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战争论 > 第二十六章 民众武装

第二十六章 民众武装

书籍名:《战争论》    作者:克劳塞维茨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民众战争十九世纪出现在欧洲,对于这种战争,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有些反对的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把民众战争看作一种革命的手段,是公认的合法的无政府状态,他们认为这种状态对国外的敌人固然危险,但对国内的社会秩序同样是危险的。另一些反对的人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认为进行民众战争是得不偿失的。第一种看法同我们这里所谈的问题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仅仅把民众战争看作是一种斗争手段。但是,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需要指出,民众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要素,看作是我们称之为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的扩大和加强,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如果我们从过去局限很大的军制那里开始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到使军队的数量大大增加的征集制和普遍兵役制,以及后备军的利用,都是同一类事物的发展;而现在的民众武装也是这一类事物的发展,首先采用这些手段的人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以致对方也被迫用这些手段,就民众战争来说,情况也会如此。一般说来,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问题只在于,这一增强战争要素的新手段对人类究竟有无益处,恐怕只有解答了战争本身对人类究竟有无益处的问题,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彻底的解答。也许有人认为,民众战争所耗费的各种力量,如果用在其他战斗手段上,可能更有成效。但是人们不用多加研究就会确信,这些力量的绝大部分是不能自由支配,不能随意使用的。如精神力量,只有在民众战争中才能发挥出效果来。

问题不在于一个国家通过全民武装所进行的抵抗要付出什么代价,而在于这种抵抗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它的用法怎样。

这种分散抵抗的性质决定了它不适于对敌人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集中的重大打击,这种抵抗的效果,取决于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民众武装同敌军的接触越广泛,民众武装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民众武装象不断燃烧着的火焰一样破坏着敌军的根基。民众武装要想能取得成果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所以,在敌对双方相互僵持期间,就会出现一种紧张状态;有时这种紧张状态会由于民众战争在一些地点遭到挫折或在另一些地点慢慢停歇下来,而渐渐消失;有时,由于这种遍地燃烧的烈火从四面八方包围敌军,迫使它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而退出这个国家,这时这种紧张状态可能导致一种危机。要想单靠民众战争就造成这种危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或者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非常辽阔(除俄国以外欧洲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存在这个条件),或者入侵军队的兵力同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极不相称(实际上这是不存在的)。因此,人们必须考虑使民众武装的作战同正规军的作战结合起来,在一个总的计划下二者相互协调。民众战争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发生效果:

(1)战争在本国腹地进行;

(2)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由一次失败来决定;

(3)战区包括很大一部分国土;

(4)民族的性格有利于采取这种措施;

(5)国土上有山脉、森林、沼泽,或耕地,地形极其复杂,通行困难。

人口的多少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在民众战争中很少会发生缺少人员的情况。居民的贫富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至少不应该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人民往往表现得更勇敢,更坚强。

象德国很多地区那样居民住得很分散的情况非常有利于发挥民众战争的效果。有这种特点的地区,可以分割成很多零散的小块,便于人们隐蔽。这里道路虽多,但很不理想,军队宿营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民众战争通常所具有的那种特点在这里会小规模地反复出现。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如果居民集中在一些村庄里居住,敌军就会占领那些反抗最激烈的村庄,为了惩罚居民甚至可以把这些村庄抢光,烧光,当然,这种作法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农民是行不通的。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不能也不应该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大部队,不能用来粉碎敌军的核心,而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蚕食敌人的军队。它们应该在进攻者的大部队没有到达的战区两侧地区起来反抗,使这些地区完全摆脱敌人的影响。它们应该象密集在战区两侧的乌云,随着前进的敌人移动。在完全没有出现敌人的地方,民众不会缺少武装起来反抗敌人的勇气,邻近地区的大批居民会追随着这个榜样,会陆续燃起反抗之火,反抗的火焰就会以燎原之势蔓延,最后烧到进攻者的基地:烧到他的交通线,并破坏他的生命线。当然,民众战争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把民众战争看作象人们无法对付的风雨,是单靠军队无法对付的、用之不尽而不可战胜的东西。我们的论断不是以那些夸大民众战争的言论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人们不能象驱逐一队士兵那样驱赶武装的农民。士兵象一群家畜那样集结在一起,笔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装的农民却用不着什么巧妙的计划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开。这样一来,任何小部队在山地、森林地,或者地形极其复杂的地区行军就都非常危险,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即使一支行军中的纵队很久没有发现新的敌人,那些早被纵队先头逐走的农民还可能随时在纵队尾部附近出现。至于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正规军的前哨或别动队所使用的手段同发动起来的农民所使用的手段相比较,就好象自动化同手工操作比较一样。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以外,没有其它对付办法。最初民众武装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人由于害怕过多地分割自己的兵力,只派小部队来对付他们。民众战争通常就是在同这些小部队的斗争中引发的,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战胜了敌军的这些小部队,鼓舞了他们的勇气,斗志更激昂了,斗争也更积极了,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整个结局为止。

