了,大概是她怕见我。

  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诉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生人

  来了一个希奇的客人。我照样在厨房里煎着饼,因为正是预备晚饭时候。饼煎得糊烂了半块,有的竟烧着起来,冒着烟。一边煎着饼,一边跑到屋里去听他们的谈话,我忘记我是在预备饭,所以在晚饭桌上那些饼很不好吃,我去买面包来吃。

  他们的谈话还没有谈完,于是家具我也不能去洗,就呆站在门边不动。

  “…………

  …………

  …………”

  这全是些很沉痛的谈话!有时也夹着笑声,那个人是从盘石人民革命军里来的……

  我只记住他是很红的脸。又是春天

  太阳带来了暖意,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融成水了,江上用人支走的爬犁渐少起来。汽车更没有一辆在江上行走了。松花江失去了它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的了。又过几天,江冰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也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是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尽……

  然而它们是走的,幽游一般,也像有生命似的,看起来比人更快活。

  那天在江边遇到一些朋友,于是大家同意去走江桥。我和郎华走得最快,松花江在脚下东流,铁轨在江空发啸,满江面的冰块,满天空的白云,走到尽头,那里并不是郊野,看不见绿绒绒的草地,看不见绿树,“塞外”的春来得这样迟啊!我们想吃酒,于是沿着土堤走下去,然而寻不到酒馆,江北完全是破落人家,用泥土盖成的房子,用柴草织成的短墙。

  “怎么听不到鸡鸣?”

  “要听鸡鸣做什么?”人们坐在土堤上揩着面,走得热了。

  后来,我们去看一个战舰,那是一九二九年和苏俄作战时被打沉在江底的,名字是“利捷”。每个人用自己所有的思想来研究这战舰,但那完全是瞎说,有的说汽锅被打碎了才沉江的,有的说把驾船人打死才沉江的。一个洞又一个洞,这样的军舰使人感到残忍,正如同在街上遇见的在战场上丢了腿的人一样。他残废了,别人称他是个废人。

  这个破战舰停在船坞里完全发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