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官场达人张之洞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官场达人张之洞

第27章 运筹帷幄,大败法军 (1)

书籍名:《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官场达人张之洞》章节:第27章 运筹帷幄,大败法军 (1),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张之洞的支援和刘铭传的固守都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设法迫使法军主力撤出台湾,台湾才能解困,刘铭传才能突围。

  关于这个问题,张之洞早就想到了。他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战略思想:“缓台唯有急越”,“牵敌以战越为上策”,“争越以振全局”。这一整套战略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围魏救赵”。

  张之洞的战略思想非常简明:要想迫使法军主力撤出台湾,就得立即出兵越南,把越南境内的法军赶出去。这样一来,法军就会撤出在台湾的主力部队前去增越,台湾可以解困,越南也可取得抗战胜利。况且法军不善陆战,而陆战却是清军的长项,加上越南山地众多,丛林密布,法军必败无疑。

  但法军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打败法军的人,一定是像刘铭传那样智勇双全、临危不乱、指挥有方的人,而绝不是像徐延旭、唐炯和张佩纶那样的人。可纵观朝野,像刘铭传那样的将领能有几个啊?

  招安叛将

  事情不是绝对的。张之洞就相中了两个人。一个是驻守在越南境内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另一个则是已经解甲归田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1818—1903年,广西钦州人)。

  刘永福英勇善战,令法军闻风丧胆,是抗击法军的给力战将。刘永福部驻守在越南宣光,地处越南西部,因此他的军队可称做西路军。

  冯子材行伍出身,先后率兵镇压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他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后来担任贵州、广西提督。光绪八年(1882年)隐退之后,他又在广东高、雷、钦、廉四州办理团练,因此他的军队可称做东路军。

  张之洞的主张是:清军应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夹攻越南境内的法军,这样就会使法军首尾不能相顾,最终使其溃败。张之洞的主张,在理论上行得通,可刘永福和清政府有着很深的过结:他是反清首领,清政府一直视他为匪首,他即使在越南屡屡大败法军,阻击法军进攻中国,清政府也想借法军之手除掉他而后快。对此,他不能不心存芥蒂,他能接受招安吗?而清政府如此痛恨他,能同意招安他吗?

  一切看似不可能,但一切又事在人为。

  自从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一直在密切关注刘永福,他再三奏请朝廷招安刘永福,委其实职,并派兵赴越会同其作战,可清政府和李鸿章等人对刘永福戒备森严,因此他的奏请一直没能得到批准。

  但如今局势发生了转变。如今,朝廷已宣布对法作战,如果在这时提出招安刘永福,朝廷没准会改变主意,至少会考虑考虑。于是,张之洞又奏请朝廷招安刘永福。至于如何招安刘永福,他也想好了:再派吏部主事唐景崧入越与他会合。

  张之洞清楚地记得,在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河内城西纸桥大败法军前,唐景崧就自请入越随他作战,并为他取得纸桥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景崧还想协助刘永福与法军作战,可一年之后,徐延旭和唐炯大败而逃,清军全部撤回国内,在这种形势下,唐景崧也回到了他的广西龙州老家。

  尽管如此,但唐景崧和刘永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永福即使信不过朝廷,也应该任得过唐景崧。因此,张之洞便想通过唐景崧入越会合刘永福。但这次会合刘永福,绝不能再空着手去,一定要以朝廷招安的名义对刘永福委以实职,配以粮饷军械,并派兵协同其作战。

  清政府终于批准了张之洞的奏请,并授刘永福“记名提督”衔,赏戴花翎。

  接到朝廷旨令后,张之洞立即安排唐景崧在广东招募新军,编成四个营,号景字军,然后入越会合刘永福抗击法军。

  唐景崧入越时,张之洞还让唐景崧给刘永福捎去两万两饷银,并转告刘永福:“兄弟,好好打仗,一切由我开销,一切由我做主,我是你的坚强后盾!”刘永福深为感激,云贵总督岑毓英也对张之洞极为赞赏:“抗法援越一事全仗明公出谋划策,助兵助饷,令人动容。”

  唐景崧抵达越南宣光同刘永福会合时,刘永福的部队正缺粮饷,朝廷的拨付和张之洞的支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唐景崧又向张之洞请求援助,张之洞二话没说,当即支援5万两银,后来他又陆续支援刘永福近七八万两银,并在军需物资的供给方面大开绿灯。

  有了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快,他领导的黑旗军和唐景崧领导的景字军,与云贵总督岑毓英领导的滇军合兵一处,对盘踞在越南西线的法军发起了进攻,但双方互有胜负。  

  张之洞了解战况后,决定增派两营兵力入越助战,并在滇越、桂越边境设置了转运局,为作战部队提供足够的军需物资。这样一来,抗法部队就没了后顾之忧。

  光绪十年(1884年)冬月初五,刘永福、唐景崧与滇军三面夹击,大败法军,收复了宣光、兴化、山西等大片失地。不久,这三支部队又合力取得了临洮大捷,收复广威、黄岗屯等十余州县。至此,盘踞在越南西线的法军全面败退,刘永福部、唐景崧和滇军所组成的西路军则取得了全面胜利!

