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36

书籍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作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章节:36,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性爱与文明33

        第六节 心理症中性反常现象盛行的原因

        经过上述详细而周密讨论,我们有可能对心理症患者的性生活有所误解,似乎心理症患者本来就是性反常的,它的背离正道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从广义上说,这群病人的体质中除了包含着大量的性压抑及势不可挡的性冲动外,还很有可能具有特殊的性反常倾向.  但对轻型病例的研究,并没有证明后面这一假设的正确性.我们当然可以说,它对病症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  因为大多数心理症患者都是在青春期承受了正常性生活之后,才开始发病的.  其潜在的抑制作用也全部是为了阻抗正常的性欲.有些疾病发病较晚,多数也是因为原欲不能得到常态的性满足.  在两种情形中,原欲就像通道被堵塞了的溪流,只好涌向旁边干涸了的偏道.因此,呈现在心理症中性反常的例子很多(当然都是被动表现)

        ,但都是一些无可奈何地涌向旁道的表现.  不管怎么说,患者比正常人更用得着这些旁道.  事实上,一个本来应该很正常的人之所以会性反常,除了因为他的外在自由被剥夺、正常性对象无法得到满足和正常性行为发生危机之外,还因为性的内在抑制因素在发生不可估量作用.事实上,不是所有心理症病例都是一样的.  在某些病人中,导致性错乱的主要是先天因素,有的则同以上所述,是

        

  37

        43性爱与文明

        在其原欲脱离正常性目的及性对象之后,才走向这条旁道.既然这两种影响力相互渗透交织,勉强把它们分开就无太大意义了.  只有当体质与经验都导向一个倾向时,心理症才会趋于极端.  诚然,一个体质特异的人,也可能不需日常经验的帮助,就可偏离正道.  反过来,一个体质与常人无异者,在经过一番特殊的经验之后,也许会成为心理症患者,这样的看法大致可以适用于其他一些兼含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疾病.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坚持那种认为在心理症体质中“性反常”较常人为多的设想,就应极力强调这个或那个快感区或某种部分冲动.  每个人都有他先天倾向,而这类性倾向本来就不能划一.  究竟在某一类病状与另一类性反常之间有没有特殊关系,我们还没来得及加以详尽探讨(这一领域中其他许多问题也未被详尽探讨)。

        第七节 关于幼儿期性欲

        在我们确实证明了在心理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性反常情感成份之后,性反常的人数无形中便增加了许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类社会里心理症患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还由于正常人与心理症患者并没有鲜明的分界线,如果象莫比尤斯(Mobius)所说“每个人都多少有点歇斯底里”

        ,性反常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广泛的原因也就不难看出了.

        

  38

        性爱与文明53

        这一事实使我们联想到,性反常倾向决不是偶然,它是常态下标准体质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有人问我们:性反常到底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像毕内特在论恋物症时所证明的,来自于偶然的经验?我们不否认性反常现象中的某些先天性的因基,但这种先天性差不多每个人都有.  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有时受到生活中某些因素的影响,会变得非常明显.  我们讨论的则是某种性冲动素质的先天基础.  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性活动的真实体验者,而在别的情况之下,经由不充分的潜在抑制作用之后,则以病态的迂回形式吸引住极大一部分性的能源.  处在这两个极端当中的,才是真正的人,他们通过有效的节制及其他努力,享受了真正的性生活.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代表着一切性反常现象之根基的素质只能在儿童中找到,虽然在小孩中所有冲动的表现都不太强烈.  如果我们坚信,心理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患者仍然保持或回返到幼儿性欲状态,我们便会对幼儿性生活发生兴趣.  我们要在这里探索那些影响着幼儿性生活发展过程的力量,以便了解到底为什么有人最终造成性反常现象或者心理症,有人却能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39

        63性爱与文明

        第二篇 幼儿性欲

        第一节 前  言

        对幼儿期的忽视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幼儿身上是不会有什么性冲动的.性冲动是人的生活史上某一段被称之为青春期的日子里突然暴发出来的,这种普遍性的误解主要来源于我们目前对性生活基本原则的无知,其后果是严重的.  可是,只要对幼儿期的性症兆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探讨,我们或许能对这花样众多的性冲动理出一个头绪,最终导出它的来源、构成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那些一向致力于解释成人性格与反应的学者们,总是致力于从人类祖先中发现解释的源泉,他们并不了解个人发展史的重要性,总认为遗传比童年更具有某些影响力.

