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巴菲特那些事儿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巴菲特那些事儿

第12章 来自父亲的基因 (3)

书籍名:《巴菲特那些事儿》    作者:刘建位
    《巴菲特那些事儿》章节:第12章 来自父亲的基因 (3),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利拉是为老公牺牲太多,为给外人一个好形象过多压抑自己,还是怀上第三个孩子后,身体和情绪变化太大,压力太大,需要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随着巴菲特的小妹妹罗伯塔(小名伯蒂)的出生,家里更有钱了,又雇了保姆,妈妈的情绪好多了,骂人的次数也少多了。

  后来,小巴菲特找到了一个办法:惹不起,躲得起。

  他和邻居家的孩子杰克·弗斯特成了好朋友,他有事没事就往杰克家跑。其实他最喜欢的不是杰克,而是杰克的妈妈海兹尔,她慈祥、温柔,还经常给他好吃的,比自己的妈妈亲多了。

  巴菲特越大,越喜欢长时间地待在邻居家或者亲戚家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以躲避母亲的突然爆发。

  不管如何,巴菲特从小在母亲的骂声中长大,这给他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一生从来不会如此训斥别人,这让他几乎从来没有和别人翻过脸。

  后来,巴菲特看到爸爸一生从政的失败,这让他再没有从政的念头。

  他继承了家族最悠久的传统—传道,愿意听他传道的人数以亿万计,只不过他传的是投资赚钱之道。

  不过,他也继承了父母两个人共同的缺点: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谈感情。

  巴菲特从小到大,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大人孩子可以自由交谈,谈得最多的是政治和金钱,还有哲学,几乎什么都谈,但就是不谈感情。

  当然,在7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非常传统,表达感情非常含蓄,绝对不像现在这样。但即使在那个传统的年代,巴菲特的父母也是出了名的缺乏温情。巴菲特和他的姐姐、妹妹,从来没有听父母说过一句“我爱你”,也从来没有见过一次晚上睡觉前父母温柔地抱着孩子到床上轻轻一吻,道声晚安。遗憾的是,巴菲特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情,他也没有给过自己的孩子他曾经期待的温情,因为孩子小时,他太专注于投资赚钱了。

  政治家的儿子

  尽管有股灾、天灾、人祸,巴菲特老爸的证券经纪生意却越来越好。

  原因有两个:

  一是灾难越多,人们越渴望安全,霍华德一直推荐的非常安全的公用事业股票和市政债券让投资者感到放心可靠。

  二是天灾人祸越厉害,人们对亲自登门拜访的证券经纪人霍华德越敬佩,在酷暑高温下,在蝗虫肆虐的叮咬下,在枪匪横行的恐惧下,一个年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症留下跛足后遗症的32岁男人,4年来一直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客户能不感动吗?

  很多客户因为感动、信任而买下霍华德推荐的安全的股票和债券。

  要知道,那个年代,让客户掏钱太不容易了,因为那个年代挣钱非常不容易。

  霍华德的老爸开的杂货店要招一名送货的货车司机,每个星期的薪水只有17美元,一个月算下来只有68美元,实在是低得可怜。但是,第一天就有50个人过来应聘,在店门口排着长队。

  霍华德拖着他那有些跛的腿,带着那颗有些毛病的心脏,不管大风还是大雨,不管高温还是暴雪,不管蝗灾还是抢匪,一天一天,早出晚归,一家一户地拜访。

  就这么创业4年,生意越来越好,钱越赚越多,杂货店小老板的三儿子慢慢成了有钱的中产阶层的一员。

  1935年,奥马哈的公交车司机举行集体大罢工,要求涨工资。罢工、游行、示威,活动很激烈,政府甚至不得不出动军队,宣布戒严。

  霍华德有些跛足,本来只能天天开着他的二手雪佛兰车出门拜访客户,但这几天他的老爷车又出问题了。

  老婆一看,忙问:老公,你的老爷车罢工了,你怎么出门拜访客户?

  霍华德一笑:不用担心,走,跟我出去一趟。

  干什么,我陪你一起拜访客户吗?

  呵呵,不是,你陪我去买辆车。

  买二手车?也行。

  不,买新车。

  1935年,在巴菲特5岁这一年,老爸霍华德买了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

  这是巴菲特家买的第一辆新车,原来霍华德一直开着他买的一辆二手雪佛兰汽车。

  巴菲特的爷爷是巴菲特家族第一个买货车的人,而巴菲特的老爸霍华德是这个家族里的第一个股票经纪人,也是第一个买这么豪华的高档小汽车的人。

  有车了,拜访客户方便多了,速度快多了,效率也高多了。

  这辆车既节省了霍华德的时间,也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他开始更多地参加当地共和党的活动。

  其实,霍华德第一热爱的是政治,第二热爱的才是赚钱。

  有钱、有热情,霍华德开始成为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政治圈里的活跃分子。

  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已经7岁,她的英雄偶像、梦中情人就是老爸,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她就准备帮父亲写一本回忆录—内容还没有想好,但题目根本不用多想:政治家霍华德。

  这辆车也提高了巴菲特在小伙伴心目中的地位。那个年头,汽车还远远不够普及。

  1935年9月9日,5岁的巴菲特第一天去上幼儿园。爸爸穿着西装,妈妈穿着套裙,开着新别克车,送巴菲特去幼儿园。

  车子一停,妈妈拉着巴菲特的小手从车上下来,看见其他坐公交车来的父母和孩子投来非常羡慕的目光,小巴菲特心里不由得有些得意扬扬。

  5岁开始做生意:知道赚钱不如喜欢赚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好之,乐之,我觉得类似于现代人说的熟悉、喜欢、热爱。

