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成功不难 > 第五节 说自己行的人他一定行

第五节 说自己行的人他一定行

书籍名:《成功不难》    作者:墨玉流书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说自己行的人,他的潜意识会把成功的信念,变成成功的行动;说自己不行的人,他的潜意识也会把他自卑的念头变成失败的行动。
  “信念”二字,如果用拆字法来解释,信——由“人” “言”两字组成;念——由“今” “心”两字组成,我们如果把这四个字合起来一念,就是“今天我心里对自己说的话” 。“我行,我 一定行。”或者说“我不行,我一定不行”。这都是一个人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说自己行的人,相信自己,充满信念;说自己不行的人,不相信自己,就失去了信念。
  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相信自己,充满信念,他成功了;另一个不相信自己,迷信权威,他失败了。前者叫小泽征尔,后者叫弗兰克林。
  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在欧洲参加音乐指挥家大赛。他拿到评委交给他的乐谱后,稍作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时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评委们都认为是他的错觉,乐谱没问题。面对国际音乐界的权威人士,他难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犹豫。这时他再三考虑,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语音刚落,评委们立刻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弗兰克林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生物学家,1951年,他首先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但因受到“权威”的诘难,竟然承认这个发现是错误的。后来又有两位科学家在1953年重新发现了这一结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弗兰克林由于不敢相信自己,将自己在生物学上划时代的发现拱手让给别人,这是多么痛惜的事!
  小泽征尔不盲目迷信评委,敢于公开挑战权威,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所左右,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正是他的信念在起作用。弗兰克林恰恰是没有经受住信念的挑战和考验,与其说他是被权威打败,还不如说他是被自己所打倒。
  “认为自己能行是正确的,认为自己不行也是正确的。”不论是小泽征尔,还是弗兰克林,他们的结果都是按照他们心里对自己说的那样出现。很多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成功也是如此。说自己行的人,他的潜意识会把成功的信念变成成功的行动,说自己不行的人,他的潜意识也会把自卑的念头变成失败的行动。
  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的:
  如果你认为被击败,那你必定被击败。
  如果你认为不敢,那你必然不敢。
  如果你想胜利,但你认为你不可能胜利——
  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胜利。
  如果你认为你会失败,那你就已经失败了。一个人的“认为”,就是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说自己不行的人,爱给自己说丧气话,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总是为自己寻找退却的借口:“我作了很大的努力,已经没有希望了!”“我脑瓜笨,不是学数理化的料。”“我天生就是个笨蛋!”等等,殊不知,这些话正是自己打败自己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说自己行的人,在积极心态的支配下,不论遇上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小仲马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说明。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小仲马,年轻时喜欢创作,头几年写的作品统统被编辑退回来。他父亲大仲马怕儿子受不了打击,便建议说:“你如果能在寄稿时告诉编辑你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免让那些编辑把他与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小仲马面对那些冷酷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没有沮丧,他对自己说:“我能成功,一定能成功!”这些激励自己的话,排除了失望、犹豫等消极因素的干扰,使他在积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地推动他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去完成使命。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知名的老编辑。这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过多年的书信来往,他发现《茶花女》投稿人的地址和大仲马的地址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他带着这些疑问去拜访大仲马。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你为何不在你的稿子上署上你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不解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自己真实的高度。”
  小仲马的话充满了自信,难怪他能够把自己生命里的能量和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出来,化成强大的创作动力,使他奇迹般地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前进。
  可见,自信的产生是自我意识的选择。一个人可以选择成功的自信,也可以选择束缚自己的自卑,这一切全由人自己来决定。如果你想选择自信,我建议你先弄清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一条一条记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身上拥有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当你弄清了自己的强项,选择和发挥自己最擅长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优势潜能时,就自然产生了自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处于什么境地,自信者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就像当年有人问康拉得·希尔顿何时得知自己将会成功时,希尔顿说,当他还潦倒困顿到必须睡在公园的长板凳上时,他已经知道自己以后将会成功。因为那时他不但有了希望,有了成功的意识,他还看到自己身上具有经营管理的能力。
  有的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呢?原因是他们两眼老盯着自己的弱项,遇事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相比较。原本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越比较就越产生自卑,越产生自卑,就越觉得自己不行,越觉得自己不行,也就越瞧不起自己,越瞧不起自己,成功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一定别人走的路你也走得通,不一定别人走不通的路,你就走不通。与其盲目地跟在别人的后面说自己不行,还不如仔细想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信心十足地对自己说:“我行,我一定行!”
