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成功不难 > 第四节 机遇天天来敲门

第四节 机遇天天来敲门

书籍名:《成功不难》    作者:墨玉流书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有人老是抱怨自己与机遇无缘,却看不到机遇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岗位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最佳机遇。
  著名诗人白居易初来长安时,虽然满腹经纶,但并不被人所识。一天,他来到当时社会名流顾况之处毛遂自荐。顾况一听他叫白居易,便讥讽说:“长安米贵,要在此地白白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
  但当他读完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就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他刚一读开头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觉得很有诗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叹道:“有如此之才,白居亦易!”
  白居易如果不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怎么会受到顾况的赏识?他又怎么能在京城长安名声大扬,站稳脚跟呢?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与机会无缘,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如果能把抱怨自己,发牢骚,等机遇的时间都用在提高自己的才能上,到时候机遇自然会来敲你的大门。
  英国有个青年,从小在街上卖报,后来在书店和印刷厂当了7年工人,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从而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听说英国皇家学院要为戴维教授选拔科研助手,便去选拔委员会报名,一位委员听说他是个装订工人,便嘲笑他说:“你是不是头脑发热了!”
  年轻人又来到戴维教授的大门口,在门前徘徊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门,教授微笑地说:“门没有闩,请进来吧。”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教授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了屋里。”
  教授听了年轻人的述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他说:“你告诉委员会那帮人,就说戴维老头同意你报名考试。”
  经过激烈的选拔考试,这位装订工人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实验室助手。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发明了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发明了存储电能的方法、发现电解定律的法拉第。
  纪伯伦说:“除了黑夜的道路,人们不可能到达黎明。”如果我们把黎明比作机遇,那么法拉第从来就没有抱怨过黑夜的漫长,也没有抱怨过黑夜的寒冷,而是执著地从那黑压压的云堆里去寻觅一丝希望,一线曙光。法拉第的机遇正像他自己所言:“努力了九十九分,包括去敲教授大门的那最后一分。”
  机会天天来敲门,就怕自己无准备。你到人才交流中心去看看,那儿有数不尽的岗位,有说不完的机会等待着你。人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据说,有一位陕北农村妇女,跟随女儿来到美国,到移民局办绿卡。移民局的官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有何技术专长?”她回答:“我会剪纸画。”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时间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美国移民局的官员惊讶地称赞:“OK!OK!”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妇女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被移民局通过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绿卡而被拒绝的人既羡慕,又嫉妒。正像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所说:“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大家都需要的特长,不管他躲在哪个角落,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机遇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关键是看你能否把握住它。同样的一个机会,有的人善于抓住,于是一跃而上,踏上了成功的“天桥”;有的 人一叶障目,错失了眼前晃动的机缘,结果一生碌碌而过。在大西北的偏远山沟沟里,丁家兄弟俩去特区打工,哥哥在外不到半年就扛着行李返回家,对他爹说:“那儿物价高得怕人,连喝口水都要花钱买,还没有咱山沟沟里好。”弟弟没过多久,寄了封信回来,信上说:“这儿遍地是黄金,连我们喝的水都可以卖钱。我现在在一家纯净水公司当送水员。”
  机遇存在于平凡之中,平凡之中出机遇,只要把希望同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总会找到成功的机遇。当送水员的弟弟,不管天有多热,雨有多大,都能按时把水送到用户家里,头一年就被评为先进。第二年公司又派他搞推销,他把自己服务辖区里谁家几口人,谁家有啥困难,都记在心里。他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用户扛煤气罐,打扫卫生,背体弱多病的老人到楼下散步、看医生。他的行为感动了用户,用户们又来帮他推销纯净水。这一年,他的推销成绩又在全公司夺冠,第三年公司提升他当了销售部经理。
  希尔说:“机遇就在你的脚下,你脚下的岗位就是机遇出现的基地,在萌发机遇的土壤里,每一个青年都有成才的机会。当然,机遇之路即使有千万条,但你脚下的岗位却是必由之路,最佳之路。”这话千真万确,一个人只要热爱脚下的岗位,矢志不渝,成功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人有了才能,也不能等着“上帝”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还要继续努力创造机会。在深圳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原因是聘用者看他学位高,怕他不好“使唤”。后来他找工作时,只出示一张学士证书,结果很快就找到一份电脑程序输入员的工作。在工作中,老板发现他能在输入过程中发现许多错误,并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觉得他水平非同一般。这时,他拿出了硕士证书,于是,老板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岗位。不久,老板又发现有些高级程序员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老板很纳闷,这时,他又不慌不忙地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最后,老板就非常放心地把公司交给他去管理。
