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历史的B面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中国历史的B面

第1章

书籍名:《中国历史的B面》    作者:王长华
    《中国历史的B面》章节:第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历史的B面》

作者:  王长华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Qisuu)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序言

权力主宰者的活法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有四种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掌握着各色人等的生杀予夺。四种人里的第一档人物无疑是帝王君主,其他三种人则分别是御前的臣相、后宫的嫔妃,以及那追随君主帝王如影随形、不男不女的宦官阉人。

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构成的内在逻辑:国是家的放大,宗法血缘是维系国家政治的纽带,这是自西周初年就明文定下的一条政治家法。然而,明文之外,还有看不见的逻辑,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正道,治道之谓也。治国要走正道、成治道,这阴与阳,刚与柔的结合绝不可少。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核心内,帝王君主既是皇室中的男性代表,也是整个国家社稷的男性代表,属阳一极。而后妃则是他名正言顺的对应物,属阴一极。阴阳两极的互制互动,形成皇室和国家的张力,也造成皇权政治的相对平衡、稳定与和谐。这是阴阳之一组。  还有另一组,便是臣相和宦官。相(宰相、丞相)是国家社稷政治运行的中枢,持重、刚强和力量是其基本特征。相对于相的则有宦者阉人,人工化的阉割把女子的柔媚和顺从品格后天地加到了他们身上,从而使之既方便地穿梭游走于朝廷和后宫之间,又自然而然地成为相位的合理对应物。



帝王君主当然是社会和国家的最高主事,这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不言而喻,具有先在的合理、合法性。帝王又称天子,被视为代传上天旨意的人间真主。这是一条宗教思路。但宗教的形式里包含的却是宗法内容。宗教颂扬天道,宗法坚信人伦。前者让人产生敬畏感和神圣感,取消许多可能产生的顾虑和怀疑;后者又激发人们产生充满自卑的亲情,向往和仰视那宫墙之内的成人和儿童。帝王和皇权的至上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摘下神圣光环,帝王君主依然生活在地球上,仍不得不尽心力于保证政权的稳固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为人间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他除了受制于那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天”之外,再不受任何限制。从理论上讲,君道应无为,不理具体事务,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这才对他人造成神秘感,才具有神圣性。但帝王君主内心里也明白,仅有神秘和神圣还不能完全解决国家机器的运转问题,还必须有臣相来负责执行他的旨意,来主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臣道应有为,相府是国家社稷最主要的职能部门,相本身则是帝王君主最重要、最须臾不可或缺的职能官员。

职能部门应该是要照章行事的,一视同仁也好,唯才是用也罢,如果真的完全贯彻到执政的行动中去,那就不免薄看了宗法的人情,这怕是连皇帝老子也不会同意的。为了补行政强硬之不足,皇亲国戚纷纷走到前台,而这其中得宠的后妃更显示出天然优势,更有可能在政治决策上大显身手。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女强人无论是吕皇后、武则天,还是兰儿慈禧,都是借助帝王的权威而又大大发挥了这种权威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中,后妃脚踏实地地成了政治中心的一维,她们往往在政治决策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来讲,后妃不仅是帝王君主的性伙伴,也是其行政弄权的天然搭档。

女人之外,还有两性兼栖的宦官。在古代皇宫中,宦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有特殊的身躯、特殊的形象,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代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而不男不女的宦官则可以尽情穿梭于后宫佳丽之间,既为畸形之人,就可以行畸形之事。抛弃常人的尊严,以俳优自居,以主上戏弄为荣。在接通了自己与帝王和后妃的联系之后,在宫廷的明处或暗处,宦官都争到了位置和发言权,于是就放开胆子尽情上窜下跳、大行其道了。本来是可怜可悲的一群,然而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却发挥着穿针引线、左右疏通,甚至连正常人想也不敢想的政治中枢作用,这无论如何也称得上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帝王君主端坐于上,左有后妃,右有宦官,下面对着的是相府的相爷。帝王任性而行,后妃床榻上奏事,宦官上下游走、左右串连,真能做些正经事的主要是相爷,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基本结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呈一点三线结构,粗看起来不能说不复杂,但就所持生存之法,概言之却不外乎一个“术”字。“术”者,心术、权术之谓也。“术”操之于平头百姓谓之“心术”,操之于权要则自当称之为“权术”。如此说来,这阴阳二组的四方人物所行之法自然都在权术范围之中。

