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历史的B面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中国历史的B面

第21章

书籍名:《中国历史的B面》    作者:王长华
    《中国历史的B面》章节:第2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苻坚和前秦的快速败亡,恰从反面证明了王猛临终遗言的高度预见性和分析问题、形势的深刻准确性。

术在书外:3.灵活机动的本领

谋臣们预言未来江山大业一言九鼎,靠的是高瞻远瞩的判断力;而面对具体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准确无误,表现出的又是即时应对、机动灵活的另一种本领。

还说齐国的管仲。他当年为齐桓公谋求霸业时,曾系统设计先得民心,爱惜百姓,使百姓富足的政策;然后在民富国强的基础上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兵贵精而不在多;继而开发山林、盐业、铁业和渔业,发展商业,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并提请桓公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样,国家富强,民心归顺,霸业自然而成。齐桓公也的确是按照管仲提出的思路行事而成为五霸之一的。

秦末楚汉争霸战争中,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胜方和负方事实上都已筋疲力尽。刘邦急于取胜,令谋臣献计。儒生郦食其建议仿效汤武立桀纣之后的办法,分封六国贵族后代,以拉拢各方势力壮大自己。刘邦当时很是赞赏,准备马上下令封侯授玺。张良听说后立刻意识到,这将破坏争霸大业,即刻求见刘邦,数以9条不可依此而行的理由,认为复立六国,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就不会有人追随刘邦打天下了,这样做不仅不会壮大汉政权的势力,而且只会带来新的分裂。刘邦醒悟后,又马上下令“销印止议”。如将此与西汉统一后的历史打通来看,张良的及时谏止确实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东晋建国于东南一隅,政权内部组织成分复杂,其中既有原来南方的士族,也有避乱南迁的北方士族。由于南北士族的风俗、气质等方面差异很大,影响到政治主张的歧异,并因此形成若干对立的政治派别。谋臣王导向晋元帝献策,以调解北南士族之间的关系,主张“绥抚新旧”,保持平衡,主观上决不可有所偏颇。王导本是北来的山东士族,当他与北来士族在一起时,就激励北来士族为光复中原而努力,以劝导他们放远眼光,别为眼前小利而争吵不休。对于南方士族,他主张保护其既得利益,特别是旧士族的祖传产业,只在一些地旷人稀的地方让北来士人落脚。这样就成功地协调了南北士族的矛盾,维持了东晋国内的政治平衡和稳定。

唐初“善谋”的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灭隋建唐的过程中,房玄龄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侍奉,他很早就有辅佐李世民继帝位的打算。当李世民和太子建成矛盾激化后,房玄龄准确把握时机,与长孙无忌商议“安宗社”之大计,策划夺取帝位的具体步骤。当建成鼓动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逐出秦王府后,房玄龄敏感地意识到建成就要加害于李世民了,于是他乔装打扮成道士潜回秦王府,劝说李世民当机立断,“大义灭亲”,从而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建成,李世民由此登基。事后,李世民称房玄龄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可与汉之萧何相提并论,功居唐初重臣第一,进封为邢国公。

北宋建立后,靠陈桥兵变称帝的赵匡胤最关心的是如何防止军将作乱,避免使赵宋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他在谋夺帝位的过程中一直以赵普作心腹谋臣。建宋后,赵普任宰相,对赵匡胤忠贞不贰。赵匡胤多次与赵普密谋,希望解决好军将专权问题。当时随赵匡胤起兵的石守信位居殿前都点检要职,掌握禁中军权,客观上对赵匡胤构成直接威胁。但石守信功勋卓著,毫无离心迹象,赵匡胤一直不忍心罢免,却又总是对石守信放心不下。据载,在一个大雪之夜,赵匡胤来到赵普家中,君臣二人围坐在火炉边商量如何对待石守信。赵普当时只轻轻说出12个字:“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听了赵普的话马上心领神会。但是,这里边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匡胤对一般节度使使用这个办法并不怎么犯难,而惟独这个石守信却很让赵匡胤犹豫难决。赵匡胤觉得,石守信这个人一生都不会背叛自己,因为自己曾有恩于他。而赵普却说:“如果陛下念及对石守信的恩情,那么周世宗对您也施过恩,陛下又为何取周世宗而代之呢?”赵普的话正中赵匡胤要害,这一反问才使赵匡胤最终下了决心。在成功地解决了石守信的问题以后,大宋朝廷又在赵普的导演下演出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活报剧。如此对待握兵重臣,开创了宋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条新思路,从而使得大宋江山在几百年时间里始终没有出现诸如唐朝后期那样“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对于宋王朝来说,对此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就是赵普。

