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季羡林年谱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季羡林年谱

第1章

书籍名:《季羡林年谱》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年谱》章节:第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

        TXT小说  4020电子书:http://4020.cn

        ------------------------------------------  

        季羡林年谱

            1911年8月6日

            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七岁)

            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

            1920年(九岁)

            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十五岁)

            初中毕业;

            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十七岁至十八岁)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十八岁)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十九岁)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二十三岁)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二十四岁)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  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岁)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三十岁)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Verbums  in  den  Gat  has  des  Mahavastu.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三十五岁)

            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1951年(四十岁)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四十四岁)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岁)

            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Bunna  Research  Society)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岁)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五十一岁)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五十四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1976年(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8年(六十七岁)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

            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12月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1979年(六十八岁)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

            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岁)

            散文集《天生心影》出版;

            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

            应聘为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

            12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1年(七十岁)

            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1982年(七十一岁)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年(七十二岁)

            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

            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组工作。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七十四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七十四岁)

            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

            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和“蚁蛭国际诗歌节”,被大会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中国和日本)分会主席;

            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

            作为第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随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史学家大会”;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尔》(Tagore  by  firside)  中译本出版。

            1986年(七十五岁)

            当选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应聘为中国书院导师;

            北京大学东语系举行“季羡林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论文《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1.31/21.31/11.91/11.91/2四页译释》,同时获1986年度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率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日赠书代表团回访日本。