后人常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外儒内法,或曰王霸杂用。无论是外儒内法,还是王霸杂用,其文饰的外表下面掩盖着的都不外乎一个“术”字。“术”又应解作阴谋。让百姓草民们相信文雅的儒,我却御之以铁腕的法;需倡王道时倡王道,王道不中用时则行霸道。总之,左右开弓、左右逢源,这是我的自由;而尔等百姓则只配进退失据、进退维谷,这是你们的命运。这种理论上称作“术”的东西,其实在实践中恰恰是地道的流氓战法。

上操“术”以御下,朝廷百官一致对付百姓,这是古代政治中心四档人物共同的立场。但在大厦之内,他们也随时随地地“兄弟阋于墙”,其所操规则也多为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术”。围绕权和利的分配与占有,帝王与宗室,宗室与外戚,外戚与宦官,宦官与宰辅,其间的捉对争斗,云谲波诡,充满血腥,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头面人物取胜对手的方法也大体可用“术”——阴谋予以概括。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一个皇帝新衣式的实情。

如此讨论中国古代政治的结构及其展开,只表达著者挂一漏万的一偏之见。不过,本书呈现中国历史的深浅是一个问题,而中国历史文化中张“术”抑“学”的倾向理应受到现代文明的批判和清算,则是不容置疑的。愿与大家一起思考。

王长华

目  录

序言  权力主宰者的活法

帝  王

一、谋位四途

“野心家”  靠什么把天下攫为己有?靠厚德吗?不,多少德高仁厚者被排挤在皇权之外。靠才智吗?不,诸葛孔明可谓智力非凡,但他与得天下却全无缘分。靠天生为嫡长子来继承吗?非也,君不见有多少皇帝长子被废黜甚而被杀害。皇位宝座下处处是阴谋的寒光,心术的剑影。终有一天扶摇于皇帝龙椅之上、称孤道寡者,或借助于神灵,或取信于先王,或挟迫“禅让”,或拔刀相向,其用心之巧妙,手段之高超,绝非常人所能想像。

二、协调宗室

新帝国建成后,帝王对待异姓臣僚或迁或贬,处理起来并不怎么犯难,而对待亲族宗室,问题就复杂得多。开创基业时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江山是大家齐心协力赢来的。一旦其中的一个南面称孤、被尊为王,这亲族宗室中就在座上与座下之间划开一条生死界线。尽管如此,孰尊孰卑,谁领导谁,不会因此就一锤定音,这一点帝王本人看得尤其清楚。为消除这种来自宗室内部的颠覆和威胁,帝王们总是要采取种种措施,维护既得利益和稳固政权。

三、利用外戚

站在权力金字塔顶尖的古代帝王,必须靠各种基础才能支撑。因此,帝王不仅要培植亲信,调动大臣,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宗室,充分利用外戚,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少了哪个台阶,这金字塔也难保不倾斜甚至倒塌。外戚者,皇后、皇太后一姓之亲戚也。他们主要与母系一支有关。这支力量如果利用得好,对皇帝基业也有举足轻重的卫护作用。

四、驭臣之法(之一)

在支持帝王掌管天下的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的控制,这是最理想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而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又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花样繁多,而且也颇具难度。

五、驭臣之法(之二)

人是永不满足的动物,历史上有才能的臣子虽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之位,却也不免常觊觎王位,因此帝王对臣下如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作为皇帝,既要用才爱才,又需严格控制,不能放任自流,就像清雍正皇帝所说:“不敢轻信人一句,乃用人第一妙诀。”围绕使用、调动、控制臣下,历来帝王费尽心机,使出种种办法和心术。

六、驭臣之法(之三)

一般来说,和平安定时期,帝王麾下的臣僚成分相对比较单纯。对于他们,帝王们或拉或打、或迁或降,自有一套办法驾驭之。而动荡年代,或对外用兵,或内战纷起,这时帝王手下的臣僚变化流动大,成分也较为复杂,帝王如何对待他们,则又有不同于和平时期的另一套方法。

七、外交手腕

古代帝王一旦践祚称国,所要应付的问题就纷至沓来。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内政和外交。内政处理需要有谋且用术,对外关系也同样需要帝王思忖和琢磨。敌我双方较量,战场上的挥戈拼杀固然重要,而武力手段背后的“谋”和“术”却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