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

08 人才: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书籍名:《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    作者:李凯旋
    《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章节:08 人才: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能创新的匠人比会赚钱的高管更重要



态度——“工匠精神”是创新与实干精神的集合


张朝阳:能创新的匠人比会赚钱的高管更重要

“创新来自日日夜夜、一点一滴的耕耘和积累,积累源自整个组织的效率,而这种效率又取决于激励、用人和价值观,这是创新的本质。”这是搜狐总裁张朝阳回顾自身创业经历的成败得失后得出的最大总结。

◎  创新的本质

谈创新先谈领导,因为领导是一个团队成长的天花板,而谈领导就要谈到领导者与团队的关系,其中的首要问题就是,领导者如何让员工对你产生信任?

张朝阳认为,领导者自身首先要以身作则,在思维上做到细致了解,经常关注一线情况。这一方面能够让自己更了解市场走向,另一方面能够让团队看到,你是真正理解他们做的事情,在跟他们进行有效率的沟通的。很多领导者在内部沟通的时候都要避免笼统地、总结性地进行某种宏观讲述,而要具体理解前线发生的事情。

只有当领导者与团队之间真正做到理解、沟通和信任之后,才会真正形成一个高成长性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发散性的思维,遇事的时候能想到许多实际的解决办法。当问题不断被解决的时候,团队的创新能力就在无形之中不断地增加,每天多一点儿改善,到最后就必然能做出最牛的产品。

最后是推向市场,当这个产品或某种服务比竞争对手的好一点儿,积累很长时间形成爆发性的成长时,最后投资人、媒体说OK,这是一种新模式,产生了这么大的创新。其实,创新来自许多个日日夜夜的点滴耕耘和积累,这个积累源于整个组织的效率,而这种效率在于激励、用人和价值观,这是创新的本质。为什么有些企业特别成功,有些企业失败了?就在于这样一个组织的效率和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组织绩效”。

◎  让员工具备工匠精神比给钱更重要

创新,是在当下商业社会中说得最多、流行最广的一个概念。那么创新究竟是什么?对媒体、观察者、投资人而言,创新或许更多地被划定在模式范围中,即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是一种新的做法。而张朝阳从一个做企业的人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investor(投资者),一种是company  builder(企业建设师),他自身则是属于company  builder,所以对于创新,他更关注的是其所带来的新的产品、技术,还有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商业上的成功,以及它是否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

创新不是模式上的创新,而是组织上的创新。换言之,你的企业、部门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更加高表现、有业绩的组织?这个组织是怎样去发掘聪明的、有判断力的人的,同时又给了这些人怎样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张朝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然了,人并不是仅仅有物质上的激励就能好好干活儿。张朝阳认为,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要有精神层面的价值观,而当这种价值观作用在团队中的时候,就会转化为这个人对自身所处团队、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感。

一旦人们开始对自身工作感到骄傲,从工作中找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的认知的时候,这个企业就能在“以成败论英雄”和“拜金主义”为主流的商业圈中脱颖而出。所以,对组织者来讲,有效地运用激励的方法,与聪明人进行有效沟通,使其看到一种愿景,是企业创新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愿景”说起来是一种很虚的东西,但从某个角度看,愿景即文化。一个企业要形成怎样的文化?张朝阳认为,这种文化首先要让人们看到,工作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挣钱,人们在工作中必须要具备一种工匠精神,找到工作的意义,并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换言之,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发现他在人生的一段时间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就会发现他的人生没有被虚度,从精神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是比奖金和奖励更重要的回报。

◎  摆脱“村看村,户看户”的山寨心理,找到自我定位

张朝阳认为,山寨是当下中国商业中存在的一大弊端。许多人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生活,都会在心里装着一个标准答案,这个答案是唯一正确的。这种思路导致许多人在做产品的时候常常会着眼于对手正在做的事,好像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要去学习,而这种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了抄袭。

