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菲雅尔塔的春天

宠文网 > 杂文随笔 > 菲雅尔塔的春天

第2页

书籍名:《菲雅尔塔的春天》    作者:纳博科夫
    《菲雅尔塔的春天》章节:第2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阵欢闹突然爆发,分开了我们。原来是一场雪球大战在黑暗中打响。有人逃跑,跌倒,踩得雪嘎吱嘎吱响,大笑,喘气,爬上风吹而成的雪堆,使劲跑,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呻吟:深深的积雪对一只套靴实行了截肢手术。过了没多久,大家都四散回家,我不曾和尼娜交谈,不曾筹划过未来,也不曾想过接下来牵扯不断的十五年。这十五年从那一刻起就已经向着黑暗的地平线启程,一路上满载着我们零零碎碎没有集合起来的会面。我记得那一晚余下的时间里全是手势和姿势的迷宫,手势和姿势的阴影(大概是在客厅里做各种游戏,尼娜总是分在游戏的另一方),我在这些迷迷乱乱的影子里注视着她,她在雪地里和我那样亲热一番后竟然再不理我。令我惊讶的倒不是她不理我,而是她的态度来得那么天真自然。我当时还不知道,只要我一句话,她的漫不经心就会立刻转变为阳光四射般的美妙热情,转变为欢欢喜喜、百依百顺,好像女人的爱是含有盐分的泉水,喝了有益于健康,只要有人稍加注意,她就会心甘情愿地让他饮用。
              “让我想想,我们上回是在哪儿见的面,”我开始说道(对着菲雅尔塔版本的尼娜),为的是让她颧骨突出、嘴唇暗红的小脸上生出一种我熟知的表情。果然不出所料,她又是摇头,又是皱眉,那意思倒不像是说她忘了,而是在感叹老说这样的笑话,太没意思了。说得更确切点,那表情就好像在说,命运在所有那些城市安排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约会,却从未亲自出席;那些站台、楼梯、三面是墙的房间和昏暗的屋后小巷,只不过是很久以前别人的生活结束后存留下来的陈腐的布景,它们和我们自己漫无目的的命运的表演没什么联系,提起来实在倒人胃口。
              我陪着她走进拱廊下的一家商店,珠子门帘外天色已暗,她指着几款里面垫着薄绵纸的红色女式钱包,仔细看标价牌,像是要了解博物馆里的展品名称。她说她想要的正是这种式样,不过得是淡黄褐色的。经过十分钟忙忙乱乱的翻腾,那位达尔马提亚(2)老头竟奇迹般地找出来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我至今都百思不得其解。尼娜正要从我手里抠出几张钱来,又突然改变了主意,什么也没买就穿过飘动的珠帘走了出来。
              外面和先前一样,还是乳白色的沉闷天空,还有一股燃烧的气味,从那些灰白房屋毫无遮挡的窗户里飘出来,搅动了我对鞑靼人往事的回忆。一小群小飞虫正忙着在一株含羞草上方织补空气,含羞草无精打采地开着花,枝叶都拖到了地上。两个戴着阔边帽的工人正就着奶酪和大蒜吃午饭,他们背后靠着一块马戏广告牌,广告牌上画着一位红色的轻骑兵和一头老虎模样的橘色野兽。奇怪的是,画家竭力把这只野兽画得尽可能地凶猛,但他用力过猛,便从别的方面设法弥补,因为老虎的脸看上去分明像张人脸。
              “Au  fond,(3)我刚才想买一把梳子。”尼娜说道,觉得后悔为时已晚。
              她办事老是犹犹豫豫,想了再想,想到第三遍又回到头一次的想法上去,连上下火车时都要担心一会儿,这些我都多么熟悉啊。她总是要么刚刚到达,要么马上要离开,对此我一想起来就有受辱之感。约会本来是定好了的,就是游荡成瘾的混混也知道那是非去不可的,她却要把路线搞得复杂多变,叫你疯跑。假如要我在我们俗世评判人面前提供一个她平时的典型姿势,那我也许要把她放在库克旅行社(4),让她斜靠着一个柜台,左小腿交叉在右小腿上,左脚的脚指头轻敲地面,两只尖瘦的胳膊肘和装满硬币的手提袋放在柜台上。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则手握铅笔,和她一起谋划着给她订一个一劳永逸的永久卧铺。
              大批人离开俄罗斯移居国外后,我在柏林的一些朋友家里见过她——那是第二次见面。我快要结婚了,她刚刚与她的未婚夫分手。我一进那间屋子,一眼就看见了她。我又扫了一眼别的客人,凭直觉判断在场的男人中哪一个比我更了解她。她坐在一张长沙发的一角,双脚收在沙发上,小巧的身体舒适地蜷曲成一个“Z”形,一只鞋跟前面的沙发上歪立着一个烟灰缸。她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我,听我报了姓名,然后从嘴唇上取下那个花梗一般的烟嘴,这才缓缓地、乐呵呵地说道:“好吧,见过大家——”她一张嘴,大家立刻明白了,我们的亲密关系由来已久。不用问,当年那场热吻的事她早就全忘了,然而不知为何,倒是因为有过那桩微不足道的事,她好像不由自主地老是隐约想起一段热烈快乐的友情,其实那样的友情在我俩之间根本不存在。我们的关系完全是一个虚架子,建立在想象出来的感情上——这与她待人随便的好心肠无关。从我们说的话来看,这次见面被证明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隔阂。那天晚餐时我的座位碰巧排在她身边,我厚着脸皮试探了一下,看她藏在心里的容忍程度到底如何。
