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抢救大明朝

宠文网 > 历史军事 > 抢救大明朝

第1886章???朝求升,暮求合,陕西贫汉投崇祯

书籍名:《抢救大明朝》    作者:大罗罗
    《抢救大明朝》章节:第1886章???朝求升,暮求合,陕西贫汉投崇祯,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出门拜崇祯,管教大小都欢悦。携妻儿,扶双亲,离了家园来西安,来了西安投崇祯,有饭吃来有衣穿......”
        陕西巡抚衙门里面,这个时候正有一个苏州人在唱陕西民谣,是一首最近几个月开始在除关中平原、宁夏平原、汉中盆地和湟河谷地之外的陕西各地疯狂传唱的“流行民谣”。
        这个唱歌的苏州人还是个官,正是崇祯四年的新科进士,现任延安府安塞县县令的张溥。
        就是那个东林后继、复社领袖,他是两个月前才新官上任,到高迎祥的老家当父母官的......两个月的官当下来,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而且还给晒黑了不少,看着都不像个官,倒似个陕西老农民了。
        除了又黑又瘦,他穿得也破旧,一件洗得退了色的官府穿在身上,有几处都打上了补丁,看着就苦啊!
        哦,也不是看着苦,而是真的苦,苦的都快哭了。
        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当了官,还放了县令,照理说可以捞一点......当然不是贪污了,张溥是东林后继、复社领袖,贪污是不至于的。但是明朝的县令还是有点油水的,有皂隶差银和各种常例银可以拿。
        其中皂隶差银其实就是各级官员所用的差役的免役钱明朝官员的待遇除了法定的正俸之外,还有优免和差役,而其中的差役又是民间徭役的一部分,从永乐年间开始就可以折银免役。
        不过皂隶差银并不是什么大钱,而且张溥配给这个县令的皂隶数目也有限,折不了多少差银。而常例银才是地方官员收入中真正的大头!所谓的常例银是一大堆名目繁多的索贿或者叫乱收费项目的总和。也不是县令独吞,而是层层分润,人人拿钱,从最下面的胥吏开始,到知县、知府、布政,大家都有一份。如果看开一点,常例银实际上就是一份商税或人头税......这大明朝收到的税虽然不多,但是下面的老百姓却没有少交啊!
        如果张溥不是领头搞了个公车上书,以他在江南士林当中的声望,发一个富裕一点县,一年拿到两三千常例银子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有了这笔常例银子,他当个两袖清风的清官,日子也过得美滋滋的。
        可是他偏偏得罪了小皇帝,给发到高迎祥的老家当了官......现在的安塞县都穷成这样,而且三天两头出反贼,下面的胥吏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收钱的时候都手抖,哪儿有那么多常例可以往上送?
        而且这张溥还特别倒霉,他上任当县令的时候,正好遇上娄东二张中的张采因为军功在王和尚、高迎祥在西安民变失败的时候,王二也在洛川倒了霉,被手下出卖,掉了脑袋晋升了延安知府,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个张采可不会因为升知府感激张溥,现在的延安知府就是个背黑锅的官!
        各项钱粮指标完不成不说,搞不好还会遇上饥民造反!
        所以这个张采对于被发到延安当县令的一群“公车进士”没一点好脸色,直接就放下狠话,谁都不许拿常例银子,否则就要参他们!
        当然了,明朝官场上拿常例银子参人的事儿还没有过,当年海瑞那么刚,也就是自己不拿,也没拿这个事儿去参别人。
        但是张溥、杨廷枢他们这些“公车进士”不一样啊,他们得罪的是皇帝!
        谁都知道张采要参他们就是为皇帝出气,和别的官没关系。而且张采的理由也充足,延安民变在即,为父母官者怎可变本加厉搜刮民脂?万一激起民变,那就是国家的罪人!
        而张采这么一搞,张溥可就惨了。因为张溥是丫鬟养的,没有继承到多少家产,中举的时间也短,又忙着当东林后继,没攒出多少家业。现在又得在安塞当清官......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当然了,张清天的苦只能放在心里,面子上还得装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样子。隔三岔五就往延安府城跑为饥民请粮,顺便恶心一下张采这个阉党。
        不过粮没有请到,张采也没被他烦死,反而把他和另外几个“公车进士”都带到西安府来见巡抚了。
        到了西安才知道,原来是陕西巡抚毕自严请延安、庆阳、平凉、巩昌、临洮、凤翔、西安等府的知府和县令去省城查问流民事宜。
        流民的事情,张溥张清天倒是非常了解的。他这些日子可没少访贫问苦,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还是充分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还发现有不明来路的人在鼓动安塞县的饥民向西安流动......甚至连延安府民间最新流行的民谣都学会了。
        “抚台,米脂县也有人在传唱此曲......蛊惑了不少饥民成群南下,搞得本县人口大减!”