  钱几乎是所有人的梦中情人,每个人都熟悉、喜欢、热爱。花钱是一种快乐,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赚钱并不那么快乐。花钱容易,赚钱可不容易,而且要赚钱得先付出,想赚的越多,付出的越多。因此,真正知道如何赚钱的不多,真正喜欢赚钱的人更少,真正热爱赚钱的人则少之又少。

  而巴菲特对于赚钱,从小就知之、好之、乐之。

  喜欢钱的人很多,但喜好赚钱的人不多,因为得多干活。而巴菲特从小就喜欢赚钱,再脏再累的活也愿意干,只要赚钱。

  巴菲特5岁就从爷爷的杂货店里买上几包口香糖,然后挨家挨户向邻居推销,一包能挣两美分。

  巴菲特6岁时,力气大了,放暑假后,他从爷爷的杂货店批发一扎6瓶可口可乐,然后挨家挨户向邻居推销,还向那些在湖边晒日光浴的人推销,天再热,他也照样出去跑,因为卖6瓶能赚5美分。

  巴菲特夏天还去马场捡别人丢弃的作废马票,即使上面沾满了泥巴,甚至有吐的痰,也照样捡起来,搜集一大堆带回家,翻来翻去寻找结果改判而中奖的马票,找到一张跟捡了个宝似的,然后找姑姑去补领,因为未成年人不能买马票。

  13岁时,巴菲特开始送报,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刮风下雨一天也

  不停。

  很多人都想当足球明星,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为此十几年如一日拼命训练呢?很多人都想投资致富,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为此十几年如一日拼命努力研究分析呢?想投资赚钱,光知之不行,还得好之,喜欢就愿意付出,喜欢就不觉得累。

  知之不如好之,这是普通打工仔和百万富翁的差别;好之不如乐之,这是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差别。巴菲特就是这样达到最高境

  界的。

  幻想终会成为现实

  又过了一年,家里有了更让巴菲特得意的事。

  1936年8月28日,巴菲特6岁生日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道琼斯指数收盘167点,成交量138万股。

  与1932年6月28日最低42点、成交量83万股相比,4年股市大涨4倍,成交量猛增2\/3。

  尽管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大萧条,但股市大涨,交投活跃,霍华德的证券经纪公司自然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这一年,霍华德的大女儿多丽丝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小儿子巴菲特也已经6岁,马上就要上小学了。

  两个孩子长大了,再加上已经3岁的小女儿伯蒂,原来只有4个房间的小平房明显太拥挤了。

  霍华德在奥马哈郊区邓迪区买了一块地,盖了一栋两层红砖小洋楼,英国都铎风格,古典又非常气派。

  霍华德在邓迪区盖新楼,一是解决住房问题,二是解决孩子的学区问题。

  霍华德当年读的是奥马哈中心高中,因为他只是一个杂货店小老板的儿子,又有些跛足,所以那些来自有钱的富豪家族的同学都看不起他,甚至是歧视他,他高中时过得非常难受。因此,他极度仇恨那些富豪和特权阶层。

  为了不让三个孩子以后遭受他高中时的痛苦,霍华德决心搬到邓迪区,让孩子上本森高中。

  妈妈利拉特别高兴,他们一家是巴菲特家族里第一个住上小洋楼的。

  她开始忙着收拾东西,选新家具。搬了新家,那么好的房子必须配上高档家具。利拉特地买了一架管风琴。那时,管风琴可是奢侈品,比现在家里买架钢琴牛得多。

  不过,这只是利拉偶尔一两次买来摆阔气的家具,绝大部分情况下,利拉作为巴菲特家族理想的儿媳妇,完美地发扬着传家宝—节俭,她非常节俭,甚至是吝啬。

  利拉只在商场圣诞节大减价时,才会给孩子买上一些特价销售但不能退换的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偶尔顺便买上一些特价的、过时的、无趣的,而且只需一点钱的小礼物。至于孩子们最想要、最新奇、最有趣但也特别贵的礼物,想都别想。

  巴菲特快要过6岁生日了,他一看妈妈很高兴,想要趁机得到一个最想要的贵重的生日礼物。

  巴菲特特别喜欢小火车。他有一辆小小的椭圆轨道的玩具火车,不过只有一节车厢。

  他特别想要一套精美的有轨火车玩具,就像他在市中心的布兰戴斯百货公司里面看到的那样:有好几个引擎,雪亮的车灯,一闪一闪的信号灯,翻越高高的雪山,钻入长长的隧道,飞驰着穿过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村庄,最后消失在密密的松树林中。

  妈妈说:想都别想,那是不可能的。你们已经够幸福了,吃得这么好,住这么好的小洋楼,妈妈当年吃的是烂菜叶,住的是破房子,还要天天干活。

  不过,6岁生日那天,妈妈还是略微满足了一下儿子的愿望,花了10美分,给他买了一本里面都是玩具火车模型图片的产品目录。

  只要有空,小巴菲特就会一遍一遍地翻看那些精美的有轨火车模型图片,一遍一遍地幻想这些有轨火车玩具就摆在自己前面,轰隆隆地向前飞奔,飞奔,飞奔。

  幻想完了一组有轨火车,他再翻开另一组,开始新的幻想。

  这种幻想伴随了他很多年,最终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