  请老将出马

  在西路军取得全面胜利时,由冯子材率领的东路军正和法军打得难解难分。

  冯子材成为东路军主将,也是张之洞力谏朝廷争取而来的结果。冯子材是一员老将。光绪七年(1881年),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曾上疏参劾过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徐延旭对他怀恨在心。徐延旭升任广西巡抚后,就开始打击报复他。冯子材愤怒不已,他在广西待不下去了,便称病还乡。

  光绪十年(1884年)年初,当徐延旭和唐炯被法军大败而退时,有人曾提出起用老将冯子材入越抗战,可李鸿章却阻止道:“冯子材年老力衰,不中用了,不是法军的对手。”

  就这样,朝廷没有重用冯子材,只给了他一个督办高、雷、廉、琼4府25州县团练的名头。在一无实权,二无饷源的情况下,冯子材在几个月内,就成立了9个州县的团练,其中他亲自挑选和训练的500名钦州练勇,成了日后“萃军”的骨干。

  张之洞非常看好冯子材,升任两广总督后,他就派人给冯子材送去了5万两饷银,并写信敦请其出山。冯子材深受感动,他向来钦佩张之洞,于是马上回复:“张先生乃探花出身,竟然这么看得起我,太给我面子了。如今,越南战事告急,我当义不容辞,当然答应出山(越事已急,我允之矣)。”

  冯子材答应出山后,张之洞又奏请朝廷起用冯子材,并在奏折中强调:“冯子材是一员老将,他长期在广西为官,曾征战越匪,熟悉那里的敌情。而且,他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旧部众多,必然一呼百应,众志成城,然后干掉法军……”

  朝廷最终同意了张之洞的奏请,张之洞松了一口气。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张之洞派冯子材募兵十八个营,这十八个营士兵共九千余人,被称为“萃军”,由冯子材率领从钦州和上思两地入越。

  冬月,萃军誓师出发。出兵前,冯子材还祭别祖先,表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同时,他还带上了两个儿子冯相荣和冯相华,如果他一旦战死沙场,那么就由两个儿子来料理后事。

  冯子材入越之后,张之洞又派广东右江总兵王孝祺率兵八个营,从梧州沿江西行至龙州入越作战。同时,再派钦州参将莫善喜率兵五个营,陈荣辉率兵三个营跟随冯子材入越作战。

  清军败逃

  腊月初五,几路大军共计17000余人,会合于广西龙州,冯子材在此整军。

  按照张之洞的设想,东路军的决战场应该在越南谅山。这样的话,整军待命的冯子材,就能迅猛出击,会合谅山守将、广西巡抚潘鼎新(1828—1888年,安徽庐江人)部前后夹击敌人。然而,战场上的情况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腊月二十一日,法军集结万余重兵,大举进军,攻陷潘鼎新部将——广西提督苏元春和陈嘉的防地谷松。

  潘鼎新畏敌如虎,望风而逃。

  二十二日,谷松失守!

  二十九日,法军攻陷谅山,清军全线败退,法军直逼镇南关(今广西凭祥市境内的友谊关)!

  指挥若定

  镇南关是中越边境最重要的关隘,如果失守,那么法军就会像泄堤的洪水一样涌入中国,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下,张之洞电告广西巡抚潘鼎新和原山西幕僚、广西按察使李秉衡(1830—1900年,辽宁庄河人):“趁法军立足未稳,我军应发扬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将他们打退,无论湘、淮、广、桂任何一系军队,只要谁能出奇制胜夺回谷松,我就赏谁4万两银!”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潘鼎新觉得生命比赏银更重要,又见谷松失守、谅山被攻,贪生怕死的他,先行逃回镇南关内。结果,他一逃,谅山就被攻陷!

  谅山被攻陷之前,张之洞就急令冯子材和湘军将领王德榜(1837—1893年,广东东莞人)火速率军增援,他还给冯、王二人下死令:“如果谅山失守,就是你们两人的责任!”然而,谅山在冯子材和王德榜还未赶到之前就失守了,因为潘鼎新和他的部将弃阵而逃。责任不在冯、王二人。

  谅山失守后,张之洞又电令冯子材、王孝祺:“迎上法军,拦腰一刀,奋力一战!”这一招倒是够狠,但冯子材和王孝祺部距离谅山还有200余里,加上潘鼎新已弃阵逃跑,他们就是再狠,也不能扑过去给法军一刀,再说法军也不会坐等挨刀。

  冯子材决定雪洗清军逃跑之耻。而在这时,潘鼎新却要拿他当替罪羊,潘鼎新深知罪责深重,于是向李鸿章诬告:“谅山失守,罪在冯子材和王德榜,而不在苏元春。苏元春血战力竭,并非不战而退。冯子材、王德榜飞催不至,掣肘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