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官场达人张之洞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官场达人张之洞

第39章 争修铁路,巧胜政敌 (3)

书籍名:《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官场达人张之洞》章节:第39章 争修铁路,巧胜政敌 (3),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各怀心事

  这是受张之洞约见之前的盛宣怀。而张之洞是通过醇亲王和李鸿章才约到盛宣怀的,盛宣怀是专程赶到上海来见张之洞的。张之洞为什么要费尽周折约见盛宣怀呢?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盛宣怀在生意方面是个多面手,也是一个实干家,张之洞对他充满了好感与好奇,尽管他是李鸿章的心腹幕僚。

  第二,盛宣怀是个野心很大的生意人,朝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的旨令下发后,他就觊觎湖北境内的铁矿煤矿,乃至觊觎张之洞主修的卢汉铁路。张之洞这次约见盛宣怀就是为了刺探一下他的真实意图。

  第三,张之洞有求于盛宣怀。盛宣怀有丰富的办厂办矿经验,悉知湖北煤矿铁矿的分布与储量,张之洞欲向他寻经问宝。

  第四,盛宣怀是李鸿章心腹幕僚,通过他可以拉近自己和李鸿章的关系。毕竟李鸿章和他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不在表面上和李鸿章搞好关系,那么卢汉铁路就很难修成。

  盛宣怀对张之洞也极为佩服,他本来就是一个实干家,他觉得张之洞比他还要实干,如果今后真能和张之洞合作一把,那么他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他求见张之洞,就是谈今后的合作。他曾于光绪元年(1875年)在湖北大冶等地开办煤矿铁矿,如今湖北成了张之洞的天下,今后要是再接手矿务,肯定要经过张之洞同意才行。

  还有,他知道张之洞这次调任湖广总督,就是为了修建卢汉铁路,而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铁轨,而炼铁又需要大量的煤。在这方面他是行家,他也熟悉湖北的煤矿铁矿,张之洞肯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只要张之洞用得着他,他就有大利可图。

  就这样,张之洞接见了盛宣怀,他们“连日晤谈,详加考究”。但盛宣怀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承包湖北的煤矿铁矿,对于卢汉铁路,他也要来个官督商办,即张之洞督建,他承办。

  张之洞没有答应盛宣怀,他知道开办煤矿铁矿,修建铁路需要巨款,可他心里有底。因为在离任之前,他就向朝廷上了一道《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只要朝廷批准了他的方案,同意拨款,那就用不着官督商办了。到那个时候,他会居高凌下地对盛宣怀说:“这里没有官督商办,只有朝廷出钱,老子来办!其他人,都靠边站!”但眼下,他不能这么理直气壮地拒绝盛宣怀,而是好言抚慰,表示后会有期。

  中国有句古话:买卖不成仁义在。对于盛宣怀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生意人,张之洞还是要极力维护的。盛宣怀虽然很失望,但对于张之洞以及未来,他还是充满了期待。而他今后的生意和他的成功,都和张之洞紧密相连。

  做官要久居一地

  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月二十六日,抵达武昌后,张之洞正式接任湖广总督。

  他没有想到,他在这里一督就是18年。当然,在此之间,他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不过时间都很短,他的大本营一直在湖北武昌。

  一个总督在一个地方一督就是近20年,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纵观整个清朝,李鸿章是一个,他督的是直隶;张之洞是一个,他督的是湖广(湖北和湖南)。

  漫长的18年,足以让一个心怀伟梦的人干很多大事。对此,张之洞是这么认为的:

  要想官运亨通,青史留名,就要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方长久做官。在做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干大事,干那些“别人想为而不敢为”的大事,要让所有人觉得:没有你,这些大事就干不成;离开你,这个地方就完全乱套。

  上级领导也许有权调动你,但只要你在干大事,那么领导就不会轻易动你,而你就会在这个位置上稳健发展,放手经营自己的天下。

  切记,做官就要干大事,而且要集中精力干大事,干大事既能体现做官的价值,也能青史留名,这远比做一个空头衔的宰相有意义得多。只要能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份实体的民族产业,那么后世子孙会永远铭记你。

  这既是张之洞这些年来的做官心得,也是他对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经验总结。

  李鸿章自同治九年(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至今已有20年了,一个总督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20年,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找不到第二位。正是在直隶总督的位子上干了这么长时间,李鸿章才能集中精力,大办洋务实业,而他也成了继曾国藩、左宗棠之后的洋务派首领。

  李鸿章在直隶办的洋务实业,别人都没有能力接手,朝廷一直没让他挪窝。加上他身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因此他的权势和地位并不逊于军机大臣。