        “抚台,我们甘泉县也有人在唱,也蛊惑了不少老百姓南下。”
        “抚台,我们宜川县也一样,也有人在唱,搞得本县人心浮动,都没什么人安心种地了”
        “抚台,我们保安县也到处在唱投崇祯......人都要给唱跑了!”
        “抚台,我们合水县也......”
        在张溥高歌一曲之后,大堂之上,几乎所有的知县都表示自己的辖区之内,也有人在用这首歌谣鼓动饥民外流。
        饥民外流就成了流民,虽然可以缓解流出地的粮食供应压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人口流出地的生产和税赋下跌没有人口,空有土地,也没有办法进行生产啊!
        而生产一下降,税赋自然就更没希望收齐了。
        这户口和税赋都是官员的政绩啊!户口减,税赋少,官还怎么升?
        陕西布政使司的右使叶廷桂今儿也在巡抚衙门里面,听了下面一群县令的话,他就笑着安慰大家道:“诸位稍安,万岁爷已经在离开北京之前就降了旨,豁免自崇祯四年起往后五年,除关中平原、汉中谷地、宁夏平原之地以外陕西各县的田赋......所以今年的秋粮,各位就不必去催征了。往年的积欠,也一律不许催收。”
        五年免粮也来了,比当年李自成提出的三年免粮还多了两年,而且朱由检实际上的打算比这还要好,不止五年免粮,而是要一直免到崇祯17年......如果那时候陕西还归大明朝管辖的话!
        当然了,朱由检的“免粮”要比李自成的“免粮”精细,不能一刀切啊!
        受灾严重的地方免粮,受灾不重或者没有受灾的地方还得继续交粮,甚至还得加征!
        要不然朝廷那么多官吏、军队都饿死?而且朝廷还得救灾呢!湖广、四川这些不交什么税的产粮大省如果不多负一点责任,朱由检这个皇帝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不催不征了,我们这些当县令的该干什么呢?”
        “是啊,我们这些父母官还当什么呢?”
        “人都跑了,税也不征了,我们还干什么?”
        一帮县令也难伺候,不要他们干活都不乐意......不过想想也是,千里做官为什么呀?无非就是为名为利。一县父母官当得子民都跑光了,想必也没什么名了。再不收税,那利也没了。
        没名没利的,在陕西这种穷乡僻壤呆着干嘛?
        毕自严这个时候嗯咳了一声,开口了:“诸位......这个老夫问你们个事儿......你们知道怎么要饭吗?”

?第1887章  江南才子带路要饭,后金大汗两路来攻/>        毕自严的问题一出来,张溥就觉得所有人都在看自己!
        张青天心说:他们是什么意思?难道因为本官少时家贫,所以就该知道怎么要饭吗?真是太荒唐了,本官虽然家贫,但绝对没要过饭......没有高中的时候,都是苏州的富商士绅主动送钱送物的!
        张溥家贫在官场上不是秘密,但他也是少年才子,在苏州府一带也是大名鼎鼎,公认的“苏州必中客”。当然会有许多富商士绅抢着来资助,张溥甚至可以挑挑拣拣,那些名声不好的奸商送来的钱他还嫌脏呢。
        所以张溥少时虽然“家贫”,但也是衣食无忧,可以安心读书的。
        他的“穷日子”,对于真正的穷人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连陕北这边的大地主都比不了......
        “抚台,您怎么问这事儿?”张溥的大同乡,苏州长洲的杨廷枢接过了问题,反问了一句。
        杨廷枢现在是庆阳府环县的县令,环县这几年一样在遭受旱灾,也一样有人在传唱“投崇祯”。而他当然也不会要饭......他爷爷杨成当过南京兵部尚书,祖上更是世代官宦,往上找一直可以找到四世三公的华阴杨氏。他这样的家世怎么会知道要饭的事儿?
        毕自严苦笑道:“这次召你们来西安的,其实是万岁爷......万岁爷知道陕西的苦,所以就使人做歌,鼓动陕西饥民到西安集中,接下去就要带着他们外出逐食!诸位知道这个逐食是什么意思吗?”
        说着话他看了杨廷枢一眼,“当年隋帝就有个逐食天子的雅号啊!隋帝的事迹,维斗你应该很熟悉吧?”
        杨廷枢家长辈当中原来还是有人要过饭的!
        “抚台,天子真要带着陕西饥民去逐食?”杨廷枢眉头皱了起来,“可是河南、山西也乏食啊!”
        “对啊!河南今年也在闹旱灾,山西好一点,但是山西本就不产多少粮食。”
        “要逐食的话,恐怕得去山东和北直隶了......”
        “去那里是不是太远了?”
        毕自严听着一帮操着江南、江西、湖广、四川口音的县令说去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讨饭的事儿,心里只觉得好笑还都是进士,这个都没想到,这一届进士脑子不好使啊!