  


第一节 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
  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他动物只长有两只眼睛,而人却长有三只眼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吧!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另外两只眼睛看到的更多、更远、更深刻。
  据说,孔老夫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国家饿了很多天,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便让颜回煮饭给大家吃,饭刚煮好,孔夫子发现颜回悄悄地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兴,便把颜回狠狠训斥了一顿。颜回委屈地说:“我看见饭里有一块脏东西,我怕被别人吃了,于是我就自己把这块脏米饭吃了。”
  这件事使孔老夫子发现了人存在偏见和主观臆断,看到了自己观察事物的盲点。他曾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不到的事情,遇事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这就会发生许多误会和错误。”从此,孔老夫子对两只眼睛观察不到的地方,再也不敢匆忙下结论了。可以说,他一生的智慧,主要是靠“第三只眼睛”获得的。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盲点?
  这是因为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凡是符合这种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就十分清楚,而超出这个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往往加以排斥或忽略,这是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连赫赫有名的拿破仑有时也犯迷糊。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后,被终生流放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传说他的一位密友通过秘密方法送给他一副象棋。拿破仑对这副精致而珍贵的象棋爱不释手,经常一个人对弈,来消磨孤独和寂寞。
  拿破仑死后,那副曾伴随他5年的象棋,多次以高价转手拍卖,这副象棋的最后所有者偶然发现,其中有一个棋子的底部可以打开,里面竟密密麻麻地写着如何从这个孤岛上逃出的详细计划。
  拿破仑这位曾称霸欧洲的法兰西总统,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征服了许多国家和民族,军功显赫权倾一时,可是最后却被习惯性的单一视角所蒙蔽。这恐怕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如果他能睁开“第三只眼睛”,就一定能看到朋友的良苦用心,发现棋子里的秘密,他也许就不会死在这个孤岛上。
  哲人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那么我们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同样有理由认为,只有一个视角,这个视角是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如果我们能睁开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就能产生不寻常的视角。用这个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就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不寻常的视角观察到的事物虽然与别人一样,但构思出的结果却与别人不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人都能看得到,可是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之前很多人都看到了悬挂在比萨教堂里的油灯来回荡个不停,然而伽利略却从中获得了有价值的发现,经过潜心钻研,成功地发明了钟摆。正像罗丹所言:“真正的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第三只眼睛”还能把一个人思考研究的问题,形成专一视角。这种高度统一的专一视角,能看到被别人所忽略的事物和现象。人入浴使水溢出澡盆,这平平常常的现象,是人人都遇到过的事,为什么阿基米德却从这个现象中找到鉴定王冠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一直在思索 “怎样鉴定王冠”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就形成了他头脑中一个高度统一的专一视角,使他在感知观察任何外界事物和现象时,都纳入这个视角之中,都会和“鉴定王冠”联系起来,从而能够用与普通人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思考“澡盆溢水”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
  “第三只眼睛”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克服思维定式,不会被权威和书本中所说的事物与理论所束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幽默地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探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说出了其中最具独创性、最深刻的东西。你们可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那就是因为,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哲学和数学,爱因斯坦都没有学过。”希尔伯特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的确因为不受习惯思维所困囿,而在研究中睁大了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之中,抓住了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睁开“第三只眼睛”,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许多难做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岁时就创立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他的成功既辉煌又容易,他就是用智慧的眼睛,透过云层,直接看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正像他自己所说:“财富可以靠手去赚,但更要靠脑去赚。”当年IBM公司找他为IBM的新型个人电脑写操作系统时,盖茨手头上并没有现成的程序,但他知道有一家叫“西雅图电脑产品”的小公司有一种操作系统叫86—DOS,他果断地以7?5万美元买下这个系统,加以改写,改名MS—DOS,放到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中。就是这个名为MS—DOS的操作系统打下了后来的微软帝国的江山。现在IBM每卖一台电脑,都要付给微软版税,这项交易被称为是划时代的交易。盖茨就是通过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看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将来会执计算机市场的牛耳,把一个实际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买下后立即卖给IBM 公司。这么简单的交易为什么其他人就做不到?这是因为人们在观察认识事物时习惯于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枷锁,认为这一事物只与那一事物有联系,有关系,而看不到这一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也发生关系,也能联系在一起 。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思考是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本能,在开发人的潜能方面,思考成功与想象成功、相信成功、采取行动成功一样的神奇,一样的重要。一个人要想睁开“第三只眼睛”,就要把自己的思考本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你现在还不善于思考,就先从思维训练开始吧。当你研究和思考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难题时,先想想这个思考对象可以转化吗?改变原样会产生什么结果?有别的东西或别的方法可以代替它吗?如果放大、加长行不行?如果缩小、变短、分割行不行?如果正反、上下颠倒过来呢?或者将它与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又怎么样?遇事你还可以把很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把那些陌生的事物当作熟悉的事物去认识,把熟悉的事物又当作陌生的事物来看待。你只要多用脑去想,多动手去干,就能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这样你即便是一个资质平庸者,也会变得像天才一样,又聪明又有本事。
  


第二节 大家都没做的正是你该做的


   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容易成功。世上每一次伟大的成功,都是先从创新开始的。
  一群老鼠为了求生存,研制出一种机械老鼠来对付出没无常的大花猫。
  这些老鼠每次出洞前,先放出机械老鼠,让大花猫疲于奔命地去追赶,然后它们才一个个钻出洞来,大胆地去觅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老鼠们也慢慢习惯了没有大花猫威胁的生活,每天只要放出机械老鼠之后,便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四处搬运食物。
  这一天,它们还和往常一样,放出机械老鼠后,又在洞中静静等待大花猫离去的脚步声。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大花猫的脚步声越来越远,小老鼠便想走出洞去。可大老鼠说:“等等,今天大花猫的脚步声不大对劲,小心其中有诈!”
