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成功不难 > 第一节 会翻“铜板”,成功不难

第一节 会翻“铜板”,成功不难

书籍名:《成功不难》    作者:墨玉流书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到今天为止,你拥有的想法和你选择的心态,造就了现在的你;从今以后,你拥有的想法和选择的心态,将造就一个未来的你。
  人人都随身带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法宝”,这个“法宝”就是能由自己控制的心态。被誉为成功学大师的拿破仑·希尔、著名心态学家克里曼·斯通都把人的心态比作铜板。铜板有两面,一面写着“积极心态”四个字,它是人获得成功、健康、幸福、财富的源泉;另一面写着“消极心态” 四个字,它能剥夺人生活中最宝贵、最美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
  善于把“铜板”翻在积极心态一面的人,就是乐观者。乐观者能把平凡的小事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工作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难以成功的事变得容易可行。
  常把“铜板”翻在消极心态一面的人,就是悲观者。悲观者总是把苦难写在脸上,总是把烦恼挂在嘴上,总是把忧愁闷在心上。他们把一切都看得很悲观,很黑暗,遇事畏首畏尾,毫无自信,即使把成功送上门来,他们也会退避三舍。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说到底,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差异。但就是这小小的差异,往往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
  据说上世纪50年代,北方的一家大医院同时来了两位患者,他们都怀疑自己患了肺结核病。经过医生的检查化验,结果出来了,其中一个真正患有肺结核病,而另一个只是由于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是由于这位医生的一时疏忽,写错了他们的化验单。那个真正患有肺结核病人的化验单上,写着“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而那个没有患肺结核病人的化验单上,却写着“患有肺结核病”。没想到这两张小小的化验单却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那个真正患有肺结核病的人,认为自己身上没有结核病,心情一天比一天好,积极的心态,唤醒了免疫功能,两年后,身上的肺结核不药而愈。而那个没有患肺结核的人,心里老认为自己身上患有肺结核病,过度的担忧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两年后真的感染上了肺结核。可见心态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学会控制心态,就等于学会驾驭生命,不懂得调整心态,很容易酿成悲剧。
  成功是一种态度。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自己积极心态的指导。有了积极的心态,成功就变得容易了。安德鲁·卡内基年轻时既无资本,又无钢铁专业知识和技术,他为什么能白手起家成为举世闻名的钢铁巨子?就是积极的心态使他从贫穷和阴暗中崛起,成为他建立“钢铁王国”的主要资本。他深有感触地说:“一切的财富,一切的成就,最初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念头就是人的想法。人的心态就是由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左右人的成功和失败。在陕西的一所重点中学里,有两个同时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一个姓张,一个姓杨,结果事与愿违,他俩都被普通大学录取。姓张的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不等于失败。他决定先努力完成普通大学的学业,然后再报考清华的研究生。这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普通大学四年里发愤学习,在人生这个关键的读书阶段,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普通大学毕业后,果然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
  姓杨的这位学生没考上清华,自认为是失败者。在普通大学里不思进取,再也不像中学时代那么勤奋,那么努力。结果这个学生白白地浪费了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求知时光,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有人说,改变心态是很困难的事。这话也对也不对。应该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一句:只要学会转换想法,就易如反掌。
  世人都说:“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不会翻“铜板”的人,总是习惯于去想那些不如意的事,常常忘记那一两件如意的事。会翻“铜板”的人,总是把八九件不如意的事丢在脑后,常常去想那一两件如意的事。常有人向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讨教长寿之道,于右任先生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语。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
  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于老先生常想一二如意之事,换来了心灵的舒展,换来了豁达大度的成功人生。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会翻“铜板”,说白了就是会转换想法。时运不济,每个人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另一种就是活得更起劲。北京海淀区有一家姐妹俩,都是下岗工人。姐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纺织厂工会工作,妹妹高中尚未毕业就顶替母亲进厂当了纺织工。下岗后,姐姐认为自己运气不佳,见人就说:“我现在是个失去工作的失败者。”有时碰上合适的工作,也不想去争取。妹妹虽然学识和才干比不上姐姐,但她会转换想法,她常对母亲说:“我不是失业的纺织工,我是个有许多工作等我去选择的人。”她下岗后当过清洁工,站过柜台,参加过职业培训。后来考进一家大宾馆当实习生,两年后提升为大堂经理。妹妹会转换想法,能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成功的大门就必然会向她敞开。
