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第27章 艺界风流——追求完美,他们是最执着的一群人(3)

书籍名:《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作者:院萍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章节:第27章 艺界风流——追求完美,他们是最执着的一群人(3),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503年,应罗马教皇朱理二世的聘请,米开朗基罗又来到了罗马。准备为教皇设计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却被嫉妒的艺术家进谗言使工程被迫下马。负气的他又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米开朗基罗重返罗马,为西斯廷教堂制作他并不擅长的壁画。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鸿篇巨制《创世纪》诞生了。

  第二年,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奥十世决定为他前任的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基罗制作了三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件。在这件作品中,佛罗伦萨的雕塑性和罗马的空间性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此同时,他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留下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组雕《晨》、《暮》、《昼》、《夜》。同时又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此画于1541年开工,历时6年才得以完成。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住在罗马,他的兴趣主要在建筑上。他设计了罗马的法尔涅塞宫,还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是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师。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逝世了,终年89岁。后来,在全体佛罗伦萨艺术家和许多市民代表人物的主持下,米开朗基罗的遗体被秘密运出罗马,安葬在佛罗伦萨的圣罗伦索教堂。

  权贵的虚荣

  米开朗基罗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因为那尊雕像体积庞大,又将摆放在城市的显要位置,米开朗基罗从构思、手法上竭尽全力。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终于完成了作品。当他自己看到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时,他自己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作品预展时,佛罗伦萨万人空巷,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最后连佛罗伦萨市长也来参观了,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

  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作者来了吗?”米开朗基罗被人请到市长面前。市长说:“雕石匠,我觉得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点,影响了整座雕像的艺术氛围。”米开朗基罗听罢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说完,米开朗基罗便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加工。米开朗基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现在还行吗?”市长看了点点头说:“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是完美的艺术。”

  市长走后,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问:“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啊?”米开朗基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知道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细节铸就完美

  米开朗基罗无论雕刻或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作品的完美。

  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基罗,看见他正为一个雕像做最后的修饰。然而过了一段日子,友人再度拜访,看见他仍在修饰那尊雕像。

  友人责备他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动作太慢了。”

  米开朗基罗说:“我花许多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力等等。”

  友人说:“这些都只是一些小细节啊!”

  米开朗基罗说:“不错!这些都是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

  ○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想努力创造完美的东西,必须具备心灵的纯洁,同时富于宗教精神。

  毕加索——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

  国籍:西班牙

  出生地:马拉加

  生卒年:1881—1973

  身份:画家

  如果毕加索能够挽留时间,则所有的时钟将要停止摆动,时光就会消逝,日子就要结束。

  ——着名传记作家杰米·萨巴兹

  这个人不肯转入白昼的世界而注定要被吸入黑暗,不肯遵循既成的善与美的理想而着魔地迷恋着丑与恶。

  ——心理学家荣格

  1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2毕加索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也都取得成功。

  3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亚维农的少女》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天才,他在会说话之前就会绘画。10岁的时候,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甚至比当地所有美术老师都好。毕加索的父亲就是一个地方上的美术老师,在儿子未满14岁时,他便交出了自己的画笔和调色盘,而且发誓永远不再画画,因为他的儿子已然青出于蓝。

  毕加索14岁时参加巴塞罗那艺术学校高级部的入学考试,正常情况需要一个月完成的素描,他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16岁时,毕加索荣耀地获得进入马德里的皇家艺术学院,此后再也不需要参加任何学院的考试。

  1900年,毕加索19岁时生平第一遭离开西班牙,在巴黎待了几个月。在1904年到1934年间,为了度假及绘画,毕加索曾返回西班牙六七次。1934年,他53岁以后,就不再回去了。毕加索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过着自愿放逐的生活。

  1904年后,毕加索在他称为“洗衣舫”的巴黎马特尔山的斜坡上的拉维格南街13号连续住了五年。毕加索在这里经历了他的“玫瑰色时期”,并开创了举世闻名的立体主义绘画。“洗衣舫”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可是,在这里毕加索第一次堕入情网,穷困潦倒的生活从此充满阳光,一幅题为《沉思》的作品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幅水彩画中,一位青年男子正坐在床边,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一位熟睡的体态丰满的女子。毕加索的潜台词似乎是:无论多么贫穷,只要有了爱情,生活就会变得富足。

  他的《演员》和《坐着的裸女》是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好在后来终于有人主动来买他的画,他的生活才终于得以改观。

  随着毕加索名气的与日俱增,他渐渐富裕起来了,早期那种哀怨的小人物形象也从画面上消失了。毕加索进入竭尽全力研究绘画形式的新时期。他开创的“立体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虽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由于画家注重的只是绘画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一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品并不多。不过,作为一个终生追求进步的艺术家,在这一时期还是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例如着名的《亚威农少女》。

