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历史的B面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中国历史的B面

第27章

书籍名:《中国历史的B面》    作者:王长华
    《中国历史的B面》章节:第2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不久,“党锢之祸”兴起,李膺入狱,郭泰也遭到通缉。事后他回到山西老家,以授徒为业,从此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再议论朝政得失。这时郭泰还不到40岁,便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划上了句号。当学生和朋友劝他复出时,他已经对东汉政权不抱希望了,他说自己不想去“冒冲风而乘奔波”,只想修身养性,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已。郭泰的聪明就在于他决不意气用事,明知无望而硬作最后悲壮的一搏。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就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他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他与王维友好,王维在内署值班时约孟浩然入内闲谈,恰遇玄宗驾临。玄宗久闻孟浩然之名,当下便让孟浩然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天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更加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意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和平静,这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人生方式。

出处行藏的揣摩:3.顺坡下驴

主动选择政治退隐当然属于明智之举,有时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者,但也不会是完全没动脑筋的。历史上有些人的隐退就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迫于形势的结果。这主要是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过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这类人虽算不得十分聪慧,但知其不可而不为,也算得几分机灵。

北宋开国勋臣石守信在北周时与赵匡胤同掌禁军,彼此视为兄弟,陈桥兵变时,石守信是主要策划人,拥戴赵匡胤登基,他更是态度积极,出过大力。此后,宋王朝面临李筠、李重进叛乱,又是石守信成功地领导了平叛,并因此任同平章事(宰相),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独掌北宋军政大权。事实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石守信有图谋不轨之举,但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仍对他放心不下,于是便在自己称帝的第二年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一次,赵匡胤请石守信喝酒,两人杯来盏去对饮正欢时,赵匡胤趁着半醒半醉,突然对石守信大发做皇帝难的牢骚,说:“将军,你有所不知,这当皇帝实在太难了,我没有一个晚上高枕无忧,一觉睡到天明过。这哪有当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一听这话,不知就里,忙问其故。赵匡胤说:“你想想看,这天下人想做皇帝的太多了!”此时,守信还没有明白赵天子话中的话,误以为皇帝发现有人谋反,就说:“哪个敢对皇上存有二心,我一定协助陛下诛灭他。”赵匡胤听石守信这么说,便微微一笑,话锋一转,说:“比如说你吧,你本人虽然没有异心,如果你手下的人想升官发财,想荣华富贵,他要把黄袍硬加到你身上,你不也得乖乖当皇帝吗?”经赵匡胤这么一说,石守信才如梦初醒,原来他赵匡胤心里放不下的正是自己。这种情况在赵匡胤与石守信喝酒之前,石守信是绝没想到的,这突然而来的问题让本没有思想准备的石守信必须马上作出回答。于是石守信便问赵匡胤:“陛下看这情况该如何做好呢?”赵匡胤面露难色又显得十分豁达地说:“人的一生真像古人说的如白驹之过隙,稍纵即逝。朕以为像将军这样的人不如多积钱财,广置田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实实在在的财产。你本人则放弃兵权,到封地去,每天以歌舞美酒为伴,以此享尽天年。另外,朕决定与你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第二天,石守信便称疾告退,交回朝中兵权,当了个挂名的天平节度使。

辅佐朱元璋起义、灭元到登基称帝的功臣刘基,在明初的朝野中也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谋臣。他聪明过人,能谋善断,朱元璋常把他与汉初张良相比,称之为“吾子房也”。当然,刘基的聪明还在于当朱元璋以他之谋与张良相比时,他也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像张良一样隐退了。可是刘基此时年富力强,愿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继续有所作为,不想半途而废。对此,朱元璋却不耐烦了。有一年天逢大旱,朱元璋令刘基负责祈雨。刘基上书讲了当时朝中的一些弊政,认为这是天久不雨的原因。朱元璋照他的意思做了,但仍未下雨。百官趁机指责,朱元璋也责难不休。刘基明白,此时他已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便趁机告退,回乡赋闲了。朱元璋想到刘基人还不老,在家乡仍有号召力,并且手下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子弟兵,离开朝廷监视会更加危险,便又把刘基召回朝廷,追封其祖辈爵位。刘基当然明白朱元璋的用意,所以当给他本人加爵时,他坚决地辞却了。直到六十多岁时,刘基眼昏齿落,俨然一颓衰老翁,朱元璋才允许刘基回到老家去。从此,刘基蛰居深山,潜形息影,断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惟以饮酒下棋为乐,从不对人讲起他的经历和功劳。家乡的县令几次拜访都被挡驾,表示他只是一介山民,甘愿永远与世隔绝。

