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亚非文学史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亚非文学史

第29章

书籍名:《亚非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亚非文学史》章节:第2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最新网址:wurexs
                                    我们的许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著作和先人的遗迹不是都荡然无存了吗?这些故事即使不失传,而被写成巴尔密历史那样的书(注:指阿拉伯文的塔巴利历史的波斯文译本及注释。),那么,一千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去读的……这些书不会象菲尔多西的诗一样在伊朗人的思想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留下这样强烈的印象。菲尔多西的《王书》一经问世,就把懂波斯语的人迷住了。有阅读能力的人读《王书》,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到说书场去听别人读”(注:《王书的价值》,《波斯现代优秀散文选》。)。

            《王书》成书于十一世纪初,这时,菲尔多西的故乡已经隶属于突厥族的国王玛赫穆德的统治之下。按照惯例,菲尔多西把《王书》献给玛赫穆德。但是,国王并没有给他这部史诗以应有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王书》里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思想不合玛赫穆德的心意。《王书》中反面形象伊朗的国王和勇士又容易使人联想到当时突厥族的先人。此外,玛赫穆德在宗教信仰上属于伊斯兰教的正统派逊尼派,诗人菲尔多西则属于伊斯兰教的非正统派十叶派。这些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分歧注定了菲尔多西的命运。这位创作了伊朗文学史上不朽的史诗的伟大诗人遭到极为不公正的待遇:国王不仅没有接受他的作品,反而下令惩处他。他不得不弃家出走,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他逝世后,由于宗教领袖的反对,遗体竟不能葬到公墓里,只得葬于自家的后院。但是,菲尔多西对自己三十年的辛勤劳绩是极为珍视的,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巨大意义,他骄傲地写道:

            我用诗歌高筑了一座巍峨的殿堂,

            风吹雨打它也不会倒塌损伤,

            这部书要世代相传,

            凡有理性的人都会颂读和瞻仰。

            《王书》不仅仅是一部诗体的“史记”,就其波斯语的字面涵义看,还有“书中的精华”的意思。它是伊朗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近一千年来,它一直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传抄诵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萨迪

            伊朗十三世纪的大诗人萨迪(1203-1291)生于南方名城设刺子的一个下层传道士家里。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塞尔柱王朝(1055-1194)的末期。1194年花刺子模人占领了波斯的一部分土地,结束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入侵伊朗,蒙古人烧杀抢掠,肆意破坏,给伊朗人民带来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蒙古人第一次入侵并没有在伊朗建立巩固的政权,他们把所到之处洗劫一空之后就转移到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草原上去了。到了125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来到伊朗,才占领了伊朗全境,建立了旭烈兀王朝(又称伊儿汗国)。

            由于外族入侵,战祸连年,萨迪的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的旅途中度过的。他青年时期曾在巴格达的“内扎米耶”学院学习。他的旅途生活大约开始于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足迹遍及亚非广大地区,如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和中国的喀什噶尔。在旅途中他遇到各种困难,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广泛接触,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和了解,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给他后半生的创作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在《蔷薇园》的开头,萨迪写道:“……所以我才在这本书里写了各地奇闻,圣人训喻,故事诗歌,帝王言行,其中也掺杂着我自己的一部宝贵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我写作《蔷薇园》的缘起。”

            萨迪的代表作是《蔷薇园》和《果园》。《果园》成书于1257年,次年写了《蔷薇园》。这是两部道德训诫式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裁。《蔷薇园》是一部散文作品,叙述中既有无韵散文,也有韵文,并插入几句诗,借以点明主题,加强效果。《果园》则完全是诗。萨迪的这两部道德训诫作品读起来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每一章节都很短小,不作长篇大论的说教;同时,作者生活经验丰富,他把自己半生中亲身经历的轶闻趣事都写进作品。两本书里的每一节都是独立的,若干节构成一章,章与章之间也没有情节和意思的联系。几乎每一小节都是以一个故事开始,然后引出结论。

            萨迪和普通人民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和交往,这点,正是其他伊朗诗人所缺乏的。因此,他的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表达了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深切的同情,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过分作威作福,无情地揭露上层宗教人士的伪善面目。所有这些,构成了萨迪作品的基调,这是诗人进步的世界观的反映。

