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日月明 > 第七十二章、朝廷换帅

第七十二章、朝廷换帅

书籍名:《日月明》    作者:离尘乱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定那一战,朱棣以退为进,赢了个满堂彩,却让久经沙场的耿炳文输得很难看。
  当然,其实耿老爷子并没有输,他只是运用了一个让朝廷看起来很是无光的战术,以守为攻。
  以守为攻,占城固守,等待时机,出奇制胜。原本这个战术也算是兵家上策,可在朱允炆当政的朝廷里,没有人能替他说话。
  他的退守,被朝廷看作是胆小怕事,不敢迎战,所以真定城在耿炳文的守卫下还完好无损,可一道圣旨传来,却说他指挥不利,大败而归,命他择日班师回朝。
  在临离开真定之前,耿炳文站在城楼之上,迎风北望。深秋的北风撩起他的战袍,在风中发出悲怆的声响。
  想他耿炳文跟随先帝征战沙场数十载,没想到,到头来,却是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可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算输了呢?
  副将见他神情悲戚,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可皇命难违,抗旨不得。
  “将军,将士们都已经列队完毕,我们该启程回京了。”
  耿炳文闻言蹙了眉头,将双手放在冰凉城墙之上:“朝廷派来接替老夫位置的人是谁?”
  副将答道:“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耿炳文眉头皱得更深,半晌之后才深深叹息一声,“幼主昏庸,天助燕王。”
  他知道自己这一走,不只是真定,或许千里之外的应天,也守不住了。
  因为这个李景隆,他太了解了。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虽精通古学典故,却跟黄子澄齐泰一样只会纸上谈兵。如果不是投了个好胎,有个名震天下的老爹,他这样的膏梁竖子怎么可能年纪轻轻就加官进爵,掌握兵权?皇上怎么能将天下大任交给他呢?
  不过这一点耿老爷子就想错了,把北伐的重任交给他,并不是朱允炆的意思,而是黄子澄一再游说的结果。
  话说,当初让耿炳文带兵北伐,不也是黄子澄说的吗?那时候,他还说什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之类的豪言壮语,让朱允炆相信让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出征,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可真定的战报一传来,他就慌了神,生怕朱允炆怪他荐人不清,忙又在朱允炆面说什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就是说,廉颇都有老了不能用饭的时候,何况是耿炳文。尽管耿炳文年轻的时候是一员猛将,可现在毕竟年纪大了。所以才会行动迟缓,贻误战机。
  其实更深层一点的意思就是,耿炳文打了败仗跟他这个当朝太傅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当初推荐他的时候可没想到他已经老到连仗都没法打的地步。
  朱允炆有些不悦,但碍于他的身份也没说什么,只是将目光直接掠过他看向旁边的齐泰,问他可有更好的将帅人选?
  可黄子澄哪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啊?还没等齐泰发话,他就抢先一步开了口,力荐曹国公李景隆。
  对于这个李景隆,朱允炆对他的印象并不怎么深,他唯一记得的,就是他乃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
  李文忠的母亲,是先帝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跟朱标、朱棣等人都是亲表兄弟,而他的儿子,跟朱允炆、朱高炽,自然也是表兄弟——虽然表得有点远了,但都还算是没出五服的亲戚。李景隆见到朱棣,也是要叫一声皇表叔的。
  李文忠十几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喜爱,被封为曹国公,死后更是追封为歧阳王。而作为长子的李景隆在父亲死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接替他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而且受命在湖广、陕西、河南各地练兵。在他这个年纪,也的确算得上是年少有成,风光无限。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背景,和轻而易举担当重职的经历,让他如同一只螃蟹,从来都是横着走路,鼻孔里看人,所以满朝文武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对于百官的评价,朱允炆多多少少有些风闻,所以当黄子澄说起他的时候,朱允炆的眉头直接就皱了起来:“朕怎么听说这个曹国公品行不怎么好?”
  黄子澄一听,忙上前一步答道:“皇上,咱们这是选将打仗,又不是考状元,能打胜仗那才是最重要的。再说了,古往今来的名臣大将,大多都有些恃才傲物。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景隆的父亲可是当年先皇打天下时最为倚重的大将李文忠,这父亲的谋略他就算不能全部继承,至少也能继承一半吧?而且目前满朝文武之中,就属他最年轻有为,这些年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也没出过什么纰漏。真定之战会失利,就是因为耿老爷子年纪大了,作战保守,不敢迎敌。但李景隆不同,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胆识,有魄力,派他出征,定能水到渠成,大胜而归。”
  一席话说下来,朱允炆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目光不由自主又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齐泰,想知道他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齐泰见他看向自己,忙躬身行礼道:“皇上,太傅大人的话有道理。微臣也认为,派李景隆出征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齐泰想说的是,他刚才一直没有出声,把满朝文武都筛了个遍,实在找不出有更好的人选了。因为,有能力跟朱棣抗衡的大将都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实在是一将难求。像耿炳文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败走麦城,或许换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毕竟,新皇当政,也需要一些新鲜的血液来增加朝廷的活力。
  而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当初一心想要杀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交给孙子一个好管理的朝廷,让他做个太平皇帝。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的做法会将孙子推向一个无人可用的绝境。
  于是,在齐黄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朱允炆也对李景隆充满了信心,大手一挥,又给了他三十万大军,并且允许他接受耿炳文的军队。
  用黄子澄的话说就是:“我就不信十个打一个,还打不赢。”
  我真的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黄子澄那书呆子会那么坚持人多就会胜利?
