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45章 沙漏

第45章 沙漏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像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像”,梅特林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梅特林克生于比利时根特市的一个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去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9年发表剧本《玛莱娜公主》,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1896年,梅特林克离开比利时,移居巴黎,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才能。

  因为其文学创作上的卓越贡献,1932年比利时国王封梅特林克为伯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两年后病逝于法国的尼斯。

  梅特林克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其中包括《阿拉丁和帕洛密德》《室内》和《青鸟》等。其中《青鸟》是一部梦幻剧,被公认为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还发表有《花的智慧》《卑微者的财富》等多部散文集,《沙漏》是其中极富哲学意味的一篇散文作品。

  内容精要

  《沙漏》是一篇哲理散文,由一系列的短章断句组成,围绕着一个话题,即生命的终结问题而进行论述。

  梅特林克在这篇散文中,首先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生命短暂。在这闪现于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里,我们与上帝同在;接着,我们死亡。然后梅特林克带着生与死的话题,开始了思考的追索: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他依次谈到了虚无与存在,他说,对于虚无:“我们只能否定其存在,以肯定存在”。这正比拟着:死亡既是生命的否定,同时我们也用以肯定曾经有过的生命。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也因此被列入话题。作者又谈到了生者和死者,因为永不消失的“回忆”而延续着关系;生命的无尽的昔日、未来与今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作者这样说到:“只要我们活着,昨日和明日便会存在”。接着,对于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话题,梅特林克带给我们他独特的认识,他说:“生存即是浪掷我们所欠死亡的光阴,永恒的死亡,却不浪掷光阴”、“生存,即是遗忘死亡;死亡,即是遗忘生存”、“死亡是永生,因为死亡是生命”。等等。在反复的思索、追问、阐释中,梅特林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作为一个永不离开的过客,他永远不会放弃那不解的迷梦……”。

  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篇哲理散文里,作者同读者一道直面死亡。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惧怕死亡,便不敢思索死亡;养成思索死亡的习惯,便不再惧怕死亡。”

  精彩片段

  死亡会来临

  亡人享有特权。我们遗忘了他们的过失;我们只记得那些会原谅他们的事情;我们只夸大他们的善良品质。纵然是身后发现的邪恶、罪过、背叛和堕落,我们也几乎视而不见;似乎不可能让死者对某些事负责,他们若是活着的话,这些事会令他们惶惑之极。他们逝去之后,我们才开始热爱他们,真挚、笃诚而深厚。

  对于生者和死者,我们为何不一视同仁?一视同仁,生命便是美丽的;亦是安逸、悦人和微笑的。但我们从未这么做。难道说,那是遥不可及的么?

  时间是永恒的零么?空间是无限的零么?

  “当一切伟大或渺小的死者伫立在御座之前”(《启示录》语),那将怎样呢?

  依然是每日发生的一切。我们肉体和精神中的那一切生命,曾经长久伫立在永恒的御座前,亦将永远伫立在永恒的御座前。

  我们深信,对于我们暂时钟爱的友人,他的亡故亦将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鸿沟。

  ……

  (选自《沙漏》,田智译,转引自《外国哲理散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名言佳句

  人们大多享受着生命,因为他们忘却了他们还活着。(《沙漏》)

  我们的时间只是一个小小的幻想花园,那是我们在永恒那无垠的沙漠中开垦的花园。(《沙漏》)

  阅读赏析

  “人类具有太多伟大的力量,但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赋予我们面对死亡的勇气”,梅特林克这一行行充满哲理的睿智的文字,正是在寻求这样一种智慧的力量。

  正如生命的连绵不断,人们对生与死的追问也从未停止。这是一个永恒之谜。这也是哲人们从不回避的话题。历史上,从古希腊的思辨者到中国古代的圣人,从远古时期人们天真的呢喃,到今天利用科学武器客观的认识,人们对生与死已经谈得太多,但永远不够。梅特林克,这位现代的伟大诗人,他对这一永恒的话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例如,他对“回忆”在我们生命中意义的认识。他写道:“在死亡的时刻,那易死的,便死去了。然而,信仰者所称的灵魂,我们所称的回忆——那是我们将要传给后世的回忆——,并不随之消亡。”他认为,“回忆是永恒的,就像信徒的心灵。”是啊,在生者的回忆中,死者永生;在我们后代的回忆中,我们也将永生。因为回忆的存在,我们有了过去、现在,将来也会这样延续。这难道不是生命存在的证据?难道不是死亡带不走的一种存在吗?

  又如,作者说:“不要幻想在死亡的时刻融入上帝、返归上帝。我们早已融入上帝。我们不可能身在他方,亦不可能找到上帝身外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在宗教中都相信,我们死后将去到天堂或地狱,将返归上帝。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其实,当上帝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光明和世界,我们就生活在上帝的身内了。今生、现世,我们与上帝同在。这是多么光荣和幸运,难道我们不应该因此更加珍惜我们的现世、珍惜我们此刻拥有的一切吗?相信了此在与上帝同在,我们就不会盲目地期待来生;相信了死亡的一无所有,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现在正拥有着。

  死亡可怕吗?是的。但当我们对死亡的认识越清醒,当我们“养成思索死亡的习惯,便不再惧怕死亡。”于是,作者说:“生存即是浪掷我们所欠死亡的光阴,永恒的死亡,却不浪掷光阴。”这样想时,我们无疑是有力量的,因为我们的死亡不过是我们使时间凝固,使光阴从此被全部填充。然而,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多么矛盾啊!这不能怪我们,因为即使圣哲,也不能完全回答生与死的奥秘。所以,我们的作者又这样说:“人,拒绝相信他只是过客,于是便身遭一切不幸。作为一个永不离开的过客,他永远不会放弃那不解的迷梦……”

  这,就是生的执着、死的迷惑。

  专家建议

  梅特林克作为伟大的作家,他的智慧是我们肯定的。但他的认识并不代表真理。我们可以对他的思考持保留的态度,也许会发现,我们对生与死有更乐观与积极的认识。

  推荐阅读:《沙漏——外国哲理散文选》,田智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