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宠文网 > 传记回忆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第74页

书籍名:《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作者:罗杰·洛文斯坦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章节:第74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两个女人。“本也想这么着,可你却成功了。”他开玩笑说。可是巴菲特并    
不像玩笑中说的那样是个浪漫的花花公子。他对待这两个女人是小心的,有    
区别的,就像计划好了一样。事实上苏茜和阿斯其德是不同类型的人,不像    
演员一样可以相互替换。这也让巴菲特的朋友们感到不和谐。尽管他们也习    
惯了这种三角关系,可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有人想知道巴菲特对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想法,还是他只是重新组织了一    
个能让他继续干好事业的家庭结构。彼得就曾问他父亲,他母亲是不是一开        
-----------------------  Page  152-----------------------      
始就说过要嫁给他。巴菲特自己也对此表示怀疑。可不管朋友们多么困惑,    
事实是他找到了或者说发明了一个于他有利的解决办法。与苏茜保持关系,    
虽然相隔甚远却给了他一种一直渴望的稳定感,这是种当他年轻时要急急忙    
忙赶回奥马哈时的感觉。这使他免受离婚的创伤,也不用大费脑筋地重新寻    
找安慰。    
          审慎是他的特点。“我热爱生活,我安排好生活来干我想干的事。”有    
一次他对记者说道。他不修边幅,也不管什么社会习俗,到现在仍是如此。    
他不打算介绍他的三人芭蕾;在一次被搬上报纸的评论中,他只说这对三个    
当事人都很合适:“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了解,你就会理解这种关系了。”    
          巴菲特在与朋友们的谈话中确实强调过阿斯其德是托了苏茜的福。唐·代    
利,巴菲特的弹子球老伙伴,在阿斯其德住进巴菲特家后来奥马哈拜访过他,    
很自然地也想了解他的情况。唐发现他们晚上睡在一起。巴菲特告诉他这两    
个女人是朋友。代利说:“我想这对他很重要,他说他不会偷偷摸摸地干什    
么事的。”    
        彼得认为,巴菲特在苏茜走后头几年过得很惨淡。“他很伤心,失魂落    
魄的。”彼得说。巴菲特的一位亲密女友也说他“十分孤独”,但她感兴趣    
的是他是如何处理的。只有少数几人知道他的痛苦。据他的儿子说,巴菲特    
有时也会忘记不快,专心工作。他会忙忙碌碌地仔细安排新生活,就像“带    
上眼罩的马”一样。    
        他过去的经历十分坎坷,少年时一人来到华盛顿当报童。尽管他现在拥    
有其中几家报纸,他的工作还是基本没变。他还是起得很早,好像办公室里    
还有一捆报纸等着他去送一样。现在有两个女人照顾他,他打电话的声音都    
高了5度,就像从来没碰上不高兴的事一样。他的老密友乔·罗森菲尔德从    
未见巴菲特沮丧过——“一次也没有,他全身心投入到伯克希尔公司中了。”    
他说。    
          巴菲特没因个人的麻烦而有所松懈,他再次振作起来。70年代后期,巴    
菲特代表伯克希尔公司陆续搞了一批投资。当股市疲软时,他兴致勃勃地用    
伯克希尔保险公司的大量流动资产来买股票,包括奥姆雷达·赫斯、美国广    
播公司、GEICO,还有通用食品、《奈特岛拯救报》、通用媒体、SAFECO、F.W.    
羊毛公司等,还有许多其他公司的股票。    
        有关巴菲特买某种股票的消息能使股价上涨10%。经纪人阿特·罗斯尔    
说,“通用食品的股价升得像长了翅膀一样,但沃伦不承认他在买进,他等    
别人都抛出,股价回落时再开始购买。查理·芒格大声诅咒道:  ‘这帮狗娘    
养的又在跟进了。’”    
          巴菲特在投资时也在写作。有几次是为经济刊物写的,主要还是为伯克    
希尔·哈撒韦写年度报告。他总在记录他的进展状况。直到巴菲特伙伴公司    
开张后他才不写了。现在他更多的是写关于投资、管理和金融方面的书信体    
报告。    
        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他后来整理了这些信件。那是从    
1978年前半年关于1977年的一封信开始的,正是苏茜离家的那段时间。这    
封信写的是最基本的东西,估计没有多少人读它。巴菲特按自己的方式完整    
地介绍股票:他找的是自己能懂的公司,有诚实胜任的管理人,良好的前景,    
而且价格很公平。他无意参加短期交易。    
        他写这封关于购买股票的信的动力是因为  70年代末华尔街交易所的奇        
-----------------------  Page  153-----------------------      
怪情景。巴菲特中意的股票俯仰皆是,可就是没人愿买。1977年夏天,道·琼    
斯工业股票的指数猛跌到800多点,远低于平均水平1969点。原因是因为    
70年代中期美国的经济不景气,所有报纸的头版都登着绝望的消息:美元贬    
值,日元升值,伊朗的原教旨主义者,尼加拉瓜的红色军团,石油输出国组    
织活动频仍,国内能源短缺,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作用在削弱。表里不一的    
尼克松被赶下台了,换上来的吉米·卡特却有德无能。乔治·布什开始关注    
白宫,并对联邦债务感到震惊。他发誓,如果他当选就要在第一任里实现预    
算平衡。    
          5年前美国经济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但华尔街度过了难关,随之而来    
的是历史上最有力的经济复兴,可这安慰不了谁。金融周期只有在回忆时才    
是清楚的。无人可以预知未来。市场上的任何变化都只有一次。70年代末最    
受人痛恨的是通货膨胀,所有物价都涨了13%。华尔街上的主要价格却只有    
两位数。内地还出现了卖假货的人,只有他们还能利用困难时期大发横财。    
巴菲特卖黄金、钻石、艺术品、房地产、稀有金属、冷冻食品、加州希蒙得    
木豆,还为别人咨询如何度过难关。他的观点是:“别信书上的理论。”    
          就因为他反对股票代表国家经济状况的观点,他到处受嘲笑。在  1979    
年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写道,他吃惊地发现养老基金会的经理们那年只把手头    
9%的钱花在股票上,再没有比这更胆小的事了。他们本该是“一群理论上说    
最该保持长期投资的人”。他忍不住加了一句:“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高兴。”    
——他指的是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    
          没人不说股票便宜,可惜直到熊市过后,养老基金会的经理们还在等着    
  “看清形势”。制造商哈诺瓦从市场中抽出了60%的资金,高级投资顾问维    
克特·梅隆解释说:“还有些问题不明朗。”詹尼·蒙哥马利斯科特的副经    
理汉兹·H.比尔也持这种观点:股价很低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买进,将来的    
形势还取决于许多棘手的问题。    
            《商业周刊》做出了最让人揪心的预言,它1979年  8月的一期刊物的    
封面题目就是“股票完了”。文章很有创意,它仔细描述了股市的不景气。    
因此,它说,人们应该投资于货币市场、快速食品或稀有印花,股票当然该    
让位了。股价太低了,迟迟不见回升就是股市死亡——不仅仅是不景气——    
的证明。        
            无论如何,美国经济必须承认股票永远死了这一事实——也许将来会恢复,可决不会太    
            快。        
          巴菲特坚决不同意这种说法。同一周,他给杂志《福布斯》投了篇稿子,    
批评养老基金会的经理们过了时的明智:        
            将来的事没人知道,你们是在大家都看好时才花高价买进。不确实性其实一直伴随着长    
            期投资者。        
          这篇文章反映出巴菲特更急于要正式解释这个行业,比他60年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