王导、房玄龄、赵普们,虽不生活于同一时代,面对的帝王和问题也不一样,但由他们的实践所体现出的却都是灵活机动的应变才能。

术在书外:4.即兴表现的才能

在谋臣这个家族系列中,除了预言未来的天才之外,其他则都是“可学而能”的正常本领,所以在这正常的为人主谋划中,还有一种,那就是常在帝王社稷发生危机的关头突发奇想、献出妙策。这种妙思奇想虽属小道,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千万不可小视。

齐桓公一次亲率大军讨伐山戎,行军途中,大队人马走进一个迷谷,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四周全无人烟,人们无法辨认方向。加之长途征战,天气酷热,没有水喝,人马都渴得要死,将士们万分焦急,却一筹莫展。这时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选几匹老马带路,信马由缰,我们跟在后面,便可找到水源和出路。齐桓公照此行事。果然,几匹老马很快把齐军带出了迷谷。[奇书网  Www.Qisuu.Com]

韩信随刘邦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韩信破齐后想自立为齐王,怕刘邦不高兴,先派人去求封“假王”。当时刘邦正为作战不利而苦恼,盼望韩信救援,听到的却是韩信求封的要求,立时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大骂:“求什么封?”接下来还要痛骂,张良在旁赶紧用脚踩了踩刘邦的脚,给刘邦递了个眼色,示意刘邦应允。刘邦也很机敏,马上改口说:“求什么假封?当什么假王?要当就要当真的!”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持印往告。同时令韩信追击项羽,韩信愉快地奉命而行。韩信求封时张良马上意识到,假如刘邦拒绝封赏韩信,韩信肯定会倒戈反叛;而答应封王,便赢得了楚汉争斗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谋臣们一般都读过书,可他们读的又是什么书呢?据说张良年轻时曾在桥头遇见一白发老翁,约他半夜相会,送给他的是一部《姜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读,终于成为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智囊,13年后辅佐刘邦时全靠此书点拨。但此书事实上并不存在,授书者自称黄石公,这黄石公实际上也只是山下的一尊石像。赵普辅佐赵匡胤时屡出奇谋,据称是深夜读书所得,但人们不知道他每天夜里读的是什么书,他也从不对人提起。待他死后清理遗物时人们才发现他已翻烂了的只是残缺不全的《论语》,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创帝业之前,在去元大都(今北京)赶考途中一个书摊上看到一部素所未闻的天文书,当时他身无分文,只好借去阅读,仅一个通宵便熟记于心。据说他的计谋全都来自这本天文书中……不难看出,这些“书”或属子虚乌有,或是残缺不全,可见谋臣们之所以成为谋臣,并不是靠什么这书或那书,靠这师或那师的指教,而是靠经验和天资,他们神奇的计谋是一种可实践而无法总结的智慧和才能。这样说是否有点神秘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某伟人早有伟言一则,实践出真知是也。

术在书外:5.谋臣的反派

古代戏剧里常常安排忠奸分明的两类角色,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忠臣类角色称之为正派,而把奸臣类角色称之为反派。在中国古代皇宫中,帝王手下的谋臣也有正派反派之别,前述若干谋臣都是正派,除了他们之外,反派谋臣也有不少,秦桧、严崇、魏忠贤不用多说,在此仅举一个例子。以往人们对他不太了解,但他的谋划却对朝廷、国家起了不小的副作用,这个人便是隋朝的裴蕴。

裴蕴原在陈朝做官,由于在隋灭陈时他为内应,帮了隋文帝杨坚的大忙,所以隋文帝对他很是优待。隋炀帝掌权后,裴蕴官至御史大夫。这御史大夫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掌握着许多人的生杀予夺之权,在这个位子上,裴蕴为隋炀帝出了许多坏主意,害了许多人,这其中有两例最具代表性。

一是薛道衡。此人是个著名文学家、学者,以写诗著文闻名。由于他早年曾在隋炀帝政敌手下做过事,所以隋炀帝对他颇有成见。隋炀帝登位不久,这位文学家即写了一篇赞颂隋文帝的文章。照正常情况而言,对儿子赞扬父亲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因为隋炀帝心里有鬼,所以对薛道衡的颂父之辞非但不以为好,反而认为薛道衡是有意借古非今,借父亲批评自己。善于察言观色、看风使舵的裴蕴马上就明白了隋炀帝的心思,便乘机为隋炀帝出主意说:“薛道衡一向自负,仗着和先帝之间的旧情,全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他对陛下有意见不敢妄讲,心中的不满全靠这种方式来发泄。他只说先帝如何如何好,却不讲陛下的英明,这不正是反对陛下的表现吗?”言下之意,是说薛道衡犯的是腹诽罪外加影射罪。隋炀帝听裴蕴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很快处死了薛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