            萨迪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在下面这首短诗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表达得极其鲜明:

            亚当子孙皆兄弟

            兄弟犹如手足亲。

            造物之初本一体

            一肢罹病传全身。

            为人不恤他人苦

            不配世上妄称人。

            《蔷薇园》及《果园》里,诗人热爱人民的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果园》第一章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大马士革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寸草不生,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有一个善良的人,他并不缺少粮米,但他却因别人忍饥挨饿而忧心如焚。他的朋友问他为何这样忧伤?他这样回答:

            呵朋友!眼见朋友失足落水,

            站在岸边,也会于心不安。

            人们缺粮少米,面黄饥瘦,

            我的心为饥饿的人忧愁。

            聪明人不愿看到伤痕,

            不管伤的是别人,还是自身。

            我是有粮有米,吃喝不愁,

            可是,见别人受苦,我全身发抖。

            身强力壮的人身边倒卧着病人,

            他哪还能去作乐开心?

            看到贫苦人食不果腹,

            饭菜也似毒药难以入口。

            当朋友入狱下监,

            谁还有心漫步花园?

            正是出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所以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两部作品用了很大篇幅反映了暴君酷吏对人民的压迫,萨迪清醒地指出:

            暴君不可以为王,

            豺狼不可以牧羊。        

            假如国王压迫人民,

            在危难中就众叛亲离。

            在《蔷薇园》的一个故事里,写一个国王得了不治之症,要用人的胆汁下药,于是选中了一个少年。国王买通了这个少年的父母使他们同意杀掉自己的儿子。法官也引经据典说:“以臣民的性命保全国王,全然合法”。正准备动手取胆的时候,这少年仰天苦笑,他说:“父母是爱护儿女的,法官是为民伸冤的,国王是主持正义的,如今父母为了一点小惠把我断送,法官判我死刑,王上也只愿自己死里逃生,除了真主以外,谁还能护庇我呢”?萨迪在这个故事里对这个少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国王最后没有杀掉这个少年而把他释放了,这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结尾,未必具有典型意义。真正揭露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关系的部分是这个故事的前半部,正是这部分把封建君主的残暴和自私,少年父母的贪财害子,法官的为虎作伥深刻地揭露出来,加深了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在某些章节里,萨迪也对封建统治者加以赞扬。但是,只要经过分析,就可以看出他往往赞扬他们对人民的关心与帮助。当然,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未必符合诗人的善良愿望。但是,我们却从中感触到诗人萨迪的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在跳动。如在《果园》的一节里,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

            国家是树民为根,

            树茂皆因树根深,

            切莫扰民害百姓,

            害民就是自掘根。

            萨迪对人民的态度有时超出单纯的同情而发展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在《蔷薇园》的一个故事里,作者写两个兄弟。一个在官府当差,一个自食其力,靠劳动为生。一次,有钱的兄弟邀另一个也到官府当差。另一个兄弟却回答说:“你若摆脱这伺候人的可耻地位岂不更好?圣人说,与其腰束金带,服侍别人,不如自食其力,乐得清闲。”在另一个故事里作者写豪富哈丁台认为樵夫比自己“豪迈而崇高”,因为樵夫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对于一位中世纪的诗人,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因为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劳动人民是低贱的,劳动是不光彩的,萨迪正是在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唱出了与封建统治阶级不和谐的音调。

            诗人对上层宗教人士的揭露和讽刺也是辛辣而无情的,在作者笔下出现了形形色色圣徒的丑恶嘴脸。如《蔷薇园》中的一个故事,写一个圣徒在国王召见的时候,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服用使人消瘦的药物,但结果服毒药而送命。还写了一个圣徒为赢得别人的尊敬,故意比别人少吃饭,多作祈祷。

            萨迪笔下的圣徒并不都是反面人物,当他写到贫苦的宗教信徒时往往流露出深切的同情。他情不自禁地歌颂他们的贫贱不移,洁身自守的高贵品质。显然,萨迪是把上层宗教人士和他们区别开来,而把他们作为下层人民加以歌颂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urexs。手机版阅读网址:m.wur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