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钱有多重要?没穷过的人不会懂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钱有多重要?没穷过的人不会懂

第一章

书籍名:《钱有多重要?没穷过的人不会懂》    作者:泉涌君
    《钱有多重要?没穷过的人不会懂》章节:第一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亲爱的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通史》第九篇,第四十七至五十章,212-228页。

思考题:中国经济从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唐朝到明朝南北方经济的变动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国家税收主要依靠生产粮食和纺织业,因此我们将从这个方面,了解从唐到明,中国经济的变化。

先说漕运。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经济的支撑点偏重于北方黄河流域。

隋炀帝登基后,修建的最主要工程就是开通运河,大业元年开通济渠,用来收纳来自西部的粮谷;大业四年开通永济渠,收纳来自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粮食。

到了唐代,江南的户口增多,收到中央的粮草也随之变多,漕运成了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依然是河南、河北以及山东地区。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长江一带的税收,此时的河北、山东有藩镇割据,成了小朝廷。

中央无法收这些地区的税收和粮草,所以粮食从长江进入黄河的漕运工程成了国家大事。

到了宋朝,宋代建都汴京,主要因素就是迁就漕运,汴京周围水路发达,总共有四条漕运路线向汴京输送粮食。

北宋时,国家税收尚且依赖南方,到了南宋,税收重心更是落到了江南地区,税务增加,而土地变少,老百姓的实际负担开始加重。

元代建都燕京,粟米来源依然依靠江南地区,还创造一种海上漕运,从海上将粮食运到北方,元世祖时期,海运粮食达到二百五十多万石。

明代的漕运经历了五次变化,首先仍然是河运,通过长江进入淮河,再运往黄河,然后到达北方;其次是海陆兼运,陆路漕运通道也开始普及;之后是支运、兑运,最后是改兑。

明朝时用于漕运的船有一万一千七百七十只,官军十二万人。

当时北方供应的粮食只有南方的五分之一,中央全靠南方供应粮食,每年支出的运费也非常庞大。

到了清朝,南北方漕运差距更加明显,清代额定每年漕运四百万石,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南北方漕运比达到南十北一。

可见从唐到明清,中国经济重心已经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说完漕运,再来谈谈农业税收的另一个大头——纺织业。

中国的桑蚕最早也起源于北方,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地方用“桑”字作为地名。

隋唐时期,纺织业在北方很繁盛,当时的江南还没有桑蚕养殖和纺织业。到了宋代,汴京的纺织物,颇有名气。

桑蚕纺织业的南移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时,绢税已经是南多北少。

到了清代,全国只剩下江宁、苏州、杭州织造。

也就是说产丝绸的只有江苏、浙江两个省份,彻底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

那么,造成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