明初的另一功臣李善长却不如刘基聪明,他不肯老老实实地隐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协助朱元璋起兵打天下,连朱元璋登基时的具体准备工作都是由他主持的,据说他曾亲自书写“天下太平,皇帝万岁”8个大字,作为登基仪仗队的旗帜,并率文武百官劝进。朱元璋封功臣时把李善长名列第一,他也由此成为明朝的第一任丞相。但朱元璋皇位一坐下就对李善长不放心起来,并开始物色新的丞相人选了。他借李善长与另一权臣杨宪闹矛盾,朱元璋先是处死了杨宪,随后又令李善长辞职。李善长只好以养病为借口回到凤阳老家。但李善长辅助朱元璋打天下几十年,只落得赐田1500亩、佃户1500家的可怜实惠,实在于心不甘,他一直图谋东山再起。当朱元璋回凤阳扫墓时,他鞍前马后奔波,朱元璋明白他的用意,便让他负责营建中都凤阳事宜,并把大女儿临安公主也下嫁给李善长之子。本来事到如今,李善长也该安心或死心了,政治的弹性有时非常大,有时却又毫无回旋的余地,李善长却没看到这一点。他还是不死心,还希望在这个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土木工程监督员的位子上能再进一步,再升一阶。其结果是非但没能如愿,他的积极表现反倒引起朱元璋的疑忌。此时朱元璋已到晚年,许多想法都比年轻时复杂,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在他活着的时候为儿孙清除掉他死后可能发生的隐患,屡兴大狱、诛杀勋臣是其集中表现。结果在处理丞相胡惟庸一案中,没头没脑地顺便也把李善长给连带进去了,最后来了个满门抄斩。事到临头,李善长方才有所醒悟。自古伴君如伴虎,退隐之人本当安心赋闲,以保善终,自己由于想法太多,反倒因此找了个大苦头吃。

出处行藏的揣摩:4.不合作主义

不管是急流勇退,还是顺坡下驴,从仕途官场走出来的人大多数并不想从此就和政治彻底断绝关系,也就因此不被视为不合作主义者。只有从此洗心革面,以体力代替心力的人才称得上不合作主义者。

东晋的陶渊明是在几上几下之后才决定做隐士的。他出身于豪门士族,走着与此种家庭出生的人大体相同的读书、九品举士、做官的道路。他年轻时即胸怀大志,希望能有朝一日施展才华,大济苍生,建立丰功伟业。但此时陶家日趋衰落,陶渊明无依无靠,迟迟得不到入仕机会,直到29岁才出任江州祭酒。尽管这个职位对初入仕者来说已不算太低,但陶渊明天生刚直耿介,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对官场上的种种禁忌规矩难以忍受;同僚们尔虞我诈,谄上欺下的种种丑态又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厌恶。他觉得置身这样的泥潭中不仅抱负无从施展,连洁身自好都难以做到,与其和这样的人周旋,不如回家躬耕田园。没多久,陶渊明便辞官回家了。过了几年,见桓玄反对专擅朝政的司马道子,士人纷纷归附,陶氏也随之投其帐下当了幕僚,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可桓玄是个野心家,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为篡夺帝位做准备,这使陶渊明深感失望。第二年,正逢母亲去世,陶渊明便趁机辞职回乡了。陶渊明虽然归耕田园,但内心深处仍涌动着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热流,仍然渴望功业芳名,想再找机会一试身手。不久,东晋局势再度变化,刘裕讨伐桓玄,恢复晋室,陶渊明以为晋室由此可获中兴,便第三次出仕,做了刘裕的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与桓玄不过是一丘之貉,便又离开刘裕,到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做参军。不久,又当了彭泽县令。当年冬天,州里派人来彭泽巡查政务,陶渊明身为县令,当亲自迎接。他本来讨厌这些殃民之徒,便穿便服去应酬,一个老于世故的县吏深知官场规矩,赶忙提醒他“当束带见之”。陶渊明实在不愿屈就逢迎,便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挂冠而去。直到这时,他才对官场认识清楚,对仕途和抱负也看淡了,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