  老鼠们又等了一会儿,洞外又传来一阵阵狗叫声。既然有狗儿在附近,那只大花猫一定逃之夭夭了。老鼠们这才放心地钻出洞口。哪想到大花猫居然还守在那里,当它们出来后,全落入大花猫的爪下,竟然无一幸免。大老鼠心中不服,挣扎地问大花猫:“我们明明听见狗儿的叫声,你怎么还敢呆在洞口?”
  大花猫笑着说:“你们都进步到会生产机械老鼠了,我不赶紧掌握几门外语,就该失业了!”
  老鼠研制机械老鼠是创新,大花猫学狗儿叫也是创新,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小小的童话道出了社会生存竞争的激烈,创新的重要。今天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将以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论成败。
  提起成功,就会想到创新,因为它们往往是难以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说成功不难,那就没有任何理由惧怕创新。创新就像一个哲人说的那样:“你只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能跳出传统守旧的观念,将自己思想方式巧妙地变一变,往往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驰誉世界的迪斯尼小路就是这样产生的。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他对园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小路不甚满意,修改了几十次,都不太理想,他只好放下这项工作到国外去度假。
  一天,他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葡萄园门口,发现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只要往园门口的箱子里投5个法郎,便可到园子里随意摘上一篮葡萄,这种任意采摘的方法,吸引了许多过往的人。格罗培斯看了顿生灵感,当即电话通知乐园施工者,在园内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园内小草长出来了,在没有道路的景点与景点之间,游人踩出了一条条小路。第二年他按照踩出的痕迹,铺出了人行小路,这些黄色小路点缀在绿草之间,纵横交错,幽雅自然,美不胜收。后来他的设计获得了1971年国际艺术最佳设计奖。
  人们常说:“创新始于天才。”其实,这话应该打个颠倒,“天才始于创新”才合乎情理。因为创新是天才的本领,天才大都始于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人,他们与大家一样,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敢于创新罢了。人们都说郑板桥是个天才,其实他从小学习书法时,只会临摹名家,要不是妻子的指点,也许他还成不了大书法家呢!有一天晚上睡觉时,郑板桥用手指在肚皮上练字,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写到身边妻子的肚皮上。妻子忿忿地说:“我有我的体,你有你的体,你怎么写到我的体上来了?”郑板桥挨了骂,蓦然有所醒悟,觉得自己不应该停留在临摹别人的形式上,应该有自己的“体”。从此,他既采诸体之长,又弃诸体的既定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板桥体”。
  有人说,创新是发明家、艺术家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普通工作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和能力,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我们不应该漠视自己身上的这些潜能。日本有个家庭妇女,看见晒衣竿上沾有脏物,她就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就牢牢地粘在晒衣竿上。这小小的创意,为她带来了100万日元的发明回报。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新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新的素材遍地都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成功。有位杨老板在国道边上开了个饭馆,生意很不景气,眼看着众多的车辆从门前开过,很少有人光顾。他用打折、送汤等吸引顾客的办法,都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只好关了门,把饭馆盘给一个姓马的老板。这位马老板别出心裁地在饭馆旁边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共厕所,并做了一个不收费的醒目牌子,许多班车司机路过这儿总要停下车,先让旅客们方便方便,顺便再让大家去饭馆就餐。从此饭馆一天比一天红火,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马老板把小饭馆扩建成三层楼的大饭庄。可见,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新路。
  杨老板用传统的思维经营饭馆失败了,马老板用创新的思维经营饭馆成功了。创新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说它难是因为人的思维存在着惯性,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只能采用一种答案,不愿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容易走入误区,陷入失败的怪圈。创新要说容易也容易,马老板在经营饭店时,他不先考虑“ 大家都怎么经营”,而先考虑“ 大家都不做什么”或者“大家还有什么没有做”,然后寻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这么成功的。他在确定研究命题时,首先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创新的突破口。他用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便从知之不多,一下子赶到了别人的前面。
  有许多人难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虑大家都怎么说,大家都怎么干,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种观念并不见得是好事,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从众定式”的盲目性,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考虑多数,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第三节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


  假如你没有自己的目标,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假如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假如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一天,李家兄弟俩在山上打柴,意外地发现了两只老鹰蛋,他俩每人捡了一只,拿回家去放在各自的母鸡窝里,和孵小鸡的鸡蛋放在一起。
  没几天,两家的老鹰蛋都孵出了幼鹰。两只幼鹰的举止行为都跟鸡一样,都咯咯地叫,有时拍拍翅膀像鸡一样只能飞腾几下子。
  有一天,哥哥家的幼鹰抬头仰望天空,看见一只它从来没有见过的老鹰在云中钻进钻出,它问鸡妈妈:“那是什么鸟?”