        小皇帝要是想去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讨饭,会用你们当县官?
        现在陕西各个受灾严重的州县的父母官,都是从湖广、南直隶、江西、四川来的......这不就是要他们带路去各自的家乡要饭吗?
        你们这些士林英才,一方领袖......马上就要变成祸害家乡的罪人了!别人是衣锦还乡,你们倒好,带人回家乡要饭......
        毕自严当然不会把猜到的朱由检的心思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当下只是笑着说:“现在各州各县的流民大量汇聚到了西安,急需加以照看,老夫已经按照他们原籍所在,将他们分别安置了数十个营头。但是这些灾民还是需要父母官去照看的......你们都是陕西各州县的民之父母,现在子民都流落到西安了,你们不应该跟随照看吗?”
        什么?照看一帮叫花子?
        大家辛辛苦苦的苦读,好不容易中了个进士,现在就成了叫花子头头了?
        “抚台,咱们可是地方官,大小管着一个县呢!”
        “是啊,走不开啊......一县之事何等繁杂?我等都得一一过问,分身乏术啊!”
        “对,对......真是走不开啊!”
        一帮民之父母都不傻,哪里肯入这个套?好好的官不当,来管这群要饭的?
        毕自严笑着道:“你们所管的州县不说十室九空,那也是大半的百姓离了家园,你们留在地方上也没什么可以干的......万岁爷就想让你们把地方上的琐事交给知府衙门,然后带一群能干可靠的差役来西安看着从各州各县出来的饥民。不要让他们再被贼寇所蛊惑了!
        万岁爷还说了,如果再有贼寇蛊惑饥民的事情发生,哪个州县的饥民被蛊惑起来,就问州县官的罪......要削籍为民的!”
        削籍为民可就惨了......多年的苦读全部白费,以后连举人、秀才都不是了!
        毕自严看着一帮不再说话的县官,笑着道:“天子已经到潼关了,你们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和本官出城五十里去迎接天子车驾!”
        朱皇帝办事那是雷厉风行啊!
        打仗的时候是兵贵神速,现在去要饭了,也是神速!八月中旬离开的北京,现在才九月初五,就已经到了潼关卫。
        而就在大明天子即将再幸西安,要领着陕西一省的饥民南下要饭的时候,刚刚被他安排妥当的东北面的几个边镇又出了点意想不到的状况。
        黄台吉出兵来攻打了......而且这个黄台吉居然没有照着朱由检的如意算盘三出燕山,而是走了辽西和辽东。
        辽西方面,不计其数的建州兵在八月二十五日这天突然越过小凌河,奇袭了小凌河南岸的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三城,在八月三十日就突进到了靠近宁远城的笔架山以东。
        虽然朱由检早就让袁崇焕、祖大寿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但是这两位一直拖延不办。到了黄台吉二出燕山后,大明在东北面的形势明显好转,朱由检也有足够的兵力在大宁、燕山布防,不再需要从辽西抽调力量,所以也就默许了袁崇焕、祖大寿“重新”在辽西走廊布防其实就没真正撤防。
        而袁崇焕、祖大寿的布防,就是以小凌河为界,以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笔架山等三城一山为前沿,节节防守,步步抵抗,以拱卫宁远坚城。
        也不知道是袁崇焕有意诱敌深入还是一时疏忽,反正后金大军一出,就势如破竹一般,转眼间就打到了宁远城以东的笔架山险要!
        而在辽东半岛上,后金军的出手同样犀利。大队的后金兵趁着毛龙例行公事一样的,在秋收之前发兵骚扰后金后方的机会毛龙这两年特别喜欢在辽东秋收之前打几场袭扰战,或是打沿海,或是袭辽河,出动的兵力都有几千乃至上万,突然进兵,一举包围了复州城,前锋直逼南关长城外的金州卫城。
        这两路后金大军不仅来的突然,而且进军的路线也完全出乎了朱由检之前的预料。虽不能说打了辽西、辽东明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也让袁崇焕、祖大寿和毛龙陷入了被动。
        而且北京的大明朝廷也有点措手不及朱由检留下的三个锦囊当中,可没有说黄台吉打辽东、辽西时应该怎么办!
        北京皇城西苑的玉熙宫内,当着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后周皇后、张皇后和一个脸色阴沉,腮帮子都气的鼓出来的监国皇太侄,一群大臣们就争论起来了。
        “黄台吉出兵宁远那是找死!正好调集大军去与之决战......说不定可以一举歼灭!”
        “黄台吉狡诈阴险,一定在使诈,大军不可轻出,应该以不变应万变!”
        “辽西决战的机会难得,如果错过,平辽之战何时可以结束?”
        “万一有诈呢?”
        “有诈也不怕!朝廷的帐前军、殿前军,信州的骆驼军,都是精实勇锐之兵,何惧奴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