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犯罪心理学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犯罪心理学

第39节 盲点

书籍名:《犯罪心理学》    作者:汉斯.格罗斯
    《犯罪心理学》章节:第39节 盲点,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每个人都知道盲点是什么,几乎每本心理学和生理学教科书都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是通常它只是作为教科书的一个细枝末节,也有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问题即使没被注意到也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盲点面积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所以当距离达到比如半间屋子那么大的话,盲点就会大到像一个人的头那么大。亥姆霍兹说:“盲点的作用巨大。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小叉,在其右边两英寸之外画一个豌豆大小的点,然后闭着左眼看那个叉,点就会消失。盲点能大到让人看不见天上一架大小相当于月亮直径12倍的飞机,或者6米之外的一个人的脸,不过我们常常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会自己补齐这个空缺。如果我们看见某个地方有一条线是断开的,由于我们知道它的样子,就自动把失踪的部分补起来了。”

有很多实验多多少少都成功地解释了盲点的现象,足以让我们同意这一点:我们习惯于双眼视物,所以“豌豆那么大的点”只会在我们盯着叉的时候才会消失。但要是我们眼睛盯着某事物,我们的注意力就只会在它上面。一个无趣物体的消失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所以一旦我们开始注意“豌豆大小的点”时它很快就会出现,也不需要想象力来补足。如果有人反对眼神聚焦和注意力聚焦的点可能不同这个说法,那我就要说,这种差别只能在实验中体现出来。这时你需要眼睛盯着一个点,而注意力却在另外的你认为会消失掉的点上。人们很快就能意识到做这种实验有其特殊困难,因为要不去看感兴趣的点,其实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但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人不会盯着一个不感兴趣的点看。

同时,在一些可能的例子中,通过斜视也能看见很重要的事物,而在这个过程中,视线聚焦在某个单独的点上,无法接收到从盲点处反射过来的光线。我还没见过在哪个实际案件中哪种情况或证词只能通过盲点来解释的,但是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