  这位计算机博士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确是一位善于创造机遇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本身就是创造机遇。如果一个人把眼睛老盯在自己的高学位、高职称上,他就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也许他需要的东西正好就在那里。
  美国一所很有名气的商学院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开始工作都挺棒,但在5年之后,却被那些没有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人超过了。参加该项调查的一位知名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教了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教他们如何创造机会。”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善于抓住机遇,更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天才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既善于抓住机遇,又善于创造机遇的人。
  


第五节 改变习惯莫迟疑


   我们很难靠说服去改变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固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个门只能由自己去打开。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可能形成习惯。有的人怕干活,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懒惰;有的人遇上稍不顺心的事就会烦恼,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烦恼;有的人遇上一点小事爱忧虑,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忧虑……通常人们只是把人的外在表现,比如走路的姿势、个人卫生、吸烟、喝酒等称为习惯,其实人拥有很多习惯。好的习惯有诚实、勤奋、热情、节俭、快乐、自信等等;坏的习惯有虚伪、说谎、自卑、懒惰、忧郁、骄傲、胆怯等等。说白了,这些行为也只不过是人们给习惯起的别名而已。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好习惯,那它带给你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这是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发誓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他给自己制定了克服13个坏习惯的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给自己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于人于己有利之言才谈,避免了自以为是的空谈。他为了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在计划的“程序”一条里,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有条不紊。后来有朋友说他常常表现出骄傲情绪,他又把养成“谦虚”的好习惯列入计划。他每周选出一种缺点进行矫正,每晚必须作自我反省,每天记录自己努力的结果。有时坏习惯没有彻底改变,尚未达到自己理想标准时,就再延长矫正一周,直到好习惯代替了坏习惯为止。一个人只要改变了身上的坏习惯,就能换来带给自己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富兰克林能成为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的爱国者,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能成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人,这与他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分不开。
  人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良好的习惯常常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即便是很小很小的好习惯,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外边等了许多人,看起来个个踌躇满志,应试者一个个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个个又表情严肃地走出来。当叫到他时,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慌忙推门而进,而是先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了声“可以”,他才进去。进门后,他又轻轻地关上了门。几天后,他被意外地聘用了。两年后,他工作出色,升为业务主管,与经理接触的机会多了,才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当初有人学历比我高,为啥要聘用我?”经理说:“说实话,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就看中你进门时很有礼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先不说能在公司有多大的作为,起码不会给公司制造乱子。”可见好习惯处处受人欢迎,能使自己受益无穷。
  大家过去普遍认为,人最难改变的是习惯,有些权威人士也认为改变习惯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改变。这些观点和认识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对有些人来说,改变习惯的确是很难很难的事,因为他们太过于原谅自己,太过于迁就自己,太过于开脱自己,太过于娇纵自己。要说改变不难,也真不难。只要你改变一下你的想法,改变一下你的态度,你就可以很快改变你的习惯,因为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有切身体验。一次我骑自行车上街,被三轮车撞倒,路边的人都责怪那个骑三轮车的人违反了交通规则。我爬起来正要发火时,我的想法提醒我:“千万不要发火!”接着我便用提早准备好的“灭火器”:一边默想“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边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转了几圈。这个过程前后不到30秒钟,一肚子火气就全消失了。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时, 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坏习惯就容易改变了。尽管原先的习惯是经过成千上万小时形成和巩固的,现在你就用不着再花成千上万个小时去改变。一件事如果能坚持做21天,就会形成习惯。