  如果说,转换想法是从心理上来翻“铜板”,那么“假装”就是从生理上来翻“铜板”。俗话说:“如果想无所不能,那就装出无所不能的样子来。”这个假装,不是装腔作势,吓唬别人,欺骗别人,而是通过精神、举止的变化,感化自己,激励自己。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都认为:“没有身,则没有心。”这说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密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每次心情不好时,如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烦心的事不但赶不走,还会加重烦恼的程度;如果起来跳跳舞,唱唱歌,只要动起来,心情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生理状态是扭转心态的最好的杠杆,对此我深信不疑。每当自己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的时候,或者是遇上挫折心情沮丧的时候,就故意装得很有活力,很有干劲,很乐观的样子。走起路来,我就迈出大步,摆动双手,头抬得高高的,目视前方,走路的样子好像要到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去做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时候浑身上下就像充了电似的,散发出一股活力和热情,心情顿时就进入那种积极状态。你不妨也去试试,当你心情不好时,你就去改变你的举止、精神和语气,心情马上就会改变。
  人的一切都有两面性,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怎样去选择。面对太阳,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对太阳,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阴影。成功是一种心态,心态又是个人的选择。
  到今天为止,你拥有的想法和你选择的心态,造就了现在的你;从今以后,你拥有的想法和你选择的心态,将造就一个未来的你。在迈向成功之路时,你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你只要选择积极的心态,成功的机会就变得俯拾皆是。
  


第二节 打开你的“油井”


  所谓天才,就是那些将自己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人。如果你能打开自己的“油井”,充分发挥自己身上的潜能,你就是天才。 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潜伏着谁也看不见的才能、智慧和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潜能。人的潜能好比一座很大很大的冰山,这座冰山的最大部分是隐藏在水面下,几乎占整个冰山的95%。研究潜能的科学家认为,一般人只用了脑细胞的5%,爱因斯坦也只有10% 脑细胞在工作。因此,我们要记住这么一个事实:任何时候脑子中的大部分细胞,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也就是说人的潜能尚有95% 还未发挥出来,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遗憾的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到离开人世,还弄不清自己身上有多大的潜能,真正发挥了多少。据说很早以前有个贫穷的印第安人,在俄克拉荷马发现了油田,一夜之间变为大富翁。他买了一辆豪华的卡迪拉克轿车,每天让两匹大马拉着豪华的轿车在小镇上行驶。他坐在轿车上希望看见每一个人,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看见他。他待人和气,常常喜欢向路人夸奖他的两匹大马:“你们看看这两匹马多有劲!” 可是当地一位机械师心里明白,这辆豪华轿车的引擎没一点毛病,只是这位印第安人不知道插进钥匙去发动它,车上有上百匹马力闲置着,他却用两匹大马来拉。当大家嘲笑这位用马拉汽车的印第安老人时,你可曾想过自己?你身上有比那辆豪华轿车更大更大的“马力”,是充分发挥使用了它,还是把它闲置起来,却成天喊着“我不行”、“我很笨”、“我天生就是这个样”?人的潜能就像埋在地下的油,开采出来是金子,不开采就一文不值。
  地球上的油这一代人不去开采,还有下辈子人去开采,可是人身上的潜能如果不去开发,它会永远地消失。你想想,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浪费、最大的悲哀?有位哲人说得好:“什么是人生的不幸?是那些带着从未演奏过的乐章走进坟墓的人,因为那些乐章往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旋律。” 你如果认为你不行,你很笨,这既不怨天,也不怨地,既不怪爹,也不怪娘,只怨你没有打开自己的“油井”。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降临人世时,条件都是相同的,并无优劣之分,都同样地孕育着同样多的脑细胞。后来由于受到不同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和奋斗过程的磨炼,给予大脑不同质量的刺激,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爱迪生上小学时是班里成绩倒数第一的劣等生,有谁能想到他竟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发明大王,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成功并不神秘,就是从小爱动脑,爱提问,爱钻研,在不知不觉中磨炼了他科学研究的脑细胞,激活了他的潜能。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的突出表现也不是天生的,都与充分发挥潜在的运动神经功能分不开。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超出常人,也就是因为他们有激活自己“创造细胞”的能力。
  人不激不奋,人不激不活。人的潜能往往就是通过激奋、激活、激发出来的。我们看足球赛时,足球场上红牌罚下一个后,10个人打11人,往往这10个人的劲头很容易调动起来,常常会弱者胜强者,少数胜多数。据说有位40多岁的妇女,带着儿子上街,突然儿子被一辆小轿车压在下面。这位妇女情急之下,猛用双手推翻轿车,救出了儿子。这位妇女平时别说推翻轿车,就是想挪动它一下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但是在救儿子的那一瞬间,她竟然爆发出比平时大几十倍的力量来,这就是人在高峰状态下激发出的一种潜能。研究人类潜能的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研究表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明:当一个人受到激励时(自觉的激励更加有效),他的能力可以发挥70%~80%。对此,我们不少人都体验和感受过。有个长得又矮又瘦的小女孩,老师说她唱歌五音不全,便把她排除在学校合唱团门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地唱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 “唱得真好!”