  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派李景隆去讨伐朱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家跟朱棣有着血海深仇。人的心一旦被仇恨点燃,那将是足以毁天灭地的力量。
  说起来李景隆跟朱棣的深仇,还要从七年前震动朝野的马场案说起。
  当年因为朱高炽无意间发现了应天城外的猎马场,然后牵扯出马场的幕后老板竟然是李景隆的亲弟弟李景琛。他利用职务之便,买通各阶官员,用中原普通马匹换掉了北蒙进贡的战马,以猎马赛马之名牟取暴利。那场案件牵扯官员甚多,而李景隆作为李景琛的亲哥哥,不可能对马场之事毫不之情。
  所以朱元璋得知此事,大为震怒,下令将李家一门下狱候审。后来还是李景隆的祖母,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姐拖着一把老骨头,跪在御书房外声泪俱下求情,让朱元璋看在过世的李文忠份上饶李氏一族性命,朱元璋才松了口,只将李景琛一人砍了脑袋。而因为这件事,李家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再回复不了以前的风光。而且因为最疼爱的幺孙被杀,李景隆的祖母气急攻心,也一病不起,不久便驾鹤西去。
  虽然亲自主理马场案的人是蜀王和宁王,但李景隆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朱棣和朱高炽,所以他仇恨的矛头直接就指向了北平燕王府。
  之前朱允炆决意削藩,让黄子澄派人分别前往周、齐、湘、代、岷五王藩地抓人,去开封周王府的就是他。因为周王是燕王一奶同胞的亲弟,为人也没什么过失,黄子澄怕别人搞不定,于是派了李景隆去。而李景隆也没让他失望,干得相当漂亮。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当时带了不少军队,以备边为名,突袭周王府,周王根本就没有准备,如果这样的事他都做得不漂亮,那他就真没用了。而且,周王跟燕王是一个妈生的亲手足,当初因为朱棣,害得自己的弟弟被砍头,现在,正是报仇的好时候。而且先帝已经驾崩了,他们李家也已经失宠那么多年了,现如今新皇登基,正是他表现自己的好时候,他还不卯足了劲儿干点漂亮的事出来,让朱允炆对他的看法改观?
  于是,综合以上几点因素,突袭周王他做得很漂亮,也让黄子澄很满意。于是在这次北伐荐将的时候,他才说出了李景隆的名字,并让朱允炆相信,派他去肯定能够马到功成。
  公元1399年农历八月三十,朱棣才刚带着军队回到北平,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应天洪武门外,朱允炆正在为那征伐燕王的五十万大军送行。
  出征的场面隆重非常,将士们仪仗整齐,衣甲鲜明,时辰一到,金鼓齐鸣,乐声大作。李景隆满面红光,春风得意,上前接受帅印。齐泰黄子澄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就连凯旋而归后在哪里设庆功宴,他们都想好了。
  可跟着李景隆出征的将士们可没那么乐观,朱棣的所向披靡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连久经沙场的耿老将军都打了败仗,这次换他这个只练过兵没打过仗的公子哥儿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很多将士心里都在想,要是有机会,直接倒戈跟随燕王都比跟着李景隆送命的好。
  当然了,别人是不是这样想,我不知道。但有一个人,绝对是这么想的。那就是三军总指挥,张麒。
  按道理来说,就张麒跟朱棣的关系而言,朝廷应该让他避嫌才对,没想到这次却反其道而行,让他做了李景隆的副将,出征北伐。难道朝廷没有大将可用都到了这个地步了?
  其实不尽然。朝廷让他出征自然也有他们的理由。一来张麒跟朱棣相交多年,对彼此都比较熟悉,所以派张麒去,比较能摸清朱棣的战术。二来,因为朱高炽借省亲之际刺伤岳父,挟持张云舒逃离应天之事,张麒已经扬言跟朱高炽那臭小子势不两立了,派他出征自然也不会担心有什么问题。
  不过,就是不知他们要是知道张麒在出征前给老婆交代了什么,会不会气得吐血?
  但不管怎么样,李景隆依然手握帅印,翻身上马,带领着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几日之后,他便到了山东德州,在德州对耿炳文留下的大部分军队进行了整顿,又火速在山东附近调集兵马,一共合军五十万,进抵河间。并且一改耿炳文以守为攻的战略,摆出全面进攻的架势,准备全力以赴,直捣北平。
  消息很快传到北平,朱棣手下的将士一听朝廷派了五十万大军,都有点心慌。虽然他们深信以朱棣的谋略不会输给李景隆,但对方的人马的的确确比他们多了好几倍。
  这个问题朱棣不是没考虑到,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军心,其次就是要想办法增加兵力。
  想到这里,朱棣立刻让人去打探,朝廷这次派来的人是谁。
  探子回来说是曹国公李景隆。
  朱棣当即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李景隆那小子。朝廷是真的无人可用了么?难道他们想看赵括自坑?”