  小朋友跳皮筋时唱道:“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十一这个神奇的数字,不是我瞎编的,有好几位世界著名的成功大师都认为:“一种新的习惯,如果能坚持21天,你再做这件事时,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无论是戒烟、戒酒,还是减肥,参加运动,一开始总觉得枯燥无趣,不习惯,但只要坚持21天,感觉就大不一样,如果第22天突然中断,你又会觉得不舒服,不对劲,缺了点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件事你经常反复练习,做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件事变得容易做的时候,人就喜欢去做;一旦喜欢去做,就必然会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生,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奥秘。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动作的重复,也是脑神经指令的积累。一件事你做的次数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熟练,到一定时候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人们过去只知道“知难而进” 是成功者的一种良好素质,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知难而更好进”也是一种成功的好习惯。
  我们看举重比赛时发现,赛手们都是先从自己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然后慢慢地增加重量。有经验的拳击经纪人都为他的拳击赛手先安排容易对付的选手,然后逐渐地让他们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把成功的模式,成功的感觉先注入赛手的大脑中,赛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不知难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信念和习惯。
  某中学的一位数学教师每天给他的一个学生出三道数学题,作为课外作业,让他回家后去做。这个学生每天都能认真完成。有一天,这个学生回家后,发现老师今天给他出了四道题,而且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他想,以前每天的三道题,都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老师早该给我增加点分量了。于是,他满怀自信地投入到解题的思考中,天亮时分,他终于把最后一道难题也解答出来了。但他还是感到有些内疚,认为辜负了老师的多日栽培,一道题竟然做了好几个小时。谁知,当他把这四道已解的题一并交给老师时,老师看完后惊呆了。原来最后那道题竟是一道在数学界流传百年而无人能解的难题。老师把它抄在纸上,也只是出于好奇。结果,不经意把它与另外三道题混在一起了。这位高三的学生却在不明实情的前提下,把它攻克了。
  这位学生能解答出数学界无人解出的难题,似乎有些荒诞,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个学生过去每天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成功意识和成功习惯,同时又因为不知道这是一道百年未解的难题,所以遇上时,就“不知难”而“更好进”了。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德,以“成功的习惯”为题,作过一次演讲,他说:“很多小学生在学校功课不好,成绩失败,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可能成功的功课,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去养成‘成功的习惯’。”他鼓励老师们在教低年级时,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事。艾略德博士说:“小小的成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引起成功的兴趣,这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会有无价的帮助。”我们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或感受,那就是从小培养一种习惯比将来改变一种习惯更容易得多。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狼来了、孔融让梨……”过了好多年,还深深地记在心里,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良好习惯。这就像刻在小树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变越大。
  哲人说:“种下行动便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的力量往往是强大而无形的,一个好的习惯一旦定型,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很难想象的。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事业就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而失败的人生和失败的事业,则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巴尔扎克说得好:“要断送一个人,只消叫他染上一种嗜好。”仔细琢磨,这话实在深刻。只要你是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就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的习惯使我得到了什么?既然这种坏习惯对我不利,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如果你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时,就马上行动起来,既不要找借口,也不要等待别人来动员督促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固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个门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打开。
  