  鸡妈妈说:“那是老鹰,是最勇敢的鸟。”
  幼鹰羡慕地说:“我希望跟它一样也能在天上飞。”
  鸡妈妈说:“别做梦了,我们是鸡,跟它不 一样。”
  幼鹰听了鸡妈妈的话,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它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是只鸡。弟弟家养的那只幼鹰,渐渐长大了,羽翼也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它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高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狠着心把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拼命地拍打翅膀,就这样居然飞了起来,从此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鹰。两只幼鹰,两种命运,这和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人生是一个道理。有位哲人说:“孩子,你想飞吗?那就顶着风试试你的翅膀吧!”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父亲希望你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你爷爷希望你能接管他的公司;而你的老师又认为你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每当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他们每个人都无恶意,都出于好心,但是他们谁也不管你想些什么,追求什么,他们只认为他们各自提出的主意是最好的。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接受忠告,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只能将这种接受当作有益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途径,而决不能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别人,因为你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者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老头和儿子一样,成为毫无主见的人。这父子俩一天赶着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赶集。赶完集回来,儿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在后面,路人见了,都说这娃娃不懂事,怎么能让老人步行。儿子听了赶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于是有人又说,老头儿骑驴,怎么忍心让娃娃走路。老头儿听了,又把儿子抱上来一同骑。接着又有人说,两人骑一头小毛驴太残酷了。父子俩听了都下来,可是又有人笑他们是傻子,有驴不骑却走路。老头听了,对儿子叹息道:“没法子了,看来我们只剩下一条路了,两个人抬着驴子走吧!”
  假如他们父子俩抬着驴子走,还会招来更多的话。试想人的一生,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一切让别人来操纵,那还有什么活头!
  一个人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就犹如被缚住双翼的飞鸟,即使有飞翔的愿望,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施展才能。我们从那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早期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成功之路。他们不少人曾经在事业选择上受过父母、老师或同事的非难与劝阻,而这些被非难与劝阻的事业,恰好是他们后来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那个事业。
  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时,一位叫佩尔内的教授曾严肃地告诉他说:“你在工作中不乏有热情和善意,但是你缺乏成为物理学家的能力。你为什么不去学习法律、哲学或医学,而要学习物理呢?”这位教授认为爱因斯坦只能做按部就班的工作,只擅于记忆和逻辑,而缺乏物理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因斯坦没有被这位教授的“劝导”所动,他自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估价。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爱因斯坦果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能力。我们想想,如果爱因斯坦听从了教授的劝导,虚心接受,谨慎行事,那么,他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也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杰出的成功者,都具有一种这样的品质,那就是不管别人说些什么,也不管别人怎么阻挠,只要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寅初的父亲擅长酿酒,在浙江一带十分有名。父亲见马寅初聪明伶俐,决心让他光大家业。马寅初渐渐长大后,开始不满意父亲对他人生的安排。17岁时,他向父亲提出要求:“我不喜欢做生意,我要去上海念书。”
  父亲板着面孔说:“你给我听着,你好好地学做生意,念书的事你别指望。”
  马寅初毫不示弱,他大着胆子说:“我就要去念书!”
  父亲十分恼怒,顺手捡起一根马鞭,没头没脑地向儿子抽去。
  秉性倔强的马寅初,再也无法忍受,奋力推开父亲,向着镇外的江边跑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到外边去念书,还不如投江。
  家人把马寅初从水中救了上来。父亲拗不过儿子,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就是发生在19世纪末马寅初投江求学的故事。
  一个人想得到幸福,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心满意足地度过一生,就得认准目标,展翅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远景,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替你做主;如果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到你人生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悔恨自己,也会埋怨别人。
  哲人提醒那些把自己托付或交给他人的人:“如果你的一切都听别人的意见,有人会高兴,但是高兴的不是你。”与其如此,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由自己支配自己的事情,学会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