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 第31章 梁遇春:其他 (4)

第31章 梁遇春:其他 (4)

书籍名:《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作者:梁遇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他们的短篇杰作多半都是近于中篇小说(novelette)的,我们从他们较长的短篇小说里可以更分明地看出他们的作风。比如Garshin的Signal(十面)就不如他的The Red Flower(二十余面)那样能够使我们深切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名著”里的选本在这方面就比这本强得多了,所选的常常一篇占有二十余面以至于五六十面,可惜所选的作家太少,像Korolenko同Sologub这么伟大的作家也在被摈之列,使读者总觉得怅然。现在我们所要谈的这部最近出版的俄国短篇小说集就具了这两种好处。里面很少只占几面的短篇小说,所包括的作家有三十多位,从十八世纪起一直到苏俄革命后止,在当代的作家里选有栖身巴黎的Bunin和极左的同路人Romanof,Pilniak等等。并且书里选有几位普通读者不大知道,却又极值得注意的近代作家,像以心理描写著名,文笔清新可喜的Chirikof和Poroshevitch,Bruscf几位昔日的文坛健将。

  这本书最足赞美的地方是好几篇有名的杰作,像Gogol的《外套》,Garshin《红花》等等,都重新更忠实地译出。拿来和别的选本的旧译相比,的确更显明地保存有作者的风韵。不过有的地方比较生硬些,这是免不了的,天下哪里寻得到完全无缺的东西。

  《亚俪司·美纳尔传》

  在英国近代的女诗人里,亚俪司·美纳尔总可算是老前辈了,虽然她的辞世日期是还后于LaurenceHope同MichaelField,这自然是因为她的处女作发表得很早,那时Ruskin还活在人间,赶得上说几句真挚的颂辞,来加增这位年轻女诗人的勇气。可是我们对于她的生平,始终没有一本详细的记述。她的诗,尤其她的小品文,是以个人风韵的美妙(acharm of personalmanner)见长的,所以我们更想知道她的言行举止,来做鉴赏她作品时候的参照。现在她自己的女儿外奥拉来替她作传,外奥拉自己又是个稍有声名的女诗人,这真是再好不过的事。

  亚俪司·美纳尔短诗的好处是简易同恳挚,此外微带些含有诗情的愁绪。这几乎是许多女诗人的共有色彩,Mrs.Browning同Christena Rossetti以及SaraTeasdale等都是如此。她的小品文的特点,也是明晰同真诚。这几种特色实在都是根源于她感觉的锐敏,在这本传里,有许多地方都可见出她的心灵是易感过人的,她年轻时候在日记里记下有两句动情的话“If I lookinward,I find tears;i foutward,rain.”这真可译做“心中泪共阶前雨”了;这本传记还告诉我们她所以皈依天主教是由于她感到天主教仪式的壮美,并不是出于干燥的教义的辩证,所以她入教后,没有去一心修道,却仍然过她那诗人的生涯。她一生里对于朋友的情是非常认真的,她和Patmore,Meredith都缔有极纯洁,极透彻的交情,Patmore死了,她自闭在暗室里哭了整天。她这易感的心灵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出于她父母的培养。她在稚年时候,他们就带她到意大利去,教她以意文同南欧山水的色调,这次旅行对于她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她在小品文里对于色调有浓厚的趣味,也因为南国的明媚风光深刻在幼嫩的心中吧。

  她是个幸运的女人。生长在融融泄泄的家庭里,她的丈夫Wilfrid Meynell又是当时知名的文艺批评家。神秘诗人Francis Thompson可说是他发现的,他办有一种杂志Merry England,近代小品文大家Hudson Belloc等初期作品多在这里发表。她和当代的文人像Aubrey de Vere,Tennyson等都很常来往,到她的儿女成人时候,他们也都有些文学的天才,特别是她的一个男孩,他常对她说:他们要你的稿子,所以一味捧你,你别去迷信他们的话吧。不幸得很,他夭折了,否则或者同他的姊姊外奥拉同驰骋在当今英国文坛上。他们真堪称做一门风雅,同我们几千年前的谢家实在可以比美。

  外奥拉这本传记的好处是没有什么逾量的颂辞,只是将她母亲一生的经历连同家庭的琐事一一老实他说出,此外再尽量地插入她母亲的日记同书信,用她母亲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事情。她不去直接描状她母亲的性格,只让许多事实同文件烘云托月地将这蔼然可亲的女诗人生动地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种客观的写法既忠实,又有力,实在是传记文学的一条正路。

  《奥布伦摩夫》

  这不是一本新书,七十年前这书曾引起俄国出版界极大的注意,当时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热烈欢迎是屠格涅夫任何一本小说都没有受过的,然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多而夫斯基的读者一天一天多起来,根察洛夫却只挣得文学史上几句照例的恭维,他的杰作“奥布伦摩夫”没有什么人去极力颂扬了。他在国外的荣誉也远不及他们。托尔斯泰有Aylmer Maude夫妇替他译全集和作传,陀思多而夫斯基同屠格涅夫有Constance Garnett替他们译全集,还有Middleton Murry,Joseph Conrad几位大作家捧场着,所以欧美的读者和他们是很熟识的。根察洛夫却几乎从没有人介绍过,他这本杰作从前也只有O.J.Hogadh的节译本,也是这个书店出版的,节译已经是不大妙了,再加上Hogarth生硬难读,又没有传出原文风韵的译笔,难怪得他同他的杰作在欧美都不大被人们知道。现在这个新的全译本子出来,好似是这书第一次和国外读者见面,所以我们也当作一部新书来谈谈。