坐在不远处的一位白发老人说,“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第二天,小女孩来到公园时,那位老人还坐在原来的椅子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小女孩唱了一首又一首。老人边听边鼓掌,临走时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 整个假期,小女孩天天到公园来唱歌,老人也天天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听着。 10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姑娘,变得又聪明又美丽,因为歌唱得好,参加了市里的业余合唱团。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于是,特意到公园里来找她。听人说,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一个知情者告诉她,老人是个聋子,都已经聋了30多年了。她听后恍然大悟,想起老人在公园里听歌的神态,她好感动好感动,要不是这位老人的激励,她也许永远也迈不进合唱团的大门。这件事让她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在能力,对自己更加有了信心。后来她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位歌唱家。不激不出上品,不激不出神奇。
  每个人深藏在潜意识里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遇到挫折、困难时,这种力量就会从潜意识中苏醒,产生出潜能,许多智慧的火花,奇特的设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美国科学家弗罗斯特教授是个盲人,一点也看不见他终生热爱的天空。朋友们无不为他惋惜,但他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虽然眼睛失明,但我的大脑还好使。”
  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智慧之眼看清太空的奥秘,经过25年的拼搏,硬是用数学方法,推算出太空星群及银河系的活动规律。弗罗斯特就是利用自己所处的逆境,激发出极大的潜能,使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上的,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充分地发挥它,勇敢地激活它,你想要多聪明,就有多聪明,你想要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能力。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他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谓天才,就是那些将自己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人。如果你能打开自己的“油井”,充分发挥自己身上的潜能,你就是天才。


第三节 把“野梅子”酿成“果汁”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只从他获得多少成绩来衡量,还应该把他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困难,享受了多少乐趣计算进去。
  一提起成功,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三更灯火五更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名言来。
  从古到今,人们把老祖先留下的这些话,视为“成功的必由之路”,谁也不曾怀疑过,因为这些都是名人所言,名人所为,何况苦读的代表者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最终也有所成。
  我们不否认吃苦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它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吃苦不等于成功,它与成功虽有很大的关系,但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成功是一种态度,如果夸大了吃苦的作用,势必会给人留下成功太难太沉重的阴影。
  记得我们小时候,一伙娃娃比赛吃山里采来的野梅子,刚咽下一颗,个个叫苦连天,从此见了野梅子不是皱眉,就是口吐酸水。前几年有人把野梅子研制成果汁,人们不但认识了它的营养价值,还尝到了它的香甜可口。在成功的道路上,吃苦和吃野梅子一样,如果闷着头苦读苦干,成功不但会变得越苦越难,甚至还会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扔掉。如果学会把苦涩的“野梅子”酿制成“果汁”,苦会变甜,成功会越来越容易,即使遇上挫折逆境,也能从苦难中感受到乐趣。
  有位身患癌症的少女,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她,折磨着她,可她依然平静地面对癌症,写下了一篇篇散文和一部长篇小说。这位少女把人生的“野梅子”制成了甜美的“果汁”,天天与自己作品里的主人公在一起享受人生,感受快乐。她在病痛中尝到了人生的乐趣,又在乐趣中走向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思想的影响,习惯把成功之宝,全押在“苦”字上,结果赢家只是极少数,而输家却是绝大多数。许多家长望子成龙,许多教师希望学生考上高分,一味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只会给学生心理上增加成功的难度,很难产生“过度的学习效应”。
  很早以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就不赞成苦读,他说:“读书无兴趣,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及。”他还说:“不睡觉,只会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哈佛、剑桥的中国男孩和中国女孩,清华、北大的那些学子,哪个没吃过苦,哪个没熬过夜?是的,这些走向成功的学生在上中学时,每天早上月亮还在天上的时候就背上书包去上学,晚上月亮都已经挂在天上的时候才能往家走,他们都是很难见到太阳的人。在外人眼里,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实在太辛苦了,可他们并不这么想。曾经在北大、东京大学读过书的王欣华说:“有了兴趣,就有了读书的乐趣。没有读书的乐趣,读书就会变成世界上最枯燥的劳动。”这些学生的学习,既不要家长逼,也不要老师压,全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读书有了兴趣,苦和累就会变成甜美的“果汁”。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发表过100多部小说,他白天同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晚上常和朋友们聊天谈心。有位朋友问他:“你长年累月地苦写,怎么精神仍然这么好?”