        

  40

        性爱与文明73

        事实又是怎样呢?我们知道,童年的影响力要比遗传力量容易理解的多,而且更值得去用心寻觅.  据权威医学杂志上,我们偶尔会读到有关幼儿性早熟的例子,如阳具勃起、手淫以及其他一些与性活动相近的动作.  但是这些都只被人们当作意外的事件、怪事或人之劣根性的提早发作,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学者悟出幼儿期性冲动的正常性,在大量有关幼儿成长过程的著作里,有关“性的发展”的章节常被略过,或者干脆就不提.

        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

        忽视这一阶段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一是学者们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因为这种精神现象的意义至今还朦胧交错,这是一种全盘遗忘所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全部)

        ,对其童年期的最初几年(通常是六年到八年)的记忆差不多消失殆尽.  这虽然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古往今来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谁都明白,除了那些少数不可理解的记忆显示空白的年代之外,幼儿均能获取印象,并且能像成人一样表达痛苦、快乐及其他出自内心的情感.  的确,成人们也时常在小孩言谈之中发现某种理解力和发展着的判断力.  然而幼儿一旦长大,对这一切竟然会一无所忆.  为什么比起其他精神活动来,我们的记忆却如此落后?难道我们不应该相信,在生命的开端年代里,人类获取印象、保存记忆的能力是最旺盛的吗?

        但是在观摹了许多人的心理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些

        

  41

        83性爱与文明

        我们原以为忘却的印象,在精神生活里却有着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成为未来之发展的基因之一.  从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遗忘,并不是指幼儿期印象的真正遗忘,而是一种与成年心理症患者的遗忘症十分近似的遗忘,它们都是因为潜抑作用而远离了意识的结果.  然而究竟是什么力量造成这种幼年期印象的潜抑?要是能够解开这个谜,便可进一步解释歇斯底里式的遗忘症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种幼儿期遗忘现象的存在,能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儿童与心理症患者的精神状态.  在前一篇里我们已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症患者的性生活有的一直保留着一种幼儿式状态,有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延续之后,又退化至幼儿状态.  以此论断,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是否也与幼儿期的性冲动有关?

        对幼儿期的全盘遗忘与歇斯底里式遗忘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一种文字游戏.对歇斯底里式遗忘症的潜抑作用,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患者内心早已存在着一股远离意识的往事,它们经由联想的关系,与当前意识领域中的某一行为想象符合,从而看上去好象进入遗忘的境界.  既然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幼儿期的遗忘现象,就没有歇斯底里式的遗忘症.我相信,使人视自己的童年期恍如隔世,从而对自己童年期性生活的萌芽一无所忆的,就是这种童年期的遗忘现象.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不能理解幼儿期在性欲发展中所占的地位.  我个人在单独致力于弥补这一知识的空隙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早在186年,我就已经强调指出,童年在

        

  42

        性爱与文明93

        某些与性生活有关的现象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那时起,我便致力于揭示幼年期性生活的重要性,并且从未停顿过这一探索.

        第二节 幼儿的性潜伏期及其中断

        据童年期常见的性的不寻常表现,以及心理症患者潜意识中对幼儿期的朦胧回忆,我们就可以描绘出一幅童年期性行为的情景.无可非议,幼儿性冲动的胚基是与生俱来的,它持续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又遭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压制,直至性发展达到旺盛的程度或个人体质极为强壮突出时,性的压抑才被突破.  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周期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尚未得到满意的答案.  但一般情况下,儿童长到三、四岁时,其性生活便已经很容易观察到了.

        性抑制

        在这段完全的或部分的潜伏期内,精神力量的发展开始压制性生活,它就像一道河堤,致使它走向狭窄的河床.这些精神力量包括了厌恶感、羞耻心以及道德的和审美上的理想化要求.我们也许认为,在精神生活文明的世界中,为儿童设置的这些堤防,主要是教育和诱导的功劳.  教育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