  克鲁泡特金说根察洛夫的《奥布伦摩夫》可以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相比,Mirsky说这是一本天才的作品,一件完善无疵的艺术品,我们读过全书,就觉得这绝不是过誉。这本杰作的主人翁奥布伦摩夫是一个底下有五百农奴的地主,他少时受家庭的娇养,弄得变成意志薄弱的人,大学毕业后,做了一会儿官,觉得对付上司是很麻烦的事,就不干了,闲居在圣彼得堡的公寓里。他一天什么事也没有干,老是穿着梳洗便衣,躺在沙发上面,抽着烟,随便想想,似水的流年就这样地消磨过去了。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毫无思想的人,他却是个很聪明,感力很灵敏,对于艺术和文学都有相当兴趣的人,并且他的心地还带些儿童的天真,对于天下的罪恶和不平等都是很痛恨的,他还有许多增进农奴的福利的计划,可是他的惰性太大了,什么事情想想一下就算了。他不止不愿意出行,连坐起来穿上拖鞋也是万分不高兴的,最少也得费一两点钟的犹豫。他公寓的主人要把屋子改建一下,催他搬家,这就使他为难极了,他简直看做是一件大灾难。他镇日滞在家里,有些朋友和他谈天,这些朋友多半是为吃他的中餐晚餐,抽他的雪茄而来的。作者把一个个的来客都描摹得活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俄国小说家的拿手好戏,从Cogol一直到当代大作家差不多都具有这套本领。后来有一位年轻的姑娘看到这么聪明有为的一个壮年人这样子埋在一间小房子里,就想用爱情来鼓起他的力气,他们两个恋爱得一往情深。

  但是他一看到若使和她就免不了到家乡去料理一下事情,不能还是这样懒洋洋地,他想起这点,害怕极了,他们于是也分手了。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惰性是多么大,连热腾腾的爱情也不能迫得他多走一步路。这位一声不做,二目无光的懒惰汉后来娶了他的女房东;因为那是最方便的,最后是因为太没有运动,脑充血死了。根察洛夫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细细地来描写一个深深地染上了惰性的人的生活史,那一种阴森森的气象和奥布伦摩夫糊涂了事的生活使读者觉得不寒而栗,但是这又是人生的一方面的真实记录,我们读时总是感到这是现实的一方面,因此更见可怕。描写病态的人物是俄国写实派所最擅长的,陀思多而夫斯基的Brother Karamazov可说是病态心理的人物的大会串,任何种的变态性格都可以从那本书里找到一个知己,根察洛夫虽然没有像陀思多而夫斯基那样描写出成千成万不同的变态人物,可是论到深刻方面他实在是不下于这位《罪与罚》的作者,可惜的是他的名字被这位作者掩了。

  奥布伦摩夫这种人物仿佛可以代表中国现在许多有志的青年。心里怀了很多的理想,天天想有所为,终于谈笑送年华,有钱的在家享无谓的福,无钱到外面糊里糊涂地混饭过日,得过且过,绝不会拿出什么魄力,然而他们也是聪明多才,心地善良的人,却终于草草一生,大概都是患了俄国人所谓“奥布伦摩夫病”吧!

  《蒙旦的旅行日记》

  蒙旦是近代小品文的鼻祖,同时他又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小品文家。他除开几十篇长长短短绝妙的小品文外,没有别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一千多页的无所不谈的絮语已够固定他在文学史里的地位,使他不愧为第一流的大作家。他和我们隔得太远了,我们不大晓得他的生平,这部在十八世纪才发现的旅行日记可说是研究蒙旦的学者必读的书。这本日记,不像Pepys的日记那么可喜,不能算是一本文学的作品,因为这日记大半是用意大利文写的,蒙旦的意文程度虽然很高明,总不能像法文那样任用如意,能够把深刻的意思用平易的辞句来表现出来;并且蒙旦这本日记是口授给他书记写的,这位书记先生却最爱画蛇添足,加上许多自己的意思。这部日记有一部分是法文写的,并且因为书记先生告辞了,是他亲笔写的,但是还不能如他的小品文那么有趣,这却因为他写这旅行日记时,缺少了他创造文学作品时所不可少的要素——闲暇的环境同余裕的心情。

  他的小品文是在古堡圆塔中解闷时写的,所以有了那迷人的悠然情调同对于人间世一切物事的冷静深刻的批评,他的作品非是在这种土壤上是不生长的,马蹄轮铁,舟车劳顿之后,他只能不加一辞地将天天所经历的记下,这是他这本日记的缺点。但是它能够使我们看到蒙旦的日常行动举止和他的种种习惯。蒙旦是个不厌琐碎的人,他对于人生里一切的事情都有不会疲劳的浓厚兴趣,所以这本日记是当时社会的极好写真,中间对于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情形讲得特别详细,研究这时期历史的人们很可以拿它来做参考。蒙旦的小品文集第一版是在一五八○年,第二版是在一五八二年,这旅行时期刚好夹在中间。日记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他自己的小品文,而他第二版时所加进去的小品文有些材料是他旅行时得到的,所以这本日记可说是那些小品文的雏形,好似Stevenson的好多文章都是脱胎于他的书信的。近来国人很喜欢小品文学,那么蒙旦自然是个值得细读的作家,所以这日记是值得介绍的。

  蒙旦日记的英译本,从前有W.C.Hazlitt同W.G.Waters两家,据说Hazlitt失之太板,Waters失之不信,都不是良好的翻译,特勒舒门先生是牛津大学近来出版的蒙旦小品文全集的翻译者,他那译本在达雅两方面,可说是无疵,现在所译的日记确也不下于前二年的工作。我们没有读十六世纪时法国人所写的意大利文的能力,对于这种的翻译努力实在觉得很感谢的。

  《从孔子到门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