  大仲马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你天天钻在书房里,那是怎么回事?”
  大仲马说:“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样生产梅子的吧。”
  大仲马把写作当作乐趣,当作很自然的事,所以他就感觉不到苦。无论做什么事,你把它当作很自然的事,不要在行动之前就设想出许多负面的结论,做起来就容易多了。有位80多岁的老奶奶进城去看望在抢险救灾中受了伤的孙子,公路被洪水冲断了,老奶奶只好沿着山上的小路步行100公里来到城里。孙子惊讶地问:“奶奶,这么远的路,您是怎么走来的?”
  老奶奶笑了笑说:“如果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觉得不容易,需要勇气什么的,但是走一步路,心里就觉得很容易,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路也就走完了。”
  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老奶奶的话耐人寻味,道出了成功不难的奥秘。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困难。做任何事情,你想着轻松就会轻松,你想着艰难就会变得艰难,苦不苦由你自己来选择。正像曾国藩所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人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但许多时候,人们并不明白成功的真正含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除了按照自己计划的时间不断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外,还要享受拼搏过程中的乐趣。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只从他获得多少成绩来衡量,还应该把他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困难,享受了多少乐趣计算进去。成功就像爬山,那些会享受爬山过程的人,一路拾级,到处有得。他们灌清泉,淋瀑布,玩奇石,观庙宇,朝观日出,暮看夕阳,发思古之幽情,赏造物主之神功。这样的人,登上山顶,免不了筋骨疲劳,但是,更多的是自己精神获得了愉悦。可那些不会享受爬山过程的人,一路所见是顽石、野草、沟壑和崎岖不平的小路,尽管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登上了山顶。论成功,前者是有效的成功,而后者是无效的成功。前者像旅行家一样,总是把一路的辛劳提早算作是自己必须花消的旅费,他们既到达了目的地,又享受到爬山过程中的乐趣。而后者,只尝到了苦,永远也感悟不出成功的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中的函数。
  


第四节 天天有希望


  没有希望的人,就像没有舵手的船,这船只会在大海中漂泊,但不会到达彼岸。 人活着,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外,还需要有希望。希望是催促人向前的动力,也是生命存在的最主要的激励因素。据说在鲁西南深处有个小村子,出了不少大学生,四邻八县的人都把这个村子叫“大学村”。这个村子广出人才,原因何在?记者去采访,可是村子里谁也说不清楚。要说知道其中原因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最早在这儿教书的老师。这位老师曾在大学里教过书,后来不知何故被下放到这个村子里来教小娃娃。
  村子里的人说,这位老师不但书教得好,还能掐会算,预测学生的未来。原因是有的学生回到家里对大人说,老师说我将来能当作家;有的学生对大人说,老师说我将来能当科学家。不久,家长们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大不一样,个个变得勤奋好学了。 10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学生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凡是过去说自己将来能当作家、能当科学家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位教师退休时,又将自己的秘密传授给接他班的老师,接他班的老师又用这个方法来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士说:“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满怀希望就会成功。你真诚地希望某种结果,就可能得到它。你希望行为善良,你便会为人善良;你如果想富有,你就会富起来;你希望博学,你就将会博学。”有什么样的希望,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一个人满怀希望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的人生才会有惊人的闪光,那些不可能的事,也才会陆续地变成可能。生命的本身就是由一连串希望组成的,包括对健康、对学业、对事业、对财富、对婚姻、对交友的希望等等。就拿健康来说吧,有的人跑遍了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而通过扭秧歌、吼秦腔不医自愈,这就是希望产生的神奇力量。去年我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位大西北的老乡,5年前医院诊断他患有癌症,据医生说他的生命期限最多是6个月,他从医院回来,茶不思,饭不想,心里痛苦了好一阵子。后来一想,既然病已经得下了,发愁害怕也没用,还不如想吃就吃,想唱就唱,想扭就扭,痛痛快快地活上6个月。