第六节 给自己寻找个名叫“兴趣”的伴侣


  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纵观世界上杰出的成功者,他们个个执著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但使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素质得到磨炼,还使自己身上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英国的牛顿、瓦特,瑞典的诺贝尔,美国的爱迪生、福特,他们从小都爱动脑动手,都具有好奇心,爱问个“为什么?”接着又对实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都走上了成功的科学之路。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卢梭,俄国的西蒙诺夫、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他们从小都爱听故事,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又喜欢寻找书本之外的知识,从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文学之路。
  意大利的达·芬奇,法国的罗丹,中国的齐白石,西班牙的毕加索,从小都喜欢画画,喜欢手工,喜欢观察大自然,更喜欢创新,从而对美术雕塑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艺术之路。
  兴趣产生了热爱,热爱发掘了自己的优势潜能,许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碰撞出天才的火花,走向成功的。孔老夫子对做学问产生了兴趣,便“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兴趣,从此热爱上自己从事的事业,算了又算,不知用过的纸装满了多少麻袋,这一麻袋一麻袋里装的是兴趣,也是热爱。爱迪生对发明创造产生了兴趣,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工作18小时。他在那里吃饭、睡觉,丝毫没有苦的感觉。他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从兴趣中找到了热爱,在拼搏中享受到了快乐,把自己最心爱的工作当做一种乐趣。有人举过一个谁也无法否定的例子,那就是陪自己热恋的情侣散步10公里不觉疲倦,可是,陪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去散步1公里,就会疲惫不堪。
  一个人做他热爱和感兴趣的事,人就觉得轻松愉快,成功也会变得容易可行。做他不热爱不感兴趣的事,人就感到痛苦,如果做他极不愿做的事,就仿佛置身在地狱之中。
  工作学习是否有趣,不在于工作学习的本身,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如果态度积极,努力去做,单调的工作,枯燥的学习,也会变得有趣。再有趣的工作、学习,如果你整天无精打采,吊儿郎当,也会变得无趣。不信你去试试,凡是应当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总能找出它的乐趣来。我的一个学生干统计工作,整天和数字打交道,渐渐对这种单调的工作产生了厌倦。后来她按照我介绍的方法,每天工作结束后统计一下当天的工作量,第二天则以超出前一天的工作量为目标,天天坚持,结果她的工作成绩名列全局第一。这不仅给她带来了嘉奖,还使她从枯燥的数字中找到了乐趣,从而热爱上了统计工作。无论哪种工作只要精通了,熟练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兴趣。我认识的一位秘书,从事办公室的案头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文件,抄抄写写。在别人眼里这个工作又枯燥又无趣,但他把每一次书写工作当做书法练习,从中找到了兴趣,后来不知不觉就练成了一手与众不同的硬笔字,成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工作可以兴趣化,读书学习也可以兴趣化,一个人对读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越学越爱学。如果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读书学习就会变成最枯燥的劳动,不但体会不到丝毫的乐趣,还会觉得是很大的负担。人们常常只讲“勤奋”,而忽视兴趣,这是不对的。兴趣和勤奋同样重要,而且应该是兴趣第一,勤奋第二,因为兴趣是读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兴趣,人就会自觉地产生勤奋。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那些对读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大都能刻苦学习,天道酬勤。
  有人说,人的兴趣爱好与天赋有关,但我始终坚信读书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许多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发现:一句赞美的鼓励,一次满意的考卷,一次作文获奖,一个小小的实验成功,都能使学生对某门功课产生意想不到的兴趣。有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发现班上一个学生不爱学数学,上数学课时,常常偷看侦破小说。他因势利导,采用侦探游戏法来培养这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让这位学生把自己扮演成福尔摩斯大侦探,把数学里的难题当做案件,把思考、钻研的解题过程,当做破案过程。他让这个学生一步一步地寻找“凶手”,直到“凶手”被抓到,任务才算完成。这位学生不知不觉被解题吸引,每解决一个难题,就会产生一次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不到两年时间,数学成绩跃升至全班第三名。
  人们都说,有个好伴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我说,一个人有两个好伴侣,那才是圆满的人生。一个伴侣就是能和你心心相印、白头到老的爱人;另一个伴侣就是能伴随你终生的兴趣。
  许多杰出的成功者,他们都是从小先给自己选择好后一个伴侣。他们从这个伴侣身上不仅获得了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还感受到自己以前从未感受到的东西,理解到自己以前所不能理解的事。即使自己做不到的事,有这个伴侣相助,也能做得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个伴侣,那就赶快给自己物色培养一个吧!
  


第一节 成功之路是由爱心铺成的


   爱心能使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渺小走向博大,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失败,多有成功。
    一天,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一落,从山谷里传来一声声“喂——”的回声。孩子好奇地又喊了一声:“你是谁?”