  所有大将士一听,均是面面相觑,不知他为何这么高兴。
  “赵括?朝廷还派了个叫赵括的来吗?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朱能率先出声,边说还边用手肘碰了碰一旁的张玉,“你认识吗?”
  众人闻言都忍俊不禁。
  张玉没好气的白他一眼:“叫你平常不看兵书,王爷说的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军。”
  “战国时期的将军?”朱能撇撇嘴,“那关我们什么事?王爷你没事儿说他干嘛,咱们现在要对付的叫李景隆。”
  朱棣摇摇头,哭笑不得。朱高炽更是一个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沐晟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只能拍拍他的肩,道:“那个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家伙,带了四十万大军出征秦国,却大败而归,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国坑杀了。王爷的意思,应该是说这个李景隆跟赵括一样,是个不中用的纸老虎。”
  “沐晟说得没错。”朱棣笑笑,接过话头,“不过这个李景隆寡谋骄横,不知用兵,还不如赵括。所以赵括当初被秦军坑杀四十万,这次他给我们送来了五十万。”
  诸将听他这么一说,才放下心来。而朱棣的话很快经由诸位主将的嘴传到了将士的耳朵里,大家也就对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没那么忌惮了。反而跃跃欲试,想要尝试一下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快*感。
  待离开军营,回到王府,朱高炽才忍不住看向朱棣,问出自己的疑问:“父王,李景隆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
  “炽儿真是善忘。”朱棣摇头笑道,“他不就是李景琛的大哥吗?”
  “李景琛?”朱高炽蹙起眉头想了想,半晌之后才惊讶道,“父王是说七年前因为马场案而被皇爷爷砍头的李景琛?”
  “没错,就是他。李景隆当时也被卷入了其中,但因为他们的父亲李文忠在开国之初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所以你皇爷爷才放了李家一马,只杀了李景琛。”
  朱高炽了然的点点头:“那他这次来是要为李景琛报仇?”
  “报仇?”朱棣冷哼一声,“这两个字轮不到他先说,本王还要找他报仇呢。”
  “父王要找他报仇?”这是啥状况?
  “去年皇上削藩,去开封抓你五叔的就是他,这笔帐等着爷跟他算。”
  朱高炽看他一脸愤怒,忍不住笑起来:“好了,这事儿咱们稍后再说,五叔的仇炽儿替他报就是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兵力怎么办?虽然你说李景隆寡谋骄横,不知用兵,但他带来的那五十万大军,却不是虚数啊。”
  朱棣点点头,刮了下朱高炽的鼻尖儿:“还是我们父子心有灵犀啊。”
  朱高炽赶紧跳开,站到离朱棣三米之外的安全距离:“喂喂喂,我说,不要对我做那么恶心的动作。”
  “恶心?”朱棣双手环胸,挑了挑眉。
  “当然恶心了,我又不是女人。再说了,这里是王府,要是被老娘看到了怎么办?”
  朱棣哈哈大笑:“原来不是恶心,是做贼心虚。”
  朱高炽气得要吐血:“父王,孩儿在跟你谈正事。”
  “我也没说不跟你谈正事啊。”朱棣无辜的眨眨眼,朝朱高炽勾勾手指,“过来。”
  朱高炽不放心:“你要干嘛?”
  朱棣气结:“老子叫你过来!”
  朱高炽捂住快被震得嗡嗡响的耳膜,跟只蜗牛似的的慢腾腾挪过去。
  朱棣耐心不够,直接上前两步,大手一挥,就把他整个人揽到了怀里,抱了个结结实实。
  朱高炽大惊,正要推开他,却听到他的声音在自己耳边响起。
  他说:“炽儿,答应父王,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替父王守住北平。”
  作者有话要说:亲爱的们,我终于重生了!!!!撒花,庆祝,飞吻中……今天开始,恢复更新,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多更一点的!!!亲们快回来吧,潜水的希望还没淹过气儿去,哎呀呀……拎起来离离做个人工呼吸就好了!嘿嘿。话说,离离是真的很倒霉啊。去新加坡没两天就生病了,根本没玩到。回来又发现电脑坏了开不了机,好不容易修好了,昨天开始写文,可好不容易写了一章,电脑一黑,啥都没了,我连想死的心都有了。离离都快哭死了。今天终于可以更文了,我都想死你们了!话说,亲们都还在吧?亲们要相信离离,我对老爹和炽儿的爱是不会允许我坑文的,放心放心!另外,有亲亲问离离这个文以后会不会定制印刷,我想问一下,如果离离定制印刷,会有亲亲买吗?当然了,到时候如果真的定,前二十名买书的亲会有意想不到的奖励哦。嘿嘿。不过还是希望听听亲们的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