我们认为,民众战争必须象云雾一样,不能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以避免敌人用相应的兵力来打击并粉碎这个核心,俘虏大批人员。这时,群众的士气就会低落下来,认为大局已定,继续奋斗也是徒劳的,因而放下手中武器。但另一方面,这种云雾却仍有必要在某些地点凝结为较密的云层,形成一些将来能够放出强烈闪电的具有威力的乌云。这些地点,主要是在敌人战区的两侧。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结合成更大的、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以使民众武装具有正规军的形式,敢于采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的是袭击敌人留下的较大的完备部队。但是,从这些地点起,越往敌人的后方,民众武装应该越分散,因他们在那里会受到最强烈的打击。此外,还要使敌人产生恐惧和忧虑,使整个民众武装在精神上留下较深的印象。没有这些较集中的民众武装,民众武装的全部活动就会软弱无力,整个形势也不足以使敌人产生极度不安。

统帅要想使民众武装具有上述力量,最简便的方法是派一些正规军组成的小部队去支援他们。因为居民多半会缺乏拿起武器的信心和动力,派少数正规军去支援可以鼓舞人心。派来支援的部队越多,对民众的吸引力就越强,民众斗争的声势就会越来越大。不过,支援民众武装的正规军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个次要目的而把整个军队都分散去支援民众武装,因而形成一条宽正面的、处处薄弱的防线是有害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正规军和民众武装肯定会同归于尽。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正规军大多时,通常会削弱民众战争的力量和效果,其原因是:第一,正规军太多会吸引过多的敌军来到这个地区;第二,这时居民就会自己的正规军产生依赖;第三,大量部队驻在一个地区,宿营、运输、粮秣供应等会使居民的力量大大消耗。

防止敌人对民众战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的措施是,很少或根本不把这一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用于战术防御,这也是运用民众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则。民众武装同素质较差的部队具有相同的战力,他们攻击非常勇猛而有力,但有失沉着,难以持久。此外,对民众武装来说,被战败和被击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们对此早有准备。但是,伤亡惨重、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击,却会使民众战争的火焰很快地熄灭。这两个特点同战术防御的性质完全不能相容。防御战斗要求部队进行持久的、缓慢而有计划的行动和果敢的冒险;如果防御仅是一种可以很快放弃的、单纯尝试性的活动,那么,它永远也不能带来成果。因此,绝不应该让民众武装进行决定性的防御战斗,否则,即使情况再有利,他们也会遭到毁灭。由此可见,民众武装可以而且应该用来防守山地的入口、沼泽的堤道、江河的渡口等。但是,当这些地点一旦被敌人突破,民众武装就不能集结在狭小的即正规的防御阵地上,而被敌人封锁住,他们应该分散开,利用突然袭击继续进行防御。不论民众多么勇敢,多么尚武,不论他们对敌人的憎恨多么强烈,地形对他们多么有利,也决不能否认,民众战争在过分危险的氛围中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如果人们想使民众战争这种燃料在某个地方燃起熊熊烈火,那就必须选择一个远离危险的、既通风而又不致遭到能扑灭火焰的重大打击的地方。

以上的分析是通过考察实际情况的一种感受,因为民众战争出现得不多,而那些长时间目睹过这种战争的人又对它论述得太少。经过这些考察以后,我们还要说明一点,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把民众武装纳入战略防御计划,即:把民众武装作为会战失败后的最后补救手段,或者作为决定性会战前的自然辅助手段。采用后一种手段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必须以向本国腹地退却和我们在本篇第八章和第二十四章谈过的那种间接还击方法,因此,在这里我们只简述会战失败后征集民军的问题。

一次会战(即使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会战)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命运,一个国家即使战败了,通过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敌人在持续性的进攻中受到的削弱,依然可以等待形势的变化,此外,还可能得到外来的援助,一次会战的失败并不等于亡国。当民众看到自己身临绝境时,就会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自己,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规律的。

一个国家即使比敌人弱小得多,也不应该不作这种最后的努力,否则,人们就会说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灵魂。这种努力并不排斥签订一个代价很大的和约使己免于彻底灭亡,这种媾和意图同样也不排斥这些新的防御措施所起的有利作用。这些新的防御措施既不会增加媾和的困难,也不会给媾和带来不利条件,而会使媾和更容易,媾和的条件更有利。当我们期待得到那些同我国的存亡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的援助时,采取这些措施就更为必要。因此,如果在主力会战失败后,一个政府产生严重的失望情绪,只想使民众迅速地酣睡在和平中,失去了发动一切力量的勇气和愿望,那么,它一定会由于软弱而犯下不能坚持到底的错误,并且表明自己是不配获得胜利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也就根本没有能力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所遭受的失败无论多么惨重,仍然必须利用军队向本国腹地的退却来发挥要塞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如果主要战区的两侧同山地或其他非常险要的地形相毗连,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发挥这种作用,因为这些山地会象棱堡似的突出在前面,从这里出发进行的袭击可以打击入侵者的战略翼侧。

如果进攻者正在进行围攻,如果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交通线到处留下了强大的守备部队,或者,为了使自己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和维持邻近地区的秩序,而派出了整军的兵力,如果种种有生的和无生的战斗手段的损失已经使他受到削弱,那么,防御者在这时就应该重新投入战斗,通过相应的打击来动摇处于困境的进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