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历史的B面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中国历史的B面

第31章

书籍名:《中国历史的B面》    作者:王长华
    《中国历史的B面》章节:第3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由上面可以看到,吕不韦是以经商的思路经营政治,进入官场是为获得更丰厚的利益。而卜式是老老实实地赚钱,而钱财赚到一定程度之后,官职和爵位自然到手。吕不韦和卜式分别从两个不同地点出发,但结果却是不约而同地打通了金钱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身通龙门之法:2.老鼠启示录

由老鼠的生存想到人的生存,并由此而发愤,最终发迹,这似乎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传说,但事实上后来做了秦国丞相的李斯便是这么走过来的。李斯年轻时曾在地方上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此人虽然官职很小,但却有一颗不甘屈居人下的心,总想着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干出一番事业来。据《史记》记载,李斯有一次对两种不同生存状况的老鼠产生了关注之情,一种老鼠生活在厕所里吃的是人屎,一见到人和狗进来就吓得赶紧跑开。另一种老鼠是生活在仓库里,这些老鼠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吃粮食,而且根本没有人去干扰它们。看到这两种情况,李斯大发感慨,说:“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矣。”意思是说,人的贤能和无能就像这两种老鼠一样,那就看个人如何选择生活道路和位置了。由此,他明确意识到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应该像仓库中的老鼠那样,找到一个好去处,占据一个好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李斯辞去小吏之职,只身投到著名学者荀子门下,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去了。学成之后,李斯看到山东六国一天不如一天,而秦国却雄心勃勃,发展势头强劲,便拜别荀子来到秦国,先投身吕不韦门下,后又跻身朝廷,以自己的精明、沉着和抱负,很快便发达起来。后来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为秦王出了大力。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当上了丞相。以后他为秦王出主意,废分封立郡县,焚书坑儒,可以说在秦国实实在在地大干了一番。无论后人对他的功过是非是褒是贬,如何评价,李斯建立功业、不为人下的主观目的毕竟还是达到了。

以鼠比人,从老鼠的生存联想到人,并因此而立下终身志向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许仅李斯一人。然而由这一思路出发,刻苦发愤,誓为跃上龙门而奋斗,从而闯出天下者

又绝不仅李斯一个。比如说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也是这样的人。苏秦后来倡合纵驰骋山东各国,着实风光了一阵子,但他的发迹也是他个人发愤自励的结果。据记载,早年苏秦曾从鬼谷子学习,学成之后他便去游说秦惠王。由于苏秦的说术和说辞还不精,结果游说未果,只好落魄地回到家中。不料,回到家中“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对苏秦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苏秦认为,这种“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的残酷现实都是由于自己事业的不成功造成的。于是,苏秦发誓要做出点成绩让世人看看,此后就产生了“头悬梁,锥刺股”那个著名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揣摩,苏秦胸有成竹地出发去游说各国君主了。对此,《战国策·秦策》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很能看出苏秦当时游说成功的声势: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纵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NDF72

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NC968

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

由这一段洋洋洒洒的描写,你就不难想像苏秦在说赵王成功之后的得意和威风了。更让他悟透人生真理、确信取得高官厚禄的重要的是,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他的老家洛阳,他的父母听说后,“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他的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他的嫂子“NB07B

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当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自己上次落魄回家时表现得那么傲慢,这次却这么谦卑时,嫂子回答,是因为苏秦现在“位尊而多金”。又有地位又有钱,就使自己的亲戚也变成了这个样子,这真让苏秦也感叹不已,“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由这一铁的事实证明,苏秦为跃上龙门,为取得地位和金钱而不惜以摧残自己的肉体为代价,也实在是有他的理由的。