  1937年4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着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全画由黑、白、灰三色画成,画中的妇女、小孩、战士的尸体、着火的房屋和被矛刺穿的马(象征人民)等,无一处不是对法西斯罪行的血的控诉。

  《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毕加索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宽达25英尺的大型壁画表现了画家对于轰炸和平居民的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宽大为怀

  毕加索对冒充他的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看到有伪造他的画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

  “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毕加索说。

  “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而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而我也没吃什么亏。”

  买不起自己的画

  毕加索的绘画在他有生之年就被收藏家们以高价收买。一次,好友来到毕加索家里做客时,发现墙上挂着的全是别人的作品,而毕加索自己的画却一幅也没有。

  “怎么不挂你自己的画呢?”友人问,“难道你不喜欢自己的画吗?”

  “不,”毕加索说,“我非常喜欢,不过它们太贵了,我买不起。”

  ○重要的事是创造,不是别的,创造是一切。

  ○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

  ○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我不怕死,死是一种美。我所怕的是久病不能工作,那是时间的浪费。

  梵高——疯狂的天才画家

  梵高自画像

  国籍:荷兰

  出生地:津德尔特

  生卒年:1853—1890

  身份:画家

  代表作品:《向日葵》

  梵高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

  他(梵高)让我们想起,大地震中心孤零零竖立的一根电杆,核爆炸废墟中唯一矗立的一幢房子。当他整个神经系统损毁了,唯有那根艺术的神经却依然故我。

  ——冯骥才

  1梵高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梵高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依然饮誉世界。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津德尔特。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中学毕业后他被送到海牙一家美术商店当学徒,不久他又先后来到巴黎总店和伦敦分店卖画。年仅16岁的梵高,天天接触美术品,耳濡目染,认识和欣赏能力渐渐增强。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他被这里的美景震撼了,顿时感到一个促使自己成熟结果的炽热太阳就在眼前,到哪里能再捕捉到这种梦想的色彩呢?每天,他流着泪迎接朝霞,挥着汗水送走夕阳,在阿尔的荒原上作精神的漂流。阿尔人对梵高敬而远之,他们看见这个人日出前就背着一大捆东西跑出城去,头上从不戴帽子,下巴急切地伸向前方,眼睛里冒出狂热和兴奋。而在傍晚,他们又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回来,两眼像两个冒火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挟着一幅未干的油画,边迈动双腿边咕哝着什么,还不时打着手势,他们便称呼他“伏热”、“伏热”,意思是红头发的疯子来了。

  早在1885年,梵高完成自己的名作《吃土豆的人》时,就已经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精神分裂倾向也已初露端倪。当时,他的朋友、着名画家高更看了他的画后,曾直言不讳地问梵高是否是癫痫病人,梵高深感纳闷与不满,高更解释道:“哦,你的这些画,它们看起来仿佛就要从画布上跳出来似的。当我看着你的作品——这对我可不是头一次,我就开始感到一种几乎无法控制的兴奋。我的感觉是,如果你这幅画不爆炸,我肯定会爆炸。”

  而这期间,梵高以惊人的质与量向艺术的巅峰挺进。1884年至1886年,他平均每年画4幅画,1887年他画了12幅画,而就在1888年那一年,他的创作量竟高达46幅!

  《向日葵》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价值4英镑,而100年后梵高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后来,他的《蝴蝶花》在美国拍卖时,售价高达5350万美元,《加奇医生肖像》在拍卖中则拍出了8250万美元的天价,创出了有史以来一幅美术作品所卖出的最高价格。

  1888年10月,梵高邀请高更来到阿尔。由于两人的个性水火不容,他们经常为对方喝彩,又彼此谩骂,经常彻夜争辩,各不相让,甚至互掷酒杯,以至于有不少人将梵高发病的原因归咎于高更。

  不幸的那一刻终于来临。1888年12月的一天,一种不可遏制的躁动攫住了梵高的身心,他手握一把剃刀,怒气冲天,四下巡行。结果,慌乱中,他冲向高更,但在高更的逼视下,他退缩了。最终他割下右耳,血淋淋地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一个妓女,也许是为了兑现她的戏谑:“你可不可以用你的耳朵来代替两个法郎?”

  在圣雷米疗养院,深受幻觉与狂想之苦的梵高依然努力不懈。他自己说:“我越是理智分裂,越是虚弱,就越能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精神的分裂、理智的深刻达到了奇妙的统一,梵高将自己全部的人格注入作品中,出于无奈而成了狂人,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存在的深刻。《星空》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虽生犹死的痛苦挣扎后,梵高37年的生命在1890年走到了尽头。他跪倒在麦地里,抬起头,仰面向着太阳,举起了左轮手枪,用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