              此后她又消失了。一年后,我和妻子到火车站送我弟弟去波兹南(5)。火车开走以后,我们沿着站台的另一边朝出口走去,突然在巴黎快车的一节车厢旁边看见了尼娜,她把头埋在她捧着的一束鲜花里,站在一伙人中间。那些人是她的朋友,我不认识。他们站成一圈,呆呆地望着她,就像无所事事的人望着大街路面,望着一个迷路的孩子,或者望着车祸的受害者一样。她爽朗地挥着花向我打招呼,我把她介绍给了叶连娜。在偌大一个火车站里,每一件事情都在其他事情的边缘上颤抖,颇有生命匆匆的气氛,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大事,都要只争朝夕,倍加珍视。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言片语的交谈就足以让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在下一次见面时互用昵称了。那一天,在巴黎快车投下的幽幽阴影中,她第一次提到了费迪南德。我得知她要嫁给他了,竟然觉得痛苦,想来实在可笑。车厢门开始砰砰地关上,她和朋友们吻别,很急促,但很真诚,然后上车进了车厢,消失了。接下来我透过窗户玻璃看见她在自己的隔间里坐了下来,好像突然间忘了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车厢像个玻璃鱼缸,里头隐隐约约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生命在移动,我们大家都手插在衣袋里,定睛观察。后来她明白过来我们在看她,便咚咚地敲窗玻璃,又抬起眼睛,在车窗的窗框上摸索,好像上面挂着一幅画一般,但没有任何结果。有个和她同车的旅客帮着她放下了窗子,她探出头来,是个有声有色的真人了,开心地笑着。火车无声无息地滑动起来,我们中的一个人赶了过去,递给她一本杂志和一本陶赫尼茨(6)出版的书(她只有在旅行途中才会看看英文)。一切都滑走了,走得美好、平稳。我攥着一张站台票,揉得不成样子,一支上个世纪的老歌(据传这首歌与一出巴黎的爱情剧有关)在我的脑海里响个不停。它是从记忆的音乐盒里冒出来的,为什么会冒出来,只有上帝知道。那是一支感伤的歌谣,我的一位终生未嫁的姨妈过去经常唱。这位姨妈长着一张黄脸,黄得像俄国教堂里的石蜡,但天生一副好嗓子。每当她一展歌喉,唱起这两句:
              On  dit  que  tu  te  maries
              tu  sais  que  jen  vais  mourir(7)
              那圆润响亮、如痴如醉的歌声会产生神奇的力量,让她仿佛沉浸在一片火烧云发出的霞光中。旋律如泣如诉,诉说着屈辱和痛苦,节奏激发出婚礼与死亡间的联想。唱它的姨妈早已故去,现在想起来的只有她的歌声,搅得我在尼娜离开之后的几个钟头里心神不宁。甚至到后来就像一艘驶过的大船搅起的余波,小浪平缓,朝岸边扑打,梦幻般渐渐慢下来。要么就像钟楼里传出的钟声,敲钟人早已回家与家人重新欢聚,唯有铜钟仍在颤悠悠地挣扎。又是一两年过去了,我去巴黎办事。一天早晨我到一家旅馆找一位电影演员,在楼梯转弯的平台上又看见了她,穿着一套合身的女装,正在等电梯下楼,手指下方晃荡着一把钥匙。“费迪南德击剑去了。”她兴致勃勃地说道。她的眼睛盯住我的下半张脸,仿佛在读唇语一般。沉思片刻后(她对肉体欢爱的了解之深是无人可及的),她转过身,细细的脚脖子快速扭动起来,领着我走过铺着海蓝色地毯的过道。她的房门口放着一张椅子,上面摆着一只托盘,早餐吃过后还没有收拾——上面放着一把沾着蜂蜜的餐刀,托盘灰色的瓷面上撒着面包屑。不过房间已经打扫过了。因为突然开门通风,一幅绣着白色大丽花的棉布帘波浪一般扑卷进来,在落地窗的两片窗扇之间好一阵抖动撞击。房门锁上了后,窗扇才放开了扑进来的窗帘,发出一声响,好像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一会儿后我走出房间,来到外面一个铸铁小阳台上,闻到一股干枫树叶和汽油混合起来的气味——原来是雾蒙蒙、灰蓝色的清晨街道上还未清理的垃圾。那时已有病态的感伤在不断增长,这将使我和尼娜之后的相逢更加痛苦。但我当时毫无察觉,所以也许表现得和她一样泰然自若,无忧无虑。我陪着她从旅馆出来,到一个什么办公室去查查她丢了的一只手提箱找着了没有,然后又去了一家咖啡店,她丈夫正在那里召集他当时的部属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