  无独有偶。左宗棠虽然没有像李鸿章那样在一个地方干那么长,但在陕甘总督的位子上,他也是一干15年。同样,他也趁此机会,集中精力,在陕甘地区大力兴办洋务实业,从而建立不世之功,成为晚清名臣。

  探索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为官之道后,张之洞决定在湖北也这么干。

  张之洞没有理由不这么干。因为湖北系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省府武汉三镇,水陆交通,山水宜人,其地理位置远远优胜于北方的直隶和荒芜的陕甘。只要能在这里长久做官,不断地干大事,大办洋务实业,其功名绝对会在李鸿章、左宗棠之上。  

  而且,湖北恰如一页白纸。自鸦片战争之后,到张之洞接任之前的那些总督,不是顽固守旧,就是碌碌无为,基本没有兴办洋务实业。因此,湖北的综合实力,以及武汉的城市竞争力,远远低于上海、天津、南京、福州、广州等城市。

  湖北的惨淡,也激发了张之洞开发建设它的信念。在他看来,湖北是一页白纸,但白纸好写最好、最美的文字,好画最好、最美的图画。从现在开始,他将盛情谱写、勾画这幅宏伟的蓝图,而这幅蓝图也将成为他的强大天下。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画好了这幅蓝图,超越了自己梦想。因为他治下的湖北以及他后来主持的湖北新政,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不朽的奇迹,必将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梦想和传奇也从这里开始。

  梦想从喜讯中来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张之洞接任湖广总督不久,海军衙门就给他传来一个好消息:朝廷批准了他的《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并令户部每年拨款200万两,专门用于修建卢汉铁路!

  张之洞大喜过望,更让他喜不自禁的是,海军衙门还问他:你在广东定购的炼铁设备是否可以移到湖北另行设厂呀?

  这事太好啦!我一直想和李瀚章商谈这事呢,没想到好事竟找上门来,当然可以啊!

  年近七十的李瀚章,显然没有张之洞那股子干劲。他是一个顽固守旧的官僚,对洋务事业不感兴趣,他也觉得自己没几天活头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只想做个太平官,因此当张之洞定购的炼铁设备运抵广州后,他就立即致电弟弟李鸿章商议如何处理此事。

  李鸿章倒是洋务派首领,可他觉得张之洞准备创办的那个炼铁厂,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他看来,以中国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开发钢铁产业;以张之洞的实力,还不足以炼出钢铁。总之,创办炼铁厂绝非易事,谁要是摊上它,谁就会背上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包袱。

  李鸿章的看法和担忧不无道理,早在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就委任盛宣怀在湖北大冶等地办理煤矿铁矿,为了提高技术含量,他们还从国外聘请了大量的专家,可因为资金短缺,最终半途而废。

  后来,贵州巡抚潘霨筹款50万两银,在贵州青溪建了一个小型炼铁厂,开炉之后却因技术故障不能解决,而被迫拆除……可见,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当时的中国都不具备开厂炼铁的条件。  

  因此,李鸿章在电报中这样回复哥哥:“张之洞办铁厂其实就是铺张浪费。他是巴结讨好醇亲王,才得到户部拨款的。但铁厂不是那么好建的,他终究完成不了这个任务,朝廷的大臣们都知道他这个人大言无实,好大喜功,我们就等着看他的笑话吧(抑扬铺张,欲结柢欢。即准拨部款,恐难交卷,终要泻底,枢廷皆知其大言无实也)。”

  李鸿章的话显然是在诋毁张之洞,张之洞并没有巴结讨好醇亲王,醇亲王只是在利用他和倚重他,而他也有恩于醇亲王,两人的关系向来不错。

  无论怎样,张之洞坚定了一个信念:办自己的铁厂,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去吧。于是,他立即奏请海军衙门:“既然瀚章大哥不打算在广州设厂炼铁,那就把炼铁设备移运到湖北来吧,我主修铁路正好用得上。但是机器的补价和建厂经费,当从户部拨的200万两银子中开销。另外,我在广州定购机器花的那13万两银子,也请瀚章老兄从闱姓赌捐中补贴。”

  这个奏请,得到了海军衙门的批准,海军衙门还鼓励他好好干,等他的好消息。

  张之洞信心满满,底气十足。他隐隐地有一种感觉:在不久的将来,他和他的名字将与钢铁事业紧密相连。他知道,钢铁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也是振兴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他要是把钢铁事业搞起来了,他就是中国的钢铁之父、民族骄子和时代伟人。

  那一刻,他的梦想更加宏伟和远大。

  那一刻,他甚至产生了一种超越梦想的梦想——炼钢炼铁,富国强民,振兴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