    大山也问他:“你是谁?”
    孩子喊:“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大山也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
    这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爷爷。
    爷爷对他说:“孩子,你回去对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又跑到山上,对着山谷大喊:“我爱你……”
    这时,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爱——你,我——爱——你……”
    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这话一点不假。如果你把烦恼和不幸推给别人,你得到的就是烦恼和不幸;如果你把爱和快乐送给别人,于是爱和快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妇人经常拿着一束玫瑰花,站在车站出口处,给无人接送的旅客送上一朵鲜花。花枝上附有祝福的纸条与自己的地址,不久她便收到从各地寄来的感谢和祝福的信件。
    她送出的一朵朵鲜花,曾使一位丢失了女儿准备寻短见的旅客,找到了人间的温暖;使一位赔光了老本的生意人,从绝望中走出来……这小小的爱心也使这位孤独的老人生活丰富愉快起来,人生有了光彩。
    爱的表现是无保留地奉献,而其本质却是无偿地索取。有时你的爱心也许得不到爱的回报,甚至受到误解和非议。不过,这是暂时的,爱心付出多了,总会感动上帝的。就像那个孩子向山谷里喊“我爱你”,这个回声有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听到,也许受风向的影响,某一方的回声你根本就听不见,但这都不重要,只要你喊了,总会有回声的,你如果喊得多了,你就会被“我——爱——你……”的回声所包围。
    爱的过程往往是成功诞生的过程,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爱也以其不凡的能量孕育着成功的因子,一旦时机成熟,就给人们带来一片惊喜。有个男孩非常喜欢踢足球。他买不起球,于是就踢汽水瓶,踢塑料盒。一位足球教练发现这个孩子踢得很像那么回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摆在远处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向妈妈要了一把铲子,来到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走出来,问小男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想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从此,这个男孩与足球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后来终于在第六届足球世界杯上大显神威,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他就是世人皆知的贝利。
    人有了爱心,就有了成功的机会和成功的动力。这位教练如果没有爱心,他就很难发现这颗埋在泥土里的明珠,贝利如果没有爱心,也许他将永远与足球无缘。人人都需要爱,人人又都可以奉献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爱心,那么每个人都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份温暖,一份成功,一份惊喜。
    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那些拥有爱心的人才能发现,才能感受,才能交流。一个人如果能把爱心当做一种力量来运用在自己的人生中,那么无论遇上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就都能战胜,对于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递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种邮件分送到每个家庭,这工作又辛苦,又平淡。就是这个在平凡岗位上的邮递员,却获得了日本“终生成就奖”。因为他从事邮递工作25年,在这期间从未缺勤过一天,他的工作态度和表现始终和第一天到职时的做法一个样,不管狂风暴雨、天寒地冻,甚至在几次日本大地震的灾难当中,他总是能够准时地将信件交到收件人的手里。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是什么力量让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地将一件极为平凡的工作,变成一项伟大的使命?这就是爱心。他说他最喜欢看到收件人接收到远方亲友寄来的书信时脸上那种无比喜悦的表情。“只要一想起那令人感动的神情,即使再恶劣的天气,再危险的状况,也无法阻止我完成任务的强大决心。”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只要你给它爱心,它就有了意义。爱心可以使生活闪光,可以使平凡的事业辉煌。这位邮递员有了爱心,就连收信人脸上那种喜悦的表情,也能在身上产生巨大的力量,变成成功的动力。
    成功之路有千万条,条条都是爱心铺成的。无论是成功的事业,还是成功的学业,无论是成功的友谊与婚姻,还是成功的身心健康,都离不了爱心。热爱人生,就会活出人的价值;热爱事业,心中就会充满激情;热爱生活,就会感到越活越有滋味;热爱大自然,就会获得休闲的好心情;热爱他人,就会体味到友谊的珍贵……人可以没有百万家产,也可以没有荣誉和地位,但绝不能没有爱心。爱心能使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渺小走向博大,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失败,多有成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