  从此,他每天早上去公园扭秧歌,晚上又到渠坝上吼几段秦腔,天天如此,雷打不动。过了半年,他不但活得好好的,还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3年后又去北京检查,医生诊断他的癌症消失了。这个真实的事例,再次证明:生命之火能为神奇的希望而燃烧。人有了希望,生命就会变得强劲起来,能使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一个人无论得了什么绝症,只要有一口气,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人常说,患癌症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最倒霉的事。其实,没有希望的活着,那才是最坏最坏的事情。在美国一家医院里,有位患癌症的大老板,已经病入膏肓。家人为他请来一位很有名气的教授。教授想用心理疗法来给他治疗,便问病人:“先生,你想吃点什么?”病人摇摇头。教授又问:“先生,你喜欢听音乐吗?”病人又摇了摇头。教授接着又问:“那么你对听故事,说笑话,或者是交女朋友,有没有兴趣?”病人用一种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没有兴趣。”教授想继续问下去,可家人在一边赶紧说:“教授,没有用,他健康时都没有什么爱好,就甭说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教授听了之后,神情一下子忧郁起来,他叹了口气,转身走出病房。家人追了出来很担心地问:“教授,是不是不好救了?”教授说:“我医治过成千上万的病人,每次我都是全力以赴,但这个病人我是彻底地没有希望了,因为他是一个失去希望的人,对生活没有什么留恋,也不会有信心活下去的,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他的病。”这位老板有豪华的别墅,有高级轿车、汽艇,有花不完的美元,他应有尽有,可就是缺少了一样——希望。没有希望的人,就像没有舵手的船,这船只会在大海中漂泊,但不会到达彼岸。人的美好一生,是由一天接一天的希望日子所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认为:天天做同样的事,上学——放学;上班——下班。今天是昨天的翻版,今年又是去年的重复,觉得日子过得太平凡,太单调,太没意思。产生这种想法和感觉的原因是缺少希望的缘故。如果每天能给自己一个希望,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的学习、工作就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是量的积累,成功的前奏。人有了希望,就觉得这一天活得很愉快,活得很充实,活得有意义。对老年人来说,只要抓住希望,生命就不会提早枯竭。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期待,小小盼望,无论是去图书馆读书,还是去公园散步,就连栽盆吊兰,去看望老朋友,都孕育着希望。别小瞧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希望,只要有点意义,都是美好的,都值得去努力,去实现。
  希望行动,对青少年尤为重要。如果你想成材,那就从希望行动开始吧!每天早晨无论是升完国旗,还是做完早操,用一两分钟时间,面对东方升起的太阳,默默地给自己一个希望。小学生也可以由教师组织进行,但每个人的希望,必须要来自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我今天要记住三个英语单词。” “我今天要把昨天做错的那道数学题弄明白。” “我今天要学会用纸摺小燕子。” “我今天要向同桌认错,今后不再欺负她。”……还可以把自己的希望写在日记里,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这样坚持下去,你不但天天有进步,还可以通过行动、体验等内化过程,增强成功的信念。我敢说,一个小学生,只要学会天天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希望,1年后会变成一个可爱的孩子,3年后就会变成一个优秀少年,坚持10年、20年,就会有惊人的变化,即使成不了“家”,出不了“名”,最起码也会成为一个能驾驭自己的成功者。希望是你迈向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你不断向前的力量。你只要把一个个美好的希望锁定,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接近目标,这时你会感到,不是你在走向成功,而是成功在向你走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