身通龙门之法:3.欲进故退

中国人有崇尚谦逊的传统,在这样的氛围中,锋芒毕露是一大忌讳,甚至被视为一种人格缺陷。作为一个仕途上人,越是急功近利、急于谋求升迁,往往欲速不达,难免招致众人的鄙视和排挤;相反,越是表现得淡泊名利,于升官无甚兴趣,往往名声越大,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有大馅饼突然从天而降,被皇帝请求出山做官。这在中国人看来,早已是一个见怪不怪的极有意味的现象。宋代的种放早在一千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深得此道三昧,操练起来也颇熟练自如,游刃有余。此公虽然名利心切,急于出人头地,但为了更有效地仕进,却先当起了隐士。北宋初年,种放声称放弃了科举仕进之途,来到华山云台观,扮作樵夫,拜访著名隐士陈抟。据说陈抟当即看穿了种放,说:“君岂樵者,20年后当为显官,名声闻天下。”此时种放才20多岁,他放迹山林,自号“退士”,天天练避俗行气之功,表现得极为超凡脱俗,以求身隐而名显。结果,从宋太宗时候起便不断有人上表推荐种放,皇帝也下诏令他进京任事,可种放都托疾谢恩,婉言拒绝了。到真宗咸平五年,过了30年隐居山林生活的种放觉得时机到了,当真宗赐钱10万,绢、帛百匹,遣使前去诏请时,他便来到了京城开封。种放见过真宗,被授以昭文馆直学、左谏议大夫的职位,开始吃皇粮了。不久,真宗赐给种放昭庆坊甲第一所,钱30万,银器500两。这时,种放府门庭若市,来访者络绎不绝,他也逢场作戏,应付一张张陌生的面孔。30年来未曾间断的避俗行气之功也不再坚持了,原先他身上隐士的超然之气早已荡然无存。接着,种放又日思夜想,搜索各种念头和主张写成《议政》十三篇,献给真宗皇帝,以求更高的赏赐。尽管种放仍然表白自己无意仕禄,“置身天子庭”是不得已,但当时已有不少人看穿了种放的作为,说他实际上“视彼山林若桎梏,盖强隐节以沽誉,岂嘉遁之人耶!”当他在朝中混不下去的时候,又告归终南山。但这时种放已经不需要再故意装作隐士了,他豢养几十个家丁,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成了地方上的一霸。

古代为官者走“终南捷径”的多不胜数,因为这是一种既得名声又得实惠的好方法。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小和尚和老和尚念的虽是同一个版本,但念法和念出来的东西却大不一样。“终南捷径”随着人们认识的世俗化发展,到后来,这条避世以求闻达的办法竟成为到宫廷中去避世的借口,汉代著名的滑稽大师东方朔就有“避世朝廷”的提倡,而南朝梁武帝更是在做皇帝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避入佛寺之中,这有帝位而避世,无疑更增加了他在人们心中的砝码和世俗分量。这不能不说是由“终南捷径”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怪现象。

然而“终南捷径”确实只能是个捷径。在中国古代社会,躲入终南山的人一旦被朝廷发现而仍然坚持呆在终南山中的话,那么其结果将会格外悲惨。比如说元末明初的高启,他生活在元明易代之际,由于当时战争不已,政治黑暗,所以他对参政为官十分不感兴趣,对政治权势也敬而远之。他虽身在山野,由于他的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才闻名遐迩,所以朱元璋在称帝建明以后,便派人把高启召进京师。高启被朝廷委派编写《元史》。《元史》编写工作完成以后,朱元璋希望高启能够留下来做官,就授给高启翰林编修之职,负责陪侍太子,教授皇室子弟读经。对于一个热衷仕进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有望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然而对于喜欢在自由自在的山野中生活的高启来说,让他做大官,不如让他去种田更让他感到舒心和惬意。当朱元璋要进一步重用他,决定任命他做户部侍郎时,他却以自己没有为官经验,管理不好天下财富为由而坚决谢辞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赐给高启白金一镒,让他回老家苏州去了。朱元璋对于高启的不赏脸虽然表面没什么表示,但心里却十分恼火。等到朱元璋看到高启为朋友新修的官衙写的贺文后,就以文中对朝廷有大不敬语为由,下令刑部将高启捉捕入京,在南京斩首示众了。从高启的被杀看来,他如果真的是个默默无闻的乡野之人,皇帝朝廷根本不知其名,这也就罢了。而高启偏偏是在不是终南而类似终南的乡间冒出了名声,既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你却死死抱住“终南山”不放,一定不入朝廷、不被皇上所用,那么皇帝老儿对此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从这一点看,高启无疑是走终南捷径而欲跃龙门者的反面典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