张朝阳认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很多产品上的模仿痕迹特别重,一个公司做,另外的公司全都会跟上去,这是中国企业成长方式的一个特点。在美国,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因为硅谷不能随便模仿,模仿属于侵权,这样就导致每个组织都在想如何改善用户体验的氛围,而不是去想如何模仿。而谈到公司的产品开发上,他说自己在开会的时候很烦一种情况,就是团队中不断有人跟他反映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并不反对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但他认为如果团队的想法全部源于对竞争对手的模仿的话,那这个理由就太牵强了。他一直在团队强调的是,每个产品都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而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偏重于了解用户的感受,不去独立关注用户,关注如何改善产品来体现价值,用一种“村看村,户看户”的心态去做事,那这个企业就永远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  聪明人的两要素:思维敏捷,打破自我限定

做生意是聪明人干的事情,但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那么要怎么变得聪明起来呢?在张朝阳心里,要变聪明,不是一天到晚忙忙叨叨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勤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思维的活跃与灵动。

聪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懂得如何让自己快速地接受和了解无边界学习。在当下这个社会,无论男女,无论是做市场还是做行政,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变得聪明。我们常常评价这个人IQ(智商)高那个人EQ(情商)高,但在张朝阳看来,这其实没什么区别,一个人想要真正在各个方面都做到高明,首要的是思维敏感,其次是打破自我限定。

在打破自我限定方面,张朝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时候我们总会听到周遭大人说,男孩逻辑思维强,善于学数学,女孩心理敏感,所以语文方面学得好。但张朝阳觉得,在对智力的需求方面,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难道男性是真的不善于找感觉或者找人文的东西,而女人就会天生在逻辑理性上输给男性吗?这其实是没有一定规律的。之所以有差异,当中涉及的其实是一个思维敏感性的问题。

女生要学数理化,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女生学数理化不如男生”这个思维限定,想明白了这点,一个女生在学理科的路上就抛开了一个沉重的自我限定。有句老话叫“熟能生巧”,所谓熟,就是知识的积累,当一个人对一个知识非常了解,他再在相关方面进行思考的时候,大脑运行的距离会非常短,自然就能够信手拈来。所以想要变聪明,重点要做的就是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存储。

对长年累月的积累做细致入微的了解,等再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人自然就会变得聪明。当我们对事物不断去积累,特别细致地去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变得聪明。而当放到实际场景中去的时候,张朝阳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假如公司里市场部的一个女生每次遇到产品技术问题的时候,都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技术部门该管的事,她不用也不应该去了解相关的技术问题,那么无论往后过多少年她都无法了解技术。但请问,在实际的商业链中,营销、技术和产品会分成模块式的吗?”

只有对产品和技术充分了解,产品才可能会对用户行为、用户感受等各个方面感同身受,最后产生出更加优秀的销售办法。还是那句老话,知识的积累是无边界的,不要有意去分门别类地排斥某些知识,而是要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精致准确,看待问题的时候才能快速地切中要害,找到突破点。

在张朝阳眼中,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迭代更新的不只是电脑,还有我们自己的大脑,无论是进行更高级的推理过程还是更加高级的所谓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首先都要求人要有大量的信息在脑子里。

这个世界,资讯变得越来越丰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人类大脑具备一种把问题全部了解甚至是放大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有了面对信息时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有了相应的情绪反应。现代人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情绪问题时,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情绪中无法自拔,这时,焦虑、烦闷、苦难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就会应运而生。

在过去宗教盛行的时候,人们的大脑被宗教所管理,人会坚信一些信念,无论是佛陀两千年前就总结出来的人类的“分段苦”,还是基督教信仰对人类大脑的管理,都可以让人不至于太疯狂。但是当今天无法完全依赖于宗教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价值观、信条或是一些坚定的信念来管住我们的大脑。对于张朝阳而言,他在深受焦虑与苦难的折磨后,面对当下这个时代,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会完全保持这样一种乐观精神,以及接受人类大脑的破坏性正常,接受正常,与之共存,坚定地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无限的创新能力。”

张朝阳这番话,在当下这个以短、频、快为主题节奏的社会中,似乎显得有些不接地气,但仔细回想一下,人如何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无限的创新能力呢?这番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答案。我们这个社会,曾经有一段时间,“工匠”是为人们所诟病的词语,人们将“工匠精神”作为缺乏创新创意、思维僵化的代名词。而时至当下,一股别样的“复古风”又悄然来袭,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工匠精神”其实是创新与实干精神的集合,只有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能打破思维的边界与自我的限定,在有限的环境中迸发出无限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